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摘抄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是一本由林海音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一):城南旧事,更是童年旧事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序》里说:“多少年后,城南游艺园改建了屠宰场,城南的繁华早已随着首都的南迁而没落了,偶然从那里经过,便不胜今昔之感。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快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
历数一下里面提及的老北京习俗及童年乐事,“唱话匣子的”“换电灯泡儿的”“井窝子打水”“养小油鸡”“指甲草染指甲”“捉'吊死鬼儿'”“逛莲花灯”“滚铁环”“买'驴打滚儿'”“送煤的骆驼队”……这些只因是在童年经历的,才永远浸着真正的快乐。童年的一切在人的一生中都是最神圣的,万事都有着最初的美好,带给我们最初的对于这个世界的美好感受和想象。在你的童年,有哪些美好记忆呢?那是值得我们一生珍藏的记忆。
林海音回忆了童年课文里的一首小诗《我们看海去》,以今天成人的眼光来看或许它很幼稚,可在童年它曾给了作者无限安慰和无尽憧憬。全诗如下: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蓝色的大海上,
扬着白色的帆。
金红的太阳,
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
我们看海去!
我们看海去!
这本书表面写的是旧事,实质写的则是童年,那神圣的金色时光,值得我们再怎么珍藏之都不为过!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二):纯真的童年回忆
童年一直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回忆,那个时候天真,对一切事物都抱有好奇心。儿时的眼光也许现在不同,那个时候看待美丑并不是看一样东西的用途,而是只要能使自己快乐那就是美的。我很怀念那是的单纯,当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童年时也会觉得十分有趣,这本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能够重新勾起我们美好回忆的故事。
这本书所描述的事物很多都是虚构的,但是故事背景都是当时真实的北京城南,是作者自己记忆深处的东西。自传分很多种,有的是叙述自己身上发生过的真实事迹,有的是把自己对过去的看法用小说的形式来总结出来,本书则属于后者。书中的主人公名字叫英子,林海音本名叫林含英,小名也正是英子,所以本书的几个故事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韩寒写自己的童年,虽然是两种风格、不同地域,但是童年总是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小孩子的内心戏也是十分简单的,想什么就是什么,有些时候的小心机总以为自己藏得很好,却无意间被人们注意到,显得更加可爱。书中的英子总是能够发现很多新奇的人事物,在得到与失去的过程中内心不断地纠结着,如果是成年人肯定不会考虑这么多。
英子的童年也很波折,她本来是台湾人,却因为生在了一个动荡的年代,那时的台湾被日本侵占,所以很多人都去了北京。英子是从北京长大的,所以是一个很地道的北京人。她记忆中的童年有很多值得回忆的事,成年之后更是时常想念,所以她才写下了这本书,我想这本书是她写给自己的。英子一家再普通不过,正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才能够更加自由地去感受自然。
离别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残酷的,尤其是没有人可以倾诉的时候,与自己快乐游玩的同伴突然离开了自己的生活,这种感情他们也想不明白代表着什么。我们每个人也都是从这个时候过来的,那个时候天真的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想法渐渐没那么重要的,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那样的年代也是普遍穷苦的年代,人们还没有过上小康的生活,世道还很乱。随着故事中人物的变化,时代背景也在变,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需要时刻对照童年来反思自己,我们有些时候不是迷失了方向,而是一直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三):童年眼中的老北京旧事,纯净、真粹,情浓感人
好的文学真的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书。
