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孤身绝壁》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孤身绝壁》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03 01:28: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孤身绝壁》经典读后感有感

  《孤身绝壁》是一本由[美] 亚历克斯·汉诺尔德 / [美] 大卫·罗伯茨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孤身绝壁》读后感(一):孤身与绝壁很般配

  无意中看到关于亚历克斯的攀岩视频,觉得特别震撼,我冒出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去,这么高。”在大家都以颜值争名夺利的年代,瞬间觉得时代需要有这样一个男神,这样一个引以为豪的榜样人物。后来得知这本书的存在就迫不及待地拿下,看完后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主角,真心话,是本好书,传递的不仅仅是力量。

  《孤身绝壁》读后感(二):被召唤而不自知

  看完纪录片《徒手攀岩》之后读了主角Alex的自传《孤身绝壁》。

  全书是部分自传+部分作者描述,Alex自己写的部分对攀岩细节的描述极度精确、冷静、事实导向、毫无情绪,ISTJ无疑了,基本上完整的还原了他在攀岩前的反复训练模拟和攀岩时的精确执行。

  非常触动的是他在攀爬过程中绝对的专注当下,沉浸于每一步的规划和动作本身,即使脚下万丈深渊,他在当下几乎没有能力分心去感受自己的恐惧和风险。MRI显示在身理结构上他的杏仁核异于常人,很难去论证这是因还是果。

  当他描述到他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无聊的等待天气的时间中的躁动,反过来看出攀爬本身带给他的召唤和宁静。很多人问他攀岩的意义是什么,大概就是他不去想什么是攀岩意义、却又不自主被攀岩召唤的那些时候。

  《孤身绝壁》读后感(三):选择

  凡人皆有一死,能够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方式也是幸福的。

  自从Free sole获得奥斯卡奖后,一直很关注亚历克斯的动向。电影是非常优秀的,但是总是少了一些主人公的心里描写。书中有大段的心里描写,满足了我的好奇心。

  亚历克斯智商极高,但是非常腼腆,在书中,亚历克斯对路线,方式,工具的研究非常的详实。每次进行攀岩,都会做很长时间段的心里建设。特别是在攀岩过程中,也能从书中的言语中体会出他的不安。最忍俊不禁的情节是,当亚历克斯在无保护攀登的情况下,穿着超级挤脚的攀登鞋,历经千辛万苦顺利登顶后,遇到一大群游客。没有注意到他,没人替他欢呼。 亚历克斯脱了鞋,往山下走的时候,路人却惊呼,他居然赤着脚。

  书中同时科普了一下攀岩知识,具有可读性。

  《孤身绝壁》读后感(四):一切都关乎热爱程度和最终的选择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对攀岩大神亚历克斯•汉诺尔德(Alex Honnold)这本书的期待太贴切了。他的《Alone on the wall》英文版刚出的时候《户外探险》杂志就在2016年1月刊进行了推荐,当时那句“小编替你们喊了: 赶紧出中文版吧!” 时隔一年半,居然真的出中文版了——《孤身绝壁》。

  《户外探险》杂志“书架”栏目2016年对《Alone on

  《孤身绝壁》读后感(五):热爱、行动、专注、超越自己

  仅仅从文字中就能感受到亚历克斯的魅力:简单直接、平静温和、内心强大而坚定。他对攀登的热爱和对极限挑战的追求是单纯的,没有功利心,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和渴望,而不是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这也为他带来了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但亚历克斯对于他的热爱——危险的攀岩运动——并没有简单的“去爬了就爽了”这么简单,而是用理性的行动不断的磨练自己超越自己。不断的记录总结经验、日复一日的锻炼自己的身体和技术、指定计划并付诸行动、在岩壁上也能做出最理性的判断、最终达成目标。

  极限运动包括攀岩运动,就是一种人类尝试突破自身限制的运动。可以说,亚历克斯已经让人类的极限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也算是“超级人类”中的一员。他同时也相信他目前的成就在未来也会被超越,极限终究会变成平常。

  人类作为生物体就是有不断进化的本能,终其一生都在突破自己的极限,可能是身体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每个人都不同,有勇气相信自己能够做到,理性的行动,超越自己,不断向前,这可能就是人生的意义吧。

