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的旅客》读后感100字
《意外的旅客》是一本由[美] 安·泰勒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一):家庭幸福的她,写尽了美国家庭的无奈
有这样一位“美国大妈”,她相夫教子、经营自己的小日子,有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同时,她又是知名畅销书作家,得过普利策奖,还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她,就是安·泰勒(Anne Tyler)。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二):生活在别处
看梅肯的过程,不止一次觉得他太龟毛了,小心翼翼地坚持着自己筑建的城堡。莎拉说梅肯就像是裹在胶囊里过一辈子。太过较真生活细节,所以儿子伊森意外走后,他和妻子莎拉成了彼此眼里的沙子,谁也没办法妥协。整篇故事看下来,只觉得别扭、细致入微。安·泰勒擅于描写家庭生活,也擅于刻画夫妻之间的冲突。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是在寂静的深夜里,犹如一根针掉在大理石上,清晰且扎心。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三):当意外来访
书里面有两个有趣的设定,一个是梅肯的旅行指南——受众是旅行厌恶者,提供如何最高效地把不同目的地变成家乡的方法和技巧;一个是梅肯兄妹们共居一个屋檐下,奇异地和谐和幽默感,还有那只叫爱德华的狗,暴躁但莽撞得可爱。因为这些因素使整本书的基调添了些亮色。“孩子夫妻间的纽带,但死去的孩子是夫妻间的毒药”,这个故事就是这么展开的,失去孩子的两个人无法互相安慰而分离,最后一方想挽回而另一个人已经有了新的选择。可是梅肯得不到我的支持,最后他有新的伴侣所以也不需要我的同情。作为一个极端理性的人,自己的情感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限制了外向表达——腼腆或值得理解的怯懦,使得他不愿开口,不愿主动伸出手,也不确定愿不愿意抓住人家伸过来的手,犹疑不定于是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深受其苦。而我也不喜欢穆里尔的外向跳脱,喋喋不休并步步紧逼,不安而无惧无理。但是可能只有这样的极端才能抓住梅肯吧,不管他怎么挣脱,不撒手的那个就是最终胜利者。很多书都描写了经历了无法承受的丧失的主人公,悲伤那个泥淖,好像真的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从此海阔天空。好吧,不忍心责怪了。
除去对主角的观感,整本书是非常好读的,并不乏趣味,因为有那么多怪人,令人忍俊不禁那种怪。四兄妹有着自己的交流频率,发明了一种只有自己懂得的扑克牌玩法,每个人都和各自的配偶分开——除了小妹的丈夫索性来了个穆罕默德来就山的方式直接搬了进来。作者在叙述上不耍任何花枪,第三人称的梅肯视角,带着轻快的节奏,没有让人物的沮丧使整部小说缓慢或逆滞,可以迅速读完。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四):意外的相遇有点荒凉
很美的封面,有点厚的一本书,一本因离开而后续的故事,一本因为离开遗留的宠物展开的故事,一本让似懂非懂的书籍。
因伊森参加露营意外被杀害,让看似平静了一年的家最终走向了分道扬镳,莎拉觉得梅肯不懂她,不体谅她,一直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做事情,可不然,莎拉是因为在这间充满伊森欢声笑语的屋子感到窒息,决然的提出了离婚和搬离,梅肯的愕然到妻子的离开,让他明白,从开始做每件事都会想起妻子,也就明白了妻子要离开的真相。
