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怪谈·奇谭》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怪谈·奇谭》读后感锦集

2021-03-31 01:57: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怪谈·奇谭》读后感锦集

  《怪谈·奇谭》是一本由(日)小泉八云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怪谈·奇谭》精选点评:

  ●图文并茂。

  ●可以。

  ●译注得很详细。最喜欢《鸟取的棉被》。

  ●我太喜欢这版的封面了

  ●好有意思。现在十分不喜欢高大上的东西,就爱看这种。

  ●小泉八云先生转述的日本妖物志文学

  ●无感,不过以前一直以为小泉八云是日本人来着……

  ●难得加了彩插,用纸也挺精良。故事过于简单,但翻译很挺古典优美的。

  ●赶在2018的最后一天看完了

  ●2018年12月第2次印刷

  《怪谈·奇谭》读后感(一):“纳凉”读物

  果然适合在秋老虎降临的时节纳凉读啊!

  或许因为小泉八云在创作时借鉴了大量的日本古籍,所以更是凸显这个版本译者匡匡老师的了不起,特地百度了一下,发现是位年轻的女译者,且是旅日作家,她翻译的文字也有着深深的古拙之气,让人心向之神往之,遣词用句真的有种日本版的聊斋的意味。让曾经猜测译者是一位风度才识俱佳的老先生的我真心感到汗颜呀!这个译本用词考究而贴切,精致且精准,翻译得特别用心,值得推荐。

纵览全书,其实真的有点儿不适合我这样的胆小

  《怪谈·奇谭》读后感(二):一本“实用”的书

  对日本的妖怪文化,一直缺乏了解,抛开各类影视动画,第一次深度接触竟是手游《阴阳师》。汽油一年后,偶尔(对,这本书是女朋友的,她算是比较资深的日本文化爱好者),读到这本怪谈,内心的定位是“日本版聊斋”。

  显然,带着标签去阅读,总会少了些发现美的契机。而小泉八云的叙事方式,也更像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像是寝室深夜的聊天,而不像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读完后,随手给了3星,也没有多想。

  昨天玩新游戏《神都夜行录》,第五个故事“琴剑相合”里,讲述一个离魂而在一起的故事,分明就是取材于这本怪谈(也有可能是中国版的某本“聊斋”,未做深入)。整个故事在游戏里,倒反而算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的。

  此时,才得了这篇的标题《一本“实用”的书》,用来给孩子讲故事,给游戏做故事,给自己写故事。

  《怪谈·奇谭》读后感(三):奇谈

  一向对那些纵横于不同文化间的人物颇有崇敬之心。这本书就是这种偏好下的选择。小泉八云并不是日本人,而是一位娶了日本太太的希腊人。他不仅娶了日本太太,而且跟了妇姓,给自己取了小泉八云这个名字。他对日本文化极度痴迷,在日本定居好些年,写了很多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籍,应该是英文的。

  本书据说是开了奇谈文学的先河。奇谈这种东西,长款的像聊斋,短款的像夏夜乘凉邻家大伯讲的鬼故事,凄厉地吓你一哆嗦,再无他。说起聊斋,确实有几个故事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也有故事倒灌回了中国,但故事的哲学,却是地道的日本哲学,与聊斋里的大不同,也算管窥。这些故事都是小泉从各种日本文献或者民间搜罗所得,杂七杂八的,有历史也有世相。

  额外的小收获是书里有不少与鬼怪有关的日本画作,去年在墨尔本北斋画展里看过,当时不明觉厉。这次在书中看到类似的作品,是和书中故事有关的,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

  作为跨文化的作者,小泉也试图把各种日式逻辑加以解释和比较,不过在本书中基本上是点到为止。

  闲书一本。

  《怪谈·奇谭》读后感(四):不一样的鬼故事

  1

  日本的鬼故事,和中国的,味道相差很大。

  虽然号称日本的聊斋,而且我也看过电影,但仍然感觉文字的魅力很不一般。

  当然这是翻译者修养的表现。

  但就拿我所熟悉的无耳芳一和雪女这两篇来看,我们的聊斋故事就是一个佛教通俗思想惩恶扬善的表现。可以说是袁了凡《了凡四训》以来,因果报应思想的体现。

  当然里面也不乏人物的描写,特别是神狐鬼怪,我们小时候最为熟悉的。妖精比人还具有人情味,而且爱憎分明,有仇必报。

  而日本的鬼故事,其核心就是死亡。渲染死亡的气氛,并且制造了很多亚类型经典,比如说灯笼牡丹啊(还被改成过色情B级片),雪女啊,源平合战的评书啊。甚至是后半部中的弘法大师,在他的笔下也具有了魔幻气息。