《城南旧事》并不是一个情节紧密连贯的长篇小说,而是由四个虽有一定连贯性却又具有独立性的童年片段组成的一本书。在每一个片段里,作者重点讲述和描写了不同的人,不是以成人的视角来写,而是完全还原为童年最初看世界的眼睛,将童年真实的感觉、困惑、喜怒哀乐原原本本地道来。小孩子看世界的真纯、不带偏见、鲜活,有着人性未被世俗污染的真善美。
《惠安馆传奇》这一章讲了我的童年玩伴妞儿和“疯子”秀贞的多舛命运;
《我们看海去》这一章讲了我偶然结交的一个大人朋友却是人们口中的“贼”;
《兰姨娘》这一章讲了曾沦落风尘的旧时代女子兰姨娘积极投身新时代、勇于追求个人幸福;
《驴打滚儿》这一章讲了被丈夫家暴而逃出家乡做了我们的保姆的宋妈,又遭遇了失去两个孩子的打击;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这一章讲了我失去了严厉管教我、对我寄予厚望的爸爸,我的童年就此结束了。
后记《冬阳 童年 骆驼队》,讲了童年冬阳下的骆驼队以及我对它们脑洞大开的想法,充满着童年的乐趣和温暖。
作者在后记里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林海音在这本书里永存了她的童年,有了这些写下来的回忆,童年的美好仿佛就可以以另一种形式陪伴着她。这本书对于作者是一种心灵的安慰,对于读者则从中感受了真、美和爱。妞儿、秀贞、“贼”、兰姨娘、宋妈、爸爸,他们在作者人生中的出现都对作者的心灵以有益的触动,他们促进了作者童年心灵的成长。
作者的文笔细腻优美、生动可亲,浸透着老北京旧日的风土人情。今日的北京已经千变万化,成为高楼耸立的国际大都市,林海音童年的城南风光已经不复再现了,但这本《城南旧事》也为我们永存了一个旧时的美丽的城南。
力荐此版本的《城南旧事》,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用纸、装帧、内文配图都堪称精品。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四):记忆最深是童年
文/河北小珊 评《城南旧事》
人呐,真是奇怪,年纪越来越大,经历越来越多,而记忆最深的却是童年的时光,任岁月怎样打磨,关于童年的记忆都不会消退!我呢,就无数次自己呆坐着望着天空,想起自己小的时候的一件件事情,比如和小伙伴一起活泥巴过家家,比如带着表弟去小卖铺赊账买零食被大人骂,比如为了得到想要的娃娃使劲浑身解数……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小孩儿的眼睛是最清亮的,看事情也看的最清,长大了就会褪去一些,眼珠跟着也变得发黄了。不知道这种说法有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反正我是觉得,小孩子的眼睛和记忆是能够过滤掉一些东西的,开心的事情依旧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就是一件事情而已,过段时间伤心的程度就会降低,所以童年是快乐的,就算有忧伤,也是淡淡的忧伤。
《城南旧事》里写的是林英子的童年,英子是一个梳着又细又黄的小辫子的小姑娘,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一个生活优越却对底层人民充满同情和关怀的善良孩子。英子不像其他孩子一样惧怕惠安馆中的疯子,反而会常常找疯子聊天,她记得疯子的孩子“小桂子”的所有事情,她帮疯子找到了小桂子,还从家里偷偷拿了妈妈的金手镯给她们娘俩做出逃的盘缠;这样好心的英子却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因为好人和坏人都没有写在脸上,好人也可能做错事,做了错事的一定是坏人吗?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到底是不同的!英子听宋妈说兰姨娘从前是那种地方的坏女人,而宋妈又常和兰姨娘凑在一起窃窃私语;英子喜欢兰姨娘,但是又讨厌兰姨娘和爸爸腻在一起;英子不喜欢四眼叔叔,可把他和兰姨娘撮合在一块似乎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情……这些都是城南的旧事。多年后,故事中的林英子成长为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她以超逸的文字风格,饶具魔力的文笔,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北京是林海音女士的第二故乡,也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城南旧事》是她的代表作,就其内容而言,小说中作者透过主角英子童稚的双眼,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的情感,更有对北京这片故土深深的眷恋,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就其设计风格而言,质朴中带着温度,封面一个穿着旧时学生装、留着齐耳短发的瘦小女孩站在那里,一脸懵懂,头发被过路的风吹过,小女孩依旧睁大眼睛望着什么地方。里页的排版也是简单明了,让人看着十分舒服。外观设计和内容相辅相成,搭配的浑然一体,读者仿佛被那个小女孩带回那个年代,一起走在城南的旧街道上,看着她和妮子、疯子玩耍,看着她和贼子蹲在草地里对话,看着她和兰姨娘、爸爸妈妈的那些日常时光,看着宋妈最后一次为她梳头发……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五):城南旧事,童年趣事
