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堂财富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24堂财富课》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理想国 | 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24堂财富课》精选点评:
●父女之间关于商业成功模式以及商业道德、为人处世的探讨。事件,原因和讨论都比较浅,很容易读。也透露出和孩子的相处之道。是很好的休闲读物。
●非常通俗的读物,里头涉及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常识。整书最让我触动的是作者给女儿的信,强调给孩子选择的自由以及人要学会担当和独立。陈志武不像传统的中国父母,对“养儿防老”有期盼,虽然他希望年老后可以和女儿有更多的来往甚至得到女儿的陪伴,但他很理性,清晰地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女儿的负担,更不能道德绑架,而应该自小多陪伴孩子,培养孩子再予以自由。我非常认同这个育儿观。独立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作者将自己的养老等问题通过金融保险等方式转交给社会,非常明智且值得学习。
●别人家的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和《小狗钱钱》一样将复杂的经济学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大人读起来也引人入胜。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读起来非常的轻松愉快。
●对于我这种对商业对经济一知半解的人,很好的入门书籍。也再一次感慨国外开放平等的教育,12岁的孩子就可以独立思考那么多概念。书中对于儒家中庸之道更多的是不赞同,在国内的氛围熏陶吧,对此有一点疑问,千百年来的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更多的是现代人的我们没有理解到古代人的那层含义。古圣先贤比现在人聪明透彻得多。
●自省:野心不够,贪玩。洛克菲勒的独立强悍聪明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在非常轻松的对话中,讲述了二十多个创业和财富的故事,更多的是创业思维的启发,对于年轻的创业者应该是非常好的入门参考,也是一种思维的引导。 没有创业致富冲动的人,其实看看也有一定的受益,因为书里讲的是一种思维,不限于年龄、职业。有几篇看过印象深刻。
●复杂的概念以具体的语言展现,并穿插了女儿喜爱的历史知识。我无法成为那个幸运的女儿,但我会成为如此用心的父母。 陈志武先生的两个女儿着实有趣,若日后从政,恐怕家里要翻天了吧哈哈。
●很多看似复杂的商业模式原来如此简单易懂明了。看书的好处是这本书不仅分析了商业模式,还引申了家庭和个人。另,好庆幸从小不读四书五经的我根本不懂什么是“儒家”~
●浅显易懂
《24堂财富课》读后感(一):儿童读物
给他的小女儿写的。给成年人看,就不是很合适了。就算 我这个经济学的门外汉,都能看出几处明显的错误,耶鲁大学的教授不应该啊。
比如,中国的国有企业从管仲那时候就有了,不是从王安石开始的。
还有,股权价格是未来所有年的利润预期贴现后的总和,不是所有年利润预期的总和。
还有就是,陈教授试乘了力帆轿车,觉得力帆轿车超过了美国的别克轿车。这就是纯扯蛋了。
说实话,感觉这人不是个正经人。
《24堂财富课》读后感(二):2月打卡01
1.首先很羡慕陈笛有这样一位爸爸,能够在她12岁的时候就跟她讲这样的故事,能够让她学习这样的故事。我在12岁的时候还沉溺于玩泥巴呢!甚至我现在都还在玩泥巴呢!
2.感觉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有看书了!!!今年春节聚会,无论是我自己的朋友,还是是父母的朋友,我都发现我与他们的区别和差距,只能说这种差距怕是以后会越来越大。希望自己能够多看书,以形成自洽的价值观。希望自己能够多观察、多思考。真的真的真的把看书这件事情落实到生活当中。书上和互联网上看到的的确是不同的世界。
3.陈笛才12岁,就能够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认识,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这一点我简直佩服。
4.陈志武讲得太好了,其实我根本对金融经济啊这些东西是完全不感兴趣的。但是这本书让我觉得读得有滋有味。
5.边际成本/规模问题/销售模式/商业原则/产权制度/全球化的创业模式/全球化的来源与影响/企业接班人问题/透支消费好不好/中美家庭模式比较/洛克菲勒的公益事业
6.最后,特别让我感触的就是陈志武与女儿的关系,完完全全是平等的关系,是朋友的关系。虽然我也家庭温馨,但是我们家的家庭模式完全不是这样。陈志武提到他的成长环境中,他与爸爸妈妈也几乎没有过那种与朋友的那种,因为某种共鸣而一拍即合的谈话时刻。他分析到中国的家庭模式主要强调儒家思想,强调子女对长辈的无条件顺从,强调孝道,也是因为这种思想,中国所以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子女与父母感情不和常有出现、子女父母地位也不平等。子女在成年之后与父母的联系大多是出于孝顺,只是因为对方是自己的父母。而在美国主要强调父母对子女的义务,子女对父母则没有赡养的要求和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老人没有人管,美国人从很早开始就经常举办家庭聚会家庭活动等等培养亲近的关系,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而子女在成年后与父母也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样的家庭模式使得年轻人在带小孩之前能够清楚明白自己是真的很爱小孩,希望培育一个鲜活的生命,所以才生孩子,更加地对后代负责。
