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道路诸阶段》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生道路诸阶段》的读后感大全

2021-04-02 02:0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道路诸阶段》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道路诸阶段》是一本由[丹麦]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05.00,页数: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道路诸阶段》精选点评:

  ●已购。草草撸过,要细细再捋。克尔凯郭尔也是个多写症吧?!文句相对通俗,但反而觉得埋了好多宝藏,要解密码一样地去想。京不特给了超详细的注释,惊呆了~

  ●格言:受骗者比不受骗者更智慧。通常,恋爱得到足够多的赞美。甚至一个诱惑者也不缺乏想要参与这赞美的厚脸皮。但是恋爱的瞬间或者短暂时间应当是女人的顶峰时刻,因此关键就在于重新放下。这样反对的看法则有着另一个方向,对女性的含情脉脉的殷勤崇拜到最后成为侮辱。

  ●亲爱的作者!――引用你在结束语的开头,我是剩下的读者之一,看你剖析自己笔下创作的心理实验,仿佛一个魔术师在演出结束后当场揭露谜底,我很好奇你最后未写完的“罪的赦免”的答案,会从你别的著作里发掘到吗?以及对悲喜剧的设计过程,大致领悟了模糊的架构,在展现“有宗教性”的方面中,或许你比自己想象的要更成功一些,我有幸能体会到每一天都过得很长,有很多事能去实践的过程,也很激动能从你笔下看到了相似的体验模式,这微小部分的相像有让我离你的思想更近一些了吗,如此的欣喜中,我结束了阅读,我知道会有重读的那天来临,到时候再来解决我留在这里的问题。

  ●这反对意见的不幸缺陷还在于,那些如此谈论女人的人们,他们只是审美地看她。这种谈论则又是那永恒地彬彬有礼而侮慢的、使人愉快而凌辱的谈论:她只拥有她的生命里的一个瞬间,或者一段短暂的时光,也就是青春的初醒。 但是如果一个人要真正谈论她的强大或者虚弱,那么他就必须在她全副武装的时候看她,这就是说,在她作为妻子和母亲的时候。另外,她也不应当去争斗或者在力量的方面接受考验;如果我们要谈论力量的话,那么所有力量的最初条件或者本质形式就是:忍耐。在这方面我们也许是无法与她相比的。

  ●研究厌女看第一部分,恐婚看第二部分,分手自愈看第三部分,搞哲学看给读者的信。翻译绕口,但译注贴心。青年人的失恋足够改变他的一生,絮絮叨叨说了那么多,其实他还是没放下。

  ●长篇累牍,文字描述优美,意义深刻,就是排版太一般

  ●zhi182,弃,读着不通畅,累,且没有眼前一亮的观点

  ●是否遗传了你的忧郁,我会不会像你一样的死去呢

  ●上册

  ●2019-033。一本哲学著作,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是个人的感受和生活态度。

  《人生道路诸阶段》读后感(一):我的天!这真的是京不特的译文吗?

  虽然明显能读到一样的文体和译文风格,但是,社科版的文集中却是充满了各种诸如错别字多,标点符号胡乱停顿,注释编码混乱,字体混乱等问题。

  不合格的出版社能毁掉一个合格的译者甚至原作者啊!

  要是商务印书馆能再版克尔凯郭尔文集就好了......

  举个例子的话,要是没看过给读者的信中的70号注释:尖矛市民的话,只怕我完全看不懂《致死的疾病》 丙 这种病症(绝望)的各种形态 A—贰中写的“尖矛市民性”。

  《人生道路诸阶段》读后感(二):一个离异者的辩护

  

这本书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本思想实验小说,主要讲的不是人生各个阶段,而是男女关系和婚姻。分成几个部分,前面一部分《酒中真言》是几个男人夜宴,谈论女人带来的感官享受;第二部分是一个法官为婚姻的好处做理性辩护;第三部分《有辜的?无辜的?》是一个解除婚约者的日记,映射了作者自己解除婚约前后的痛苦心路历程,对婚姻一事提出了信仰方面的看法;最后是《致读者的话》。虽然说的是爱情、婚姻这样极世俗的主题,但在大哲学家笔下,一切都变的非常难懂。