前不久去小姨家玩,看到初一弟弟桌子上有一本《城南旧事》,忽然就把我的记忆拉到了我的童年。第一次看城南旧事是在初中,当初语文课学了其中一个章节,《爸爸的花儿落了》。对这篇印象特深,于是就找来了《城南旧事》来看。 《城南旧事》讲述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城里的故事,这本书里记载着小英子的生活。小说分为五部分:《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这些描述的都是小英子在北京的童年生活,有着最质朴的真善美。 当时很羡慕英子的生活。小的时候看不懂,总觉得英子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 《爸爸的花儿落了》写了爸爸与“我”之间的往事,写了作者父亲的严厉、慈祥。当我读到“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这就预示着作者的父亲不能看着女儿上台做代表。作者仅仅以一朵夹竹桃衬托她渴望父亲去看的心情。上台做代表,是作者在父亲鼓励下努力的成果,然而父亲病了。作者一直以来都把父亲的话记在心里,一直努力拼搏下去......英子学着长大,也学会了坚强。 品味《城南旧事》,当读到英子和惠安馆的疯女人在一起时,我很担心疯女人会伤害英子;读到英子知道自己的好伙伴妞儿就是秀贞的女儿时,英子不仅仅帮助她们母女重逢,还将自己的生日礼物钻石表和妈妈的金手镯送给他们当作盘缠去寻找思康叔时,我为英子感到骄傲,并敬佩她……其中,令我最感动的是宋妈,她抛下了自己的孩子,小栓子和丫头子,成了英子家的奶妈兼保姆,但命运对她很是不公,让她的儿女都离她而去,最后,她离开了英子家,回去了,她打算再生一个儿子,我替宋妈感到惋惜......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难忘的童年经历,可是我们终究还是要自己的过去说再见。我们一步步的行走,一步步的成为更好的自己。 余光中说:“上海是张爱玲的,北京是林海音的.”张爱玲是骨子里的一种孤傲,所以语言也长于表达细节,典故比兴俯拾皆是,再加上一些刻薄,代表一种上海的精英意识,可是读着总觉得有点找不到北,像是过于精致的舞台女子,可敬而不可亲。林海音是充满着赤子之心的热爱生活,所以语言多于日常的真实流露,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再加上一些温情,代表一种北京的包容精神,读着读着就感同身受,像是和蔼可亲的邻家女。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书写自己的故事。再不舍的人,也会离开自己;再难忘的往事,也终将成为回忆。请不要为了那页已消逝的时光而惆怅,因为这一切会让我们懂得:人生的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林海音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六):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
“这并非是眷恋昔日的热闹的生活,那时的社会习俗并不值得一提,只是因为那些事情都是在童年经历的。那是真正的欢乐,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林海音女士在《城南旧事》的序言中如是说。事实上,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城南旧事》都不能视作一部欢乐的作品,“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直到爸爸的离开,童年的花儿落了,童年远离了,哀婉的基调弥漫始终。如果说林海音女士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欢乐,那么,这样的欢乐更多的是在想象中得以成全和完满的吧。“缅怀童年”的意味远远大过书写和记录本身。
与电影版的《城南旧事》有所不同的是,斜着嘴笑的兰姨娘、不理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没有在画面中出现,原著中对这两个人物相关故事的书写与整部影片叙事的色彩迥然不同。小英子在《兰姨娘》的章节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形象,别有用心的恶作剧的几番传话直接促成了兰姨娘和德先叔的双双离开,这是其他几个章节里所没有的专属于小孩子的促狭。在这里,小英子对于父母关系的担心,为了维护母亲的地位所作出的种种举动,似乎才更接近小孩子的本真和本性。这样的内容被电影所剔除的原因,想来也是与整部作品的风格有违。但正是这个故事,恰恰才有些许童年的恣意妄为。