  2

  这个爱尔兰—希腊血统的西方人,真的是很能了解日本文化呢。

  在雪女当中就喜欢渲染这种死亡,那是高天降下的一袭雨露,纯洁非常,具有死亡的诱惑。

  在无耳芳一当中就具有历史的美感。如同南宋的小皇帝也死在水中,或陆秀夫扑面而来讲述他所亲历的故事一样,这些鬼魂马上就复生了,似乎历史就是一种永恒,而在评书当中让我们产生一种幻觉,历史又复生了。

  这也让我想到,民间曲艺是非常伟大的艺术,就是因为能传承这种野史,老百姓爱听这种曲艺表演,不就是因为它是生动而活泼的吗?什么瓦岗寨,隋唐演义。

  但日本的民间艺术,包括他们的能剧,就是用死亡作为笼罩的工具。在我们来看,是一种情绪极端的艺术。这就是日本人讲的物哀吧。

  3

  虽然没有“道成寺”里面那种江山无尽之意。但确实是有古人写的东西那种感觉,很有滋味,耐嚼。

  中国人之所不愿意这样写,还是因为受到孔夫子“不语怪力乱神”那句话的影响。

  思想决定一切

  。

  日本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他们画火灾,在战场上被杀的士兵,数百鬼魂,这些恐怖的东西,于是变成了19世纪欧洲绘画的样板,甚至把他们的平面画的艺术风格抄过来。

  《怪谈·奇谭》读后感(五):穿越数国国境的鬼故事

  《怪谈.奇谭》是小泉八云以鬼故事为题材的短篇集。说是鬼故事,实际上就是短篇小说。一共55个故事,有长有短,有好有坏(我觉得),有可怕有可爱,有一些真可以当作故事在一些场合讲一讲(上周做瑜伽时我就讲了“计策”一篇,来转移大家做某个动作时的难耐)。我仔细读了每一篇,总体而言很喜欢(但家里一直喜欢短篇小说的先生说看不下去)。

  但这些都不是我在这里要讲的,我要讲的是聚焦于此书身上的国际化之旅。

  小泉八云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个日本人,但情况却不是这样简单。作者是爱尔兰人与希腊人的混血,生于希腊、长于爱尔兰,先后旅居国英国、法国、美国,最后落脚在日本,一下子就住了14年,娶妻生子,换成日本名字,加入日本籍,直到去世埋骨于此地。而且,对东瀛的思想、文化、风俗人情保有执着的兴趣和热爱,做细致的观察研究,写下浩繁著述,其中占相当大比例的作品就是这些神怪故事。就是说,这位作者是一个经历多国之旅的人。

  日本与中国有很深厚的文化渊源,此书所讲故事的原型很多出自中国。比如,“蓬莱”篇专门讲中国山东蓬莱以及海市蜃楼的故事,“菊花之约”就是仿照中国明清小说《喻世明言.范臣卿鸡粟生死交》写成的。作者用英语写作,面向英伦欧洲读者,不是简单地翻译原作(妻子转述原作),而是要进行再创作。尤其体现在,时不时会闯进作品中,在讲故事之先或者之后来上一段说明,甚至还会按照英语文学的传统对作品作一番对比分析,评论原作的得失。他的作品在日本有多种版本(当然是从英语到日语),而我现在手上拿着的中文版本是从日文本编选翻译而来的(中文译文很是不错)。你看,这些故事从中国源头到日本到英伦,然后沿原路再到日本、中国,经历了很复杂的多国之旅。

  此书是我从学校图书馆还书箱中偶然捡拾到的,但之所以一看到作者名字就毫不犹豫带回家,其间还有一段渊源。好像是2010年,我和同事赵老师一起带队学生到爱尔兰都柏林参加世界统计大会,居住在一个家庭旅社里,柜台上放的简介中提到:此间是旅日爱尔兰作家的故居。因为好奇,我记住了这个起了一个日本名字的爱尔兰人。带回家发现此书很有意思。于是京东买了三本,一本留给自己,另外两本送给当初参会、现在已留校任教的同事。拿着此书遥想当年,这也是一段跨国缘分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