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茶之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茶之书》读后感10篇

2022-03-26 03:33: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茶之书》读后感10篇

  《茶之书》是一本由[日] 冈仓天心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之书》读后感(一):了解一百年前的茶文化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一版再版,不断阐述着日本的茶道精神,而人们也不断地在这些《茶之书》中感受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茶, 原本源于中国,而中国又把茶的故事带到世界文化的巅峰,但是现在谈茶道似乎就变成日本的茶道,实在不太好,所以,读一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读一读日本达人如何完整演译茶之美,茶之于道的升华,日本各时期的茶文化变迁,这也是我们对茶,对日本茶道以及中国茶文化差异了解的必然之路。

  我曾经完整手抄过《陆羽茶经》,真是非常棒的书,在抄写过程中,潜移默化体会到茶的韵味之美。《陆羽茶经》是茶道的起源,也是蓬勃生命活力之源,更是美与生活的真实写照,读《陆羽茶经》,再读冈仓天心的《茶之书》于是感受不同文化之下对茶的赞叹与共赏。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同样也很喜欢,随文附有六十余张日本建筑、茶道演示、古画等珍贵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是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完美统一,无论是视觉上的欣赏,还是内容上的学知,都做了很好的示范,适合对茶艺,茶道,茶文化、茶生活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但是也必须看到冈仓天心的这本《茶之书》原写于一百多年前,写作原因是作者在20世纪初旅英期间,发现西方人对东方世界不了解,充满了荒谬想法。鉴于这种情况,作者想写一本关于纯正东方的书,介绍东方之美和东方思想,于是用英文写了三部书:《东洋的理想》、《日本的觉醒》、《茶之书》,并称为冈仓天心的“英文三部曲”,其中《茶之书》影响比较大。冈仓天心也被日本美术界尊称为“日本近代美术之父”。

  比起《陆羽茶经》这本茶文化的鼻祖读物的严谨和圆满,冈仓天心的《茶之书》里充满了个人对茶的理解,还有茶文化的说辞,个人觉得可参考,但不可迷信,因为其中不乏错漏。只是因为图书装祯还可以,附赠日本插图,这些美提升了冈仓天心《茶之书》的档次。建议对茶道真正有兴趣了解的朋友,多去读读正宗的《陆羽茶经》,若是把中国的经典古籍整理配图,用现代艺术重新诠释,想必也是美伦美焕,高大上的美之读物。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茶”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尝。

  《茶之书》读后感(二):茶道背后的东方哲学与文化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以为这不过是一本对西方人介绍日本茶道以及茶知识的相关书籍。The book of tea, 最初的版本即是英文版。但出乎意料,作者冈仓天心并没有讲太多茶的细节,没有教人分辨红茶、绿茶、白茶、花茶等等的种类,也没有介绍日本茶道的详细步骤。本书更像是一本文化随笔,作者围绕着茶的历史,娓娓道来茶道背后隐藏的东方哲学与文化。

  冈仓天心(1863-1913),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和思想家,是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冈仓天心自幼学习汉语,7岁时进入外国人开办的英语学校学习英语,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东西方的文化都有着深刻的了解。自幼浸淫在西方文化中的冈仓天心并未妄自菲薄,奉西方文化为圭臬,提倡全部西化,反而则提倡“现在正是东方的精神观念深入西方的时候”,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世界进步作出贡献,这大约算得文化自信吧。

  《茶之书》介绍了茶的起源、流派、茶道背后所蕴含的佛家道家哲学,茶道所衍生出的其他艺术。茶并不只是止渴或美味的饮料,它的形式背后是一部艺术史、哲学史、文化史。冈仓天心控诉同时代人:他们追求的是高昂的价格,当下的流行,画者的盛名,历史的悠久这些表面的东西,并不存在真正的感情基础。中国某位未知姓名的评论家曾经慨叹,人们在以耳朵评价画作。

