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茶之书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红茶之书读后感100字

2021-03-25 01:1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茶之书读后感100字

  《红茶之书》是一本由(日)矶渊猛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茶之书》读后感(一):红茶之美

  一本关于红茶的书,《红茶之书》, 看着本书之前,我对于红茶的认识仅限于斯里兰卡红茶、祁门红茶,但是他们到底有什么差异就完全不知道了。 总是觉得茶的味道有些苦涩, 平时喝茶也是选绿茶,放少一些的茶叶。除此之外还算是喝白开水的时候是最多的了。

  这本《红茶之书》一整本读下来才发现原来茶文化这么的深奥, 并不是一杯水那么简单的。

  中学的时候刚刚接触英语, 那个时候特别不能明白,绿茶的单词是green tea, 红茶反而是black tea, 在这本书里面终于发现了缘由, 原来最早在来到东方见到这种神奇树叶的时候, 经过发酵之后的红茶的颜色是黑色的, 后来这种神奇树叶传到了西方, 而black tea 也就成了它在国外的名字了。

  红茶按不同的产地分别有着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祁门红茶和锡兰红茶。

  大吉岭位于印度西孟加拉邦最北部的海拔约2300米的高原地区,受本地低气温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地带的硬下疳,一年间可以收获三次不同阶段风味的红茶。

  祁门红茶是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茶,和大吉岭以及斯里兰卡红茶并称为三大红茶, 祁门红茶涩味中等,滋味隽永,茶香有糖果甜香,又类似于菊花,柿子,梨,苹果等香气,水色为含紫色的森红色。

  锡兰是1948年从英国独立,1972年更改国名为斯里兰卡,此后所产红茶本应称为斯里兰卡红茶但是至今也多被称为锡兰红茶。种植地区按海拔不同分为六大产地,气候及风、雾、直射阳光的强弱差异使得红茶的个性发生变化,每种都各有特色。

  书中作者还讲到了一些关于红茶的历史故事, 以及下午茶时间红茶所搭配的点心等等。 同时书中还举例了五大主产国,五大出口国和人均消费红茶排名前六的国家,爱尔兰人均年消费红茶是2.18公斤,不得不令人佩服,果然是爱喝茶的国家。

  读完这本书之后, 我也想着把家里的正山小种拿出来重新学着品味一下红茶之美了。

  《红茶之书》读后感(二):《喝的不是茶,是历史》

  开始我以为这本书会讲红茶这一个大的类别,众所周知,广泛意义上来说,红茶与绿茶是茶种类里面的两个大类,我们平时喝的各种诸如铁观音、普洱、毛尖等茶叶都是属于这里面的,没想到本书单纯讲的是红茶这个茶种,并且跟一般的此类书不同,作者刻意减少了图片的放置,竟然反其道而行之的想单纯的用文字来把茶香讲出来。只从这一点上来说,作者就值得称赞。

  而作者在前面几章主要讲的是关于红茶的几种泡法,以及世界主要红茶产地的介绍。也说出了很多人都认同的一点,就是茶叶最后出来的味道跟用什么水泡有很大的关系,水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最后的成品。不过这里我更惊讶的是关于牛奶的部分,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牛奶与茶混合在一起的口味竟然还分先放牛奶还是先放茶,最最神奇的是这个问题还有个明确的结论!惊了个呆!是的,书中说要先放牛奶味道才最好!我在想我要不要哪天试一下。

  说是红茶之书一点也不为过,本书除了前面讲红茶的喝法与技巧之外,在后面竟然直接上升到了历史的高度,泡一杯茶之后我竟然有了在喝历史的错觉。特别是我们在上学时候学到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历史书中可没有讲具体什么茶叶,只把这次事件当成一个历史转折的时间点,万万没有想到,本书告诉了我当时倾倒的就是英国人非常喜爱的红茶!而这也直接导致了美国的独立,不得不说历史果然是各种巧合的组合,让人目瞪口呆。

