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国》读后感摘抄
《下一站,天国》是一本由[日] 是枝裕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一):藏于记忆深处的伤痛与救赎
《下一站,天国》最有魔力的地方就在于,在那些平实无奇的文字背后,你能隐约觉察到某种细节,就像自己的生活投射其中。是枝裕和看似无心的几句闲笔总能轻易挑破你隐于私处的旧疮,羞于启齿,又在隐隐发作。于是强忍疼痛的我们合上书本,要么失声痛哭,要么欲哭无泪。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二):回忆与选择
读到渡边的信,突然想到
75岁的渡边一郎还是选择了和京子小姐在35岁的回忆。 72岁的京子选择了20岁和初恋望月在校园长椅上的回忆。 25岁的望月选择了在天国小站上有诗织的回忆。 渡边一郎证明了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京子小姐证明了望月的记忆不是独自一份 望月他也履行了自己的不忘记大家的诺言 诗织还是守在那个天国小站。
一切对他人都是有意义的
那么对自己呢…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三):如果再无然后 踏过天路历程
看完这本书只用了三天时间,每天约一个小时。
我是独立的把它当作小说来读的,幸好没有看过同名电影。作为小说,它的文字就像是在放电影一样,镜头感十足。同时又弥补了电影这种形式的缺憾,那就是细腻的内心独白。
小说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我悄无声息的哭了。看完之后,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复。原来,整个故事看似平淡,却真的打动了我,润物细无声的那种。
“回忆与化石不同,不会一成不变的沉睡在过去,也不单单是风化,回忆也是会成长的。”
这本书,我想明年再翻出来读一次。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四):你最想珍藏的是哪段记忆呢?
不管你是漫长的一生还是短暂的一生,这经历过的全部时光,总有太多太多留在自身像是成了烙印。要是问你,只能带一段记忆去往下一站,你会选择怎样哪一段呢?这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昨日的故事那么多,欢乐的,苦涩的,幸福的,纠结的,想起来那么的五味交杂。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五):拍电影的人都是天使
望月说,他第一次感觉到他给了别人幸福的回忆,能够了解这件事,真是太好了。 五十年来在无数个天国前站辗转,迟迟无法做出选择,终于见到当年爱过的人,愿意把他作为唯一能留在回忆里的人带到另一个世界去。即使在他离开之后,她与其他人携手走过这半个世纪。 若是一般的小说,或许会让望月选择与爱人同样的一段记忆。诗织也是这样想的。但他却选择了在天国前站与大家一起工作的回忆。他要把这段记忆带到另一个世界去。 这段情节把整本小说升华了。拍电影的人都是天使,他们帮助无数人留下感动的片段,无数次作为旁观者。却只有这一次,在只有他们的放映室里,看着以他们为主角的影片。是枝裕和就是一位像望月这样的天使。 诗织的暗恋加得太好了。那种那本推理小说,也许是关于“先走一步”的小小歉意,也是对她的一种无声回应吧。毕竟早来了五十年。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六):功成名就还是平淡无奇
逝者在去往天国之前,会来到人间与天国之间的小站短暂停留,每位逝者都会在小站工作人员的要求下选择一段人生最宝贵的回忆,由工作人员拍摄成影片放映,当这段回忆在逝者的心中被清晰唤醒时,逝者会带着这仅有的记忆走向天国。
逝者在面对只能从人生的长河中选择一段记忆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在认真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答案,也有的人会觉得一段太少,迟迟做不出选择,也有的人选不出来,最终没去天国,而是作为小站的工作人员继续活着。