在《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小英子多是被动的、无奈的、旁观者的样貌。在椿树胡同的疯女人秀贞面前,小英子是纯粹的倾听者,秀贞的悲惨经历和满怀心事以絮絮叨叨的方式在小英子这里有了解释和着落,但小英子并不能做什么。包括在有着凄惨境遇的妞儿面前,小英子也只能是同情者,尽管“心里好难受”,但大多数时候也只能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点主意也没有”。秀贞和妞儿最后的结局是在仓促混乱中的完成,小英子在高烧之中,“腿在抖,手也抖,心也抖,牙也抖”,倒下去,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在藏在草堆里的小偷面前,小英子又是一个单纯的倾听者,“好心肠”的“道义朋友”,小偷没跟人说过的心事,包括他弟弟在内,都对小英子讲了。即使最后小偷的命运与小英子有关,也是小女孩的无心之举,并不是有意为之。
在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面前,小英子是纯粹的旁观者。小英子记得宋妈刚来第一天的场景,她是怎样留下当奶妈的,小英子也记得宋妈的丈夫——黄板牙每次来的情景,还有宋妈故乡的小伙子的尴尬与紧张。小英子看到宋妈对每个孩子的好,更看到了宋妈知道失去自己两个亲生骨肉时的悲恸与绝望,小英子能做的不过也就是在宋妈临走时请求她再为自己扎一次辫子。
直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在爸爸离去的那一瞬间,小英子永远永远地告别了童年。这样的猝不及防,完全来自于命运,小英子也只能全然地被动地接受。
反观整个童年,小孩子自己能够做主的、能够做的,其实真的很少很少。所谓的无忧无虑、不折不扣的欢乐,不过仍然是小孩子的幻象一场吧。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每一段的人生,总是以道别收场。一次次的迎接,一次次地失去,成长就是对所有丧失的哀悼。无论愿不愿意,这样的告别总在无数个场景下无数次发生。
“我们住过的椿树胡同、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在飞速流逝的时光里,终归是无可挽回的旧事一场。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七):童年是我们心灵深处最美的梦
本书作者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英子也就是作者林海音在5岁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来到了北京,这本书就是描写了英子在北京城南一直到英子小学毕业所发生的几件趣事。《城南旧事》这本书透露出作者林海音对小时候的怀念和思念,小时候的家在她心目中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更多的是怀念。现在的我们早已经长大成人,早就离开父母和家乡。
这本书整体的描写了作者林海音整个小学的过程,英子在家中排行老大,在她上小学之后她的下面会陆续有六个妹妹弟弟的出生,真是一个很庞大的家族,现在的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很难想象一家人有十来口人的壮观,我父亲辈也只有四个兄弟姐妹,到我这里就我和弟弟两个人。说起我的童年也有很多趣事,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是自己上下学,我家住在街的最西边,而我要上的小学在街的最东边,每天我都走过一整条长长的街道,总是走到一个地方会喊上一个同学一起去上学,总是和最要好的童年伙伴一起相约去上学。最有趣的是我们有时候还会约好第二天带五毛钱一起买东西吃。直到小学毕业前,童年的伙伴都是最好的朋友,也直到小学毕业后,童年的玩伴就会渐渐的分离,也许不在一个地方读书,也许全家已经搬走了,也许有的小玩伴已经不再读书了。
我最喜欢《兰姨娘》这一篇,风趣不失幽默感,看到中间描写的片段,会让人会心一笑,比如跟兰姨娘坐在一辆洋车上很舒服,她搂着我,连说:“往里靠,往里靠。”不像妈,黑花丝葛的裙子里,年年都装着一个大肚子。跟妈坐一辆洋车,她的大肚子把我顶得不好受,她还直说:“别挤我行不行!”现在妈又大肚子要生第六个孩子了。从这段话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来,文中该用小孩语气的时候,就完全用小孩的口吻和天真在说话,那时候英子才上小学三年级,她也许只知道兰姨娘年轻漂亮,而且还会读书认字,和兰姨有共同语言,而自己的妈妈就知道每年不停的生孩子。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都是天真的,只能看懂表面的意思,根本不懂大人说的话里面的弯弯绕绕。比如兰姨对英子说自己没地方住,英子就快人快语的说住在我家啊,兰姨说不知道你爸妈是否愿意我住下来呢?英子继续说我妈肯定愿意啊,还直接问妈妈:“妈妈,你愿意吗?”当时书中是这样描写妈妈的回答“愿——意啊!”妈妈的声音像在醋里泡过,怎么这么酸!很幽默的表达方法,让人一看到这句话就会会心一笑。
直到后来英子慢慢的意识到爸爸对兰姨的态度和暧昧,让小小的英子突然意识到什么,这时候小小的英子才意识到把兰姨留在家里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突然就对兰姨的热情就减了一大半,甚至已经不喜欢兰姨了。后来小小的英子就出谋划策的把自己心目中最不喜欢的德先叔和兰姨凑到一起,看着小小的人儿为了把德先叔和兰姨娘凑在一起可使了不少的劲呢,后来还和妈妈去邀功,真是有趣的很啊。可以看出这个小姑娘注意大得很呢,不动声色的把自己不喜欢的人凑在一起,还帮妈妈顺利的解决了一个情敌。