  这还不是最神奇的,众所周知的鸦片战争背后竟然也是红茶!原因是当时清政府的红茶出口收回了大量白银,而英国等国家想要阻止白银外流就向中国倾销鸦片,并且在当时可以用红茶购买鸦片!这本书除了让我了解到红茶的历史,更是让我了解到在书本上从来没有想过的问题,我把这成为历史的隐线。而这条看不到的线却在发酵之后直接导致了全世界的变化,这真的很让我惊讶与感叹。

  我本人其实是喜欢和茉莉花茶的,属于花茶的一种,但是看完本书我决定喝上一段时间红茶,也找找历史的沧桑,看完本书突然觉得这种厚重感再配合上红茶特有的涩感,那一定让人记忆深刻并回味悠长!

  《红茶之书》读后感(三):红茶

  虽然对茶不是很有研究,却着实很喜欢了解茶文化。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茶,自古与文人联系在一起,所以也图此虚名,喜欢多了解一点,包括笔墨纸砚,香,等与文化气息靠近的,这里面多包括知识,历史,名人轶事,还有那一丝丝若有若无的香气!对每一项都不是特别有研究,却也多会驻足领会,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熏染些文化香气。虽然只是写的红茶,那博大精深的学问也是很可观的内容了!

  所以很喜欢这本书。之前有钩入《茶道•茶经》书,版本很老了,内容却不觉得精妙,感觉只是简单的罗列,虽然知识性算很强,却有些缺乏可读性,以致没有坚持下来。不过作为常识性了解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综合体,优缺点也多是对立统一的。书籍也是有适应的读者群的,读者也是有类别区分的。相比较而言,当下这一本,当是有很多受众的,它就是你看到的样子,它就是你想象中的模样。

  喜欢它有几个原因。从结构划分看,讲了快速学会泡品红茶的方法,之后是关于红茶的一些知识普及,有关红茶的名人轶事,红茶的历史,还有文末福利,与红茶相配的食点。很喜欢这个节奏,在感兴趣的基础上跟着这个结构进行一次,感觉很好。从内容看,大约还是上面的步骤,只是看到有人评论说落下了一些梗,个人觉得足够了,若要全部交待,那就得大书特书了,远非这些笔墨能够交待完整,那将是很大的部头了。从笔法看,作者写得轻松紧凑,不拖沓,读得来,津津有味,不会繁冗,也不会太简单,想交待的事情便交待清楚,不会提一些话头出来而没有下文,对于现代的轻读者来说,是很有知识含量及涵养了。

  或许对于红茶研究颇深者看来食之无味,但对于如本人这种兴趣党,可以考虑好好品读一下,因为个人感觉很不错,家里有个男人喜欢喝茶,亦很感兴趣这本,既喜喝茶,沿着这喝茶的文化走起,岂不更佳?!与人一同品茶时论一论茶史茶道,讲些奇闻异事,岂不妙哉?!浅显的喜欢应该不会影响了茶的高贵,毕竟文化水平也是有参差不齐的,我们达不到大家风范,但愿也不会辱没了它。