你能想象到不爱旅行的人,一心只想在家的人,居然会是一名写旅行攻略的作者,而梅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是一位不爱和人交流的人,过多的接触会让他感到窒息,一个出远门就想着回来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把爱德华寄放在宠物医院,认识了穆丽尔,从而知道生活有时候不用一成不变的,知道自己的成熟和自立,让大家觉得无形中有点压迫感,提醒他最好还是放松自己,不要一个人过分的捆锁在枷锁里。适当的合群,放开心扉,肆无忌惮的聊天,都是一个不错的提议。
梅肯和妻子的会面也让他明白和妻子伊森的离开只是一个导火线,问题的隐患存在很久了,生活了20之久的夫妻,生活方式不一样,饮食习惯一面,让死灰复燃的故事又一次完美落幕。
穆丽尔一个别人眼中的“荡妇”,但她这样做只是想让别人注意到她,说她是心灵治疗师也好,训狗师也罢,她确实把梅肯从“枷锁”里解救了出来,热爱生活,和邻居可以做朋友,参加聚会,关心他人,有时候一个人的魅力不是在于外貌的。
伊森的离开,梅肯也伤心,他没有表现出忧伤,可从他做的事情就可以发现,爱儿子和心疼的他,只能把东西收起来,放在看不见的地方才能最心安。
一本让你突破自我,退出牢笼,让你在成功的在别的地方收获丰收的故事,爱情、亲情、友情都是用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敞开心扉的我们大声肆无忌惮地呐喊出声,告诉他们我们的心意。
就像梅肯说朱利安适合萝思,而穆丽尔就是他的良药。
问题还会有,就看你要怎么处理,期待不同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有点意外,却又不意外的旅客,让我们相遇在茫茫人海中吧!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五):关于陪伴
很多人都说陪伴是最长久的告白,不曾深切体会。如今,我理解了。虽然我不是故事的主人公,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愿陪你经历风雨、经历困苦心酸,那你需要什么呢?不管心灵还是肉体,应该始终陪伴,你的付出才真正值得。
我为你不值,但是无奈,总是你自己固执的掌握人生。
今天,我出门一天,回来的时候,住所非常乱,乱得我以为又一次地漏反水,很庆幸,只有生生的铁锈味,只是水箱漏了。
推开门的时候,被告知白色短袖、条纹衬衫被水箱淋的都是铁锈,接过衣服我只能深深的呼吸,我想洗洗可是水箱没有修好,还没有水。最后我只剩下无奈。没有怨言,只有沮丧。
给远方朋友致电,讲讲这一天的遭遇和心情。我不愿把一个问题反复唠叨,也不愿诉说苦难。我只想安静的消化掉所有的不良。她说人在囧途是故事,我的生活囧事是真囧。
总有太多想去的地方,可是旅途中最让人愉悦的往往不是人们眼中的目的地。偏偏是那角落的一隅,往往让我怀念不已。
这次旅行,没有流连忘返,没有欣喜非常,最大的感觉就是路过。路过一些陌生人,穿越未知的巷弄,感觉生命不同的意义。
走在古老的街道,小桥青瓦,烟雨朦胧,江南人家,身在画中,心在梦里。把自己当成路人甲,走走停停。独享宁静,偏爱未知。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群,一个人的旅程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凄凄惨惨戚戚。单独旅行,从遥远来到陌生,从北方来到南方,时光流水一般,时间的印迹总是会留下记忆。它留在我的记忆中,我留在别人的记忆中。像不像那首断章?
