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拙匠随笔》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拙匠随笔》读后感1000字

2021-03-26 04:2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拙匠随笔》读后感1000字

  《拙匠随笔》是一本由梁思成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拙匠随笔》精选点评:

  ●不愧是大家作品,深入简出。感受到梁思成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热爱,对建筑的理解也是基于此之上。想必梁先生看到外滩的外国建筑群,定是不屑。好了,接下来再去读安兰德的源泉,体会会更深吧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痛哭罢了。

  ●竟然想把车流引导到大路上,难怪不想拆城墙

  ●更多的就是当时性和回忆了

  ●一半内容在讲北京市的城市规划,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对比今日之北京和规划中的雄安新区,我只能呵呵。

  ●纪念意义大于科普意义…

  ●只读了上篇,梁思成先生巧妙得将建筑和音乐文学联系在一起,让建筑的美变得更好理解,读起来也很有趣。

  ●发现梁先生很喜欢用比喻

  ●后编讲北京城的设计规划等一系列报告、文章等挺有历史价值,能够看到老一辈建筑人的匠心与责任。前编的通识性随笔对比起来会比较一般,没有对古建筑进行全盘性的介绍整理。

  ●理解梁公传闻中的伏案痛哭了……唉……

  《拙匠随笔》读后感(一):拙匠不拙

  2017年4月,我们国家正式提出了,要在河北雄安设立新区,为的是能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在中心之外建新城承载其他功能,让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

  消息一出,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用“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八个字来形容这一举措也不为过。当时网上对此事的谈论也是相当的热烈,其中有一条就是有人说其实我们欠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一句道歉,因为早在几十年前,他就曾经就北京的城市建设情况提出过类似的设想,只是在当时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

  当时我不过是把“欠梁思成先生一句道歉”这条讨论当做是一个普通的消息来看的,并没有过多去深究这句话背后的根由。直到最近开始看梁思成先生所著的《拙匠随笔》一书,才从心底发觉,我们的确是欠了他一句“对不起”。

  《拙匠随笔》是一本梁思成先生关于建筑方面内容的随笔合集。他虽然自称为“拙匠”,但其实他非但不“拙”,甚至可称得上是一位高瞻远瞩、极有见识的建筑名匠。关于这一点,细读此书中便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是一部梁思成先生对于中国建筑的一番精彩漫谈,不但能够让我们了解到如今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还能够读到当年梁思成先生对于北京城市规划的建议与意见。例如北京城如何规划、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人民居住环境的营造、长安街的规划等等各项内容。梁思成先生所述的这些内容的提出在当时的思想界其实是掀起了轩然大波的。最终梁思成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在当时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结果就是所产生的后遗症在之后的数十年间慢慢的显现了出来,一次次的为了北京城市规划带来了瓶颈。时间与事实证明梁思成先生的建议与担忧是正确的,以今天的发展趋势与视角来看,我们的确是欠他一句对不起。他当时关于城市规划的意见与建议只有小部分被采纳。不知道若是全部意见都被实施的话,今天的北京城又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拙匠随笔》读后感(二):使命成就硕果,普及建筑文化

  致力于中国古建筑保护和研究的梁思成,在文艺界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大家,虽然这里提及他和林徽因的爱情和婚姻有点八卦,但是不可否认,这对特殊年代里志同道和的夫妇在中国建筑领域作出的贡献。

  在上个世纪战乱纷繁,动荡不安的年代,搞点学术是非常艰难的事,而在当时,建筑及建筑学都是新鲜事物,也只有如梁林这样在外留学,思想开明的年轻人锐意进取。不同时代总是赋予一代人不同的使命,当我们享受前辈带来的理所当然的丰厚理论时,想不到在那个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建筑的开端就是从空无一片的田野考察开始。志同道和的一批人为了心中的理想,记录下那些慢慢消失在岁月之中的建筑。

  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学习建筑,1928年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等等。

  有感于当时国人对建筑学的不理解和建筑学方面资料的缺乏,梁思成发誓,“中国人一定要研究自己的建筑,中国人一定要写出自己的建筑史。”从1932年到逝世前,梁思成一生硕果累累,出版了大量建筑方面的著作。《拙匠随笔》同样也是一部建筑方面的著作,散文随笔的形式读来轻松有趣,就像书斋之中研究累了,找三两好友随意漫淡一样,内容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涉及建筑方面的科普小文;中篇城市与规划,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下篇建筑闲谈,则是界于随笔与学术之间的建筑类观点和主张。从这小小的《拙匠随笔》中,可以看出老一辈学者治 学的严谨与赤诚,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前瞻性视野和致力于文物建筑保护的不懈余力。