  《红茶之书》读后感(四):带你走进红茶的世界

  初次接触红茶是什么时候呢? 应该是很小的时候吧,爸爸真的很爱喝茶,所以家里存放着各种各样的茶,但是我却偏爱白开水或者果汁之类呢东西,而且对于年幼的从来都没有分清楚红茶和绿茶的区别, 从小的概念里大概就是红茶和绿茶之所以不同是因为他们是不同的植物,后来才知道原来不同点在于烘焙的方式不同。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看的书便是高尔基的《童年》,后来也有幸把《在人间》、《我的大学》一起读了,那本书中也曾经无数次的提到红茶的身影,高尔基写到小时候外祖母和外公的关系变得没有那个祥和的时候就连煮茶的时候茶叶的多少都要各自放各自的量,也会因为量的问题产生纠葛。 《樱桃小丸子》这部动漫里也经常出现红茶的身影,依稀记得这部动漫中的妈妈为了某一个甜点或者天气冷的时候都会泡一壶红茶,全家人聚在一次喝茶的样子。 由此看来红茶在国外真的是受到了很高的待遇,几乎家家户户每天不可或缺的样子一样。 最近看《红茶之书》之后,对红茶也加深了很多的了解,原来从红茶的选择,到水源,水的温度,茶壶,加入的材料的不同等等都对红茶产生了反应,使同一种红茶出现了不同的味道和色泽。 中国是红茶的发祥地,但是从来都没有在红茶中加过牛奶或者柠檬这样的喝法,爸爸喝茶的时候也只是喝清茶这个样子,作者也讲到了红茶配牛奶的方法,红茶配牛奶的时候,应该先预热杯子,然后倒入常温的牛奶20-30ml,之后倒入红茶至茶杯9分满,可以趁热品尝。 这本书中详细的介绍了红茶的由来自己喝法。让我们品尝到红茶真正的味道。 因为本书是由图解的方式来解读的,让不喜欢看文字的你也会很快就爱上的,当我打开书的时候作者便开始讲解了红茶的冲泡方法,以至于让我都由一种要好好泡壶茶慢慢品尝的冲动,而且脑海中经常出现小丸子和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片段,记忆就是这样,会因为某一句话,某一种味道,某一种声音然后瞬间飘过你的脑海。 以后得每页都会讲到关于红茶的小知识,如果你是初次接触红茶,想要了解关于红茶的知识,那么这本书无疑便是你可以选择的好书,因为图解的方式在书中很常见,也不会感觉到像专业书那样的无聊,看书的过程中,总是在想如果买来各种茶叶冲泡作者讲到的每一杯茶应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吧。慢慢的品读这本书,慢慢的品尝这杯茶。

  《红茶之书》读后感(五):红茶之苏

  在斯里兰卡旅行将近尾声,包车司机在我们的要求下带我们去一家购物中心,除了要买纪念品,本身也是想看看斯里兰卡的特产汇集。

  果不其然,在红茶的那一间,我们停下了脚步,这些精致的包装多样的品类,也太丰富了吧。在挑花眼的那时候,其实我们还远不知道,究竟什么是真正上佳的红茶。

  矶渊猛在《红茶之书》中把红茶与葡萄酒的FULL BODY放在一起谈论,要求味道、茶香和水色皆备。这么高的要求,寻常人家能达到吗?所以他开始讲解茶中与酒相似的一个成分:单宁。略通茶道或酒道的立刻能够理解——这就是红茶涩感的来源,如果平衡得宜,便不会过于难入口,但也得浓淡正好,不然又失去啜饮意义。

  要求这么高,读到这边会揣测:作者接下来是不是要写精致的茶具之类的配套事物了?

  的确,作者对茶具的要求颇高,拿白瓷茶具为例,不仅要瓷色洁白到可以反映茶汤的质地,而且对杯口与口径还有要求,因为不同规格的茶杯可以接纳的光线不同,所以考虑的不是器皿本身的精美,还有它和时辰,和环境产生的关系。更进一步,他又细致地谈到把手的抓握,要考虑女士的需要,还有如果是骨瓷更为上佳,能够令人喝到茶的醇香。

  大大意外,他在写完这些精美茶具的故事之后,和我们强调的却是“归根到底,红茶是要跟家人一起享用的”。他要求我们注意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享受红茶带来的快乐,而不是过度关注器具甚至礼仪。明明此前洋洋洒洒展示了对红茶的了解,到了最后却宕开一笔,十分洒脱,要求大家尽享这种饮料的欢乐。文风立刻变得明快晓畅,又令人舒舒服服读下去。