游荡的青春,如果青春是一株大树,如果还剩有枝桠,那曾经一定繁茂无比。不过是曾经。现在我总是在游荡,游荡在街角,游荡在湖边,游荡着发现。我不是不快乐,只是很冷漠。所有的快乐都是稍纵即逝,所有的痛苦都已痊愈。不太长情,不太留恋,再流泪不代表我在难过。岁月神偷,偷走的不是心,而是时光。
出行的这几天,淅淅沥沥都是雨。我笑着想:“我到远方来看雨。”我并没有太多怨言,时节不同,总会区别对待。这一次的旅程,走了好几个地方,嘉兴乍浦—嘉善西塘—杭州西湖—安徽黄山。我并没有写成游记,旅途匆匆,浮光掠影,换个地方,换个心情。
世界那么大,哪能全看到。 闭上双眼欣喜期待,寻找一个安放游荡青春的角落。 等一个晴天吧,再次与世界
相见。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六):永远不可能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生活迷人的地方
生活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什么味道。
《意外的旅客》刚拿到书时,本以为此书是部悬疑小说,细细读来远比悬疑小说更耐人寻味。作者安.泰勒用细腻的笔触再现了一个中规中矩的旅行指南撰写作家,在意外丧子、妻子离家之后的单身汉生活。
主人公梅肯.利瑞擅长于事无巨细的旅行指南,讲究章法,不喜交际,即使乘飞机也要带上一本书以免于跟陌生人的攀谈,某种程度上像个机器人,我一下想起了乐嘉色彩性格里的蓝色性格,理性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在十二岁的儿子伊森忽然被持枪劫匪杀害后,依然延续着自己的小规矩、自己的想法,从没有站在妻子莎拉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常年的委屈的积累、令人窒息的生活气氛让本来濒临崩溃的婚姻彻底瓦解。而讽刺的是生活没有指南,无法预先安排接下 来的旅程
此同时,妻子莎拉则更像是性格色彩里的红色,她热情、开朗,敏感而脆弱,更重视情 感的给予和慰藉,而这恰恰是梅肯.瑞利所不能给予的。如果是以前,莎拉有更多的情感精力去包容这个男人,而现在因为儿子的去世,她俨然失去了这份热情——再也不喜欢人群,再也不去购物中心,再也不能忍受丈夫的冷漠,最终选择了离家。而另一个主人公——女驯狗师穆丽尔.普利切特因为狗狗爱德华进入了梅肯的生活,善良开朗的穆丽尔不仅使爱德华俯首帖耳,还捕获了梅肯的心。穆丽尔在某种程度上更像是年轻的莎拉,热情开朗。当然,故事怎会就此结束!贫民窟的穆丽尔曾经也有一段婚姻,还有一个七岁的病弱儿子,这一切让梅肯却步了。那个笑我又出现了,与此同时梅肯的妻子莎拉的回归,让这个男人迷惑了。。。
有人说梅肯是个十足的渣男,只不过用了太多的知识分子气息包装。我也说不好,但我更愿意相信他只是个心里住着个孩子的中年男人。当然至于是还是坏,还是由每一读者去体会,我们没有资格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任何一个人。
说完小说的内容,我想说一说译文本身,读这部小说没有生涩之感,很通俗易懂,有点像早期的译文,尤其让我想起最早早的《飘》。画面感极强,在阅读中你感觉像真实发生的一样,就好像你隔壁的邻居,可能不像余华《兄弟》代入感那么强但是细节处理相当好。差点忘了,我最爱的莫过于梅肯的妹妹——萝思,我认为,梅肯受伤回到老家和兄妹一起住,是全书最温情的部分,字里行间、哪怕是萝思刷洗盘子流下的水都带着点点温情。。。总的来说,我还蛮喜欢这“意外的旅客”。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七):你得到的自由就是你以为的自由吗
文学小说的魅力,有时就在于它正着看、反着看都能说通,给人无限想象和思索的空间。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选择相信第一个真善美、彰显上帝与信仰的故事,还是第二个血淋淋、似乎更接近现实的故事,或者其他的解读方式,都取决于读者。