  《孤身绝壁》读后感(六):孤身绝壁

  世界上人类生活的方式千万种,Alex选择了看起来最不容易的那一种。

  Alex热爱攀岩,热爱到三天不攀岩就觉得浑身不自在。他对于攀岩的态度并不是为了追求与众不同,或者反叛任何人,没有任何炫耀的成分,这一点从书中Alex的自述中就可以感受到。

  因为纯粹的热爱,所以能做到极致,并选择成为一名职业攀岩者。对Alex来说,能够不断去攀岩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值得欣喜,名与利只是这个职业带来的附属品。

  事实上,就Alex本人的生活而言,他并不需要多少金钱或者名望。他始终践行着纯粹的极简主义,不喝酒不抽烟,从19岁开始一直住在自己的房车里,生活当中就一件大事 —— 攀岩。

  2008年4月1日,愚人节,Alex 23岁,那是他第一次无保护独攀月华拱壁,就是在那一天,无保护独攀让他一炮而红,由一名默默无闻的攀岩者开始在美国攀岩圈崭露头角。名利的由来是因为无保护独攀的极度危险性——

  脱落,即意味着死亡。

  百度Alex Honnold,出现最多的词条是“Alex Honnold还活着吗? ”正如每次Alex出席公共活动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不怕自己会死吗”

  答案,书中Alex会用他的方式告诉你。

  2017年6月3日,Alex 32岁,已经过了所谓的运动员最佳年龄,算是大龄攀岩者了。9年过去了,即使名利傍身,他对于攀岩的热爱仍然未减半分,这一次他无保护独攀了酋长岩,其挑战性在纪录片FREE SOLO中可见一斑,该影片也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鲜花与掌声再次袭来,但是正如Alex自己所言 ——

  Free Solo对我来说,

  是一种人生的巅峰体验,

  是一种我很享受的、美好的人生经历,

  为之冒险,我甘之如饴。”

  《孤身绝壁》读后感(七):孤身绝壁

  看完《徒手攀岩》就决定找亚历克斯写的书来读。读完后发现,和纪录片相比,书更好地呈现了亚历克斯更完整、更全面的人格,而不仅仅是徒手攀岩,虽然这让他名声大噪。如果说电影带给我的是对亚历克斯完美完成无保护攀岩的惊叹,那么这本书就是引发我对亚历克斯独特性格与高亮人格的钦佩、崇拜与喜爱。

  朋友们给亚历克斯的外号是:亚历克斯·“没什么大不了”·汉诺尔德,“没什么大不了”是亚历克斯的口头禅,当人们惊叹于他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优秀的攀爬成绩时,他总是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云淡风轻,一如纪录片里他完成无保护独攀酋长岩后,在众人的称赞和祝贺中,一个人回到房车里默默地继续做着引体向上,就和每个日常锻炼的日子一样,好似前一刻并没有新纪录被创造,如此低调、谦虚、沉稳、内敛,是亚历克斯的基础个性。

  不得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是某方面的天才,亚历克斯即是这样,攀岩对于他来说,就是展示自我才能的最好舞台,也是他疯狂热爱的就像呼吸一样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无论是速攀、连攀、横穿还是无保护独攀,他对攀岩永远保持着赤子之心一般的热爱,不管别人如何评价这种高危极限运动,他都在内心深处义无反顾地始终坚定自我独立又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摇摆,亦不退缩,他的直率、赤诚、专注、坚持令我叹服,这也是他在攀岩时成功化解危险和恐惧的原因——尊重生命、忠于内心、冷静面对、从容不惧。

  我喜欢亚历克斯,除性格外,更多的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他是个素食主义者,且一直在思索和考虑攀岩是否会对环保产生影响,他为自己因为坐着飞机去世界各地攀岩而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焦虑,并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各项公益。虽然因攀岩而获得的名气为他带来了更多关注、赞助和收益,让他早已跻身于美国1%的高收入阶层,但他仍旧住在之前那辆破旧的房车里,穿着运动衫,吃着纯素食,过着一如既往的极简生活。他将收入所得的一部分拿出来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基金项目,用来帮助那些尚在穷苦、贫困边缘挣扎的人群,比如在非洲乍得投入新能源为当地居民供电以改善他们的生活。

  亚历克斯的所作所为令我羡慕也让我仰慕,他还那么年轻,却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境界,三观已至名利之外,不以物喜,不以欲悲,活得简约、淡然、超脱又执着。虽然我给此书评分4星,但亚历克斯本人值得5星满分,他已成为令我感佩的实际偶像。

  《孤身绝壁》读后感(八):群山在召唤,我必前往之。

  昨天晚上睡前在微信读书上翻完最后一页《孤身绝壁》,今天起来挤地铁间隙,按往常惯例,开始阅读。

  顺手便打开了一本新的书,翻看几页之后,觉得有点不适应,我还记得上本书的内容吗?我从那本书里真真确确地学到了什么呢?还记得些什么吗?有哪些在阅读《孤身绝壁》时偶然的顿悟和欣喜共鸣?为什么不把这些再咀嚼一下而是任由其浪费吗?