  也非常喜欢矶渊猛对中国红茶开的脑洞,中国人是把喝茶与吃饭分开的,他却建议用红茶佐餐,其实是很好的意见。中餐确实过于油腻,用茶来中和确实很妙。我老家是宜兴的,回老家时我们也喝许多红茶,但常常是在餐前餐后,餐前容易抑制食欲,餐后又常常觉得剐走体内的能量,的确也是可以促消化,但或许在进食过程中同时享用红茶会更合宜呢。下回可以实践一番了。

  书中更不拘一格地谈及了冰红茶这样的大众软饮,从神坛到民间,对红茶的各方面趣味都有涉笔。如果看完感觉口渴,恭喜你,你可能正好需要进入这个滋味无限的红茶世界。

  《红茶之书》读后感(六):这才是红茶的正确打开方式

  1662年,葡萄牙公主布拉冈萨的凯瑟琳嫁给英王查理二世,在其带入英国的巨额嫁妆之中,有那么一味小小的药品——红茶。其后,红茶在英国的上流社会中渐渐流行起来,每年都要从遥远的中国进口成吨的茶叶,导致白银大量流失。而后英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出口鸦片,最终导致了鸦片战争。可见红茶对于当时的中英两国的重要性。

  作为茶的故乡,中国的茶种类有很多,最主要的是绿茶,此外还有红茶、白茶、花茶、黑茶等等,而每一种茶之下又根据产地等分为不同的品种。作为中国的第二大茶种类——红茶,虽然饮用没有绿茶多,但是随着近些年正山小种被炒得高价,以及奶茶和冰红茶在中国的流行,使得红茶在中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矶渊猛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红茶研究者,同时也是声誉很高的红茶达人,除了自己创立品牌之外,还经常在电视台向大众普及红茶的知识。这本《红茶之书》,就是他诸多的红茶相关书籍中的著作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饮用红茶的方式,科普了红茶的种类、历史、文化的相关知识。

  大家都知道泡茶有很多讲究,用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茶器、根据不同的茶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泡绿茶要用70度左右的水,而乌龙茶则要求水温较高,多为沸水冲泡。红茶属于发酵类茶,要尽量用富含空气的热水来泡红茶,但水温又不宜太低——温度太低,红茶的味道无法浸泡出来;温度太高,水中的空气含量太少。矶渊猛先生建议温度应控制到95-98摄氏度之间,一壶好的红茶才能完成“沸腾跳跃”。何为沸腾跳跃?即注入热水之后,红茶先随着水中的小气泡浮到水面上,然后静静的落到壶底,这就完成了一个沸腾跳跃。泡茶的水也是有讲究的,根据不同硬度的水泡出来的茶叶、茶汤颜色会不同,口味也会不同。

  红茶虽然起源于中国,但却在英国的殖民地印度和斯里兰卡被发扬光大。中国的茶树种子被带到这些地方之后,经人工繁殖培育,成为著名的红茶产区,其中著名的品种有大吉岭、阿萨姆、锡兰红茶等等。同中国的祁门红茶不同,印度和斯里兰卡地区红茶含单宁较多,饮用方法故而有多种,可以清饮、可以加糖、可以加牛奶,也可以加柠檬。然而何种茶如何饮用领有讲究,当分别考虑。

  本书条理清楚,脉络分明,对红茶及红茶文化进行了简单梳理,对于喜爱茶文化而初涉其中的读者来说,可以说是上佳的选择。

  《红茶之书》读后感(七):红茶的魅力

  如果说咖啡是疲惫时的荷尔蒙,红茶则更像是日常所需。无论是本土的正山小种还是英伦的川宁红茶,不论是精致的铁罐茶叶还是简易的纸质茶包,都能成为生活中的小确幸,不倦不厌日日陪伴。

  对于红茶及其他茶类的意义,国人有文化之前辈,多有妙语。鲁迅曾直言:“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而老舍对茶的热爱则更为深沉:“我不知道戒了茶还怎样活着,和干嘛活着。”