  然而不怎么想说,还是得说,时代造就了一代人的非凡成就,同时也带给这代人无法抹去的遗憾。动荡年代,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各种阻饶与限制,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被种种运动耽误,被时代的洪流席卷,假如能给这一代学者一个稳定开放的研究环境,假如,但是没有假如,那个时代的人深受时代桎梏,可是在那样的时代里仍尽力申张他们的主张和创造自己的使命。但他的大声疾呼被置若罔闻。这一代人的成果丰硕,精神更加令人敬佩,更加令人尊重。

  《拙匠随笔》里有许多先进的建筑思想和主张,随着近几十年,中国正变成一个烟雾缭绕的大工地,也更突显也老一辈人的赤子情怀。梁思成说,“古建筑绝对是宝,而且越往后越能体现出它的宝贵!” “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对不能保下老北京城原貌是他终生的遗憾。可惜时代不会成就情怀,当资本和发展的力量胜过一切时,一切都必须让步。让人灰心的现实,但从《拙匠随笔》里我们仍能读到老一辈人的精神,越有压力越要不畏困难。当他们不顾一切在极端的条件下致力于学术时,我们在和平和衣食无忧之际是不是也可以追求些什么呢?

  《拙匠随笔》读后感(三):一片殷勤关切,谁懂……

  清末戊戌变法的“主将”之一的梁启超,同时也是史学大家,他的儿子梁思却学的是建筑,是中国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不过,梁思成的知名之处还在于,当年才女林徽因最终没有选择诗人徐志摩,而是与他结为了伉俪。梁思成与林徽因实在是极般配的一对,因为林徽因不仅是才女,诗写得好,同时也是一名建筑学家,在专业上和梁思成搭配甚多。比如在《北京——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一文,梁思成就在文后的“附注”中说:“本文虽是作者答应担任下来的任务,但在实际写作进行中,都是同林徽因分工合作,有若干部分还偏劳了她。”他们俩的结合,实在称得上是琴瑟和鸣、志同道合。

  梁思成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中国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中国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参加调查过多处古代建筑的实例,对中国古代建筑、古代艺术发展、特征和成就进行过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积极参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他对保护北京古建筑方面出力很多,在保护北京城墙方面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只不过事情最后成功,成为了一个遗憾。除了解放前清华大学王国维先生纪念碑和北京大学地质馆外,梁思成解放后主持过国徽的设计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建筑方面的著作更是很多,比如《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图像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中国雕塑史》等。

  《拙匠随笔》这本“大家小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编“拙匠随笔”收录有梁思成的多篇建筑科普作品;中编“城市与规划”收录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领域有代表性的几篇名文,集中体现了梁思成从1946年至1951年在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创见;下编“建筑闲谈”收录有梁思成其他一些关于建筑的文章,体现了一名建筑教育家的本色。

  除去关于建筑的科普作品志在普及建筑知识之外,中编中的几篇,比如《市镇的体系秩序》《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关于北京城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以及《致周总理信——关于长安街规划问题》等,实用性都很强。事实上,关于北京城墙的是否应拆除,由于后来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成为了一个永远的遗憾。梁思成很认真,也很坚持。他就是一个专业学者,只善于从专业角度来想问题、解决问题。但有些事情,的确是他所无能为力的。

  不知道现在大学建筑系里的课程都有哪些,如果有可能,《拙匠随笔》这本书理应作为一门课进行学习,是会有莫大益处的。

  《拙匠随笔》读后感(四):这位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不是多角恋爱的悲催男配

  《人间四月天》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热播后的多年,坊间有了“绿茶婊”这个词汇,据称,绿茶婊的鼻祖就是《人间四月天》的女神林徽因。

  人们记住徐志摩不是因为他的诗,人们记住林徽因不是因为她设计国徽,比这更悲催的是梁思成先生,不管是林徽因与徐志摩、林徽因与金岳霖的故事,他作为林徽因法定的丈夫,都只能是多角爱情故事中的配角。

  娱乐至死的大众媒体,追求八卦是本能,但是今天我们不妨谈点正史,真正的梁思成,从来都没有那么悲催,或者说他其实没有时间那么悲催。他与林徽因女士,毕生都在追求自己的建筑梦想,为祖国建设兢兢业业,情感只是他们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那不能代表他们本人,不是他们人生的全部写照,更不是他们人生的成就。八卦是后人强加的属性,而他们真正留给这个世界的,从来不仅仅是一个可供演绎的素材而已,他们是真正给这个世界和我们国家留下遗产的人,最为出名的是夫妇二人合力主持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到一个国家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小到一个学校的礼堂——中央民族大学的学子如今依然在梁思成先生主持设计的大礼堂里活动。

  要真正了解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先生,不如直接去读他的著作,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著作家,为后世留下学术著作颇丰。其中,《拙匠随笔》是科普随笔,体积小但是学术价值丝毫不减,内文说古论今,旁征博引,甚至还有手绘插图,均为作者自己所画,其中有些画因为原稿遗失,是后来人摹写。可以说,小书走的是接地气的文风路线,给普罗大众讲建筑,又不失趣味性,在这本书里,没有八卦,全是实实在在的干货和梁先生的一颗拳拳爱国爱自己家乡的心。