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外的旅客》也是这样一本书。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同时读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故事A温情而充满希望:梅肯从少年到成年,无论婚姻还是事业,都习惯了按步就班、顺水推舟,几乎活成了契诃夫式的套中人,直到儿子去世、妻子离家,中年危机终于找上门来。但正是这场危机,让他偶然结识了性情迥异的女训狗师,在她的穷追猛打之下开始了一段意外而新奇的关系。结果,生平最爱秩序、最恨变革的他,却被意外的邂逅所拯救,终于有了打破束缚的勇气——这个束缚就是过去的婚姻与过去的自己——获得自由与新生。
故事B则是个黑色幽默:梅肯从少年到成年,无论婚姻还是事业,都习惯了按步就班、顺水推舟。直到儿子去世、妻子离家,中年危机来敲门,且一同找上门的还有急需金主的潦倒女子。他反思起过去种种,认为之前的婚姻与生活中,他一直都由外力牵着鼻子走,被塑造成了一个惯于自我设限、自我束缚的人。来回摇摆、挣扎再三后,在不那么让人满意的情人和令他感到生活如死水的妻子之间,他决心做出改变、为自己而活,选择了主动而强势的情人,却没意识到这不过是又一次被人推着走,跳进一个“自由”的大坑罢了。
当然,世界并不是这样非黑即白,这两个版本之间也有广阔而混沌的灰色地带。安·泰勒大师级细腻贴切的笔力,对人心、现实的洞察,不做道德评判的叙事风格,支撑起了这么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故事,而现实本身往往就是那么的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层次丰满的人物形象也是这本小说的魅力之一。女训狗师的形象算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她是落拓不羁的有趣姑娘,活力四射的热心天使,还是虚荣懒散的LOW女,为了改善儿子的生活拼命寻觅金主的单亲妈妈,如何看待都取决于你的角度。
男主角的形象也值得玩味。他的防线那么低,只要外力上涨一点点,就能漫过他的头脑。他简直像张无忌、何书桓,哪个女人稍微用力一点点,就能把他抢过去。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八):人到中年,我的生活突然一团糟
如果现在是20岁,那离大家通俗印象的中年大概还有20年,那时候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想象不到。但我衷心祈祷那个时候千万不要发生我没办法掌控的“意外事件”,因为人一旦用那么多年的人生去习惯一种生活,就很难跳脱出来,就像生活在大海中的很多鱼,在离开海面的那一瞬间,就会惊惧而亡。本书的男主人公梅肯,很不幸,就遇到了这个意外。
梅肯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一切中规中矩像裹在胶囊里那样过一辈子,确实,直到意外降临之前,他就过着梦想中重复机械的平稳生活。然而,十二岁的儿子伊森忽然被持枪劫匪杀害了,他的死摧毁了原本平静的生活。妻子莎拉搬离家中,梅肯成了单身汉。人到中年,对婚姻敷衍了事,失去激情,不去经营,那所谓的幸福也只不过是浮在水面的一层薄膜,不碰还好,一旦丢入一颗小石子,立刻破裂。
经历了突发的一系列变故,儿子伊森养的小狗爱德华像疯了一样乱叫乱咬人。梅肯舍不得扔掉儿子的狗,只好求助于一位个性十足的女驯狗师,生活从此翻天覆地…看到这里,你会不会以为接下来会如《律政俏佳人》的情节,男女相遇,互相吸引,改变自我,开始新的生活。如果男主人公能够年轻个20岁,或许,这样的情节会上演。可现在他只是个如小孩子般无助的中年男人,刚刚失去老婆孩子,唯一能做想做的就是在生活酝酿的惊涛骇浪之中找到一根浮木。而另一方,也不是言情小说中的善良女主,都过了山盟海誓的年纪,梅肯于她来讲同样不过也是无望生活中的一根浮木而已。当然,人物的经历与人格如此真实,更因为他们是安·泰勒笔下的人物,虽然作者本人有一个幸福得不能再快乐的家庭,可是偏偏对潜藏在婚姻深处的荆棘坎坷颇感兴趣,可能作者也想借着自己的作品体验一把“问题婚姻”吧,再加上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观察与笔触,整个故事就像是发生在这个世界某个角落的纪实记录片,包括梅肯与兄弟姐妹间的相处,与妻子的纠缠责难,在两个女人之间的摇摆挣扎,每个细节不多不少,刚刚好就是我们所经历的此时此刻。正因如此,整个故事读的时候才有了强烈的代入感。