我们有的时候对于昨天吃了什么菜,也许第二天都忘记了,但是小时候的童年生活为什么这么清楚的记在心中。甚至连小时候花五毛钱买得零食还记得是什么,甚至还记得那个零食的味道,就像作者在书中说到的小时候和宋妈去找她家的小丫头的时候,宋妈买给英子吃的北京驴打滚,有的事情在我们的记忆中也许会存在一辈子,因为那对我们人生来说是有意义的。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八):关于别离,关于成长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城南旧事》了,上一次读还是几年前,可不管在什么时候,这本书总能狠狠抓住我的心,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林清玄在谈写作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比“应试作文”更重要的是,对亲人和故乡的真情实感……在我们生活的故乡,在我们深爱着的亲人朋友间,就存着最动人的素材,只要能把这些感情表达,便是最好的作文了。” 无疑,《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林海音没有用华丽的辞藻,只是以童年英子的视角讲述着自己童年,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以及自己温暖的家,却足以打动人心。 全书主要由5个故事组成,《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有一定连贯性,描写的是从英子6岁到13岁小学毕业在北京生活的童年时光,每一个故事都很喜欢,让人感动。 《惠安馆传奇》讲述的是因为失去自己爱人和孩子的“疯子”秀贞的故事。虽然大家都对她避而远之,但小小的英子却喜欢和她一起玩儿,因为在她眼中,清秀的秀贞怎么看都不是疯子。 那时她上午就偷偷去惠安馆找秀贞玩, 下午好朋友妞儿到西厢房里来找她玩,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着。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发现妞儿竟是秀贞的女儿小桂子。于是,善良的英子帮助他们团聚,还偷拿妈妈的金镯子送给她们做盘缠,去找秀贞的爱人司康……不幸的是,母女两在上火车前遇难(从英子醒来后发现妈妈手上戴的金镯子和小英子之前送给秀贞的手表推测的)。后来,英子也搬离了那个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我们看海去》是一个关于小偷的故事。小偷是收破烂的,是英子学校那个考第一名的优秀学生的哥哥。为了供弟弟上学,赡养家里的老人,他做了小偷。小英子没有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他,而是用心去感受,去评价。她说她分不清海和天,也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小偷也是家中的孝子,是弟弟的好哥哥,是英子真诚的朋友……好人坏人,又如何评判呢? 《兰姨娘》则相对轻松,看着机灵的小英子,为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玩的那些小把戏,又好笑又觉得很感慨。大人以为孩子什么不懂,其实孩子心里如明镜一样,她能看到父母之间感情的微妙变化,并且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挽回,这是孩子的本能。 而孩子也仍然是孩子,他们的想法非常简单纯粹,当英子兴奋地把这件事告诉刚生完小妹妹的妈妈,妈妈很高兴,问她: “你那天说要买什么来着?” “一副滚铁环,一双皮鞋,现在我还要加上订一整年的《儿童世界》。” 作为英子家的一员,前面三个故事中都有宋妈的身影,我们看到宋妈是一个性格开朗,好管闲事,喜欢热闹和八卦的乡下妇女。但在《驴打滚儿》这个故事里,英子却讲述了她作为底层妇女的可悲命运。 宋妈为了生计,进城到英子家当奶妈,留下一儿一女交由丈夫照顾。而因为不争气的丈夫的疏忽,儿子掉河里淹死了;女儿直接被丈夫瞒着送人。作为孩子的母亲,宋妈最后一个知道,何其悲哀。 更为可悲的作为那个年代的女性,即使遇到这样的丈夫,也仍然要回去重新生育,因为这是女人的天职。宋妈,就是因为这样离开了英子的家。 《城南旧事》中,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她而去,直到最后一个故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了》离别达到高潮,英子的爸爸因为生病离世,作为家中老大的英子也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任,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就这样匆匆结束了。 整本书读着都有一种淡淡的忧伤,看着英子就在这样一次次的离别中成长起来,虽然过程很痛,但也只能接受,就像英子爸爸说的那样“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好的文字,很容易触动读者心灵,将读者带入到故事中。