  茶亦如此。

  冈仓天心洞悉了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态度,在《茶之书》的开篇即说,西方人往往会讲茶视为东方的古怪把戏。西方人对于文明的判断,往往以在战争中的胜负来判断,胜者为王,是文明之邦。西方人对东方文明的理解,不过是一厢情愿的猎奇,而并非真的试图了解东方文化。《茶之书》成于100多年前,彼时西方经济、政治、文化都较东方诸国发达得多,而东西方交流远比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要少得多。但时至今日,在以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文化的流行之下,西方人对东方的理解依然有限。

  陈舜臣曾经在《茶事遍路》中提及为何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而在中国逐渐衰落,是因为茶在宋以后逐渐不再是奢侈品,寻常人家也可负担得起,茶道由此在中国渐渐没落。冈仓天心借茶道而言文化,论美谈艺,强调人美合一,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有共通之处。据说此书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百年畅销不衰。希望西方的世界能够读懂这本书的精神,对东方世界更多谢了解。

  《茶之书》读后感(三):唯有生而美,才能逝而美

  初看到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写怎么认识茶,怎么品茶的书籍,阅读完之后才发现里面内容丰富,而我们看到的那些茶道表演仅仅只是表面,这本书打开日本茶道的神秘大门。

  作者冈仓天心是是日本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这本《茶之书》一经出版就被译为多国语言,至今畅销。

  全文共有七大主题,分别是人情之饮,茶道诸流,道禅源流,茶室清幽,品鉴艺术,侍弄芳华,不朽茶人,作者用热情细腻的文笔,介绍了茶的来源,茶室的构造特点,以日本的住屋习惯,衣食,瓷器,绘画,花道与茶的关系归结日本茶道的文化核心及样式。

  在作者眼中,茶道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伦理和信仰,它来源于我国,并且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在茶室的建筑上有独特的特点—极端简素,茶人不仅爱花更对花尊崇,插花必须服从整体装饰的美,茶人对艺术影响巨大,并且礼仪和习俗融入了家居生活中,生活的细节还是简素。“室内从上至下,处处皆为低调,朴素的色彩,连茶客也会注意穿着颜色淡雅的服装,室内忌讳一切外表崭新的物品。”

  作者用散文般的语言娓娓道来,在温润的笔触下还蕴含刻的人生道理。

  “且让我们梦想转瞬即逝的美好,徜徉于世间悦心的愚行。”

  “人生如同一片波浪滔天的喧涛嚣之海,里面充斥着愚蠢和徒劳,那些不懂调节自身的人,外表看似幸福,却始终囚困在无尽的悲惨中,我们从地平线上的每一片浮云中窥见了暴风雨的前兆,依旧挣扎着保持内心安定”

  “只有生而美,才能逝而美。茶道宗师,即使在生命尽头,依旧会同以往那般精致高雅,他们始终追寻宇宙自然的韵律和谐,时刻准前往未知的冥土”

  从这些话语中我读出了鸡汤的味道。很美,这要感谢译者的良苦用心,用唯美的中国文字让我们置身其中,感受其中的哲理。

  对比日本的喝茶,还是觉得我国的喝茶方式更贴近百姓生活,三五好友或者独自一人,或品茶聊天,或自我享受都是怡然自得。

  《茶之书》读后感(四):并不简单的茶,还应该品出更多滋味

  中国是茶的故乡,至今也是世界上茶品种和产量最多的国家。但将喝茶上升到文化与美学层面的国家却不是中国,这无疑是一种遗憾。如何弥补这样的遗憾,大概还需要中国人好好想一想,如何仔细挖掘从“茶圣”陆羽开创的不一样的“茶时代”,把由唐到宋之际形成的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中国茶文化发扬光大,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茶文化大国,这才是真正地懂得喝茶。

  或许是从一开始,中国人就是秉承的就是实用主义哲学并付诸实践的。最初,中国人是将茶作为药物,然后作为食物,后来成为饮料,大体上经过了吃、喝、饮、品四个阶段,从所谓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俗语中也可略见一斑。中国人喝茶的历史虽然很长,但无论是种茶还是饮茶都不等同于有了茶文化,它们仅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由品茶上升到茶文化、茶艺术,中国本来是有这个条件的,但却未能坚持走下来,而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日本形成了“茶道”并回流中国。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对茶就有自己的一番心得;更重要的是,他不仅有心得,还将这种心得上升了至少一个层次,由一种讲究、一种文化上升到美学、修养层面。他的《茶之书》很薄,以日本的住屋、习惯、衣食、瓷器、绘画及茶道之间的关系为例,归纳出了茶道在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体现出了一种感性的审美意识以及理性的思辨思想。

