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2021-04-04 00:1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100字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一):真实的力量

  精彩绝伦的叙述让人身临其境,人类的求生意志带来的巨大力量令人动容。求生、希望、绝望、麻木、求死不得、再次求生的心理描写极为真实。不同的是,理性如我,可能会选择吃掉海鸥增大生存几率,并且在上岸时忘掉羞耻心脱掉衣物以免被拖累吧。如果没有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可能会给五分,但毕竟是非虚构文学,所以有也无妨。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二):第二次拜读马尔克斯小说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虽然说是非虚构类小说,但是真的最多给四颗星了。 整个故事确实描写的花哨,天花乱坠但是明显感觉修饰成分过多,加之主人公的一定程度的夸张吧,我想一定有的,让这本书看起来像是在拖剧情,而且就这么拖总篇幅也才162页,实在说不上太好,不过马尔克斯的确用心了,但是感觉跟百年孤独有点差距了。会继续读你其他的作品的,另外南海出版社翻译的真不错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三):船员戴的什么表?

  我就想知道这位船员是戴的什么表,那个时候什么表可以防海水啊?以至于落进海里那么久了,他还可以一直看表来知道时间。

  要是没有这块表,我估计这故事进行不下去。

  这本书的内容我觉得不错,就是这块防海水的表让我有点“耿耿于怀”。于是我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老人与海》可以得到那么多的好评了,估计是因为他写实吧。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四):硬派新闻体

  在单位工会图书室里翻出这本,从崭新程度来看,还没有人阅读过它。

  看到作者,还以为会是魔幻现实主义,读下去发现一点也不魔幻,只有现实。

  冷淡的新闻体,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描述地好像在旁观别人的事情一样。

  现在觉得这种新闻体,包括海明威的电报体,不拖泥带水,读起来轻松自在。

  在看似完全绝望的时候,希望总会莫名其妙地升起来。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五):短评写不下

  非常易读,非常不马尔克斯,但是展现了作者当时作为哥伦比亚反对派记者本职的一面。冷静客观又不乏幽默的还原了海难幸存者的经历,作为纪实文学可读性很强。比十天海上求生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士兵回国后的受到了礼遇和后来的被遗弃,作者报道事实真相后受到了封杀流亡海外。人能征服海洋但是最终还是征服不了自身,但不论是故事里的主角还是作者,都保留了人的尊严,勇敢的摧毁了别人为他树立的雕像。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六):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书摘

  7 那是一个有勇气亲手将自己的雕像炸毁的英雄。

  55 根本无法用言语形容在筏子上的这样一个夜晚,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你心中满是对那些未知的生物的恐惧,此外,你还有一只夜光表,你随时都在看时间。

  69 这天夜里,我判定要想得救,唯一能依靠的是我自己的意志和残余的体力。

  95 每当我心灰意懒的时候,总会有件什么事情发生,重新燃起我的希望之火。

  133 正是那种恐惧让我重新鼓起勇气。

  139 有人说垂死的人会“重蹈他走过的每一步路。”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七):“故事背后的故事”比海难幸存者更使我着迷

  文/芮娜

  “一个人也许可以在海上等上一年时间,但总会有那么一天,他觉得连一个小时都等不下去了。头一天我还在想,第二天天一亮我就会到达陆地。二十四小时过去了,我能看到的仍然唯有水天一色。我什么都不指望了。那是我在海上度过的第九个夜晚。”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八):简单记录一点感触

  1. 从不忍食用鸽子,到生吞海鱼,再到愤怒得想与鲨鱼搏斗,残酷的漂流生涯让Alejandro野性逐渐爆发。野性让他活了下来,但理智也救了他一命:如果没忍住和鲨鱼搏斗,他应该就已经葬身海底了。 2. Ale觉得自己成为英雄很荒谬。其实他自己可能意识不到,在这般绝望的处境下还能坚持活下去的信念,已经很了不起了。 2.1 最了不起的还不是他用兽性熬住了十日磨难,而是他用人性,打碎了自己的雕像。 2.2 给他塑造英雄形象,也是政府的策略吧,这样就不担心他披露落水的真相了。 3. 除了看见月亮那次,Ale每一次重拾对生的渴望,都是在遇到危险之后。生与死果然是硬币的两面,当死这一面被放大时,生的那面才能引起重视。 4. 大众对文字的筛选、鉴赏能力还是不足。与故事的内容和背后的讽刺意味相比,故事署谁的名字似乎才更重要。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九):吉隆坡清晨

  茂金分享非虚构写作练习手法,特意向我推荐了桑塔格《反诠释》和中年男性心头好《特别关注》杂志。粗略读了,确实合口味。不吐槽,不煽情。碰了巧,醒得早读《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一口气读完了。呜呼,马尔克斯的技巧,亲爸爸。

  惊叹于:

  - 前戏写了结局,他是怎么把我吸进正文?

  - 海难十天,大抵相同的事,为什么读起来毫不乏味?

  - 真正的结尾收的短促平淡,甚至可以说序言部分是合逻辑的结尾,缘何读起来反而回味无穷?

  试着写(抄):

  第二天早晨我饿醒了。出门便觉得不对,街上几乎都没有人,商店也都关着。才隐约想起早有人提醒过我大马逢每月第一周放假。但是满怀着对学术的热情,我将食欲化作了求知欲,一连看了两本马尔克斯,到了机场,我终于找到了一家开着门的休息室,动用了我全部的马来语词汇量,买到一碗阿帕姆巴利克。吃完后觉得全世界都有滋味了。

  #IllinteracyJH# cpyrightwnedbyzd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读后感(十):“痛”

  马尔克斯是讲故事的高手,读“我”的朋友一个个被大海吞没那段,我几乎被“我”附体,站在小筏上,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发生。

  独自一人的漂泊里,在交替着的希望与绝望里,“我”饱受折磨。而后,终是希望占了上风。

  对于我来说,如果一天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一天是极其无聊的。这一天是否有事情发生,又取决于我身边有没有人。毫无疑问,我若是在海上漂浮,绝望会杀死我。

  “我”好几次放弃希望,然而身体的“痛”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还活着!于是“我”又加入对生存的战争。

  我也觉得痛,只是这种痛没能激起我的斗志,反而让我厌人厌世,活着真是酷刑。

  或许,只有在绝境里,在逃离了绝境之后,“痛”才是有意义的。

  让我动容的,还有即使在绝境里,“我”依旧对血腥感到恶心,拒绝进食海鸥。在力量几乎耗尽时,知道脱掉衣服能让自己游起泳来更快更省力,但是考虑到岸上后的体面,“我”没有这么做。

  这种绝境中的自尊让我肃然起敬。

  而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马尔克斯因为写了这个故事流亡,这个事件更让人心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