人生能有几件事会记一辈子?又会有哪些场面刻骨铭心?只能选择一段记忆走向天国的时候,又将选择哪一段记忆呢?是选择功成名就的辉煌时刻,还是平平淡淡的岁月静好?其实,无论选择哪一段记忆,都是我们曾活过的证据,都是我们觉得人生值得的时刻。
究竟自己会选择哪一段记忆呢?恐怕只有到了小站才会思考吧。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七):往生路上,你有啥想法没有
说起来真是奇妙,最近同时看的《摆渡人》和《下一站,天国》是同一个题材,但内容却是两个不同方向。 一个是摆渡人,在恶鬼萦绕的黄泉路上渡人上岸,一个是死后一星期选择最美回忆演出来的死者和工作人员。 《摆渡人》到后边落入俗套了,黑暗中考验人性,回归自身变成了摆渡人携手死者重生,而是枝裕和写的电影小说细节到每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裙子,裙子上有几根线头都很清楚,而且结构特别好,从礼拜一到周日送葬,从被告知死亡到选择记忆到欣赏最后送葬,这个过程里每个死者的记忆不同,有不同的小确幸,也有回顾一生碌碌无为最后发现自己最幸福的事就是坐在公园长椅上和老婆聊天,也有没有记忆才当工作人员的死者到最后选择结束。 每个人的故事像是结尾又像是开始,而这个过程看似在循环,确充满了治愈,让你可以正视死亡,拥有一份豁达。而且是一点都不矫揉做作,不煽情! 看完这部小说突然很喜欢是枝裕和,觉得可以蹲点书城看完全集。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八):讲不出永远
是枝裕和快要成为温暖系的代言人了,他的电影题材大多是以家庭情感和社会人文以主题。写《步履不停》的初衷是怀念过世的母亲,而这本《下一站,天国》创作的念头,他说到:“已经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十年。在这十年中,我们的生活鲜有交汇之处,形成了一道空白。”这本书是他的小说处女作,是想弥补一些空白,《步履不停》是怀念母亲,呈现探亲的家庭温情场景,《下一站,天国》设想了一个天堂过渡站,离世去往天堂的人们需要在中转站以七天为限,回忆自己的一生值得纪念的场景,通过回忆来展现一个人一辈子的起起落落。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九):记忆成花,伴你左右
文/lnna99
我们的一生都在不断的成长,期间会经历很多事情,也会有很多情绪,有幸福的,有愤怒的,有悲伤的......总而言之,喜怒哀乐皆有。如果将这些记忆碎片和自己最想留住的感动瞬间一点一滴的串联起来,我想它们将会闪闪发光,因为它们就像是项链一样温润又夺目。当你垂垂老矣时,我想,你一生的缩影或许会像影片一样一幕幕的在你眼前上演,那时,你最希望留下哪一幕回忆?是关于恋情、亲情亦或是友情?还是虽微不足道却能让你铭记一生的时刻?我很好奇,究竟有多少人能花上一天的时间,仔细想想自己最幸福的事,并记录下来?
《下一站,天国》读后感(十):一些莫名其妙的感想
不愧是喜欢的是枝裕和呐,看完第一段文字就不由得这样想,这个拍摄电影时习惯于举重若轻的表达方式的导演,原来文字功力也实在了得。大概是太过钟爱的缘故,总觉得书籍是比影视化改编更为精粹又高级的存在,那些举手投足中隐藏的细微情绪,也只有透过文字才能洞悉。抑或是先入为主的印象所致,对喜爱的作品影视化往往觉得意犹未尽,大概是想象中的模糊意象也过于深得己意。回到作品本身,有三岛的深刻和字句直抵心尖的精确,实在难以把作者同那位创作了太多平静又温暖的电影人联系到一起。望月和诗织度过的最后一个夜晚,即使作为旁观者也觉得由衷幸福。这大概是我第一部期待的影视化作品,放下书也还想,大概需要很久才能抽离这种心境吧,在逝去后觉得回忆无法抉择,幸福或是不幸的时刻,都是无法挑挑拣拣来决定的,可是如果爱与被爱的时刻在彼此的回忆里同样永恒,那仿佛尘埃落定的某种确认不免让人生出某种透彻又清晰的感念,回忆是情感编织后的再现,而组成回忆的鲜活个体,在共同经历的时刻,是因为真心投入才会让人念念不忘的吧。的确是是枝裕和式的洞察呐,把温润注入得不留痕迹,明明是寒冷雪天的场景,硬是扑面而来丝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