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元素周期表》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100字

2021-04-07 01:19: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100字

  《元素周期表》是一本由[意] 普里莫·莱维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素周期表》精选点评:

  ●21种元素 隐喻了生命、痛苦、爱情、死亡

  ●作者作为一位化学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自己对化学元素的理解联系起来,打造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寓言感,真是别开生面。不过可能欧洲人在写自传的时候都会有一些啰嗦,降低了阅读体验。作为一个化学行业的我,倒是很喜欢每一章节里作者灵光闪现的那些化学小比喻了!

  ●还没读自传,不知道曾经深夜里吃掉假身份证没有勇气自杀最终为何选择了结束生命。原来人生的经历可以与职业如此完美地结合,可以于平静中落泪,可以出其不意拍案叫好。感谢努力活下去努力记录一切并分享的莱维。

  ●我还我还要再读第二遍的,因为我不好意说我第一遍没读懂,相反的我最不喜欢最后一章碳元素。

  ●浪漫的寓言

  ●很耐读的一本书,越后面越好看。化学就是现实本身。

  ●化学与文学的结合。

  ●在讲述了围绕其一生的元素故事和故事中的人之后,谁能想到最后一笔是一个碳原子的故事。微观与宏观的界限模糊消解,像他经历一切后在对存在本身的质疑一样,让反思最终扎了根。

  ●也许是书评和简介,让我对这个“从奥斯维辛爬出来的男人”抱有别样期待,结果我既没有读出对劫后余生的感悟,也没有读出季老那般狡黠而豁达的人生智慧,如果再抛掉化学背景,这书就真的没什么好读的了。

  ●元素周期表是一首诗。物质的碰撞,是古老的智慧,火成说、水成说等等,碳原子的上亿年的旅行,关乎生命和永恒,然而,人不过是一瞬间的火花。奥斯维辛是抹不去的伤疤,不只是艾希曼式的平庸之恶,怀疑一切最后是自己,人啊人,洞烛幽明,冷暖自知。精神凌驾物质,权力强暴知识,字句让人死。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一):引人入胜的文字

  文字优美淡雅,跌宕起伏的人生却用平静的语言表达出来,读完每一小章都愿意放下书静静回味。读完这一本开始对莱维的书感兴趣,看了《这是不是一个人》,很受触动,会继续看他其他的书。了解了德国集中营,又想了解南京大屠杀,读了南京大屠杀,又去读了宋氏家族,读了宋氏家族,又想去看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这个理工科的女生对文学产生了大大的兴趣!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二):无题

  首先我要说明书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每个故事都很短但是精练,且十分有代入感,但是不建议低龄年段的读者阅读,很可能读完会有一种差标签打在它的身上。这本书不宜用来消遣时间,要是只用2天那种快读的方法绝对是不舒服且浪费时间的,我的个人感觉就是这样,到底如何还是去读一读为妙。个人认为,如果有人在我的成人礼上,将此书送给我,我一定会非常高兴并且相信它会给我带来巨大的改变,没错,它就是那么神奇。用元素述说的故事。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三):元素周期表

  或许《元素周期表》这个名字会让很多不了解它的人困惑,误以为是一本学术作品,里面夹杂着大量枯燥无味的描述,但只要你尝试去读这本书,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这本书描写了21种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小故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些小故事引人入胜,且令人深思,似乎有某种内涵在里面。

  总之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四):元素与文学

  暑假作业书评 读元素周期表有感 元素与文学 意大利作家普利莫·莱维的作品之前我是没怎么看过。虽说这部作品不在我的阅读舒适区内,但还是啃完了。化学元素本就各有特点,但将这些特点于故事合二为一的故事,也颇有趣味。 举个例子,像氢这一元素,书里说他和星星、太阳里燃烧的元素一样,他的凝聚产生了这永恒而孤寂的宇宙。这一化学实验的故事让我想起来科学课上老师做的电解水实验,生成氢和氧。看他们这一实验过程我还好笑,不就是这样的吗?还怀疑什么,后来我一想发现这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 我一翻发现也并没有写过氧这种元素,氧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缺也是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让我写个故事,我一定会写跟生命繁衍有关的故事吧。这一运用广泛的元素也真不好写,这也是作者没写的原因之一吧。科学的世界是复杂而神秘的,文学的世界是有趣而丰富的,两者结合也应该很美,不是吗?就如这部作品一般。 虽然只有短短几篇,却让我领会了无限的文学魅力,用一个元素来总结我的成果 ——金。

  《元素周期表》读后感(五):物与我皆无尽也

  

有一章里写一个原子(好像是C)的命运,或被固定于植物之叶绿体,或被消化于人类之线粒体,或随风飘散,经过几千里,几百年,最后又被另一个生命体吸收转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作者是个很厉害的化学家,在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时候,化学家的身份为其赢得了很有限的尊重和优待。估计也是对化学的热爱给予其在那个环境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国内伤痕文学读的很少,不过想到了阿城笔下的棋王。不管外部环境多么恶劣和不友好,对某件事物的热情都会有很好的疗愈作用。

书中对于化学的描写让化学变得酷起来,尤其是工业界的化学。在这方面与之相提并论的是一个工业化学家写的 《silica and me》。

如果有一个名单,包括我想与之彻夜长谈之人,这本书的作者应该在前几位。

作者摆脱了集中营的囚禁,最终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应该是很体面的生活。不过最终作者还是死于自杀,很不解。

书里虽然写了集中营里的黑暗,但作者写的很冷静,甚至感觉不出来其对那些加害者有深仇大恨。有一个纳粹军官,对作者有一些小恩小惠,在战后,标榜自己人格高尚,自己的人性理性战胜了荒谬的时代。作者也只是心平气和地写道,自己见到过(期待)更高尚更人性的举动。这似乎是全篇唯一让我感觉是不满和批判的文字了。

希望有一天能心平气和地把作者的其他作品也读一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