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鸟渡》读后感锦集
《双鸟渡》是一本由[爱尔兰] 弗兰·奥布莱恩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鸟渡》精选点评:
●66弃
●挺不错 打发时间看
●喜欢!这种在阅读过程中持续探秘的感觉简直让人迷醉。荒诞讽刺层层嵌套文字游戏都是我的菜。翻译老师很赞。 故事有四层 1作者塑造了一位业余沉迷创作的学生'我' 2'我'的笔下诞生了另一位作者特雷利斯 3特雷利斯又把爱尔兰古神话里的人物借来融入自己的创作 4角色反抗,创作出新的,反过来支配特雷利斯的情节 没有结局,但回味无穷。人物关系,社会风物,故事走向就像拼图一样等待读者自己去挖掘。 第三层感觉可以称作元小说?里面提到文字工作者创作的一些过程,理念和困境,让人莞尔,真实又讽刺!如情节如何选择;是否需要迎合读者;如何旁征博引又避免掉书袋;人物的安排有无用意;角色有无自主权等。 喜欢第四层角色人物笔下的故事。风格多变,实在有意思得很。 太多的背景如爱尔兰古神话等了解较少,遗憾。不过故事的魅力犹在。
●又一本「不明觉厉」的神书,大概会吸引热爱《大师和玛格丽特》的读者,但阅读的难度系数要大很多——至少大于《第三个警察》。感谢译者两年的辛苦付出,很有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本书也会是唯一的中译本。不知道这样说你能否明白:如果你喜欢读乔伊斯和/或贝克特,你一定也喜欢读奥布莱恩;如果你不喜欢读乔伊斯和/或贝克特,你一定会喜欢读奥布莱恩。
●把后现代小说中很常见的“mise en abyme”玩得出神入化,一开始迷迷糊糊进入不了状态,但一旦读进去就会被这种结构迷住。弗兰·奥布莱恩让这些原本互不干扰各个世界相互渗入,争相夺取地盘,用手里的魔法之笔展开各种生死之战,还时时不忘讽刺此刻正坐在书前的读者。最后那被故事中角色“折麽”得精疲力尽的作者,却对女仆说这只是自己的一场梦,就好像那些超灵现象不过是被呕心沥血的书写引发的臆症而已......这大概也是每个在书写或阅读中受困的人都会经历的体验
●太项狄了 好玩到爆炸 翻译得也是真他妈好
●太难读了,非常像我在看戈达尔电影时的体验,即作为观者完全游离于叙事体系之外。我是抱着看小说的期待开始读这本书的,事实上这本书是一本极其先锋的语言实验式的作品,读不下去。看了一下尤利西斯的各种评价,觉得套在此书上也几乎毫无违和,并觉得在我目前只期待将阅读作为生活消遣的状态下,这一类作品应该是不会触碰的。
●超级好玩的一个不长不短东拉西扯想说什么说什么的故事。在意想不到的地方结束,咦!?。。不着急的啊,还可以再扯一扯的啊。难道考好证书就不写小说了吗!翻译好好~很逗的!喜欢!
●我们可以说一部令人满意的小说应当让读者一看便知是编造出来的读者愿意相信多少可自己控制若是强迫笔下角色彻头彻尾都好都坏或是从头到尾总受穷总享福那是不民主的每个都应有背人的一面,享受一定的自决权,生活水平也要体面。这样他们才有自尊,オ有幸福感,オ能更好地尽他们的义务
●好好看
《双鸟渡》读后感(一):“比起答案,我更喜欢问题本身”
从无数个点开始画弧线,最后连城一个圆,真的很巧妙,给我的文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即便在如今,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结构也一点都不过时。
读之前,说实话有点紧张,担心会看不下去,作者引用的许多爱尔兰古神话对我来说都很陌生,可读了就发现停不下来,可读性很强,我觉得这还是多亏了翻译的用心,就连很多英文谐音都被译者找到巧妙的字眼,转化为了中文的梗,每一个人物都很立体,尤其是在最后法庭审判那段,每个角色都很荒谬又很生动。五星给翻译。
前不久看到一篇文章,说翻译的工作越来越难,费时费力回报偏低。现在市面上的译著,要么就是畅销书反复重译(耕前人沤肥的地,省劲),比如小王子;要么就是再版世界文学名著。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世界文学名著还没译成中文(许多已成公版,出版成本应该很低),还有更多的现代近代世界优秀文学作品,未被引进国内。
希望国内优秀的、富有责任感的出版社可以真正的去多关心老百姓们的精神需求,希望有更多的新书陆续会出现在实体店的书架上。
