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读后感1000字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是一本由赵一著作,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精选点评:
●本书作者一定是林徽因的真爱粉。林徽因本人在中国建筑史上的贡献之大,大家有目共睹;在中国文坛上的成就之高,大家也没有异议。但是,以我的三观来看,我觉得林徽因有点“渣女”。她和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感情纠葛,简直能独立成书。尽管作者用了各种正向的词藻去粉饰她和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感情,但以我这普通人来看,放到现在她就是典型的绿茶。恕我不能很积极的看待她这个人…
●把酒言欢,且酌且饮
●作者的文字倒不是很喜欢,对林徽因堆积了很多偏爱与夸赞,加深了对林徽因的认识 却也觉得不够全面深刻生动 。但最令人打动的是她写给林桓弟弟的悼词,读来让人觉得她确实是深爱这个弟弟 也深爱中国,也很理智,清晰。
●关于林先生的文集看过了不少。这一本在看完前半部的生平小故事集后,能有机会紧紧的沉静在后半部林先生的诗歌,散文,小说中。即时感受林先生那不一般的完美。不过,我个人比较欣赏她的诗,散文和小说应该不是她的擅长。正如先生自己说的,建筑第一,诗歌其次,然后是其他。
●衝動消費,讀了很久。前面講林徽因生平寫得一般,後面附錄林徽因的作品也沒有覺得有多精彩。
●如果是自传可能更真实,可信度更高。
●感觉像是一本关于林徽因的散文式传记,辞藻华丽,读起来很舒服,如果多一些客观真实叙述会更好。林徽因不愧是民国第一才女,在她身上看到了美丽、才华、好学、聪慧、善辩、坚韧以及不一样的格局。世界上最坚韧的不是石头,是水,她就像流水,灵活柔软地避开了执着的利刃,从那风花雪月的迷阵中,全身而退。这一句,甚好。
●其实我是抱着了解微因的一生来看这本书的 作者通篇华丽的词藻 让人看着真的很不舒服 太过于浮夸…平平淡淡便是真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华,想要掌声和鲜花,就要先守住自己今天的孤独。佩服林徽因艰难环境下的不屈与倔强,大爱!
●非常不错,细腻的文笔,立场中立诚恳,不过也引入了一部分林洙的话语和说法,仁者见仁吧。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读后感(一):不愧为民国才女
应该算是林徽因的传记。读完就觉得民国才女名副其实,原来这些事是林徽因做的,国徽的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清华建筑系也是她和梁思成两个创办起来的。真材实料的才女,值得一读。
从小的父亲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从小见过世面,熟读诗书,学习外语,周游欧洲,都为她创造了好的条件。
与徐志摩那一段,也是我之前未知的好多细节。作为再别康桥的主人公,还有好多细节的东西是之前不知道的。与徐志摩的感情,可能备受争议,但我觉得我是理解她的。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读后感(二):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
其实光看林徽因的性格,有许多的不讨人喜欢之处。但为何会同时有三个男人如此喜欢她呢?
我想是因为她自身的才华与本事,让自己身上的光圈变得更大了,这点小瑕疵也就不那么明显了。
也就是我们说的,人们往往对有能力的人更包容。
留学时由于性别原因被建筑系招收,但仍然修读了建筑系的所有课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和丈夫梁思成从无到有亲手组织起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景泰蓝工艺的抢救与传承;
对国内古建筑的统计与收录,对中国建筑成就的系统整理…… 而这些成就大多都是在林徽因伤病缠身的情况下完成的,一度穷困潦倒需要救济,几度病深咳血无法自理,仍然不忘完成自己想做的事业。这样的一个女子如何不令人发自心底地钦佩与深深地爱慕呢。
说回这本书,作者的文笔华美、辞藻华丽,初读甚是喜欢,读到后面越发觉得太多作者本身对林徽因的赞誉之词(一定是真爱粉),还要脑补上不少心理描写。其实林徽因的事迹,光是娓娓道来已足够引人,过分渲染反倒显得不够真挚了。
奈何也没在图书馆找到别的写林徽因的书,只能每天读上一部分,读了两个星期才读完……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读后感(三):一位民国的独立女性
参加书本分享接力活动收到的朋友圈里朋友的朋友寄过来的,不慌不忙的坚强,很喜欢这个书名。
一直以来对林徽因只是有比较模糊的认识,没想到这本书刚好是她的传记和作品集,刚好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这位著名的女子。
一开头就被吸引了,作者辞藻优美清丽,虽然有重复和过于冗长之处,但瑕不掩瑜。林徽因的故事一开始就吸引住我了,原来她的童年是这般这般,跟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故事是这般这般。之前只是有个混沌、碎片的印象,现在总算整合为一副完整的图像。
最动情的还是徐志摩为了她而离婚,在那个年代,离婚需要遭受社会多大的非议、需要多大的勇气,又有几个女子抵挡得住男人为了自己离婚的奋不顾身的决心。这方面,林徽因是理智的。
嫁给梁思成,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却缺乏诗人的风花雪月。但,哪有人是完美的呢?