  茶何以超越其他饮品成为跨越时代的传奇?被称为“锡兰红茶之神”的泰勒曾说过:“红茶因有人品位而美妙”。喝茶的乐趣,不仅在于茶本身,也在于心境与文化。

  日本红茶达人与专业研究学者矶渊猛的《红茶之书》,可以算得上红茶文化的从零开始科普之书。作者从红茶的各式冲泡、各品种红茶的由来、再到红茶周边的话题皆进行了浅尝辄止的介绍,红茶的类别、特色、茶具在各国之间各显神通,对于红茶小白,亦能收获到不少基础知识,并能在与红茶再次相遇时多几分从容。

  红茶的个性特色,可以与葡萄酒一般用“FULL BODY”来品鉴,所谓味道、茶香、水色三要素的齐备。饮品与食物的区别,在于入口即得,个中滋味,既有即时性的涩味,亦有延时性的回甘。如矶渊猛所言,“涩味是红茶最重要的要素之一,由红茶内所含的儿茶素生成,又被称为单宁。单宁不仅生成负面意义上的苦涩,亦产生茶香。”少则寡淡,多则不适,因而要达到“FULL BODY”的境界,则需要达到平衡的状态。此外,如若要品得红茶之神髓,则无需太过淑女矜持,而大可“出声啜饮”,如此为之,“氧气与茶水会混合到一起跃至舌上”,甜味与滋味皆融合一体,茶香亦变得浓郁可辨,更能感受到红茶的魅力。、

  红茶的元祖,诞生于我国福建的武夷山,福建人把“茶”读作“dei”,这便是欧洲将茶称为“tea”的源头;相反从北方陆路传播出去的茶种,则化作了波斯、突厥语中的“chai”,音似“茶”的发音。而今我们更熟悉的红茶,多为福建起源的那支,犹以英伦红茶为代表。

  再回到前文提到的詹姆斯·泰勒,矶渊猛对其同样颇为推崇,在书中不止一次引用了其故居中保留的一首小诗:“妖精们若来喝红茶/该有多开心/它们说‘你好’,我就说‘请进’/有趣的事这就要开始”。

  红茶的魅力与趣味,亦由此开始,并在不断品味中升华。

  《红茶之书》读后感(八):推开红茶世界大门

  说起红茶,因为曾在英国留学的缘故,案头是永远不能少一罐红茶叶的。比起绿茶来,作为一个不那么讲究的喝茶者,红茶对我更为方便(杭州的龙井成了我绿茶唯一的爱,喝不到就宁愿不喝绿茶)。家里茶滤也是五花八门各款齐全,镀银茶勺各种款式各种花色都愿意收集。喝红茶,茶是一部分,点心是一部分,休闲的心情和朋友小聚的欢乐是另一部分。

  书前几天刚到手。一向来喜欢阅读跟吃喝相关的文字,为了之后自己吃喝心里有个名目。这本书不算厚,所以等到家打了两盘游戏,心收够了,打开台灯开始读,居然很快就读完了。

  日本的红茶专家写给爱好者的红茶之书,解答了很多初级爱好者好奇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沸腾跳跃(这个原先我真是一无所知,原来喝茶的水温和硬度这么有讲究),比如牛奶的温度,更比如茶叶的类型。

  我个人觉得特别有用的部分,是细说不同类型的茶叶是否适合加牛奶。作为一个中国人,此前喝茶怎么可能加牛奶呢,结果到了英国,有些红茶之难以下咽,没有牛奶感觉完全不能饮用。所以在这个部分,作者细说了大吉岭,阿萨姆,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锡兰红茶是否需要加牛奶对于我十分有用了,以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加或者不加,感觉心理上有了依靠。同样后面还讨论到加牛奶还是加柠檬,只不过最后的结论比较模糊。

  先加牛奶还是先加茶的结论非常有用了,但是即便有科学的依据和所谓权威的结论,我依然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先在茶杯里倒哪个。但是知道了这个答案,心里有底,如果遇到问题就知道如何解决了。

