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精选

2021-03-26 03:35: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精选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是一本由李衍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44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一):考骨现场

  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考骨现场”。以前有读过一些法医类的书籍,也渐渐明白为何说“不知死焉知生”,在这些关于“死亡”的故事里,其实能感悟到很多关于“生”的道理。 这本《遗骨档案》和我之前看的很多法医类书籍不同,它专注于“遗骨”部分。如果是短时间的遗体,更多的线索在伤口,在身体,在细节。而如果是在很多很多年以后,当肉身腐化之后,只剩下那些坚硬的骸骨记录着那些人曾经存在过,当科技进步之后,我们便从骨骼之中去寻找潜藏的秘密,获得更多曾被掩藏起来的信息,从而解决那些悬了多年的案件。但是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有些信息反映出的可能并不只是一起案件,一段人生,一个家庭,它甚至能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考骨到考古。 书中的很多故事不管是圆满的还是哀伤的都会让人有很多的感慨和思考,但是我最喜欢的最觉得温暖的是前言里的一个小故事:因为性取向的问题,一位死者的家人不想领回他的骸骨,甚至不想再和他有任何关系。作者同僚却安慰说:“至少,我们喜欢他!至少,在这里(存骨房里)有他的同伴啊!”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二):我们研究逝者的过去,也在学习如何更好的活着

  人的一生,从生开始,以死为终点。在死后,也总会以形形色色的方式来证明曾存在于世。而遗骨,以及遗骨上所依附的“故事”,就是来到这世上最直接的证明。法医,就是破解这些“故事”的解谜者。 在法医眼中,他们所接触到的遗体和遗骨,都充满了秘密。“他是谁?他是如何而死?他生前有着怎样的故事?”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法医必须想尽办法去“倾听”遗骨所讲的故事,破解这些谜团,替死者说话,让真相大白于世。 通过李衍蒨老师的《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让读者了解到了另外一种法医的存在——“法医人类学家”。

  与我们所熟知的秦明老师笔下《法医秦明》系列中研究涉及法律有关的,为刑事案件或非刑事案件进行死伤鉴定的“法医病理学家”有所不同。“法医人类学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接触到的都是已经化作累累白骨的“逝者”。他们不但要研究白骨的死因、死亡方式、时间等等,还要研究死者生前的故事和连带背景。“他是哪里人?为何会出现在这里?他该往何处去?” 在《遗骨档案》中,李衍蒨老师为我们列举了很多过去现在有关遗骨的事例。这些事例看似距离我们很远其实密切相关。法医人类学家通过研究那些遗骨,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生活环境、行为习惯等诸多因素对人类自身以及种群的影响。了解了不同地域形形色色的独特文化。了解了人的意识乃至人性深处令人感到可怕的黑暗。

  这并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虽然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科普了人死后的种种变化过程。它在让读者了解“法医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同时,也向每个读到它的读者诉说着“生而为人,世间平等”的道理。 人死后虽然只剩下白骨,却也应当受到相应的尊重。因为那不仅仅只是一具白骨,那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过这世上的证明,也是与他有关的至亲的精神安慰。曾经那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天地之间。他也拥有过自己的生活、故事、喜怒哀乐。在死后,也应当享受应有的宁静,不应被世俗所打扰。 人固有一死,无论你生前是富贵、是平淡,人生的终点都是死亡。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法则,任谁都无法改变。而我们要做的,正是把握好人生在世的有限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研究逝者的死去,其实是在学习如何更好的活着!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三):法医和人类学

  

法医无论是作为大学里的一门学科还是作为职场上的一个职业,都是这个社会最冷门的专业之一。在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甚至一些大城市都没专职的法医,解剖都外包给医院、学校、甚至诊所。然而自从1990年康威尔的首席女法医系列诞生并勇夺爱伦坡、匕首奖等4项欧美主流mystery奖项开始,法医相关类书籍、影视一下子成为了热门题材。尤其是以“女法医”为主角或者作者的作品,占据了市面上80%以上。这类以女性和验尸为鲜明对比的题材,很好的刺激了读者的好奇心。就以本人来说,基本上每年这类作品题材阅读都在4、5本以上。

本作和其他同类作品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之前我有看过康威尔、莱克斯的小说类、有秦明半科普半纪实类、有日本的结合真实案例讲解的法医小说、有英国以法医工作经历、行业介绍为主的作品。本作则更加细节化,以骸骨为着手点讲述人类学和一些关于死亡的历史演变。

第一章是以美国南部沙漠中找到的尸骨来讲述从墨西哥大量偷渡到美国需要在荒漠高温中走10多天,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会渴死这一事实。第二章是讲各种大屠杀中出现的万人坑,以及保护好这些遗迹对历史研究的意义。第三章是讲铅中毒,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知道铅有毒,但原理是人身体里的酶会把铅误认为是所需要的铁和锌进行结合,导致阻碍了正常的功能。第四章则是讲人类工业发展中,磷、砷等元素对工人身体的毒害。