  这些问题很快把我推到愧疚以及反省的悬崖边上?

  人性的一个特点就就是急于求成,浮躁,以为自己累计了数量,而数字的大小多少,成了衡量自己的标准,实际上那挺傻逼的,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所以,我重新打开了《孤身绝壁》这本书的笔记:一共80条。

  重新阅读这些笔记,得到的思考是:可能一个人想要看到的就是他自己命中注定要看到的。

  我十分赞同,并想学习Alex的生活方式:简单,朴素,有效率。即使这样的生活是短暂的,并不意味永远都是这样,但又有什么关系。一个追求理想又需要平衡现实的青年,应该把对生活的要求降到最低,不要过多的物质占用和消耗太多精力。

  让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不再有标准答案。处在大三的我,心里其实很迷茫,但这种迷茫不是说不能找到想要做的事情,而是如何找到为之付出全部热情的事情。而是否能做出合适的选择,就会不由自主地,十分痛苦地联想起起社会和家庭强加给我的“标准答案”式的生活方式,似乎有一根锁链虽然还没束缚紧身体,但已经像条毒蛇般缠上了脚踝。

  是否有勇气,先去体验,再是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再是对待我们环境的方式。因为接触自然教育已快要半年,但自己对环保还是处于一种“无动于衷”式,似乎不是发自内心出发的。例如垃圾分类,环保酵素,不买塑料瓶饮用水等等。它在我身体内,不是从一个主动的姿态,自发地向上进行接触,而是受限于他人,周围人的环境,从Alex身上,其实我学到了,主动自发的环保理念扎根于自己的头脑的时机未到,但并不意味着现在不能做,这是我对环保的困惑。

  最后,当我看到其他人的评论,都处在他的攀岩成就,是的,作为一名抱石还不到V3的新手攀岩爱好者,他的攀岩成就就是我膜拜的大神。但是,相比于攀岩大咖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汤米,嗯,是Alex的好朋友,喜欢他的死磕精神,想了解就先看一部纪录片《黎明墙》。

  作为一本攀岩类的书籍,让我其实联想到了高山攀登中我的偶像—严冬冬,没有之一。

  都是为了自由,甘愿做那一只浴血的雄鹰,翱翔于苍穹。

  因为群山在召唤,所以我必前往之。

  《孤身绝壁》读后感(九):最彻底的现实与浪漫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的,在人文社科类的一堆书中换一个角度,寻找一个人的力量。不是独自成长,对我来说是看世界,对推荐的人来说是回忆自己的初心。至少我这样觉得。

人往往很难享受彻底的孤独,于是有时候会妥协,匆匆寻找陪伴、理解、同病相怜,结果自己和陪伴自己的人最后都开始被卷入现实之中。头疼。汉诺尔德也不是一个放得下所有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和身体已经注定他必然要做这样的事——“唯一出路,是不断向上。”

默默成长、努力之后突然有一天变得没有耐心。为什么呢?眼下有太多平庸,周围狭隘封闭,于是世界变小了,自己变大了。进入大学之后等一切平静下来后,便不可抑制地感觉到一种痛苦的冲动,脑子里在想的是:我果然真的做不到吗?那时候还是高考失利的时候,这件事对自己影响还在:我在绕着校园跑步,到了五子顶缓坡跑不动停下来的时候;在早晨没有像高中那样早起的时候;在坐在图书馆的座位上却开始发呆望着从近到远的一排排注定看不完的书的时候……我会塌下来肩膀:还是不行啊,还是不行啊,那真的就是我的极限了吗?我有全部跑完的时候。我也常常很早起床。我把自己的一天都安插在图书馆里。这就是我大学第一学期的样子,像在赌气。