  另外,作为红茶消费大国和下午茶文化盛行的英国,茶点也不可避免会提及。虽然说得不太细致,甚至还没有此前我粗略了解的内容多,但是也有收获,就是原来男主人是有参与这场女子盛宴的必要的呀,而且具体功能略同锅炉房+服务生哈哈哈

  前半部分我阅读得比较细致,照例朗读并录音以便日后闲来无事听,后半部分毕竟是产业的内容度的比较粗略。

  大体来说是一本对爱好者和门外汉非常有用的工具书,尤其对红茶的种类,文化和著名品牌感兴趣的人来说帮助挺大的。读完这一本,我会更想具体知道一下英国各种调味红茶的知识和更多几个著名品牌(书中仅提及川宁和立顿)。即便是纯红茶,仅仅中国这边就还有非常多可以讨论的内容,作者处处点到为止却给我留下更多好奇心和疑惑。

  总之这比较像是一扇进入红茶世界的大门,推开进去,就从门外汉一脚迈进初学者的大门啦。

  《红茶之书》读后感(九):《红茶之书》--每一分细致的了解都是给味蕾的礼物

  许多时候,我们愿意把忍受人生中“苦涩的味道”的任务,交给名为“成长”的过程,似乎时间不迫近、后果未到眼前,就可以暂时不去想、直至忘掉那些终究又会摆在眼前的现实。就在这样一点点的矛盾纠结中,我们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的“口味”也会一天天发生变化--最初也许只是为了让平淡中多点滋味,渐渐加大了剂量习惯于寻求刺激后,会出现要么继续加量否则再也无法接受、要么放开眼界放平心境学会自我控制进而乐在其中地享受的两种极端表现。红茶绝对属于这一类事物。一旦爱上,会忍不住想去探寻它那最初简直无法让味蕾接受的苦涩味道之下,是否真的具有仅仅通过对每一点细节的调整,就可以获得完全不同的美妙滋味的奇妙内在。

  如果果真认为条件所限就是放弃热爱的事物百无一失的借口,那么,红茶只是作为一种好处多多的饮品,自然可以等闲视之,粗糙冲泡,略沾益处。但是,如果真的想把红茶蕴含的美妙气味和味道尽情“开发”出来,却没那么简单:要有对“硬水”和“软水”分布状况的了解,明白它们分别会对红茶的冲泡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要亲身探访,对数种知名红茶分批出产的茶叶味道,有过人的辨析能力和细致的了解;对各国的饮茶历史有深刻的认识,以便入乡随俗,既品得了每一处原产地最古朴的方式制出的红茶的滋味,又能尽兴地在每一处条件允许的地方严格把控每一个细节,把红茶的色香味开发到极致,将那些与自己共享亲密时光的人之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会心时刻无声地填充上······对于中国的读者,除了能看到我们引以为傲的正山小种的相关知识,本书中十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之处还有--在同其他国家的人品红茶时,不很了解他们如何加牛奶的条件和原因的话,可以参照本书中提到的加奶的历史原因、对牛奶的选取、对牛奶温度的要求、对牛奶用量的建议,乃至由于选取的红茶品种、批次、搭配用餐菜品或茶点的口感的不同,默认最好由主人决定是否在红茶中加奶,这样,必能给一次舌尖上的绝妙茶会更添惬意。

  《格列佛游记》中提到,有的人会因为吃鸡蛋前先打破大端还是小端而拉帮结派、发布严令,对爽朗明快的行动派来说,这自然是最佳的讽刺材料。而若是换上一个角度来看,至少在读过本书后,却突然感到,把这类的“规矩”移植到对红茶的泡制上,却不无道理--唯有对红茶的美妙之处的热爱,能让人那样严密地精雕细琢每一个饮茶的步骤、爱屋及乌的爱上茶器、绞尽脑汁地分析每一个可能干扰红茶味道的因素······而这么多有形无形定下的“规矩”仅仅是想把每一点经验保留下来,却仍然怕后人操作不当,失了红茶本来的美味。而且,每增加一分对红茶的细致了解,都会让味蕾品味到更美妙的红茶滋味后,心生感激--对天赐的礼物,就要好好珍惜。

