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塘之夜》读后感精选
《梅塘之夜》是一本由(法)左拉 等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梅塘之夜》读后感(一):自留
同样是最近看的不同作者写的短篇集,这本我就感觉一般。
梅塘集团是19世纪70年代以作家左拉为中心,在法国梅塘组成的自然主义作家联盟。我发现那个时代的法国人真的很喜欢搞这种东西,印象派不也是差不多这个时间按照这样的套路搞出来的么。
梅塘之夜这本书就是七个作家就同一个主题(他们最后选择的是普法战争)每个人写的短篇集结成册初版的。
我不知道是因为我不喜欢自然主义文学,还是不喜欢普法战争这个狗咬狗的主题,反正这七篇看下来,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放血》这篇写老交际花因为普法战争失去自己原有的社交地位,转而致力于成为女救世主的故事。而莫泊桑的《羊脂球》可能是让我太有压力,虽然非常好,但我不喜欢。
我很烦法国人在关于普法战争的故事里把自己塑造成小百花的形象。虽然所有的故事都是带有反战主题的,但对法国的偏袒之情也是不言而喻的。
《梅塘之夜》读后感(二):梅塘之夜
感谢赠书!读完之后更喜欢这种自然主义的风格了,不会被眼花缭乱的华丽辞藻冲昏了头,仅仅是看着作家老老实实描写银色的小溪,冷牛肉,干奶酪,葱郁的密林和夫人用胭脂擦得红红的嘴唇,就可以完全领略到自然的美丽了。不过感觉自然主义作家在叙事的节奏上都会显得较为散漫,也许是太忠于诚实描写所见的原因?
最喜欢当然还是《羊脂球》,小时候看其实都没明白军官要求羊脂球干吗,现在终于懂了。人往往可以用平庸的恶把可爱可敬的人逼到绝境,真是劣等生物啊,人类。(中二病发作)
《磨坊之战》中逃亡的那一段看得我好紧张,但是读完之后感触并不深。《背包在肩》给我一种我在看《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感觉,可能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大家对于无意义的战争都抱着醉生梦死的态度吧。
《放血》我很喜欢,但是回想起来在情节的详略上确实安排的不够好,以至于过于冗长的男情女爱无法支撑起最后惨烈的“放血”。
《大七之战》的切入角度我很喜欢,战争不仅会逼死下层人,也会逼疯下层人,但是偏偏这个一无是处的人类自相残杀活动每天都在人类世界中上演着。
《战役之后》的结尾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像是骑车俯冲下坡突然被一把刹住车。故事本身不够吸引我,但是我很喜欢这样处理结局的方式。
不愧是法国作家的小短篇合集,读着读着我都能看到法国人对好吃的和美好的东西的执念——而且,巴黎真的好美啊。它再也不是灯火辉煌、美妙仙境般的巴黎,那个可以在夏天的夜晚散步时,在地平线上看到的巴黎,满溢着光明和生命,向满是星斗的天空发出它肺部的喘息,它街道的细语,街上无数的煤气灯好像在地上投下了苍穹中千万星辰的倒影。
《梅塘之夜》读后感(三):浪漫与自然里的现实
何谓自然主义,是一种不屑于浪漫主义无边的想象,夸张的抒情方式,以及对于现实主义对生活现实的典型概括,而产生了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描摹为出发点的创作倾向,崇尚自然真实,客观的对现实生活本身进行记录,并以此来解释社会发展规律的流派。 1870年开始的普法战争,由于法国战败,被迫割让亚尔萨斯,洛林两省,并且赔款五亿法郎,成为法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也使得法国一部分爱国主义作家大为愤慨。 巴黎郊外左拉的梅塘别墅里,聚集着以左拉为核心的六位作家所组成的文学创作团体,他们气质相近又志同道合。1879年夏,六人聚会于梅塘,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各自创作中短篇小说,后汇总以《梅塘之夜》出版,此后左拉,莫泊桑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磨坊之战》每个人都有自己坚守的原则,无论是力竭到最后一刻的法军士兵,为了守护新娘的多米尼克,亦或者那些普鲁士侵略者们,在残酷艰难爱情与人性的抉择下,若仍坚持着不让自己后悔的选择的同时,也已经注定了悲剧的诞生。 《羊脂球》善良的羊脂球姑娘,在那颠簸昏暗的马车里,你可曾后悔分给这群饿狼以食之,你可曾后悔自己为了他们而跳下的火坑,那些看着你千疮百孔还要落井下石的恶。莫泊桑的文字无形中扼住咽喉,字字鞭笞入骨却不留血痕,是对于战争下普通人的一场拷问。 《背包在肩》背包在肩,何以为家。荒诞流水账里对活着的卑微渴求。 《放血》前段帕奥昂夫人在军部的开场节奏挺好的,后面就就太过于冗长了。 《大七之战》人在作为独立个体的时候会胆小怯懦,但作为一个群体在高压的环境下,就会出现集体的疯狂。 《战役之后》除了被子弹贯穿的脚底伤口外,这一篇没有再现残酷血腥的战场,战争之后的人们该如何的继续生存,阵亡兵士的家人要如何继续生活,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具体的指向,一切都在回忆与现实里归于平静。