这本书也一样,不自觉就让人沉醉,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欢喜忧愁。甚至会让人联想到自己的童年,那回不去的美好旧时光。 虽然《城南旧事》已经出了很多个版本,但这个版本是我目前最喜欢的。唯美的封面加上内页插画,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另还附有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的一篇关于母亲的文章,让我们了解到英子后来的一些生活片段,也是一种安慰。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九):人生难得是欢聚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文学中屈指可数的精品。在这部并不厚重的小说中,林海音写出了一个令人无比忘怀的童年,这童年和老北京城南的记忆有关,和那些出现在她生命中又离开的人有关,也和岁月光阴,人情世事有关。
读《城南旧事》与其说是在读一部文学名家的自传,不如说是在重温我们每个曾在一夜之间长大孩子的心灵童年,那留不住的时光,才是闪耀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的珍宝。然而,最初的时候,我们谁都不曾意识到,当有那么一天清晨你从梦中醒来,看到太阳光里飞舞着小小尘埃,便是一切的开始……
故事发生在二十年代的北京,台湾小女孩英子随父母搬来北京居住,开始了她的小学生活。在她的记忆里,椿树胡同、惠安馆、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尽是城南风光。头上擦的是玫瑰色发油,闲暇时去槐树下捉“吊死鬼”喂家中的小油鸡,最开心的事是把走街串巷的“唱话匣子”请进家,还有保姆宋妈手里的毛活儿,养的蚕、金鱼,练的字,唱的歌,学校的毕业典礼,院子里爸爸的石榴和菊花。
在小英子的眼里,一切都是新奇有趣的,到处都充满了令人好奇或不解的故事。在惠安馆里,她认识了疯子秀贞,在和小伙伴妞儿的相处过程中她也渐渐发现了这个小女孩的可怜身世。然而她太弱小了,无法凭一己之力去帮助她们,即便用尽了全力,换来的却只能是离别。《惠安馆传奇》的结尾是令人心碎的,用成人的眼光来看,那失败的逃离几乎就是一种击垮一切的绝望,然而在不谙世事的小英子的记忆中,那只是一场莫名的大病,之后便是“将来的事”,便是新的开始。
故事里也有不那么悲伤的离别。比如《兰姨娘》里,在“我”的左右撺掇之下,兰姨娘和德先叔从相识、相爱到一起离开,这其中既有着“我”不愿家庭受到破坏的小算盘,也有对成人世界里女性命运、家国政事、爱恨情义、婚姻家庭的懵懂认知。而《驴打滚儿》里宋妈与英子一家的缘分则蕴含着贫苦农民朴素而美好的生活理想,当这位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奶妈离去之时,英子的童年也几近尾声。因为所有的人离去之时都无一例外地会告诉她:“英子,你大了……”
小时候,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当那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了影子,“我”的童年也一起失去了。父亲的离世让英子明白了落在自己身上的责任,作为长姐的她开始承担起支撑这个家的重担。《城南旧事》让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从最初的天真、童趣,到后来的慢慢成长,成熟,直到跨越心灵的门槛,长大成人。这部小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你甚至可以在当代作家严歌苓的《穗子物语》中看到它的影子,也可以在很多作家的文字里找寻那个逝去的老北京城。
一个人的成长是无数细小的生活细节堆积而成的,那些万事万物的缘由,那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都是父母、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潜移默化教会我们的。那些细碎而闪光的记忆长久地在心灵上温暖着我们,支撑着我们,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林海音用真挚的情感,朴素的文字把这些细节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带着淡淡的忧伤,难言的惆怅,却又无比温暖,令人感动。难怪历经了几十年的光阴,这部小说依旧如此动人,成为了无数人的经典案头读本。
之前读过一套三册套装版《城南旧事》,其中加入了一组绘于二十年前的水彩插图,以及长达近八个小时的有声书,令整部小说变得既可以读,又可以看,还可以听。而浙江人民出版社新版《城南旧事》的特色之处在于:将通常放在最开始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排作“后记”,并在开头的“代序”中收录林海音一九六零年七月的序言(其中包含了《忆儿时》和《我父》两篇小稿),结尾则以作家夏祖丽(林海音女儿)《追寻母亲的足迹》一文“收官”。由于《冬阳·童年·骆驼队》已被选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课本,《爸爸的花儿落了》被选入人教版初一课本,因而这样的排序更符合小读者的阅读习惯,也使得整部小说读来更加余味深长。