最后奔向新生活的梅肯真的收获幸福了吗?我想安·泰勒之所以被很多男女读者奉为大师,正是因为她做了一个真实的记录者,而从来不会去做一名评判家,她把结局后的剧情交给每个读者去体味。因为生活从来都不会如我们所愿的那般阳光总在风雨后,灰姑娘与王子会不会因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争吵,我们只能想像。但我知道,梅肯如果不改变自己,只不过是又重新制造了一层水面上的薄膜,等待下一次意外破裂。
不要成为温水中被煮的青蛙,婚姻还是需要好好经营,男女相处不是说结婚之后就不再需要学习了,相反,如何能走得长久远比谈恋爱要难得多,这对男方女方来说都是如此,大家都只是生活中不断前行的“意外旅客”,而且没有旅行手册。感谢泰勒大师的又一部佳作,读完获益匪浅。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九):旅途的选择 ——《意外的旅客》剧评
生活中总会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比如爱情,比如生死。 儿子伊森的突然离世,给梅肯和妻子萨拉带来巨大的打击,两人越来越无法相处,只得分开。伊森成了梅肯和妻子多年积压的情绪爆发的出口,弄得一团糟,打乱了看似平稳的家庭轨迹,其实是死水微澜,这也是梅肯意外改变后半生的拐点。 妙丽和萨拉是两个性格相反的人,梅肯不爱谁,爱谁,或者更爱哪个,这几种说法通通都不成立,他只是在两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选择了他所需要的一方,当然也不能归咎为自私,至少他尝试过挽救这段十八年的婚姻。 妙丽会在梅肯面前用精致的妆容以及穿着来展现自己,她可以无所顾忌地往前扑。狗狗爱德华,妙丽的儿子,梅肯的现状,妙丽自身吸引人的特质,都是梅肯会为之所动容的原因。她一开始主动向梅肯进攻的动机并没有那么纯粹,一见钟情这种事情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基本都是建立在容貌等可见的外在事物之上的,没有人第一眼就能看穿或是了解你的内心。妙丽带着儿子独自过活,住在贫民区,可想而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必须寻找一个能依靠的男人,而梅肯有才华,有家底,又正处在低落的时间段,妻离,子丧,妙丽需要这样一个人,梅肯也需要妙丽来抚慰他饱受折磨的精神。 妙丽很聪明,她先与狗狗爱德华亲近,也是在此过程中,梅肯渐渐对她产生了好感。爱德华算是两人之间的连接点,将妙丽和梅肯牵到了一块。在车内,爱德华坐在后面,凑过来紧贴住妙丽的脸,梅肯坐在旁边,这个画面就像是温馨的一家人,关系悄然发生微妙的转变,梅肯的生活也慢慢有了些起色。在这之前,梅肯守着空无一人的家,连爱德华和洗衣机都欺负他,简直不堪。事实上,面对儿子伊森的死,妻子萨拉的出走,当时狗狗爱德华的状况就是梅肯的真实写照。爱德华不再听管教,时常闷声微泣,又不受控的乱跑,居然还咬伤主人梅肯。狗狗不寻常的行为,何尝又不是想念小主人伊森和以前那个完整的家呢,它的心里也很慌乱,梅肯虽然表面上看似很平静,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如往常一样工作,写旅游指南,但他越是想要掩盖,麻烦就越是往他身上砸,变得无所适从,不是生活处处都针对他,是他不愿意去接受和面对,有些事情的意外发生,是他不能提前预估判断和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妙丽安抚住了爱德华,也收服了梅肯的心。 梅肯说妙丽是个奇怪的女人,毕竟梅肯也是个怪人,正好相合。摇摆不定是使人无法容忍梅肯的一点,妻子离开,他就去理所应当的找情人妙丽,妻子稍微一回心转意,梅肯又对妙丽决绝,而妙丽居然还死心塌地。不过,三个人都是在想要尽力挽留或修复一段感情。萨拉被十八年的生活磨平了锋芒,又全身带刺,使得梅肯不敢触碰。妙丽却能让梅肯无限靠近,都不会受到伤害,扮演一个治愈的角色。 过了半辈子,怎么能一成不变,意外出现的妙丽,是梅肯生命中的旅客,萨拉陪伴了梅肯的上一段旅程,现在萨拉离开了,妙丽接着上车,碰到梅肯。妙丽有好看的皮囊和有趣的灵魂,应该说是梅肯的一大幸运。梅肯写了无数旅游指南,才明白有意外的旅行才是完整的。 梅肯丢弃小皮箱,妙丽透过车窗与他对视,将开始另一段真正有生活气息的旅途。