  看似简单的饮茶,居然可以如此娓娓道来,事关人生品性、美学思维——事实上的确如此。一百年前,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期,或许并不是去讲究茶文化与审美意识的时代;但如今呢,固然有这么多的茶品种,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应有尽有;固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茶文化其实中国的固有文化,只是一度迷失,现在只是回归。但在实际中,究竟有多少人从内心底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实话,这确实还是一个很现实和让人揪心的问题。惟此,认真追索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所写的关于茶文化的这本“小”书,就显得尤为必要。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今的中国当然已经远非昔日,在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远远不够,该补的课还必须尽快补上来,来不得半点犹豫。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物质层面需要极大丰富,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更需要进一步充实、丰满,自然而然地散发出无穷无尽的吸引力。

  具体到茶,确实也须如此。一杯清茗,颜色各异,口味也各异,给饮茶人带来的感受也各异;但这些仍然只是表面现象——由茶及人、及内心、及民族品性,才是更应该有必要去苦苦思索的!

  《茶之书》读后感(五):追溯日本美学的原典之书

  日本,和我们在地理上一衣带水的邻国,与我们隔海相望。由于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日本在历史上接受学习了很多我国文化中的精髓,如汉字、汉籍、汉典、汉服等诸多方面。 日本做为一个以大和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几千年的盛唐时期,能够漂洋过海,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学习我国的文化,想必它的学习态度必是恭敬虔诚的,学习精神必是刻苦耐劳的,学习行动必是精益求精的。正于此,我国的插花,传入日本就演绎成为“花道”;中国的书法,传入日本就演绎为“书道”;中国的剑术,传入日本就演绎为“剑道”;中国的柔术,传入日本就演绎为“柔道”;中国的围棋,传入日本就演绎为“棋道”;中国的饮茶,传入日本就演绎为“茶道”……在我国,这些都是风花雪月、烂漫生活、雕虫小技,而到了日本,就将其雕琢砥砺,成为日本大和民族中一种独具民族内涵的精神和文化。

  《茶之书》就是由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本书主要面向的读者群体是当时的西方国家,因此其一经出版就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畅销不衰,堪称当代《茶经》。The Book of Tea是这本书的原书名,虽然此书以茶为题,但这本《茶之书》绝非一本纯粹的茶道入门书籍,更不是通俗的品茗大全。在这本书中,茶道不仅仅是茶道,更是对日本近代生活、美术、宗教、思想等的一种窥探。通过冈仓天心对日本茶道中煎茶、抹茶、淹茶等环节的介绍,可以大致了解日本茶道的发展历程,从中也可以对以中国为代表的诸多东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茶之书》共分为七个章节,分别以人情之饮、茶道诸流、道禅源流、茶室清幽、品鉴艺术、侍弄芳华、不朽茶人为主题,从中像我们对东洋文化的审美意识及理性的思辨思想有了简单的了解,同时又对日本的住房、习惯、衣食、瓷器、绘画及茶道间的关系为例,让读者了解到茶道是日本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文化样式。或许这就是这本薄薄的《茶之书》一经出版竟能广泛流传于世的原因之一吧。 冈仓天心的《茶之书》这本从茶谈到美的经典之作,一本追溯溯源的日本美学原典,值得推荐给热爱关心日本艺术、设计文化的各位朋友们。 欢迎关注公众号:鼠小闹

  《茶之书》读后感(六):一茶一世界

  《茶之书》写的是茶道,但是,并不仅仅是茶道。

  我更愿意将它看作一本美学理论小书,或者艺术谈,甚至是一本哲学。这一切被精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讲茶道,《茶之书》讲了更多。