克尔凯郭尔(另一个中译名是祁克果)1813年生,1855年死,活了短短的42岁,可能是丹麦最知名的哲学家,留下了不少哲学著作(《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重复》、《恐惧与战栗》及本书等等),本本都很厚而且难懂。

和叔本华、维特根斯坦一样,他出生在富豪之家,自幼衣食无忧,但受他父亲的抑郁的影响较深,从小内向、孤僻但天资聪颖。年轻时遇到一个15岁的少女爱上他,后来他发现对方无法理解自己,在订婚一年后解除了婚约。这件事让他更加抑郁,同时独身也给了他更多的时间和动力写出了不少惊世骇俗才华横溢的书,此事是他很多书的主题。他的思想非常复杂而且没有条理,不像康德、黑格尔体系明晰。

值得一提的是这书注释详尽,很多是圣经、古希腊神话典故,也有不少涉及译者是如何理解和翻译的。注释多固然值得称颂,但也有弊端,就是影响阅读的流畅性,尤其是这样一本难懂的书。

书里大部分抽象晦涩难懂(这书最后一部分作者写道:大概很多读者看这书到一半就放弃了),但也不乏精彩段落,可见作者思想的深邃。

“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

“有智慧的人从不因自己所做的任何事而悔。”

加拿大读书会微信号:careaders

  《人生道路诸阶段》读后感(三):一点想法

  

从审美到伦理,从对欲望的关注转入对日常的审视,是在女人的身份变化开始的,在伦理阶段,当女人成为母亲,从母亲日常形象中发现母爱的日常的光辉性,联想到荷兰风俗画对日常的展现,比如一位栖身在厨房切洋葱的妇女正是美的无审美阶段的欲望特征的。

而宗教阶段的基础是负疚,特征是受难。与未婚妻之间若即若离的游移不定而来的痛苦,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两性关系,而是一个内闭的人如何处理和化解横亘在现实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要理解这种矛盾,显要了解克尔凯郭尔的瞬间-永恒概念。

存在依赖于瞬间,瞬间并不是时间范畴上的此刻,而是与永恒有关。把时间想成是由诸多飞逝的“此刻”构成的持续游移的流涌,这些“此刻”作为分开的环节流逝着而无法被捕捉,更不能被阻止。

只有在永恒触及时间的时候,或者说,在“那永恒的”进入到时间的“此刻”之流中,并且在一单个的环节里令时间与永恒同在的时候,以至于这一时间环节变得孕含有意义,变成那恰当的、适合的、有利的时间点,变成时间的充实时,这时,瞬间就进入存在。

个体人享受这时间的充实,要获得这一瞬间,拥有存在,只有学会沉默,即《原野中的百合和天空中的飞鸟》的观点,因为在与他人说话时,个体人的沉默便被打破了,人无法拥有克尔凯郭尔的“瞬间”,更无法进入存在。因此,与未婚妻之间的关系的拉扯,并不是恋人间的吵架斗气,而是展示这样内闭性人对沉默的依恋以及离开自我离开沉默之瞬间后难以排解的痛苦和自我折磨。

同样有此痛苦的还有卡夫卡,他也在这种痛苦中拉锯,想做个“地窖人”,并写信给菲莉斯,当他需要沉默需要克尔凯郭尔的“瞬间”时,他也把自己关闭在其自身之内,希望在地窖里过一种无人打扰的生活,但当灵魂在“瞬间”的尖顶呆太久,他又想从那无限性的精神世界回到有限的现实中来,那时,他又需要菲莉斯,就像克尔凯郭尔需要蕾琪娜一般。

女友的现实打扰着他们,他们只想在理想的意义上拥有爱人。(是自私的,就像《萨拉邦德》里的约翰一样)