第五章是通过肯尼迪暗杀事件中的验尸来确认身份,解释骸骨、刺青等对历史研究中身份、种族的确认至关重要。第六章通过泰坦尼克事件中大量尸体最终都没找到,来讲述尸体在水中的腐化等,以及尸蜡的介绍。这里除了作品中讲到几种尸蜡会形成的环境外,我曾经在某部小说中看到淤泥、沼泽中浸泡尸体也会形成特殊的尸蜡。这也是一个特殊案例。第七章则重点讲了很多骨头相关的科普知识。比如说婴儿的头骨是软的,在1岁之前都可以通过某些习惯改变头颅的形状;古代我国的三寸金莲、欧美的马甲束腰、用颈圈来让脖子边长等都是通过改变骨骼形状实现的;对于现代人枕外隆凸问题是否是因为看手机过多导致也有作者自己的分析,虽然作者并不认为如此,但还是建议保持更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印度直到前10多年依然有大量出口人体器官,即使现在印度仍然是尸骨出口走私大国;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在国外同期也有喝热血治疗癫痫,磨碎骨粉止血,脂肪治疗通风、散瘀、止痛,最奇葩的是到1964年在巴黎还能药房买到人体脂肪,可见西方愚昧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还有史前女性上半身骨头显示她们也曾长期干过重体力活。

本作或许没有涉及太多案件,也没有很多关于尸检的科普,但在结合人类学方面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观点,也有很多有趣的科普知识。

央视介绍的作者

  《遗骨档案——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读后感(四):法医人类学的普及之书

  

近年来,随着国内推理刑侦剧和推理小说的热潮,图书市场上一下子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法医的科普书籍,例如日本名法医上野正彦所著的包括《不知死焉知生》在内的一系列法医科普书,法医秦明所著《逝者之书》系列科普书等等。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可能绝大部分读者看到本书《遗骨档案》这个书名以及它的副标题“一位法医人类学家的告白”,就会自然把这本书归类为法医科普书,这样的读者当然也包括我在内。但在看完全书之后,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想法先说一下。我认为本书并不是一本关于法医知识的科普书,最大的作用不是普及法医刑侦知识,而是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法医人类学这一门新兴学科。

外封和本体

作者李衍蒨本身作为一名法医活跃在香港法医前线,但同时她还有另一个身份,是一位奔走于世界各地的法医人类学家。通过本书的序言和致谢,我们能知道她开始在脸书上撰写《存骨房》专栏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法医人类学,所以她的文章和其他的法医科普书最大的不同是较少说明如何从尸体的状态发现破案的线索,反而是通过对骨骼的研究展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类的社会生活习惯。

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读者们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心理预期,本书中每一章节的内容并不会紧紧围绕标题中提及的案件展开,你也看不到法医如何通过细节推理破解谜案。可以说标题中的案件只是起到吸引读者开始阅读的功能,而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内容却是从个案推及到如何利用相关知识探索未知的人类社会,以及一种充满普世价值的人文关怀。如果用不恰当的词语来说,每一章节都是“文不对题”的。

本书作者李衍蒨小姐

也许有读者会说法医人类学家和法医差不多,都是通过检查解剖尸体,从尸体身上发现细小的线索来寻找死亡的真相。的确,两者确实存在着共通性,基础知识都是基于人类解剖学,而且很多时候法医人类学家也会参与到警方侦破现实案件之中。但两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仅从研究表象来看,法医人类学主要是对人类的骨骼进行研究鉴定,而法医是对整具遗体进行分析判断。而且两者在本质上更有着决定性的不同之处,这就要说到法医人类学的起源了。

十九世纪后半叶,随着社会发展,需要进行骨骼鉴定的案件增多,单纯靠医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破案的需求,因此司法人员对骨骼残渣鉴定时,开始求助于人类学家。从此,人类学家开始了对骨骼鉴定的专门研究,产生了人类学上新的分支学科——法医人类学。

当代人类学通常划分为四大分支:文化人类学(也称为社会人类学)、考古学、语言人类学、体质人类学(也称为生物人类学)。法医人类学是随着考古学及体质人类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其运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法庭科学审判所涉及的骨骼鉴定问题。而体质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及其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对人类群体体质特征和结构的剖析,来探讨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人种的形成及其类型特点,以及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分类等问题。

这样一梳理,我们就能发现法医人类学的研究重点是和人类学一以贯之的,超脱于单一的刑事个案,更多地是为了探讨人类群体性的特征及历史区域演化发展。

这一法医人类学的特点,在书中每一章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第一章从沙漠中的白骨倒推美国新移民政策对第三世界人们生活的影响;第二章通过研究乱坟岗中的杂乱遗骨,解释如何查找历史上有过战争或其他混乱的痕迹;第四章从化学品对骨骼的破坏,揭示了人类社会工业发展也会反向影响人类生活;第七章述说了研究与一般人相异的特殊形态骨骼的成因,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学中人种、民族、习俗等问题。如果我把话说得大一点,看完这本书,相当于听了大学的一系列人类学课程,绝对受益匪浅。

作者在本书的最后用30页的篇幅(本书只有244页,参考书目占了12%的量),完完整整地列出了本书中所有的参考书目,共有179条,除了重要的学术著作外,还很一大部分是英文网站上的相关文章。如果对法医人类学有兴趣的读者,完全可以按照这一份厚厚的参考资料目录进行进一步学习。

密密麻麻的参考书目,真不得了

希望所有阅读这本书的读者,看完之后能了解到法医人类学与法医学之间的差别,认识到法医人类学的重要性,那就没有辜负李衍蒨小姐的一番心血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