《梅塘之夜》读后感(四):精读《羊脂球》,莫泊桑到底在批判什么
一、梅塘之夜和《羊脂球》的诞生
《梅塘之夜》有六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以左拉《磨坊之役》、莫泊桑《羊脂球》、于斯曼《背包在肩》为佳。《磨坊之役》,许多朋友可能在中学的时候当课文读过。
《羊脂球》这个故事不复杂。普法战争期间,一个叫羊脂球的妓女和一些上层旅客坐在一辆马车里,中途遇到普鲁士军官,军官要求和妓女睡觉,否则就不放行这辆车,妓女爱国,所以不从,但在同伴的压力下,威逼利诱下,从了。
二、敌我双方
《羊脂球》比《磨坊之役》还好。好不好,要比较着看。这像吃东西,好吃的,吃一口,不觉得好吃,等你吃了不好的,你就涕泗横流,说原来那个是人间绝味啊。《羊脂球》就是那好吃的,是珠玉,其余就是一般好吃或者不太好吃的,是匣子。
莫泊桑很反动,开头就不一样。战败了,他没有写敌人怎么残酷,我军怎么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给大家传播下正能量。他把撤下了的军队写得像流氓:军官是商人花钱捐的,士兵是喜欢抢劫的,师长走在最后,是没有主意的。他挖苦起法国军队来毫不留情,侦察的时候“放枪误伤了自己的哨兵”,看到一只兔子就“预备作战”,敌人真的来了,他们就把“吓唬人的凶器”统统丢弃。最后,画龙点睛,说法国是“徒负盛名的善战民族”。
我们今天的人都厌弃“抹黑”祖国的人,但看起来,我们认为的那些“抹黑”跟莫泊桑比起来还是差远了,莫泊桑才是真的黑子,把祖国黑的体无完肤。大大的法国反动派。
法军是这个样子,那法国人民呢?左拉的《磨坊之役》写法国人民那样英勇,面对侵略者不屈不挠,主人公多米尼格是外国人,但他娶了法国老婆,也算法国人。普鲁士人让他带路,他宁死不屈。
可是《羊脂球》里面的法国人民呢?没骨气,善钻营。同仇敌忾是一点没看到。被占领是肯定的了,大家都在等敌军进城,“由于等待而生的烦闷反而使人指望敌人快点来”。敌人进城,先是很害怕,大家倒不是担心祖国,首先是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是担心自己的财产安全。一段时间后,新的平衡建立了,普鲁士军官到法国人家里白吃白喝,法国人则获得他们的庇护,最后,都不害怕了,和普鲁士人处好关系的人,能获得特殊许可,生意悄悄的重新开张。
当然,还是有少部分隐蔽的抵抗。河边的渔民经常能捞出来普鲁士人的尸体,那些一些胆大的爱国者悄悄地干掉的。
我方是这个形象。那敌方是什么形象?莫泊桑更反动了,公然把敌方写的很好。进城是口号嘹亮,步伐整齐。挨家挨户要了钱,但没干出格的事。在《羊脂球》中间,有一段,几个外地法国人私下议论普鲁士人怎么怎么坏,大家很愤慨,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看见普鲁士兵在帮当地法国人洗衣服、劈柴、哄孩子!普鲁士人在《羊脂球》里干的最出格的事,就是想和羊脂球上床,还没来硬的。莫泊桑把普鲁士人写的像红军进城了,个个都是劳动模范。
这是莫泊桑的双重反动。一反我们看待战争的惯性思维。他写的敌人很好,我们很差。左拉的《磨坊之役》是惯性思维,敌人很差,我们很好,像抗日神剧。
三、十人小组
写完敌我双方背景,主人公们才出场。十个人坐一辆马车,要从敌占区到大后方。这十个人很有意思。他们来自不同阶级,没有一个人是随便构造的,合起来就是一个微型法国社会。少一个,这个法国社会的微观模型就不完整。
首先是鸟先生和夫人,他们是从底层伙计一步步打拼起来的假酒贩子。其次是纺织厂厂长迦来·辣马东和夫人,厂长是从商入政的市民,兼做参议员,上级资产阶级。之后是贵族资产阶级卜来韦伯爵夫妇,也做参议员。还有两个修道院嬷嬷。另外两个人,一个妓女,胖胖的,所以叫羊脂球,一个是喜欢议政的无业游民戈尔弩兑。
下层阶级,宗教阶级,底层上来的资产阶级,有政治地位的上层资产阶级,贵族资产阶级十个人,除了修道院嬷嬷,每个阶层都是一男一女的配置。每个人都有和他们地位相称的气质,彼此区别开。