无论是作者自己还是“有辜的,无辜的”这场想象实验里的男性,都像是日常生活的异教徒,习俗习惯或者说普遍性的东西都是隔绝在他们内闭世界之外的,无论是自我隔绝期许永恒的瞬间,还是进入生活,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他们都会后悔。

而选择正是伦理阶段的原则,它的特征是愧悔。

也就是说,无论是选择瞬间的,永恒的,地窖式的生活,还是选择与蕾琪娜们一起进入日常生活秩序,都会愧悔,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无论你选择什么,都会后悔。

宗教阶段的理解不好,如果因为或此,或彼而愧疚,而无法安宁,且不断地被悬置于紧张的状态中饱受自我折磨就是宗教阶段的负疚和磨难的话。

  《人生道路诸阶段》读后感(四):美丽的哲学邂逅 与存在主义与佛学教义

  这样美丽的巧合应该发生过几次,每一次都和哲学有关。上一次是和克尔凯郭尔,这一次还是和他,或许我们之间有很深的师徒缘份吧。

  我在看他的《人生道路诸阶段》里的第二篇《In Vino veritas》的前言,就已经完全被征服。当然这征服中有很多突然醒悟的喜悦,这喜悦和学习佛学书籍 有直接的关系。这几天开始在重新阅读并学习这本泰国推广的佛学书籍,每一次重新打开都有新的领悟,尤其是最近几年开始复读。虽然我被告知正念,内观,当下等等的灵性修行的字眼,但是我还未切身的领悟到它的内涵,或许中文的模棱两可对于我来说不够明确,或者我不能体会那种隐喻。不管怎样我在西方的哲学思考中体会到了佛学最基础的真谛。

  文章开头是一句引语,来自利希滕贝格(一位德国哲学家),中文翻译为:这样的作品是镜子;如果一只猿猴向里看进去,任何使徒都无法从里面看出来。我没有完全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带着疑惑我进入了前言的阅读。整篇论述是关于回忆和记性的辩证描述。这两个含义对于我来说还是很好理解的,可是即便是这样的两个词语在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字眼里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在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中,记性是保存感官印象的能力,而回忆则是意志行为,通过这种意志行为,各种印象及它们的时间关系在意识中被重新唤起。他认为记性是回忆的前提条件,反之不然。克尔凯郭尔的定义则更具有经验的和指导的意义。他说,记性是用来准确地在细节上重新唤起体验过的事件的意识能力,但是对这些事件所具有的意义是不作区别的。回忆作为一种更高级的能力,相对于回忆者的内在个人关联来关照那些被体验的事件,并且在这个关联上无视所有非本质的东西。从两位哲学家的定义对比中我自己对记性和回忆做了另一种解释,记性是对于回忆中现象的重述,通过重述事件的细节而重新体验,这些细节可以通过合作来完成,而回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本质的提炼。记性和回忆的关联就像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语言重新组织和丰富过后,去理解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并不困难。当我读到“回忆是理想性的......有责任心的。“”回忆想要对一个人强调生命中的永恒连续性并且向他保证:他的尘俗存在将会是uno tenore (一气呵成),在一次呼吸之间,并且可以在一口之中被说出来。“读到此处的时候是有困惑的,完全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仿佛在读一种陌生的语言。看到注释里的一个词Hong的时候,佛学里的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咪吽“字眼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去百度了六字大明咒。这个插曲让我理解了六字大明咒的真正含义,也体会到了佛学咒语里所透露出的菩萨对六界众生的慈悲之心。跟着这个思路另一个想法又跳进脑海,上帝创造人的最后一个动作就是往人的鼻孔里吹一口气,有了气就有了灵,人就活了。这里的“一气呵成”“生命的永恒连续”似乎给回忆增加了延续生命的责任。如果回忆不是在一气呵成之间完成的那就意味着回忆会导致生命的终止。就像我们通过一吸一呼来维持生命体征,而生命本身通过每一次的在一呼一吸来进行延续的。为了更具体地感受这句话的意思,我自己进行了一次回忆工作。发现当我在回忆里的时候我是感知不到我在呼吸,当我准备从回忆里出来回到当下的时候,我会深深地叹一口气,这就是呼气,紧接着我又开始活在当下了。当我完成了回忆的工作并回到当下的时候,我觉得我是真正地体会到文章里的意思了。而六字大明咒念咒语的时候也是一气呵成,读”唵“开始吸气,读”吽“时呼气。当我把这些逻辑思路都整理好之后,又一句话突然蹦了出来:刹那即永恒。一吸一呼之间是生与死的交接,这样就更好地理解了回忆的责任,同时也体会到了回忆以及回忆这项工作是收到祝福的,是慈悲的。