  虽然冈仓天心在书中是排斥翻译的,但是不同的语言文字的交流,却又少不了这种皮毛之作,即便只是见针脚,这本书也足以用美妙的语言征服了世人。

  读过陆羽的《茶经》,其实当年是有过腹诽的,在物质条件相对落后的唐代,竟然将一捧茶制作的如此繁复、讲究,在“珍惜”时间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但是冈仓天心的解读又不免令人汗颜:对于后世的中国人来说,茶虽是一种美味音频,却非理想境界……他们的茶汤里有常有沁人心脾的花香,却少了唐宋两朝的浪漫。

  对于见茶道见世界的作者来说,茶不仅仅是茶,同样地茶,经不同的手泡制,能体味到人生不同的境界;同样的茶,经同一人手泡制,饮者不同,能够体会到接受到的美感不同。这大概就是,“风动旛动,仁者心动”。在茶道里,见个人。从个体里见到整体,然后又回归到禅宗对于“空”的理解上。

  日式建筑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空”,日本建筑大师、设计师黑川雅之先生在他的作品也论述过其美学理念,其实,茶道的精髓已经渗入日本人的骨髓,而令人遗憾的是,茶道的发源地倒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忘却初心,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是“挤”“多”“满”的,很多人欣赏不了日式的“空”,然而,如果能剥离开眼前的情境,我们终归是从“空”来,到“空”中去的。谈到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绕道茶舍上,站在西方建筑美学的集体无意识角度上,的确很难欣赏日本茶舍的美。在追求洛可可、巴洛克和哥特式建筑的欧洲,建筑的美是建立在视觉上的雍容华贵上的,相形之下,茶舍的确是简陋的,这种“空”“简”将人的雕琢痕迹几乎消于无形,这是西方人不理解的,而《茶之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建立一架东西方互相了解的桥梁,向世界阐述东方世界传统精神内涵,这本书在二十世纪初叶在美国纽约首都问世,原书为英文版,其后,德文版、法文版、瑞典文版、西班牙文版相机翻译出版,在欧洲各地间被广泛阅读流通,成为西方世界了解日本的一扇窗口,当然,也是了解东方文明的一扇窗口。尽管爱喝咖啡的西方人多有排斥东方的茶以及茶文化,但是通过茶以及茶道的艺术的魅力,以及阅读对茶文化的解读,总算一点点地打破无知,从刻板印象“茶气太重”到我们了解他们为何“心中无茶”,这一点一滴,相互接近与了解,了解之上到接受,甚或最后的欣赏,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头说茶舍,茶舍之建设美学最能体现禅宗思想,看着简陋空空如也的茶舍,其实建一座茶舍花销不菲,日本法隆寺的金堂、药师寺的佛塔,不仅能有效抵御地震的破坏,还能与日本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大概还是是要回到最初说的话题“仁者心动”,能欣赏茶舍的美的人自然能心平静气地享受这种美,而不懂茶道艺术者,说得再多,又有何益?

  日本伟大的茶人皆是修禅之人,他们都致力于将禅的精神引入日常生活中。冈仓天心还曾说,茶道教人在污浊的日常中寻觅潜在的美。放在我们今天,大概用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生活需要仪式感”,饮茶非解渴,品茗是一种生活艺术。在茶杯中,见诗与远方的田野,见宇宙,最终见自己。这是一种心态,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一种对艺术的品鉴。

  静下来,品品茶,除此之外,多读书。

  《茶之书》读后感(七):日本茶道到底在表演什么?

  近些年,日本茶道在国内也逐渐流行起来,大抵是这样一幅画面:一间素雅洁净的房间内(也可能是高端奢华的会所),一位身穿和服的女子(更多时候是穿旗袍的美女),一丝不苟的演示着一系列繁杂的动作,最后给客人递上一杯茶,再摆上两盘精致的点心。

  很多人会很疑惑,不就是喝个茶嘛,倒点茶叶,开水一泡,还搞这么多幺蛾子。实际上日本人在平时喝茶也是直接冲泡茶叶的。但是茶道在日本依然有着崇高的地位,而且据说有非常多的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讲究。那些看起来很古板的动作,到底有什么意义?日本茶道到底是在展示什么呢?

