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的读后感大全

2021-03-27 01:4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的读后感大全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是一本由[美]克丽丝塔 • 劳森(Kristan Lawson)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读后感(一):引言

  查尔斯·达尔文感到十分疲惫,因为自从随“小猎犬号”完成环球航行并最终返回英格兰之后的两年来,他一直在忙于整理航行期间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并做相关记录。“小猎犬号”返抵英格兰的时间是1836年,在那一刻,年轻的达尔文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他终于结束近5年的航海之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重归故里的达尔文精神焕发,感觉浑身充满了能量。他打小在英国乡间生活,现在却有机会搬到伦敦,这还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来到伦敦之后,这位年轻的博物学家立即租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满心希望手头的书稿能帮助他登上人生的巅峰。

  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苦心撰写两年之后,原定一部的书稿不得不分为三部,而最终达尔文也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看起来,这项任务似乎根本没有完成的那一天。达尔文发现,他无法仅仅专注于一个话题。随着对每个物种的钻研日趋深入,他不禁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此繁多的物种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化石看上去总是与鲜活的生物有所差别?

  更糟糕的是,达尔文意识到他已经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开始怀念儿时畅游的广阔天地及航海期间途经的荒野地带。而今,放眼窗外,他只能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看着伦敦满是灰尘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刻,他需要放松一下,好好地清醒清醒自己的头脑。

  于是从1838年起,达尔文便开始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凡是自己感兴趣的都读。他一心只想放空自己的思维,不去想物种,不去理房间内堆积如山的笔记!

  10月底的一天傍晚,达尔文正在书房里享受着他轻松惬意的阅读时光,他随手拾起一本名为《人口论》的书,该书写于40年前,但在当时依然很畅销。《人口论》的作者是一位牧师,名叫托马斯·马尔萨斯,他一直想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何英格兰总是有那么多贫困潦倒的人。即便这本书不如冒险故事那么精彩,也不如爱情小说那般跌宕起伏,但达尔文还是很开心能够读到看似与自己的动植物研究毫无关联的内容,这是他当时的想法。不过,事实证明他完全想错了。

  环球航行期间,达尔文了解到了其他科学家已经获悉的事实:世界上的动物种类远比人们过去想象的要丰富。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读到了有关挪亚方舟的故事,认为世界上大概存在100种动物,包括狗、猫、牛、狮子、老鼠、羊、狐狸、鹰、雀、甲虫、鹿、猴子等。虽然动物种类繁多,但由于方舟容量有限,挪亚无法轻松地把所有动物都装入其中。然而,到了达尔文生活的19世纪中期,探险家们却发现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动物,而且每年都会在此基础上找到数百种前所未见的新动物。面对着自己采集的标本,达尔文常常会想:每一个物种在出现的时候是否已经发育完全,并有着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特征?还是说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让达尔文尤为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明明有些物种彼此之间非常相似,却又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有些鸟的喙略长于其他鸟;有些猴子长得和其他猴子很像,不过是牙齿更锋利些罢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久而久之,达尔文越来越确信,数百万年以前,所有动物都源自同一祖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逐渐发生转变,最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物种。所有这些物种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动物王国。后来,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进化”。虽说这一观点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当时所有人——包括达尔文在内——都没能解密动物究竟如何进化。多年以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构想,但似乎都未成功。甚至,一位颇有名望的作家还宣称,动物的形体特征变化是在某种意念的推动下产生的!而对于达尔文来说,他越是专注于研究手头的标本,就越是沉迷于他眼中的“物种问题”。事实上,达尔文对此很感兴趣,他开始用一本神秘的笔记本记下所有对于进化论的想法,同时也描述了他搭乘“小猎犬号”的种种奇遇。

  在183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达尔文再次拾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只是他仍旧没有考虑进化论的问题,不过是想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于是,他如释重负般地坐了下来,开始细细品读书中的内容。

  马尔萨斯在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世界上的人口简直太多了!