《24堂财富课》读后感(三):书摘
权当把书读薄,做个记录 在自序里,有这样的段:
“为什么市场营销起源于美国?是因为中国崇尚儒家,中庸反对竞争,反对主动争取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个行为过于儒的人,只会被动地等待别人给他本来就属于他的东西,总是把主动权留给别人,而不是自己争取、保护属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对这段话有些同感,自己不是争强好胜的性格,总觉得属于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别人能抢走的就不是自己的了。
有些朋友对于农村出身的背景不愿提起,但我从不遗憾,因为这就是我,是这种背景造就了我整个人,没有这些基础,我就是另一个人了。赞同这段话,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以前的各种经历组成的。
微软--零边际成本,做一次软件,只要卖出去就是挣钱的。
星巴克--全球化下的品牌效应,保证口味一致和用户的信任,上市除了融资外还巩固了公司的品牌,增加了公司的知名度。
沃尔玛--大批量采购货物,直接从厂商采购,避开开发商,虽然挤跨了小杂货店--创造性破坏
戴尔--定制+直销,标准化程度越高、越成熟、越简单的产品越便于做直销。这种模式类似先预售房子给客户,得到购房款,再用这些钱盖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商业原则,类似鸦片战争。
垂直化的商业模式,对于要靠硅的太阳能电板,常州天合靠收集再合成硅赢了其他太阳能电板。
资产结构与效率,由于国家的契约精神较差,导致企业什么都自己做的现象
对家的概念从经济角度看,是个生产组织,又是实现人际资源共享、风险交换的组织,是公司出现之前人类社会最主要的利益结盟形式,包括经济利益和感情需要。
对孩子的理解也和自己有相同的观念:
小孩在出生前是没有选择权的,而父母则有选择权,他们如果不愿意承担养育的责任,完全可以选择不生小孩;但是如果在知道这种养育的前提下还是选择要生,那么他们就必须接受这种责任。引用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一个人活着,必须在自身与外界创造足以使生命和死亡有点尊严的东西。
《24堂财富课》读后感(四):知道要啥,敢担责任
1、 我们在鼓励孩子学《论语》、《中庸》的时候,是鼓励孩子去符合礼,去学会服从、遵守辈分;而外儒内道的国人是提倡压抑个人表现,不出头,最后把主动权交给了别人。
2、 微软的零边际成本,星巴克借助全球化的咖啡店连锁模式,沃尔玛借助供应链在农村这一空白市场的低价模式,戴尔的成本导向的定制+直销模式,公共事业上政府管制对社会效率的双重影响(该行业是否会形成企业的自然垄断,如电力,则适合进行管制);垂直一体化整合(并非要所有环节都整合,整合最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部分,比较好做而又不会受制于人的则交由市场解决);全球化环境下的行业比较优势和资金自由流动;连锁餐饮的标准化模式解决运营效率和品质问题;
3、 亲缘文化、契约文化对商业环境的影响;重亲缘决定了企业喜欢用自己的熟人,容易做成家族企业;轻契约导致企业喜欢用熟人来任职,同时导致商业环境并不好,不能完全相信合作伙伴,所以企业会选择自己做多产业来规避风险;重亲缘轻契约也延伸出了日本的“招女婿变养子”来接班的模式,和联姻、财团等利益共同体的商业行为。
4、 股权激励+;股权投资(通过高增长性的企业致富,而非稳定型企业);决定企业的投资价值一般是市盈率(股价/每股盈利,相当于公司通过今天的盈利把股价挣回来所需的年数),市盈率越高则投资空间越小;但是对于激进者而言,市盈率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利润率,找到利润率能翻倍增长的企业才是快速致富之道;股权投资对企业稳定和管理有积极作用,股权投资看似是稀释了股份,但实际是以未来的现金流换取当下的现金流,同时引进投资者可以加强公司股份的流动性,避免股权无法流动导致经营不稳定的问题,最后引进外部合作者也就引进了他们的资源,帮助企业更规范管理和更多外部资源支撑
5、 为什么会有养儿防老这一说法,在于没有备选项,养儿成了唯一的兜底选择。如果不依靠后代自己也可以善终(自身积累、社会体制),养儿就不是为防老而存在,而是基于自愿选择的爱,这样双方更加幸福,会增加更对感情上的维系和交流,而非被动的符合礼。
6、在成长过程中,会碰到许多不可思议的、与社会流行的迂腐说教相悖的金玉之言,对这些话,关键是要自己的思辨、吸收。一辈子的幸福将最终来源于个性化的生活,而不是金钱财富或别的东西。也就是说,幸福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东西,没有任何人比自己更清楚怎样才会使自己幸福、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所以,别人怎么说、怎么做、怎么想、怎么生活都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一生需得自己掌握,也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定义。个性化的生活,既取决于个人选择自由,亦即事事自愿,又取决于跟个人自由相对应的自我责任。胡适说,发展人的个性,“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须使个人有自由意志。第二,须使个人担干系,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