  实际上日本茶道是一种审美,一种对待生活的方式。要了解日本茶道,不得不提一个人,冈仓天心。冈仓天心是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有着“明治奇才”的美誉。他创立了东京美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画家。他还创立了日本美术院以及展览,领导了新日本画运动,向全世界宣传日本文化和东方文化。

  冈仓天心从小除了学习汉学,从7岁的时候就开始在外国人开办的学校学习英语。在全面了解东西方文化的情况下,他对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对比,发现了西方文化中的弊病。因此,他极力推崇东方文化,希望用东方文化中的优点来克服西方文化中的弊病。

  1906年,冈仓天心写了这本《茶之书》,系统阐述了日本茶道的历史渊源和其所蕴含的东方精神。这本书当时在美国出版,出版后风靡世界,入选过美国教科书。从此以后,日本茶道开始被全世界所知。

冈仓天心为什么要推崇日本茶道?

  《茶之书》出版前一年,也就是1905年,日俄战争爆发。东方国家日本,居然打败了西方大国俄国。在我国的历史教材上,我们将这场战争描述为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除了作为受害者的控诉,中国人对这场战争并没有更多的描述。

  不过这场战争在当时对西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国家开始了工业化浪潮。依靠工业化的力量,西方国家瓜分了世界,全世界大部分地区不是沦为殖民地,就是沦为半殖民地。本来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沿的亚洲文明没落了。西方国家当时普遍认为西方的胜利是因为文化和人种的优越。

  日本打败俄国后,白人至上的优越感受到了冲击。但是西方国家没有反思白人至上理论的缺陷,反而污蔑亚洲人,称亚洲人的胜利是黄祸。

  对日本来说,日本的胜利只是证明了工业化的优势,证明了全盘西化的正确,强化了对工业化的追求,也刺激了日本对外扩张的野心。工业化的深入加上扩张野心的膨胀,日本社会处于普遍的焦虑和躁狂之中。对东西方文化都非常熟悉的冈仓天心发现,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可以克服西方文化的弊病,能够有效缓解人们的焦虑。

  茶叶原产于中国,中国人喝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有两千年。人们喝茶的方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煎茶、点茶和淹泡茶。

  最初茶叶被当做一种药物,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成为一种饮品。这个时期饮茶的方式比较原始,茶叶会被制成茶饼,和米、姜片、盐、奶等等一起煮。这种煮茶的习俗至今在西藏和蒙古部落仍然很流行,比如奶茶。

  茶道诞生于唐朝。陆羽写了一部《茶经》,系统阐述了茶道的规范。此时人们依然使用茶饼,像煎中药一样煮茶,所以称为煎茶道。

  在《茶经》中,陆羽论述了茶树的特性,讲了怎样选茶叶制茶,还专门讲述了喝茶的工具和煮茶的方法。陆羽认为青瓷是最好的茶器。煮茶的时候,最好使用山泉水,水只能沸腾三次,第一次沸腾时加盐,第二次沸腾时加掰碎的茶叶,第三次沸腾时加一勺冷水,这样煮出来的茶才是最好的。《茶经》问世后,陆羽一下子名声显赫,不仅受到文人墨客的追捧,还成了皇帝的座上宾。

  众所周知,日本曾经大规模学习唐朝,煎茶道也跟着传入日本。不过当时仅限于一些寺庙,并没有普及,估计是要求太高了,青瓷很罕见,茶叶也很难得。

  到了宋代,饮茶的方式变了,此时流行点茶,这是茶道的第二个流派。大概流程如下:人们先用石臼将茶叶研磨成细微的粉末,然后将茶末加入热水中,再用细竹丝制成的竹筅搅拌。磨成粉的茶末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抹茶,也就是说抹茶的历史非常悠久,有一千多年了。饮茶时还要搭配一两样精致的点心,所以叫点茶。

  和煎茶道相比,宋代的点茶道有很大的不同,人们选择蓝灰色或者深棕色的厚重茶碗,不再往茶里加盐。人们对茶的热情比唐朝高得多,茶客们竞相发掘新品种,还会定期举办斗茶大会。据说宋徽宗就是品茶的高手,为了珍稀的茶叶他可以一掷千金,甚至亲自写书,论述二十种茶的优劣。他得出结论,白茶最稀有,品质最佳。(果然是不务正业的皇帝)