  马尔萨斯认为,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太快了,乃至无法通过耕种来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因此,人们总是会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及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而疲于奔命、征战不休。在这场关乎生存的鏖战中,一部分人有幸获胜,而另一部分人则不幸败北。正所谓“成王败寇”,争斗中失利的一方往往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不得不蜗居在伦敦等城市的贫民区。书中,马尔萨斯不时地指出,当人口数量超出可控范围时,不可避免地就要发生一些灾难,将弱势群体逐一剔除。这些灾难的表现形式不一,有时是饥荒,有时是瘟疫、战争或其他形式。但据马尔萨斯所言,导致贫穷和疾苦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生存环境可提供充足食物的速度。

  达尔文认为这说得很有道理。紧接着他便想到,同样的原则对于所有动物来说也是适用的,而不仅仅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动物都会产下很多幼崽,但其中大部分最终没能存活下来,原因就在于它们要么饥饿致死,要么惨遭捕食。

  达尔文恍然大悟!怎么自己之前就没想到呢?此时此刻,脑海中的想法让达尔文感到妙不可言,但又如此通透浅显,他兴奋得差点儿把书掉到地上。在这不知不觉中,马尔萨斯竟帮达尔文解开了困扰数代科学家的“进化之谜”。

  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达尔文发现,动物往往会产下远远超出生存所限数目的幼崽。这让他觉得很奇怪,那些得以存活下来的少部分幼崽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呢?达尔文知道,每一种动物都会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所不同。我们以兔宝宝为例,如果它的腿脚不如姐妹们灵便,那么它很可能无法逃脱狐狸的追捕。相比之下,它的姐妹们就会因为跑得比较快而得以生存下来,并最终产下自己的后代。这些兔宝宝会从妈妈那里遗传到强健、善于奔跑的四肢,继而重复这一过程,产下自己的后代。在这种模式下,物种会随着繁衍生息、代代交替而逐渐发生转变,它们会长出更强健的肌肉、更善于奔跑的四肢、更利于伪装的各色毛发、更便于获取食物的长脖子等。如果时间足够长、代代相传的频率足够高,可能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会以这种方式不断进化。

  可以说,这在1838年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理念。当时,大部分人相信《圣经》中的描述,认为是上帝在短短6天的时间内创造了整个世界和所有生物。达尔文担心,如果公开自己的理论,怕是会引起大家的嘲笑或攻击。于是,他选择了沉默,把自己这一绝妙的想法记在一本神秘的笔记本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他在这本笔记本里写下的“秘密”会随着20年的时间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多;他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笔记会被出版,并成为有史以来的伟大著作之一。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读后感(二):引言

  查尔斯·达尔文感到十分疲惫,因为自从随“小猎犬号”完成环球航行并最终返回英格兰之后的两年来,他一直在忙于整理航行期间采集的动植物标本和化石标本,并做相关记录。“小猎犬号”返抵英格兰的时间是1836年,在那一刻,年轻的达尔文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因为他终于结束近5年的航海之旅,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重归故里的达尔文精神焕发,感觉浑身充满了能量。他打小在英国乡间生活,现在却有机会搬到伦敦,这还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来到伦敦之后,这位年轻的博物学家立即租房,开始了自己的工作,他满心希望手头的书稿能帮助他登上人生的巅峰。

  然而,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苦心撰写两年之后,原定一部的书稿不得不分为三部,而最终达尔文也只完成了其中的三分之一。看起来,这项任务似乎根本没有完成的那一天。达尔文发现,他无法仅仅专注于一个话题。随着对每个物种的钻研日趋深入,他不禁开始思考一个更大的问题:如此繁多的物种究竟从何而来?为何化石看上去总是与鲜活的生物有所差别?

  更糟糕的是,达尔文意识到他已经厌倦了大城市的生活,开始怀念儿时畅游的广阔天地及航海期间途经的荒野地带。而今,放眼窗外,他只能呼吸着污浊的空气,看着伦敦满是灰尘的街道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此刻,他需要放松一下,好好地清醒清醒自己的头脑。

  于是从1838年起,达尔文便开始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凡是自己感兴趣的都读。他一心只想放空自己的思维,不去想物种,不去理房间内堆积如山的笔记!

  10月底的一天傍晚,达尔文正在书房里享受着他轻松惬意的阅读时光,他随手拾起一本名为《人口论》的书,该书写于40年前,但在当时依然很畅销。《人口论》的作者是一位牧师,名叫托马斯·马尔萨斯,他一直想要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何英格兰总是有那么多贫困潦倒的人。即便这本书不如冒险故事那么精彩,也不如爱情小说那般跌宕起伏,但达尔文还是很开心能够读到看似与自己的动植物研究毫无关联的内容,这是他当时的想法。不过,事实证明他完全想错了。