  《红茶之书》读后感(十):如何喝到一杯正宗的红茶

  阅读此书时,桌上正有一杯红茶,是武夷岩茶。

  喝茶的好处不必多说,前一段时饿了吗天天早上派免费咖啡,喝了几天,还是觉得喝茶更好。养生保健、消食利尿,重要是低糖而抗癌。爸爸曾因肺癌动过手术,如今三年过去了,平安,感谢老天,感谢绿茶红茶。

  这本《红茶之书》讲述关于红茶的常识、如何变身制茶高手、关于红茶的研讨、红茶历史、世界上的红茶产地分布及茶工场、红茶与食物等等。通过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红茶特别是锡兰红茶的历史故事,比如葡萄牙国王布拉干萨公若昂四世的次女凯瑟琳出嫁英格兰王太子(查理二世)时,将红茶带入了英国。波士顿倾茶事件,反对英国对殖民地的掠夺,直接成为美国独立的导火索。印度阿萨姆红茶最早来自中国云南的景颇族。几代人的变迁,茶叶风味的不断融合,让这款红茶风靡斯里兰卡,成为此国的国茶。这本书中对阿萨姆红茶的介绍满足了我的好奇。喜欢喝阿萨姆奶茶的朋友,同样可以一睹他的风采。

  书中图文并茂地附录了茶叶的摘法。

  一枚茶叶,有茶芽,有鱼叶,有母叶,采摘的位置有一芯二叶,有一芯三叶。芯是指茶芽,叶是位于鱼叶之上的母叶。好的采摘是摘到紧靠叶芽处,不好的采摘是将叶芽上方的茎留太长,这是为什么?因为营养顺着叶茎而上,到达叶芽之处才是有效的营养输入,输到多留的过长的茎里则是做白工,浪费了。这样过长的叶茎会导致叶芽得不到充分的营养而营养不良。所以,观察茶叶的时候,看看采摘下的茶叶,也可以辨识一二。

  作者分享的泡红茶的器具也让人叹为观止:沙漏,这是为了测量蒸茶时间的工具;茶壶;奶罐,英国一杯茶多用20-30毫升的牛奶,所以需要专用奶罐;滤茶器,这是去除漂浮杂质的有孔茶匙;茶匙,一茶匙约3克;茶壶保温套,这是为了保温(据说一人份的红茶是2-3杯,需要给茶壶保温);茶杯。除了茶杯,看你还差什么?

  泡茶技巧:沸腾跳跃。迅速倒入热水,茶叶吸收水分后飘落,茶叶随热水的对流而开始上下运动,就是沸腾跳跃。不成功的红茶味道淡茶香弱,水色淡。

  分辨茶的好坏。看标识,“橙黄白毫OP”是上等红茶,茶叶表面有嫩叶毫毛。“碎橙毫末BOP”是橙黄白毫切割磨碎的茶叶,也是锡兰红茶的代名词。“碎茶末F”比BOP更细的茶叶,一些袋袋装茶会用。“CTC加工茶”,是将除去叶茎的茶一并压碎、揉制加工而成。

  看茶叶形状,叶片大则涩味温和,叶片细碎则涩味浓厚。

  至于奶茶,标准的翻译不是Milk Tea 而是Tea with Milk。奶茶讲究牛奶甚于红茶。先加牛奶还是后加,都有不同。科学的做法是将热红茶缓缓注入凉牛奶之中,避免热反应破坏牛奶营养。书中介绍了各种讲究的手法,想喝上一杯口感不错的红茶,还真不容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