《双鸟渡》读后感(二):《双鸟渡》读后感:造迷宫的人
套娃深深深几许,话里有话,娃外有娃。但如果认为双鸟渡只是个套娃之中有套娃的套娃故事,那可就太小瞧奥布莱恩了。把故事情节都告诉你也无妨,因为这本奇书的真正妙处压根儿不在故事上。 在故事的最深两层,作家特雷利斯和自己笔下的角色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这些角色更像他是雇来的打工仔,有些角色甚至是直接从别的故事里借过来的。特雷利斯只读“正经书”也只写“正经书”,在他的正经故事里有至诚至善的主角就必须创造相应的角色来作恶,什么也不做,除了作恶。而至邪至恶的角色对作恶毫无兴趣,却只想过朴实单纯的生活。 滑稽的还不止于此,你还能看到出庭作证的奶牛,举止绅士的恶魔,作弊耍赖的善灵,鼻梁高如十个战士叠罗汉的神灵,一生下来就是中年人模样的婴儿。所有的荒诞滑稽随着阅读的延展变得愈发合理。 碎片化的叙事把故事的层次和走向全部打碎,拼图似的一块一块放在你面前。一次只讲一层故事中的一段,留给你慢慢去拼凑。作者似乎是有意为之,比故事更加跳脱多变的是文字的风格,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旁征博引。上一段还在极尽语言之瑰丽华美,以史诗的文笔吟唱爱尔兰神话故事,下一段可能突然插进来一段严肃平白的科普指南,再翻一页又是年轻人极富生活化的市井语气来一句:“唯有普啤最给力!”多谢翻译老师下了功夫,双鸟渡文字和内容虽然跳脱,但读起来生动流畅并无艰涩之感,越读到后面越酣畅淋漓。 故事不再是点或者线,而是一个一个被打碎的面,角色在故事的节点之间穿针引线,把双鸟渡编织成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迷宫。
《双鸟渡》读后感(三):造迷宫的人
一句话总结双鸟渡——作家笔下的一位作家写了一位作家和他笔下的作家以及角色的故事。
套娃深深深几许,话里有话,娃外有娃。但如果认为双鸟渡只是个套娃之中有套娃的套娃故事,那可就太小瞧奥布莱恩了。把故事情节都告诉你也无妨,因为这本奇书的真正妙处压根儿不在故事上。
在故事的最深两层,作家特雷利斯和自己笔下的角色生活在同一个时空里,这些角色更像他是雇来的打工仔,有些角色甚至是直接从别的故事里借过来的。特雷利斯只读“正经书”也只写“正经书”,在他的正经故事里有至诚至善的主角就必须创造相应的角色来作恶,什么也不做,除了作恶。而至邪至恶的角色对作恶毫无兴趣,却只想过朴实单纯的生活。
滑稽的还不止于此,你还能看到出庭作证的奶牛,举止绅士的恶魔,作弊耍赖的善灵,鼻梁高如十个战士叠罗汉的神灵,一生下来就是中年人模样的婴儿。所有的荒诞滑稽随着阅读的延展变得愈发合理。
碎片化的叙事把故事的层次和走向全部打碎,拼图似的一块一块放在你面前。一次只讲一层故事中的一段,留给你慢慢去拼凑。作者似乎是有意为之,比故事更加跳脱多变的是文字的风格,时而插科打诨,时而旁征博引。上一段还在极尽语言之瑰丽华美,以史诗的文笔吟唱爱尔兰神话故事,下一段可能突然插进来一段严肃平白的科普指南,再翻一页又是年轻人极富生活化的市井语气来一句:“唯有普啤最给力!”多谢翻译老师下了功夫,双鸟渡文字和内容虽然跳脱,但读起来生动流畅并无艰涩之感,越读到后面越酣畅淋漓。
故事不再是点或者线,而是一个一个被打碎的面,角色在故事的节点之间穿针引线,把双鸟渡编织成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迷宫。
奥布莱恩在开头写到:谁说一本书只能有一个开端一个结局?只要作者喜欢,三百个开头和三百个结局也可以。
同理,谁说迷宫一定要有出口,我看造迷宫的人玩得开心就可以。
.270页后建议配合1812序曲(要有炮的)使用,阅读体验更佳。
《双鸟渡》读后感(四):迷宫须得多走几遍
这本书是我特意留在初五初六读的,本想着春节用它收尾,然后投入工作,却赶上疫情,正好多了几天回味的时间。
现在可以谈笑风生,但是阅读时并不轻松。我先正视自己的问题:对于爱尔兰的文化传统不熟悉,所以当作者提到恶灵迈克菲里梅和其它人物的时候,我只能看一脑袋问号的看看注释。这就好比提到愚公,我们的背景知识是自带他的故事的,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代表着什么样精神,靠一个名字就可以迅速传达。而这本书里,不能相通的常识,让这些人在我的面前只是一个个的名字,进一步导致了作者许多影射,借用的深意,我没有理会到,还是有点遗憾的。