  当时禅宗盛行,点茶道被引入禅宗仪式,具有相当的仪式感。禅宗流传到日本后,迅速普及,宋代点茶道在日本成为主流。经过上百年的流传演变,宋代点茶道在日本出现了很多流派。公元15世纪,在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大力倡导下,茶道的仪式被正式确定下来,日本茶道从此形成。

  16世纪,侍奉丰臣秀吉的茶道大师千利休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完善,他将茶道的精神扩展到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日本茶道已经超越了茶本身,融合了饮食、园艺、建筑、花木、书画、雕刻、陶器、漆器、礼仪等诸多方面,成为一种美学。

  明朝末年,淹泡茶传到了日本。淹泡茶就是将茶叶淹泡在热水中,明初就已经出现,在明朝一直很流行,点茶此时已经失传。除了冲泡方式,淹泡茶用的茶碗往往是轻薄的白瓷,和宋代的深色厚重茶碗差别很大。日本人很快接受了这种方便的饮茶方式,在日常消费中不再使用粉末状的抹茶。不过日本茶道的地位并未受到撼动,茶道中也依然使用抹茶。

日本茶道美学

  日本茶道作为一种美学,主要通过三个途径来体现:一是茶室设计,二是艺术鉴赏,三是花道艺术。

  先来说说茶室的设计。

  茶室被称为“空之屋”。它是一间单独的小房间,最多只能容纳五个人。茶室本身没有任何装饰,内部的布置也会随时变化,但东西极少,非常简约。茶室从屋顶到地面,都是浅色,即使是白天,也是幽暗的,只容许少量的阳光进入。在这个装饰简约的单独小屋中,人们可以放空自己的心灵,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人们在这个小房间内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由,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不过简约并不代表简单,茶室还被称为“风雅之屋”。茶室的建筑选材和施工都非常讲究,一般用木材建成,屋顶用茅草,由最出色的木匠来建造。一座理想茶室的造价,也许比豪宅还贵。被茶师选中的木匠,是工匠中最出色而且备受尊崇的阶层。茶室内所用的茶道器皿,都要精挑细选,要符合禅宗教义。除了搅拌用的竹筅和擦拭用的茶巾必须是簇新洁白的,其他的器具都必须有历史感。进入茶室的宾客也必须穿淡雅的衣服才能进来。

  茶室内的一切必须绝对洁净,不能有一粒尘埃。清扫茶室,保持洁净本身也是茶道的艺术,也是一种美,而不是单纯的洁净。比如花朵上有清水在滴落,就不需要抹掉,因为有一种露珠清凉的美感。茶道大师千利休曾经让儿子绍安打扫庭院,绍安完成工作时,千利休总是说不够干净,要求他重新做一次。一个小时后,绍安说:“父亲,已经没有可做的事情了,石阶洗了三次,树木都洒过水,地上没有一枝一叶。”千利休却骂他愚蠢,然后自己走到院中,摇动一棵树,让金红色的树叶散落一地。千利休要的并不是洁净本身,还需要美和自然。

  茶室还有一个名号,“不圆满之屋”,暗示装饰美学中的不追求对称性。茶室内有一个壁龛,上面放着一件艺术品和插花,供客人欣赏。屋里的布置也经过精心挑选,颜色和设计都不能重复。比如摆了花卉就不能有花的绘画;如果用了圆形的水壶,装水的盆就必须有棱角;茶碗如果是黑色釉彩,茶罐就不可以用黑漆。物件摆放时,不能放在房间正中间,避免空间上切割成相同的两块。

  在美学上,对称意味着圆满,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过于重视圆满的目的,忽视了过程。而将不圆满作为目标,反而会对过程更加重视。茶室的不圆满,为客人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在道家和禅宗哲学中,体验过程要超过达成目标,生命和艺术的力量,存在于向更完美发展的可能性中,在不完美的尘世之中,心灵才能更加完善,才有机会领悟到真正的美。