  环球航行期间,达尔文了解到了其他科学家已经获悉的事实:世界上的动物种类远比人们过去想象的要丰富。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读到了有关挪亚方舟的故事,认为世界上大概存在100种动物,包括狗、猫、牛、狮子、老鼠、羊、狐狸、鹰、雀、甲虫、鹿、猴子等。虽然动物种类繁多,但由于方舟容量有限,挪亚无法轻松地把所有动物都装入其中。然而,到了达尔文生活的19世纪中期,探险家们却发现了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动物,而且每年都会在此基础上找到数百种前所未见的新动物。面对着自己采集的标本,达尔文常常会想:每一个物种在出现的时候是否已经发育完全,并有着与其他物种完全不同的特征?还是说它们彼此之间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让达尔文尤为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明明有些物种彼此之间非常相似,却又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别?有些鸟的喙略长于其他鸟;有些猴子长得和其他猴子很像,不过是牙齿更锋利些罢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久而久之,达尔文越来越确信,数百万年以前,所有动物都源自同一祖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生物逐渐发生转变,最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物种。所有这些物种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动物王国。后来,人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进化”。虽说这一观点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当时所有人——包括达尔文在内——都没能解密动物究竟如何进化。多年以来,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构想,但似乎都未成功。甚至,一位颇有名望的作家还宣称,动物的形体特征变化是在某种意念的推动下产生的!而对于达尔文来说,他越是专注于研究手头的标本,就越是沉迷于他眼中的“物种问题”。事实上,达尔文对此很感兴趣,他开始用一本神秘的笔记本记下所有对于进化论的想法,同时也描述了他搭乘“小猎犬号”的种种奇遇。

  在1838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达尔文再次拾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只是他仍旧没有考虑进化论的问题,不过是想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于是,他如释重负般地坐了下来,开始细细品读书中的内容。

  马尔萨斯在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是:世界上的人口简直太多了!

  马尔萨斯认为,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太快了,乃至无法通过耕种来解决所有人的温饱问题。因此,人们总是会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及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而疲于奔命、征战不休。在这场关乎生存的鏖战中,一部分人有幸获胜,而另一部分人则不幸败北。正所谓“成王败寇”,争斗中失利的一方往往流落街头、沦为乞丐,不得不蜗居在伦敦等城市的贫民区。书中,马尔萨斯不时地指出,当人口数量超出可控范围时,不可避免地就要发生一些灾难,将弱势群体逐一剔除。这些灾难的表现形式不一,有时是饥荒,有时是瘟疫、战争或其他形式。但据马尔萨斯所言,导致贫穷和疾苦的根本原因还是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生存环境可提供充足食物的速度。

  达尔文认为这说得很有道理。紧接着他便想到,同样的原则对于所有动物来说也是适用的,而不仅仅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下,多数动物都会产下很多幼崽,但其中大部分最终没能存活下来,原因就在于它们要么饥饿致死,要么惨遭捕食。

  达尔文恍然大悟!怎么自己之前就没想到呢?此时此刻,脑海中的想法让达尔文感到妙不可言,但又如此通透浅显,他兴奋得差点儿把书掉到地上。在这不知不觉中,马尔萨斯竟帮达尔文解开了困扰数代科学家的“进化之谜”。

  通过自己对大自然的观察,达尔文发现,动物往往会产下远远超出生存所限数目的幼崽。这让他觉得很奇怪,那些得以存活下来的少部分幼崽究竟有什么特别的呢?达尔文知道,每一种动物都会和自己的兄弟姐妹有所不同。我们以兔宝宝为例,如果它的腿脚不如姐妹们灵便,那么它很可能无法逃脱狐狸的追捕。相比之下,它的姐妹们就会因为跑得比较快而得以生存下来,并最终产下自己的后代。这些兔宝宝会从妈妈那里遗传到强健、善于奔跑的四肢,继而重复这一过程,产下自己的后代。在这种模式下,物种会随着繁衍生息、代代交替而逐渐发生转变,它们会长出更强健的肌肉、更善于奔跑的四肢、更利于伪装的各色毛发、更便于获取食物的长脖子等。如果时间足够长、代代相传的频率足够高,可能地球上的所有物种都会以这种方式不断进化。

  可以说,这在1838年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理念。当时,大部分人相信《圣经》中的描述,认为是上帝在短短6天的时间内创造了整个世界和所有生物。达尔文担心,如果公开自己的理论,怕是会引起大家的嘲笑或攻击。于是,他选择了沉默,把自己这一绝妙的想法记在一本神秘的笔记本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他在这本笔记本里写下的“秘密”会随着20年的时间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多;他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笔记会被出版,并成为有史以来的伟大著作之一。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读后感(三):4 追本溯源