  之前不知道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通过这一篇前言,我理解了,并深深地被折服于存在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一意义与泰国书籍 < Without and Within>有着深深地关联。德国哲学家雅可比是唯一一个表述过“想象自己不朽”是恐怖的,在注解中拓展了雅可比的哲学观点,与斯宾诺莎和康德的理性主义相反,他建立出一种以”信仰“和”感情“等概念为中心额人生哲学。比如说,他认为现实(和上帝)恰恰是在信仰和感情之中直接地在人的面前在场的。这句话的表述非常形象地为存在主义奠定了基础。何为存在?存在就是在场,被感知到,存在即为当下。而这个存在也是和感知到存在的对象有关的,这个存在即是无条件的也是相对的,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这个就如文章里一直讨论的回忆一样,回忆是相对于回忆者有意义的,只对回忆者产生影响,而回忆里所包含的信息是现象的是无条件的是无限的,因为回忆里可以容纳一切。这样一来,存在的意义似乎也更好理解的。

  那存在与回忆有关联么?克尔凯郭尔用了孤独与喧哗的对立做了隐喻。克尔凯郭尔写道:要为自己达成一种回忆,就必须对心境、处境和环境的各种对立面有所认识。当然这种认识无法用哲学术语去解释,但是去描述一种心境、处境、环境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用孤独来描述一个人的心境,心境是私人的状态,是一种无条件的主观存在(这个无条件是相对于环境而言);可以用和谐来描述处境,处境是一种关系的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存在;可以用喧哗来描述环境,环境是一种现象,一种无条件的客观存在(这里的无条件是相对于人而言)。我们可以将心境、处境、环境拼凑在一起,例如,泽尔丽娜在结婚晚宴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她一个人在花园的角落里看着夜空,她笑了。有句歌词也唱过: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所以克尔凯郭尔又写道: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人做为手段而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合适的话,那么为了回忆一场爱欲关系的幸福对立有时就可能是:只是为了回忆而为自己造就出一段新的爱情故事。好比我自己,我最近特别喜欢在热闹的星巴克里看书学习,好无杂念,非常专注;而当我脑子里很吵的时候,我只想呆在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去思考,感受那些吵闹。拉丁语有一句诗翻译成中文是:隐藏得很好的人,活得很好。克尔凯郭尔就承认了自己活得很好,因为他可以自由地探访世界,他觉得一个人可以偷偷地静悄悄地站在一个角落里看世界以及世界之中所有的一切,它们看上去是最好看的。所以他还说道:现在我学会了无需黑夜就能够找到宁静,因为在这里总是宁静的,总是美好的;然而现在我觉得最美好的还是在秋日挽住那奔向黄昏的午后使馆并且天空发出那种带有思念感伤的蓝色的时候......当一切归到这里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其实那本泰国的佛学书教给我的是存在的两种关系。一个是within是我们当今很流行的一个词:内观。这个内观就是克尔凯郭尔文章中提到的一个世界。一个是without,就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客观环境,这个就是克尔凯郭尔文章中提到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同时存在,这就是真相,这个就是包容它们一切的当下,即存在。那么我们是如何意识到真相背后的本质呢,这就是通过回忆,本质从回忆真相的一吸一呼之中得到解脱,呼气的那一刻真相得以继续,存在得以继续,就在那一呼一吸间。

  写到这里我似乎领悟了我无意中选择同时学习这两本书的意义了,似乎也掌握了更多的智慧。想起佛陀的教诲:了悟真相,抵达本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