《意外的旅客》读后感(十):有一种最好的安排叫意外
相信对很多人来说,接受命运的安排,是缺乏勇气的表现,有时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少人会提前做好各种准备,制定详尽周密的计划。可是有一种安排叫意外,突然砸在头上,让人不得不妥协于命运。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往往就是这样,无法预知,也不能避免,既然如此,何不鼓足勇气坦然面对。
最近在读的《意外的旅客》便围绕一个意外展开,作者安·泰勒是美国当代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拥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家庭。或许正是这样,让她格外关注婚姻与家庭的关系,试图以平静的生活为切入点,透过完美的表象挖掘出潜藏的矛盾,从多角度诠释这门高深的学问。因此,她的笔下多是琐碎日常,看似啰嗦单调,却间接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于细腻中呈现普通人的常态。
梅肯和莎拉的婚姻一直顺风顺水,在外人看来相当美满,却因儿子伊森的意外离世泛起波澜,不堪忍受的莎拉,主动提出离婚,避免激发过多的矛盾。而作为撰写商务旅行指南的编者,梅肯用商务旅行比喻现实生活的意外,“就算最周到的旅客,也无法面面俱到。” 哪怕结婚多年,梅肯始终以自我为中心,重复着套路生活,也许儿子的死、妻子的离去只是套路里的小插曲,并不会影响他的整个生活,然而接踵而至的意外,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伊森生前喜爱的小狗,因无法适应新环境而情绪暴躁,害梅肯摔断腿不说,还让他意外邂逅女训狗师穆丽尔。男人似乎一向抗拒不了简单、直爽的女人,偏偏穆丽尔就是这种性格,她的出现搅动了梅肯死水般的内心世界。就在他俩擦出火花,梅肯逐渐融入穆丽尔生活、接受她的儿子时,莎拉又回来求复合,毫无疑问,梅肯会选择回到原来的婚姻中,甚至憧憬着再生一个孩子,重新找回过去的美好。
可是裂缝一旦存在,便很难抹去,孩子是联系婚姻的纽带,伊森去世后,暴露出夫妻间太多问题,其中性格不合是致命伤。试问严谨刻板的梅肯,如何与优雅知性的莎拉搭配,重新生活的俩人不再有激情,沙拉受不了梅肯的冷漠对待,只会冲动的挑起事端,却没想过梅肯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缓冲期。所以梅肯开始想念穆丽尔,直爽的她事事主动,尽管被梅肯拒绝多次,但她从来都给梅肯留有余地,尤其是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给予梅肯极大的空间。
其实说来说去,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梅肯都是个计划周到的旅客,倾向于把自己包裹起来,过着中规中矩的理想生活。他的婚姻生活便像他希翼的那样,不过在其内心深处,始终拒人于千里之外,理性对待周遭事物,并与他人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种类似自我放逐的心理模式,犹如梅肯笔下自律甚严的商务旅客,为了不耗费多余精力,必须提前计划、准备充分,才能尽量不麻烦别人,行程紧凑的穿梭于城市之间,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
可是每当他们遇到手足无措的意外时,总会下意识的根据常识和直觉解决问题,但常识和直觉并不绝对,更何况是在需要维系的婚姻中。庆幸的是,在经历诸多意外之后,梅肯终于意识到“生活没法做计划,把它当成商务旅行来对待是个错误。”的确,人生没有指南,它是一段无法预知的旅程,下一步的方向往往取决于自身。世界上也没有意外,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