莫泊桑给每个人配的老婆的样子气质都很恰当。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商人,两口子都有市井气,老婆要帮着照顾生意,所以一般很结实,母老虎,暴脾气,这才能成功。
厂长和贵族区别不明显,他们的区别是通过老婆体现的。厂长老婆是风骚的小家碧玉,暗地里的公交车,贵族老婆不是贵族出生,但像个大家闺秀。这也符合我们的日常认知。男人找老婆,刚开始是夫妻店,原配太太一般像鸟先生的太太。再有钱点,就要换老婆,喜欢娇小漂亮的。地位稳固,成大资产阶级,就要一个配得上地位的太太,喜欢大气的。法国人,中国人都一样。
有社会经验的人,看这个会会心一笑。莫泊桑构造的典型形象,放到社会里看,十之八九。可见他概括精当。
厂长和贵族两口子的气质很像,除了老婆的差别,还有一个根本差别。市民资产阶级是贵族资产阶级的跟班。《羊脂球》里,厂长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跟在贵族后面做的,没有个性、特点,莫泊桑对他着墨很少,但他们是社会里不可缺的一个层次。没有一个人物是没用的,大作家考虑周密,全是典型人物。
小组构造好了,资产阶级肯定看不上底层人物,人物与人物的张力已经暗暗编织在里面了。接下来,故事的发生是水到渠成。
四、环境渲染
在开头还不得不提的是莫泊桑的文笔。莫泊桑很擅长用比较抽象的手法营造一种氛围。
比如,当敌人进城的时候,普鲁士人喊着口令,声音“沿着那些像是死了一般的空房子向天空升上去”。写城里人不安的情绪,外族入侵造成的异样氛围“充塞着私人住宅,它使得饮食变了滋味,它使人觉得是在旅行中间,旅行得很远,走进了野蛮而又危险的部落”。
十人小组,在平常生活里,因为阶层的缘故,是绝对不可能共处一室的。现在,因为战争被迫做一辆马车,他们在驿站等待马夫套马。
那是一个雪天的凌晨。每个人都很苦闷,怠惰。人们等在天井里,马夫去马圈备马。乘客们听着马夫和马匹发出的声音,莫泊桑细致描写了声音。这一段,如临其境。左拉在方面不如莫泊桑。如果用电影的镜头做比喻的话。《磨坊之役》里的每场镜头都盯着动作发生的地方。莫泊桑的镜头则灵活的多,备马的时候,镜头却在乘客那里,不在动作发生地——马夫那里。这样马夫的动作就化作一种背景氛围,成为乘客的一种感觉,空气染上了沉沉的倦意。
我们的心灵随着乘客起伏。
五、故事发生
故事发生,起伏就是瞧不起、瞧得起、瞧不起。
六、国家与自由
莫泊桑的这个故事和左拉的故事形成对比。
《磨坊之役》的故事是敌人来了,新娘放跑了杀过敌人的新郎,敌人抓住她老爹,要她要么交出新郎,要么杀了她老爹。最后,老爹和新郎都死了。
左拉要写战争的残酷性,是用敌人的残酷来体现的,他们破坏了普通人的生活,剥夺了普通人的自由,要他们在至亲之间做选择。莫泊桑也写战争的残酷性,他是用我方的堕落和沉沦来体现的,战败的精神萎靡的军队,无力的没有想望的人民,战争“破坏任何对于永恒公理的信仰,破坏我们那种通过教育对于上苍的保护和人类的理智而起的信任心”。
哪个更残酷?哪个更真实呢?在一场战争中,我们这些人更可能像《磨坊之役》里宁死不屈的多米尼格呢,还是像《羊脂球》里逆来顺受的法国居民呢?
我不能替别人下结论。但左拉没有当过兵,莫泊桑当过,他参加过普法战争。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莫泊桑的战争生活是真的。这个生活更普通,也更残酷,普通的残酷更残酷。
莫泊桑还有一个伟大的地方,就是把敌人写得很好。我们习惯了高看自己,矮化敌人,所以抗日神剧里敌人总是那么脑残,我们也不愿意承认一些敌人也有人的一面。文学的一个有价值的地方,正是把人们不愿意面对但又确实存在的东西剖开给人看。这种写法如果放在今天的中国,恐怕会引来相当大的争议。法国人气量大,所以法国文学强。
《磨坊之役》和《羊脂球》同样面临选择。他们的自由被剥夺了,必须要做出选择,老爹还是新郎?卖身还是不卖身?但有区别,前者是敌人剥夺的,后者敌人没有直接剥夺,它是自己人剥夺的。羊脂球没有面对军人的生命威胁,她本来拒绝了,但同胞因为自己的利益,不让她拒绝。
《羊脂球》末尾戈尔弩兑哼起马赛曲,“爱国的神圣的至情,你来领导支持我们的复仇之手;自由,我们十分宝贵的自由,你带着你的防护者来战斗”。逼迫过羊脂球的同胞都觉得这首歌变得刺耳,简直是在骂他们。
莫泊桑确实在用这首歌骂他们。我们一般会说这个小说是批判资产阶级的虚伪的。那批判资产阶级,何必把敌人写得那样好。回想整个故事,爱国和自由是败于谁呢。
我想我们在其中可以读出别的意味:国家不是被敌人败坏的,是被我们自己人败坏的,自由不是被敌人剥夺的,我们是自己人在压迫自己人。有时候,同胞比敌人还可憎。
莫泊桑对战争的思考比左拉更深入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