  心路历程

  结束“小猎犬号”环球考察之后,达尔文一刻也顾不上休息。他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有很多科学问题还没解决!达尔文后来回忆说,航海回来后的两年是他一生中最忙碌的时期。

  达尔文急急忙忙地乘马车赶回什鲁斯伯里,但到达芒特宅的时候大家都已经睡着了。于是,他决定和大家开个玩笑。他轻手轻脚地回到卧室,舒舒服服地睡了一觉,然后在第二天早上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下楼吃早餐。结果,所有人都惊得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他们的查尔斯回来了!姐妹们激动地抱着他又亲又笑,还哭了起来,就连家里的仆人都情不自禁地相互庆贺。达尔文写信给亨斯洛说:“我都快被喜悦和困惑弄得神经错乱了。”

  达尔文觉得很多事情都堆到一起,完全不知道从何下手。在与家人幸福地团聚过后,他赶忙前往之前与亨斯洛相逢的剑桥大学。他要怎么处理航行期间发回的所有货件,还有那些等着从“小猎犬号”上卸下来的数千种标本?它们都需要分类整理、深入研究。这些工作如果让查尔斯一个人完成是绝对不现实的。他要怎么才能理清楚自己带回来的一堆大大小小的箱子和瓶瓶罐罐?在亨斯洛的帮助下,达尔文请来了各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标本的整理工作。著名的动物解剖学家理查德·欧文负责核对化石标本;备受敬仰的鸟类学家约翰·古尔德担起了查验鸟类标本的重任,而其他人则分头整理蜥蜴、昆虫、贝壳等标本。

  终于,达尔文把所有标本都从“小猎犬号”上卸了下来,然后在剑桥租了个房间用来摆放这些标本。此时,菲茨罗伊正在写一份有关“小猎犬号”环球巡航的官方报告,他想要达尔文也相应地从博物学角度写一份考察总结。于是,达尔文把之前记下的所有信息归总到一起,用接下来的大半年时间著成了现如今我们熟知的《“小猎犬号”航海记》。

  问题是,达尔文需要请教的大部分顶尖科学家居住在伦敦。为此,他多次前往伦敦,住在哥哥伊拉斯谟斯家里。他在伦敦见到了自己的偶像查尔斯·莱尔,之前在随“小猎犬号”考察时,正是莱尔的书给了他很大的启发。当时,达尔文非常紧张,他不知道应该对这样一位大人物说些什么,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竟是莱尔把他当作“大人物”对待,一再感谢他证实自己在书中提到的理论。最后,他们两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达尔文不能总是依赖哥哥,于是1837年3月,他自己在伦敦租了房子。他形容道:“伦敦真是又脏又让人厌恶。”整座城市到处都是燃煤电厂和浓烟四起的烟囱。的确,当时伦敦的烟雾和污染非常严重,即便是在晴天,空气中也弥漫着让人呼吸困难的烟尘,而可怜的达尔文也因此时常感到头痛。但如果要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科学家,他就没有其他选择,只能继续居住在这座令人难以忍受的大都市。

  雀鸟之谜

  住到伦敦之后,达尔文收到了鸟类学家古尔德的来信。古尔德告诉达尔文,他从加拉帕戈斯群岛带回来的鸟类标本全都贴错了标签。从标本不同形状的喙来看,达尔文认为他带回来的是不同种类的乌鸫、鹪鹩、森莺和雀鸟。但古尔德告诉他,这些标本其实都属于雀鸟,不过是之前没有人鉴别过的种类。从整个科学界来看,单独收集各种“嘲鸟”(可以模仿其他物种声音的鸟类)也是一项新发现,因为各种嘲鸟均属于不同物种。此外,雀鸟和嘲鸟都和南美洲的其他物种相关。

  通过研究加拉帕戈斯雀鸟,达尔文得到了很多启发,他开始更密切关注“物种演变”,即一个物种慢慢转变为另一个物种的过程,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进化”。(尽管达尔文是人们所熟知的进化论奠基人,但他在一生中极少用到“进化”一词,而是更倾向于使用“演变”或“性状改变承袭”。在首版《进化论》中,达尔文也完全没有使用“进化”一词。)

  与古尔德交谈之后,达尔文思考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猜想,这群雀鸟肯定是在很久以前被一场风暴从南美洲带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其中,有一些雀鸟落在了某个岛上,而另一些雀鸟则落在了其他岛上。然而,每个岛屿都有其独特之处,可供鸟类啄食的种子也略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岛屿上的雀鸟代代繁衍,逐渐演化出最适于啄食岛上种子的喙形。通过观察各种雀鸟,达尔文确信这种“演变”的发生是必然的,但他还没有彻底弄清楚背后的原因。

