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单身社会》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单身社会》读后感1000字

2021-03-30 03:1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单身社会》读后感1000字

  《单身社会》是一本由[美] 艾里克·克里南伯格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单身社会》精选点评:

  ●抱着启发母后的初衷 反而让自己焦虑 得不偿失 作者是一定直男吧

  ●大型独居调查研究论文

  ●“寻找终生伴侣或者找一个人同住并不是解救孤独感的灵丹妙药,毕竟,孤独这一心灵创伤,是人类生命体验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直击灵魂~

  ●提到單身社會其實不得不提到女性受教育水平以及女性入職比率的提高惹。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正好有看到最近國內的一個單身公寓的設計,感覺和書裡的sro有點接近,對這個單身公寓持有一定的觀望態度。 (突然感覺這個好像也會和賽博朋克裡的膠囊有些接近了。)

  ●大势所趋

  ●1.提供单身数据,美国并非排名第一 2.实际上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独居是造成孤独感的元凶 3.相反,独居老人相比那些丧偶与其他成年人一起居住的老人更加健康 4.单身与已婚人群,幸福感成正比例而且还要更快乐 5.独居单身并非如别人所定义的那样是一种社会性问题(这个问题和市面上很多书籍定义相反) 6.而选择这样独居的理由千奇百怪,最终要学会是如何在分离之后确定自己目前的状态是否正确,而男女之间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以上的数据整理大多数来于欧美,虽与本土差异很大,从目前现状来看,有这样的一种趋势

  ●独居

  ●访谈不够深入,所涉的情况更像是发达社会的情形,不过社会活力整体来说还是存在的,这点比《无缘社会》所写的日本好得多,也比当前中国好不少。虽然说其实我是只想打三星的,但是鉴于自己单身嘛,那就五星。

  ●按需。

  ●听书:20多岁的人,有70%的人选择一个人过,甚至有40%的人连恋爱都懒得谈。单身社会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们需要思考 如何为独居人群提供服务和保障——突然发现能很贴近生活形态的往往不是经典,而是这些时代畅销书

  《单身社会》读后感(一):谈《单身社会》

  即使有一天选择了婚姻,也希望是基于自身本愿的选择而不是被逼迫。 结婚只能一定程度上抵御风险,可能带来双倍快乐也或是十倍痛苦,对比来说,单身是一种安全牌,就算不会得到更多快乐,起码不必面对痛苦暴击(配偶去世,不幸的婚姻)。 昨晚转发了一篇此书的书评,早上起来对此持批判意见的只有两个男性,这并非是在制造两性对立,男性从婚姻中得到的好处切实大于女性,男性获得免费的“性”,孕育后代的子宫,女性也正因孕育子女照顾家庭生活失去更多实现自我的机会,且新婚姻法要求女性必须和男性同等工作才能在婚姻破灭时的财产分割获得相同的权利。我建议男性多观察一下自己家庭生活中的母亲,并在心里衡量一下是否愿意承担同样多,答案不言自明。 不追求“田园女权”等不公正的,过分的要求(这也正是真正的女权主义者所反对的),只希望在平权的基础上再来谈论婚姻。

  《单身社会》读后感(二):《单身社会》读书笔记

  作者艾里克是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他的第一部著作为《热浪》(主要研究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的现象和本质原因)。虽然书名叫“单身社会”,但英文书名实际为“Going Solo”,书中的重点不是在单身人士,而是更多地针对独居人士,而分析的也是关于独居生活而非单身生活;书中主要分析据说历时7年的科学调查,涉及人群包括:独居人士包括年轻单身人士、离婚人士、丧偶老人、贫穷人士等,整本书都重点分析美国的养老机构的环境和情况如何、美国的养老政策如何、美国住房对单身人士如何不友善等等,都是基于美国的各个政策和环境下做出描述和结论,作者主要阐述了绝大多数单身者正热忱地投身社会与社交生活中,他们比同龄已婚人士更热衷于外出就餐、锻炼身体、参与艺术及音乐课程、公众活动、演讲及公益活动。在如今这个媒体无处不在、人与人高度紧密相连的社会中,独自生活令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以及更懂得享受伴侣的陪伴。

  《单身社会》读后感(三):结婚之前,试一试真正的单身

  这本书很不错~,最近在于很多男男女女聊天中发现,在感情问题上,大多数人的心态中只有有对象和没有对象,其实并没有把单身作为一种状态。

  而实际上,在单身这个层级面里,享受其中的生活,真正可以在其中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尤其现在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使得大部分人的生活,并不需要抱团取暖,甚至可以一人快乐而过。

  此时此刻,耐住寂寞禁住诱惑,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也是经历了这种体验,未来才会走进两个人生活的时候可以收获快乐幸福。

  因为,在这种生活中,自己的独立与自我取悦的能力,决定着对另一个人的支持和包容。如果做不到,那么将会成为一名滞后者,令他人感觉压力。

  毕竟婚姻这件事,不论好坏,都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起点。虽然门槛很低,但是里面却升级艰难,想要打怪通关的快一点,走好单身社会的生活非常重要。

  这本书总的来说,讲的是这种状态,事在人为,但是人其实却躲不开大环境。在新的形势下,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所在的环境和需要的能力非常重要。

  《单身社会》读后感(四):随波逐流还是孤独至死

  分两次简略的翻完了这本书。谈不上很了解书中所讲的独居~单身~,也不想多谈经济发展,通讯变革,妇女解放。仅仅想说一些自己对孤独的感受。

  孤独是现代人的通病吧!好像不得不孤独——没有人不孤独。并且现代人已较之从前可以更好的与孤独共处了,因为孤独、独居,可以让人更多的关注到自我。这也是现代人一直汲汲追求的吧!独居,孤独,都没有改变人类是群体动物的本质。人们追求主我,可还是害怕孤独,所以借助通讯等各种媒介寻找同伴,寻求陪伴。这个同伴也许是真实存在的,也许只是寻求者从主观出发,做出了主观臆测和解构和重建。可是人应该如何在孤独中自处呢?年岁渐长,我们无法轻易的从同伴身上找到绝对的共鸣,也明白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了,但我们仍然期望从世界中获得一些温暖的慰藉,也许只是纯粹的关怀。虽然“孤独是人类存在的既定条件之一”,人类还是无法拥抱孤独,这是人一生的功课。同时,吊诡的是,与虚情假意的融合相比,现代人似乎对孤独又不那么抗拒了——人们更想要一个独立的自我。

  所以抗拒孤独和寻求主体性,现代人究竟更想要什么?随波逐流和孤独至死当然不是非黑即白的两面,但我很好奇,如果非要择其之一,现代人会如何选择。

  《单身社会》读后感(五):单纯写的是美国的状况

  

file:///E:/2020-07-03!18:19/飘飘何似/D:单身社会【&】.pdf

中图法分类:D771.28

带脚注的。

独居生活的兴起本身也已成为一种具有革新力量的社会现象:它改变了人们对自身,以及人类最亲密的关系的理解;它影响着城市的建造和经济的变革;它甚至改变了人们成长与成年的方式,也同样改变了人类老去甚至去世的方式。

那些已经学会了独自生活的年轻人们认为,如果婚姻一开始就是一 种妥协,那生活并不见得就会变得容易一些。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但如果没能找到,他们觉得能有一个地方独自居住,也许更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