其实可以看出梁对林的爱,他在她生病时候的悉心照顾,他原意是从政,因林一句话,投身建筑行业。他对她说的同时爱上两个人的宽容和给予自由选择的权利。有些人对于爱,是霸道的,专制的;有些人,是全心全意的,将你吸引,而不是将你捆绑和束缚。是爱得不深?还是爱得至真至切,不忍心打碎我爱上你时,你自由、舒展、美丽的样子。
林出身好,容貌佳,按肥皂剧的套路完全可以走上另一条人生轨迹。
但她,幼年时操持家事,爱好阅读,青年时国外游学,定位了爱好并一以贯之,连旅行都是考察各种建筑。
她,投身建筑,亦写诗写文,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夫教子,高谈阔论,帮助青年......
一生,如此美丽。
用现在的话说,她是独立女性的代表之一了。
现代的女性,更是不易。嫁人了,是三个家,左右逢源需有之,经济独立需有之,需要温柔,亦需要刚强,需要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亦需要给自己做自己的时间,自我增值。
不慌不忙,
不急不躁,
加油,
共勉。
《林徽因:不慌不忙的坚强(平装)》读后感(四):林徽因:人的一生,坚持自我有多重要?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飘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途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莲灯》 她生于乱世,却清醒自持,长于繁华,却灵透沉静。纷乱的情缘、颠沛的人生,仿佛只是一抹底色,永远无法妨碍她拥有一段绚烂的生命。 这是第二遍读林徽因的故事,每每读来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起初觉得她出身名门又才气逼人,美不胜收又温婉坚韧。再次读来却发现她生命中有别样的清醒、理智与“自我坚持”。
01 早慧的心智,并不幸福的童年。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是林长民的长女,自小聪慧可爱,深得父亲喜爱。而后又得姑姑林泽民(林泽民是清代末年的大家闺秀,打小接受私塾教育,当得起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也不落人后。)的启蒙,为她今后的才情人生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在我看来,林徽因虽然出身名望,但她的童年并不幸福。 1、父亲对她殷切的寄托,造就她努力用成人眼光看世界。 在本该与伙伴们肆无忌惮地玩耍的年纪,她却深陷家庭的人情世故。因为长辈有意无意的施压,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在大人们的纷争之间做出权衡,努力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世界。她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童年,而是将澎湃的感情压抑于理性之下。
2、畸形的家庭环境,不经意间夺走了林徽因的快乐和天真。 林徽因的父亲与母亲并无多少爱的交集,只是封建婚姻的一个代表罢了。父亲对母亲何雪媛冷漠无情,母亲由于得不到丈夫的宠爱心生抱怨,又常将这负面情绪无情转嫁给女儿。因此,徽因的内心深处交织着对父母又爱又怨的矛盾感情。 父母的情感纠葛,并不幸福的夫妻关系,夺走了她童年的天真和快乐。在林徽因的一篇名作《绣绣》的小说中就能体会。(讲的是一个乖巧的女孩子绣绣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性格懦弱、心胸狭隘又无能,父亲冷落妻子,又娶了二太太。绣绣整日夹在父母的争执中彷徨不安,最终因病死去了。) 童年的经历使她过早地成熟,面对世事,她异于同龄人的冷静与理性,让人心生疼爱。
02 三段爱情,择一而终。 1920年,林长民将赴欧洲考察西方宪制,并在英国讲学。此行,他决定携徽因同往。十六岁的青春,将在伦敦的轻雾中绽放。在这里,她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除了父亲以外爱她的男子——徐志摩。 徐志摩与林长民是忘年交,常去他家喝茶、聊天。也就是那时,他见到清秀可人的林徽因,便一眼万年。这段“康桥之恋”,林徽因是动了真情,也是永远印在她心上的“爱”,不可言说。
但徐志摩是有妇之夫,才高气傲的林徽因断然不能接受自己成为别人的“小”。加上父亲的反对,最终她用她的理性切断了这段感情,果敢且决然。 一年后,林徽因回国,机缘巧合下遇到梁启超的大公子梁思成。二人年龄相仿,也很健谈,经常一起谈理想谈抱负,当林徽因说到自己的兴趣是“建筑”时,梁思成被她开阔的眼界和优雅的谈吐深深吸引,并决定对她展开追求。在双方家长的支持下二人一同赴美留学。留学期间的交往,更加坚定对彼此的爱与一起走下去的决心。 结婚前,梁思成曾问林徽因:“有一句话,我只问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问,为什么是我?”林徽因回答他:“答案很长,我得用一生去回答你,准备好听我了吗?”果然,她用一生的陪伴给出了答案。 相比徐志摩热切而理想的爱,梁思成的爱却是理性而沉稳的。虽然少些许浪漫与情调,但却很安稳和踏实。正如那句:放不下姹紫嫣红的人间春色,便也无法体悟静默相守的弥足珍贵。