  再看艺术鉴赏。

  坐在茶室内看茶道表演,就是在欣赏艺术。茶室本身是一件艺术品,茶师的表演也是一种艺术,茶室内的每一件器具都是艺术品,茶室内也会额外摆放一件艺术品。

  据说茶道的仪式就来源于禅宗拜佛的仪式。完美无缺的完成琐碎的工作,这种理念渗透在日本茶道中。从进入茶室的门开始,迈哪一只脚,怎样摆放茶具,怎样将茶碗递给宾客,都有严格的规范。动作非常繁琐,而且要求每一步动作都要做到规范,都要做到完美无缺,做到圆满。坐在茶室中,欣赏茶师的表演,人们的内心可以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在禅宗看来,通过细微的动作,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就是一种伟大。

  不过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就算坐在茶室中,恐怕也很难体验到艺术的美。有人会认为艺术鉴赏这种事离自己太远,这种事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实际上艺术鉴赏跟钱没有关系,艺术鉴赏只跟个人情感有关,而人类理解艺术的能力是无限的。

  现代人的心是封闭的,情感是被隔离的,即使站在一件伟大的艺术品面前,人们也很难欣赏到艺术的价值。人们对艺术品的追捧,并没有真实的情感。他们追求的只是昂贵和时髦,而不是别致和高雅。工业生产出来的所谓艺术品,不过是技巧的展现,缺少对人性的关怀。

  在冈仓天心看来,提升艺术鉴赏能力非常简单。打开自己的心,去感受艺术品,跟作品表达的情感链接,获得情感共鸣。好的艺术作品会将欣赏者带入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欣赏者一旦进入到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就可以超越自我。所以好的艺术品一定是别致的,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欣赏。

  有这样一个例子,茶道大师小掘远州收藏了很多艺术品,弟子们夸赞说他在艺术收藏方面品味高雅,甚至说他比千利休品味更高。小掘远州听到后,却很伤感,他说:“这只能证明我的平庸,伟大的千利休收藏的都是只有他自己欣赏的作品,而我却追随大众的趣味,千利休实在是千里挑一的茶师。”

  所以,艺术鉴赏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你如果能从一件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这个作品在别人眼中哪怕再廉价,再不足为奇,对你来说,却是件无价之宝。这就是艺术的美。

  再来说说花道艺术。

  在日本,花道几乎是和茶道同时诞生的。花道虽然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但它无法脱离茶道,它本身就是为茶室设计的,花道必须服从茶室的整体风格。花在茶室中的地位可以说非常尊贵。茶师摆上花,旁边就不需要再摆放其他东西了,因为担心会干扰花的美,甚至连绘画都可以不摆。客人进入茶室时,会先向花鞠躬,然后才向主人致意。

  花道艺术并不是简单的将花卉裁剪后插入容器里,茶师的花道是同环境相契合的艺术,在处理花卉时,真实的贴近生命和自然,才能打动人心。在茶道师眼中,那些将花卉裁剪后插入容器,或者是将花卉采摘下来装饰宴会的行为都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一种犯罪。茶道师只选择花卉,将花盆在茶室摆好后,任务就结束了。客人自己会感受花草的生命力,听花朵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生命的故事才是花道艺术的美。

  以上就是日本茶道的美学,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态度。它基于道家的理想,用的却是禅宗的修行方式。禅宗提倡在世俗生活中修行,认为“修行就是穿衣吃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穿衣吃饭只是一种惯性行为,我们很少会去关注自己穿衣吃饭时的内心状态。禅宗的修行要求时刻保持对内心状态的觉察,穿衣吃饭这种最简单最容易被忽略的动作,就成了禅宗修行最关注的地方。在禅寺中,所有僧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工作。小和尚的工作反而是最清闲的,资历越高、最受敬重的和尚却干着最卑微最繁重的活儿。而且无论工作多么琐碎,都必须完美无缺的完成。因此,在《茶之书》中,冈仓天心认为,道家奠定了茶道美学理想的基础,而禅宗则是将这个理想付诸了实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