  新思想的萌发

  欧文的发现证实了达尔文的猜想。他指出,达尔文找到的化石确实源自远古时期的巨型物种,而其体形较小的同类如今仍旧生活在南美洲。通过复原这些化石,欧文认为有些可能是巨型犰狳,有些看似大羊驼,有些很像大树懒,而另一些则应该是体形较大的啮齿目动物。不论是犰狳、羊驼、树懒,还是啮齿目动物,它们如今也都还生活在南美洲,只是这些动物的近代同类在体形上要小很多。由于眼下无法在任何地方看到这些巨型动物的身影,故可推断它们均已灭绝。达尔文接着思考,这些巨型动物灭绝之后,一群看起来与之相似但在某种程度上又毫不相关的动物怎么可能奇迹般地出现呢?这难道符合逻辑吗?显然,合理的解释是,巨型犰狳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体形越来越小,最终变成了近代犰狳的模样。换言之,这些化石就是我们如今所见动物的前身。

  虽说上述理论在如今看来是不言而喻的,但在1837年却饱受非议,几乎所有人都视其为对上帝的亵渎。大多数英国人认为《圣经》表述的内容准确无误。既然《圣经》中提到上帝一眨眼的工夫就创造了这世上所有的动物,那还有什么好质疑的呢?没错,的确有一些思想家提出过和达尔文一样的看法,但他们都被大家视为是激进者或革命者。达尔文讨厌与人争论,也不想引起轩然大波,他只是不能否认自己亲眼所见的事实。于是,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的想法,而是在1837年7月开始悄悄地整理笔记。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

  7月,我开始整理第一本有关物种演变的笔记。从去年3月在南美洲记录的化石特征到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物种信息,我整个翻查了一遍。这些资料(尤其是有关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物种信息)是我所有观点的来源。

  达尔文知道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还要思考很多与之相关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也想集中归整自己所有的想法。

  达尔文非常清楚,他的思想和人们的宗教信仰并不相符。不过,他却在整理笔记的这段时间里逐渐认识到,《圣经》的确不应作为具有科学依据的参考。在整个“小猎犬号”航行期间,船员们常常会开达尔文的玩笑,说他总是在碰到不能解决的难题时引述《圣经》中的描述。

  纵然在神学院学习的3年中,达尔文不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但这段学习经历还是让他变得非常有圣经学者的做派。不过此时(1837年至1838年间),达尔文却发现新的科学理论与圣经直译主义(即完全认同《圣经》的字面意义)针锋相对。渐渐地,他不再将《圣经》作为历史或科学方面的参考,尽管心中还留有一丝的不情愿。在他看来,《圣经》的确是一本阐述真理与道德的重要著作,但它不适用于解决科学问题。

  《我是博学家 • 达尔文的自然观》读后感(四):关于达尔文,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如果说起达尔文,你的脑海里会冒出哪些信息? 物种起源? 进化论? 生物学书上一个白胡子的老爷爷形象?

也许,你还会忽然问一下,是那个画鸡蛋的吗? 哦,不是,那个是达芬奇,虽然他俩都姓达……

达尔文在生物学界赫赫有名,那他的事迹应该也是熠熠生辉吧。 无外乎,跟我们小时候看见的众多科学家故事一样,从小热爱学习,成绩优异,后来专注于研究,所以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当他的《进化论》发表以后,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锦衣玉食,名利双收…… 难道励志的故事不应该是这样的么?

其实真不是。 告诉我真实答案的,就是这本书--《我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观》 :

全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下面,就来跟大家分享几个意外的发现吧:

01 无忧的(不出彩的)少年时代

达尔文出生的家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书香门第”。 他的祖父伊拉斯莫斯达尔文不仅是一位技艺娴熟的医生,还是个天才,帮患者设计了风车、甚至设计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车和飞机,同时还是进化论的奠基人之一; 达尔文的父亲,罗伯特达尔文,是一位更杰出的医生,不仅可以治疗身体的疾病,还善于洞悉人们内心想法,是个兼职的“心理医生”。 1809年,查尔斯达尔文出生,家人对他的期待原本就是子承父业,继续行医。