第二就是小说的风格。以为这是一本当代通俗小说,尤其是作者还有《第三个警察》这种名字看上去很迷惑人的作品(我在脑子里把它和悬疑小说划了等号,轻视了敌人)。直到读的时候,仔细看了腰封:“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滥觞作品”.......行啊,后现代主义我也不怕,这类也是读过一点儿的,不过这本小说中的元小说风格,比以前读过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还要突出。我就迷迷糊糊的和作者在现实,回忆,作品,作品中的作品里走了下去,叙述视角随时变换,人物对话没有引号标注,就算是在同一时空里,A说话的同时还经常被B打断,B说着一半C还会接过去再插一段……按照我的习惯,小说一般拿到床上读,不会像读社科书那样在书桌前,边读边记录要点。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前三分之一,我的脑子里一直装着目录树一样的东西,边读边整理结构。后来觉得太烧脑,拿出便利贴,按照不同层次,用不同颜色做好标记。读一本书,把自己整的比盗梦空间还复杂。
再说故事与文笔。许多后现代主义文学,都注重在形式上玩花样,使自己的故事性大打折扣。这本书的故事和文笔,都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时不时的我就会感叹于作者的奇思妙想,比如他认为肉身处在一般现在时,而灵魂兼具过去,现在和将来时的。把英语时态讲的这么哲学,真是个小机灵鬼。除了这种直接发表的议论性文字以外,里面穿插的无数个故事也很精彩,社会热点百姓生活,抛开结构,单独拿出来一个故事的时候,就当《365天每晚一个好故事》去看,也很吸引人。
所以这本书是值得你多读几遍的。流行音乐好懂,但听过几次就没了兴趣;言情小说好读,但读过一次就没了意思。古典音乐很难,复杂的变化层次,才值得反复研习。这本书也是这样,一次就能走通的迷宫,不是好迷宫。
《双鸟渡》读后感(五):不易读的神作
我记得有个很经典的育儿问题,让人触目惊心,即使你还是单身狗。——
“为什么莫扎特5岁就能作曲?而现在的小孩,别说5岁,哪怕到了10岁都听不懂一段奏鸣曲?”
是孩子们变笨了吗?当然不是,是他们的生活中被塞进的东西太多,而他们亲身体验过的东西又太少。一个晚上9点多还在写作业的小孩,一个只想着快点和PAD里的佩奇玩耍的小孩,一个上学回家都只在车窗后无聊的小孩,你猜他有没有在夜幕中独自散步的经历?所以,你指望他/她能听懂《月光》?
在看完《双鸟渡》之后,我觉得这话也可以送给我自己了......
这真的是一本不易读的书,与语言无关,我甚至觉得译者已经相当厉害的用尽可能的幽默笔触在誊写这个故事。比如“描述一下我叔叔:红脸庞、小豆眼、西瓜肚;双肩肥厚,双臂郎当,走起路来活似猿猴;蓄一部大胡子;现任健力士酒厂文员,职级三档。”你瞧,民间俚语的风格,甚至让我想起某些评书的感觉。
还有“家中所用熏肉品质:低,一先令两便士一磅的货色。”类似这样的,突然冒出来的,对日常事务或修辞手法,故作姿态、一本正经的下定义描述,让读者忍俊不禁的效果不能更赞。
这本书的不易读,在于结构。是一种美,也是一种挑战。若类比的话,只能想起旧年末落成的大兴机场——扎哈.哈迪德营造的振翅之美,在细节,也在整体。
并不是单纯的“嵌套”,而是平行、交叉都有。就好像,你以为你打开的是一个俄罗斯套娃,但其实里面是个连环锁。而男主角,那位不停在写作的大学生,用“追忆人生路”这么大的题目写回忆录,而实际净是些日常琐碎;用笔者与笔下人物同住在一间旅店这么奇特的背景写小说,所讲述的却不是奇幻题材。间或,有爱尔兰传说中的人物出来抢戏、做诗,整个故事的笔法说是天马行空毫不为过,当你认为那场精彩的法庭戏之后会揭晓谜底,但往复交织的故事,却就此进入倒计时......
我不得不承认这故事读完后,有一头雾水的看不清的惶惑感,却又觉得这种奇异结构的故事真是精彩得很!然后,不禁觉得有点悲哀,就像我在开头时举的那个例子一样,我也终究因为自己的浮躁、浅薄所导致得缺乏阅历,而产生了与自己期待已久的“神作”之间的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