后来,林徽因的生命中出现了第三个男人,就是“择林而居”的潇洒男子——金岳霖。面对金岳霖赤城的爱,林徽因犹豫了,她勇敢向自己丈夫坦白:自己同时爱上了两个人。 梁思成听后辗转反侧,第二天,他向林徽因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金岳霖,我祝你们永远幸福。” 听完林徽因的转述,金岳霖说:“思成能说这个话,可见他是真正爱着你,不愿你受一点点委屈,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此后,他与梁林夫妇毗邻而居,且终身未娶。 无论是热烈奔放的徐志摩,还是内敛沉稳的梁思成,或者是潇洒绅士的金岳霖。对待每一个人,她都认真且坦诚,理智且清醒。择梁思成而终,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也是最安心的归属。
03 战火纷飞的年代,为理想无畏付出,尽洒一腔热爱。 周国平说:“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 如果说前半生是林徽因人生中最幸福灿烂的时光,而后半生的漂泊流离的日子,却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坚韧岁月。 林徽因自青年时代就热爱建筑,赴美留学因建筑系不收女生,转而进入美术系,但勤奋好学的她也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回国后与丈夫一起把建筑系引入中国,在东大执教专研。 1932年,夫妻两人开始古建筑考察,他们先后考察了北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开封及山东历城、章丘、泰安、济宁等多处古建筑群。过程林徽因忍受着战火纷飞的疾苦,颠沛流离的生活贫苦,肺结核侵袭的病痛,仍然坚持为热爱的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终于,1946年4月,她与梁思成编撰的《中国建筑史》完成。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缺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 1946年7月底,梁家结束九年的流亡生活,回到北平。第二年底,林徽因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了手术,所幸手术很成功。 1949年7月,梁思成和林徽因领导了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工作。拖着病弱的身体,累了就躺会,好点又继续画图。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清华小组的设计方案最终以庄严肃穆、独具气魄而胜出。 1952年,林徽因又参与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因病得不能下床,索性在起居室里安放两张绘图桌,以方便工作。 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她还着力保护北京景泰蓝传统工艺品。而后在她重病时,又为北京老城墙一事奔波周折。这一切努力,没有对建筑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做不到的。终于,1955年4月1日的清晨,这位伟大的女性离开了,她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人间四月天”。 因为热爱,她无怨无悔。因为热爱,她力求完美。无论身体的病痛如何磨人,无论现实的环境几经辗转,她始终坚持着内心对建筑热爱的初心,对事业孜孜不倦的爱。这份“自我坚持”令人动容,这份胸怀是旁人无法企及的。
结语: 一支画笔,一页草图,一首诗歌,她为那个时代和文化留下了一个完美的背影,在旧时光里,摇曳生姿。 在我心中,她不仅是一位文学才女,更是一位将“自我坚持”做到极致的伟人。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她都有清醒的认知和明智的抉择。不贪恋浮华,不拖泥带水,不惧列强,不畏生死,一切只为“她认为的值得”。
文|心语爱
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