小时候的他很喜欢收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并立志去收集更多标本。 可是当他上学以后,发现,这样的游戏见不到了,只有拉丁语和希腊语。 于是他上课不听,作业抄同学,知识学过就忘,父亲对他失望之余,在他的16岁,给他办理了退学手续。 虽然退学,并不是放弃学业。这时,“拼爹”的好处来了,虽然查尔斯以前学习差,但是父亲有地位有钱,一番操作,16岁的查尔斯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读书,说白了父亲还是希望他能改过自新,当上医生。

但一次观摩手术,患者的叫喊声、挣扎的画面、血淋淋的现场,彻底吓退了查尔斯。 虽然发誓不学医,他还是在大学的学习中喜欢上了地质学、植物学,找到此生最爱—博物学。

纵然是如此伟大的博物学家,在少年时也很迷茫,一度被父亲认为智商低下。真的是感叹人生漫长,让十几岁的孩子就定下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许并非易事。

而自己找到人生的挚爱,在日后的岁月中践行到底,可能更靠谱。

查尔斯达尔文后面的故事也正是印证了这点。

02 成功背后的代价

我小时候听的最早的励志故事是关于居里夫人,说她小的时候,专注看书,姐姐们在她身后堆了椅子塔都不知道,当她站起来,椅子塔倒了,她也认为这没什么好笑的。 而她成年以后的研究,就更让人敬佩,因为研究辐射元素,得了癌症,令人崇敬。

看了达尔文的故事,他的成就同样来之不易。 达尔文关于物种起源的研究素材主要来自于--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小猎犬号”一次环球航行。 虽然在途中,他饱览了不同经纬度植物的美妙、动物的神奇, 可是,他迎来了晕船的挑战,错过了他的初恋、因为喝了发酸的葡萄酒在日后的岁月中饱受胃肠疾病的痛苦…… 4年9个月零5天的海上巡航,既带来了丰富的素材,也换来了达尔文孱弱的身体。

著书立作的达尔文,是在哪里完成他的著作呢? 不是繁华的英国首都伦敦,而是疗养中心+伦敦南部达温村的住宅里。 搬到达温宅子以后,他几乎没有旅行,没有搬家,过上了“足不出户”的居家生活。 陪伴他的,除了他的研究,他的家人,可能就是他的各种疾病了。

肠胃不适、头疼、手抖、心悸、失眠、呕吐、皮疹、牙痛,甚至突发性昏厥……

与疾病抗争的这份坚韧、潜心研究的这份内心的平静,的确值得敬佩。

03 原来达尔文写了这么多本书

原来,真的不是一人一首成名曲。 达尔文一生都在研究、记录,并不断整理研究成果,与世人分享:

1.《由船长非茨罗伊指挥的“小猎犬号”在环球巡航期间所到之地的博物史与地质情况考察日记》1839年 2.《珊瑚礁的结构与分布》(这是第一部属于他自己的书)1842年 3.《“小猎犬号”航海记之动物篇(共5册)》1843年 4.《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竞争中适者存活讨论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简称《物种起源》)1859年 5.《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年 6.《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1871年 7.《人和动物的情感表达》1872年 8.《食虫植物》1875年 9.《植物的运动能力》 10.《腐殖土的产生和蚯蚓的作用》1881年

04 关于这本书的惊喜

如果是达尔文的一生,充满了各种传奇,这本书也有很多惊喜。 1.超级超级精美的印刷--全书是铜版纸印刷,图文并茂;

2.这是一本为孩子写的书,所以设计了21个活动,让小读者有更多参与感:

3.大事记和术语表让你快速get考点

4. 《我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观》是一个系列丛书的一册,由低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这套青少年科普读物,还包括《我的博物学家—爱因斯坦的世界观》、《我的博物学家—牛顿的物理学世界》、《我的博物学家—探索太阳系》等,共计10册。

05 感谢作者

克丽丝塔 · 劳森(Kristan Lawson)是一名作家。 除青少年科普,她也创作了其他类型的图书,如《加州巴比伦》《古怪的欧洲》等。 译者--龚银,中科院硕士研究生,自由译者。2010 年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 2013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同年在英国伦敦发表学术专著 Abiotic Stress in Plants。毕业后,出于对语言的爱好,一直从事翻译、记者等文字工作。

这样的译者,因为专业,所以精彩。

自从陪着孩子读了很多童书以后,我发现自己也弥补了很多童年缺失,九年义务教育的课本哪里能囊括如此多的知识和故事呢? 真的是跟着孩子一起接受了一次再教育。 这本《我的博物学家--达尔文的自然观》的确是个不错的教材。

原创作品,感谢阅读。 更多往期精彩,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