用了一段时间来平衡。笔译老师说,凡是需要咬牙坚持的,都坚持不下来。反正都一样,不如开开心心去做,也省得板起面孔自己冰冷。对于一样的事,笑着看它和皱着眉头看,真的是不一样的。

汉诺尔德。真是一个简洁的人,让我重新看到简洁的可能。一块石头,一个人,够了。相关的是计划、技术、力量,不相干的是风景、悬崖、人群。找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结,联结以外就都是乱人心意的羁绊。很多人应该都会向往纯粹的生活,那就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陷进泥潭里。

不知道汉诺尔德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一样,觉得百事可乐,万物可爱。“群山在召唤,我必前往之。”不是说与世界的联结越深就越如此,而是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联结越来越坚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你失手冲坠的时候带你远离深渊。

老实说,我其实更倾向于认为汉诺尔德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不同于常人的扁桃体,他对于悬崖没那么害怕。也许就是这样,也许不是,但是我愿意相信是这样,就等于认为我也有像他一样创造自己的极致的可能。我不必冒着风险爬上岩壁,不必追求世人难以抵达的极限,不会有人觉得我在做的事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在读到汉诺尔德的攀爬准备和过程的时候,也确实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力量很温暖的事情——但是,我有像他一样做到自己的极限的可能。

还是很不够啊。

愿你也一样,风吹拂你,光照亮你,而你的眼中只有岩石;这样,当你有闲暇去感受风和光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安全了。

  《孤身绝壁》读后感(十):最彻底的现实与浪漫

  

这本书是一个朋友推荐的,在人文社科类的一堆书中换一个角度,寻找一个人的力量。不是独自成长,对我来说是看世界,对推荐的人来说是回忆自己的初心。至少我这样觉得。

人往往很难享受彻底的孤独,于是有时候会妥协,匆匆寻找陪伴、理解、同病相怜,结果自己和陪伴自己的人最后都开始被卷入现实之中。头疼。汉诺尔德也不是一个放得下所有的人,但是他的性格和身体已经注定他必然要做这样的事——“唯一出路,是不断向上。”

默默成长、努力之后突然有一天变得没有耐心。为什么呢?眼下有太多平庸,周围狭隘封闭,于是世界变小了,自己变大了。进入大学之后等一切平静下来后,便不可抑制地感觉到一种痛苦的冲动,脑子里在想的是:我果然真的做不到吗?那时候还是高考失利的时候,这件事对自己影响还在:我在绕着校园跑步,到了五子顶缓坡跑不动停下来的时候;在早晨没有像高中那样早起的时候;在坐在图书馆的座位上却开始发呆望着从近到远的一排排注定看不完的书的时候……我会塌下来肩膀:还是不行啊,还是不行啊,那真的就是我的极限了吗?我有全部跑完的时候。我也常常很早起床。我把自己的一天都安插在图书馆里。这就是我大学第一学期的样子,像在赌气。

用了一段时间来平衡。笔译老师说,凡是需要咬牙坚持的,都坚持不下来。反正都一样,不如开开心心去做,也省得板起面孔自己冰冷。对于一样的事,笑着看它和皱着眉头看,真的是不一样的。

汉诺尔德。真是一个简洁的人,让我重新看到简洁的可能。一块石头,一个人,够了。相关的是计划、技术、力量,不相干的是风景、悬崖、人群。找到自己和世界的联结,联结以外就都是乱人心意的羁绊。很多人应该都会向往纯粹的生活,那就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陷进泥潭里。

不知道汉诺尔德是不是也像现在的我一样,觉得百事可乐,万物可爱。“群山在召唤,我必前往之。”不是说与世界的联结越深就越如此,而是独属于自己的那一条联结越来越坚固,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你失手冲坠的时候带你远离深渊。

老实说,我其实更倾向于认为汉诺尔德的成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不同于常人的扁桃体,他对于悬崖没那么害怕。也许就是这样,也许不是,但是我愿意相信是这样,就等于认为我也有像他一样创造自己的极致的可能。我不必冒着风险爬上岩壁,不必追求世人难以抵达的极限,不会有人觉得我在做的事情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在读到汉诺尔德的攀爬准备和过程的时候,也确实不觉得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力量很温暖的事情——但是,我有像他一样做到自己的极限的可能。

还是很不够啊。

愿你也一样,风吹拂你,光照亮你,而你的眼中只有岩石;这样,当你有闲暇去感受风和光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安全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