小说中,英子两次听到《送别》,一次是刚入小学时送别上一届的哥哥姐姐们,而另一次是自己毕业告别。正如歌中所唱到的:“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面对离别我们难免会伤感,旧日时光,童年伙伴,生命中的过客,还有终将离去的父母。当了解了成长的真谛,我们早已走上了回不去的人生旅途。沿途风景,此刻时光,终会消逝,在岁月的更迭之中,慢慢地,我们学会了珍惜当下,珍惜眼前。
《城南旧事(精装插图本)》读后感(十):最纯真的记忆
很久很久之前,倒是听说过电影《城南旧事》的名字,但却从来没有看过,更不知道故事的情节究竟是什么。这次看书,又想起了还有部同名的电影,于是特意找了电影来看一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所谓“城南”,就是指的北京南城;所谓“旧事”,故名思义,当然就是以前发生的事情。从5岁起,林海音在北京南城一直住了26个年头。人的一辈子当然也没有几个26年,所以这一段的记忆可谓是刻骨铭心。而《城南旧事》这本书初版的时间,到今天,也已经快一甲子的时间了!时间过得真快,而记忆却仿佛还是在昨天。
在电影《城南旧事》中,小女孩林英子住在五十年前的北京南城。在他们家院子附近住着一个疯女人秀珍,秀珍的丈夫因参与学生运动被杀,孩子也不知所踪,因此落下了疯病,时常把英子当做自己的孩子“小桂子”看待。而英子也喜欢秀珍,答应帮她找回小桂子。英子有个苦命的小伙伴妞儿,学戏时常遭干爹打骂,英子偶然发现妞儿有小桂子的胎记,帮助她们母女相认。英子上小学后,一家人搬到了厂甸。在家门口荒废的院落里,英子发现了一个小偷藏赃的草堆,小偷为了供弟弟读书只得干不光彩的勾当,英子却不把他看作是坏人。不久,一系列的事情发生:女佣苏妈返乡,父亲去世,英子的童年彷佛一下结束了……
在《城南旧事》这本书里,电影中的一幕幕好像又重现了。《惠安馆传奇》讲的是“我”的童年玩伴妞儿和“疯子”秀贞的命运故事;《我们看海去》讲了“我”偶然结交的一个大人、朋友,但人们却说他是一个“贼”;《兰姨娘》讲了一个曾经沦落风尘的旧时代女子兰姨娘,积极投身新时代、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故事;《驴打滚儿》的主角是宋妈,讲的是她被丈夫家暴而逃出家乡做了“我”的保姆的故事;而《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则讲的是“我”的爸爸病逝的故事。至此,童年结束了!但《城南旧事》还未结束,还有一篇后记《冬阳·童年·骆驼队》以及作者林海音的女儿夏祖丽所写的一篇小文《追寻母亲的足迹》,颇有点儿余音缭绕的意味。
从北京城南的椿树胡同到帘子胡同、虎坊桥、梁家园,林海音在那里一直住了26年,她也以自己的童年为背景,写成了《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以及《冬阳·童年·骆驼队》这几篇。林海音特意说,“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也许就是真的,至少,那些故事的大部分,一定都曾经发生过。只是可惜,其中的主角们,除了作为见证人的“我”,“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是离我而去”……直到13岁那年,林海音说,“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结束了”!最难忘的岁月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当它持续的时候,似乎也没有几个人会想起来要珍惜它;而当它终于要结束了,从此一去不复返的时候,似乎所有的恋恋不舍在那个时候才会显现出来并越发真切!
不止林海音的童年是这样的,其实每个人的童年也都是这样的。只不过,林海音把那些童年的记忆碎片,摘取了几片出来;而更多人的童年,就像小溪里、小河里的水,静静地流淌着,早已经远远地去了,记忆越来越淡化,或许某一天也终于会再也追不回来!当童年已经看不见它背影的时候,人会长大;而长大,究竟是一件欣喜的事情呢,还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呢?!或许,是兼而有之,说不清也道不明——最后只好说,就那样吧!无论童年美好也罢,不那么愉快也罢,在若干年后,再回忆起来的时候,最美好的部分总是会在第一时间让人记得起来,而不禁潸然泪下的!
在这个由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推出《城南旧事》版本中,还有八张水彩绘图,留下了《城南旧事》诸篇中的某个片断、情境,或许还应该加上封面、封底,以及那首同样更为知名的诗:“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一切的一切,终将会永远地消散、消散,直到再也看不见一点点痕迹;但幸好,人生的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了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