“梁陈方案”走进大众视野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目的是能够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在中心之外建新城承载其他功能,让首都专注于政治文化中心的功能。此消息发布后,网络热议有一句话:我们欠梁思成大师一句道歉。此话将尘封多年的“梁陈方案”翻出,在梁思成的《拙匠随笔》中,我们得以见“梁陈方案”全貌。

  “梁陈方案”全名《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是1950年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中国城市规划专家,据称,“梁陈方案”源自其南京规划图,老先生于2001年过世)共同提出的北京城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再读此建议书,却有心痛之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梁陈两位先生不止一次在建议书里提到,在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中,纠正建筑上的错误和区域分配上的错误,都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是极端困难的事儿。这句话搁在我们今天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城市的发展是“发展”中的一种,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城市的规划。

  我们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这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这份被否定的建议书其实并不容易被大众看到的。据传当年,梁思成先生曾经和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先生为城市建设问题争的面红耳赤,如今,重读“梁陈方案”可以想见梁陈当年的痛心,和对北京科学城市规划的急迫。吴晗当年说过:“您是老保守,将来北京城到处建起高楼大厦,您这些牌坊、宫门在高楼包围下岂不都成了鸡笼、鸟舍,有什么文物鉴赏价值可言!”梁思成当时被气得痛哭失声。在之后的历史岁月中,我们都知道梁先生也被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但是直到他的晚年,关于北京城城市规划,他从来没有松过口。

  当年他对北京市市长彭真说:“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

  也无怪乎,2017年这项决定发布后,有欠梁先生一句道歉的说法。五十多年过去了,北京真的承载不了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的沉重负荷,而这次的调整,也将印证建议书里多次强调的“未来调整将耗时耗力极其困难”等说法。

  当年的“梁陈方案”被否定后,建议却被山西大同市的市长所采用,据此方案对大同施行了古城新城并肩发展的政策,最终使得大同成为一市双城,使得古城有它的历史文化韵味,新城有他的新时代潮流风格。大同城市规划改造之前是一座“中国煤都”,但是在规划改造之后整个城市有了新的发展风貌,也在印证着梁先生所言“城市重建应先有计划,使各区域分配合理,平衡发展”。

  半个多世纪后,历史证明,“梁陈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匠人之爱,从不是庸俗的八卦故事

  梁先生爱建筑如同茅以升先生爱桥梁,术业有专攻。他们都是和自己所思所学密不可分,一生的一切都和“建筑”密不可分,后人八卦的爱情故事,梁先生怕是当年并不知道,自己在百年之后成了网红,但是不是因为他的成就。

  然而人生的事儿,就是这么吊诡。

  他说,“建筑是不能独善其身的,它必须择邻。”梁先生曾经说,不求在贫民窟里建筑一座豪华府第,这其实是“孟母三迁”的科学依据,因为人类的“反文化性”,高尚的市镇体系作为环境,可以减少和矫正这种恶根性。同理,公元前5世纪,雅典卫城成为希腊人宗教与公共活动中心,城市社区自由生活则大大促进了希腊人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思考,并催生了民主共和体制的诞生。建筑和人一样,要讲和谐,要讲环境。这个时候回到最初的那个议题,作为梁先生伴侣的林先生,是他的环境的一部分,他们,都非常人,也非庸人,“绿茶婊”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误读。

  我想到后来梁先生再婚娶了林洙,关于这段八卦,网上也有很多说法,但是是与非,吃瓜群众吃吃瓜就好,个中滋味只有当事人知道,而他们,到离开世界的时候,这些私密的情感,也不会拿出来与他人分享。林洙后来编辑整理了很多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其实贡献也是蛮大的,《拙匠随笔》就是其中的一本。

  今天我们再读这本书,可知梁先生爱北京这座城,真的是爱到骨髓里。除了“梁陈方案”还有写给周总理关于长安街规划的问题的信,还有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等,在字里行间里,读者仿佛都能看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梁先生振臂高挥,为这座城市鼓与呼的急切,他曾经将“梁陈方案”自费印刷几百份,发给他认为有能力按照这份建议实施的人,也曾经说过,现在北京城里是真文物,毁了就没了,等毁完了后悔了就要建假文物了——没想到一语成谶。

  然而,往事已矣,时光无法回溯。

  今天,我们在读这本书,除了痛心之外,依然有可以学习思考的诸多点,比如“择邻而居”,比如,建设和环境的和谐辉映,再比如,关于城市人口密度、交通、审美等方面的建议,依然是可供今天城市发展,建筑美学可以参考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