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影评100字
《和平年代》是一部由张前 / 李舒执导,张丰毅 / 尤勇 / 陈锐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平年代》影评(一):观念的碰撞
对越战争结束后,全国转向发展经济,军队需要做出让步,百万大裁军,收回军队土地改建高楼,剧中还反映出改革初期法律的不完善,走私的问题等。
经济的大发展同时对人产生极大影响,有两个最鲜明的例子,一个是杜鹃女,杜鹃女从一个单纯的农村女子转变为一个金钱至上的人。另一个更深刻的例子是闻璐,在岛上,闻璐对秦子雄说:“女人要是从男人那里得不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和辉煌,那她只有自己干。”秦子雄不愿意从事她所期望的一展宏图的工作,因此她得不到成功的满足,所以她递交转业报告并决定打掉孩子。他们夫妻之间存在本质的不同,正如秦子雄对闻璐说的:“一种人在生活的潮流面前是随机应变,另一种人是以不变应万变。 我大概属于后者。” 显然闻璐属于前者,她练习英语并渴望去美国,她是属于顺应潮流的一类人,也许在改革开放中能够事业有成。而秦子雄始终坚守本心,以不变应万变,亦不失为大智。他们之间的冲突源于本性的区别,不可调和,结局也就可以预期了。
,这部电视我最不满意的是背景音乐的处理太差了,好多地方角色的对话都被背景音乐遮掉了!
《和平年代》影评(二):难得的关于和平年代军人取舍与价值观的电视剧
秦子雄也曾为自己可能一生都不曾有机会参加战争,不能创立军功而深感遗憾.但他更懂得军功章的获得,并非人生价值创造的起点和终点,更非这种创造的唯一标志.从特定的意义讲生命的真正价值始终是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价值获得之后。在价值创造上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作为军人,他的选择必然带有自我牺牲的性质,必然具有追求崇高的本性。秦子推与闻璐的感情冲突最根本的分歧是在这里。表面看起来似乎是秦子雄对军人的职业过于执著,在改革开放的年代,脱下军装之后也可干一番事业嘛!但是,对秦子雄说来,能把追求崇高放在第一位,能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作好阻止战争的准备,并且能以最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最大限度地去体现民族独立自强的精神,那就是最大的幸福。秦子雄不是空想主义者,而是言行如一的实践者。
电视剧多方面地描绘出了他思想与行为逻辑的真实性、合理性。他从生养他的土地和母亲的精神里汲取实践的力量。母亲告诉他:“一个人的一生也许只能作一件有意义的事”,他懂得这话的分量和涵义.全剧结束前,他在海边向慕容秋倾诉心曲说“有从未演过主角的演员.有从未登过领奖台的运动员,还有我想到妈妈,她永远是不为人知的教师,没有鲜花没有掌声,他们的生活没价值?不,他们在创造一种价值,一种精神!男人的精神,军人的精神!”这就是秦子雄的胸怀,也是中国当代一切优秀儿女的胸怀!
《和平年代》影评(三):热血男儿
14年8月的旧文,抄了来。
写在建军节后。也不知怎么的突然就想起这个片子来,忍不住重温了下。记得是九六年在父亲单位过暑假时和父亲还有几个战友叔叔一起看的,两年后父亲就离开了部队。那时还不知道什么裁军什么择业。父亲离开部队后一直很坎坷,后来我就经常想起这部片子,我觉得他如果现在忘了这部片子的话,那么至少当年这部片子对他甚至对他们那一批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影响。一晃十几年过去了,现在再看就另有一番滋味。过去对他的不理解什么的,看完之后就烟消云散,但并不是理解了什么想通了什么,只是不想再说什么,他们那一代人就写在这部片子里,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看过这部片子,就能明白就能理解。现在还会经常听主题曲《热血男儿》,因为那歌词,那片子,还有着那一抹如夕阳般的壮美让人无法忘记。我想,找机会让父母亲重看一次这部片子,因为我记得母亲说过,别人不理解,你和我都要理解他。不知他们再看的时候,会不会找到各自的答案?……
附:《热血男儿》歌词
崔京浩唱
流不尽是发烫的江水
一次次总听见号角在吹
放飞白鸽的岁月里
又有几人醒几人醉
我的梦想你是否觉得太累
我的选择也许只能自己体会
饱经风雨的英雄树下
又有多少爱多少泪
热血男儿无怨无悔
把青春塑成一座纪念碑
付出这一生只愿付明白
最可爱的人他究竟是谁。
《和平年代》影评(四):小日子
记忆中,那年我搬家从小学所在的学区(市区)一下子搬到今天依旧居住的地段。这个地段在当时算是比较郊外了。附近除了废品收购站就是博物馆,然后是省委干部疗养用的医院,当然也有公园了。还有很多军队拉练,晚上白天有军号和熄灯号,对于当兵出身的父母很受用。不过,现如今10年回国发现已经没有了。成了都市闹中取静的一片小区。
还记得那年的暑假,做手术和搬家前,回奶奶家,在没有冷气的平房里体验老北京所说的暑气,吃炸酱面,然后就去农村体会生活。牙疼,所以还在乡下吃了几片安乃近(容易引起血液再障的止疼药)。但对于刚读中学的我而言那时候真是和平年代。时光荏苒,很多年后百岁的奶奶不在了,胡同平房早都成了古董。但是忘记不了就是那个年代每晚8点的这个电视剧。尤其是电视剧主题曲响起来的时候。
其实最近再想起这部电视剧,是前段时间那个广州恋童癖怪蜀黍导致的。看剧照,也曾经阳光的男青年,如今变成了人见人怕的怪蜀黍。电视剧也有青春啊。
而当年那个赤足飞奔的我,在一次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做了一场手术后完全换了新的环境。逐步离开国内后,游走异国他乡。除了求学就是工作。回国,脑海里依旧是离开时的情形和短暂的对于少年时代的追昔。告别的年代,对于我而言多么珍贵!这片子质量一般,但是却充满了回忆。陪我走过一个不停爬房顶晃动天线找信号的暑假,陪我走过离开前那段小日子。
.住过平房的人或许了解,暑气就是太阳直晒大平房一天,到了晚上还不消散的那种热闷。如果白天家里有人,开着门窗还算好一些。透气了,不至于那么热。如果锁门一天,晚上一打开就像现在汽车暴晒后的感觉。那时候,奶奶和姑姑一家住在一起。到了晚上才会打开电视。一般是晚傍晌,也就是夏天太阳还没落下去。屋里屋外都是炒菜做饭的味道,孩子们疯玩儿回来,喝凉水一身臭汗泥。一打开四合院的大堂屋,一股子木头腐朽的味道透过来还有泥砖的清潮味,这味道或许故宫还有。从新粉刷和上漆以后也依旧闻得到。透气后,外面天黑了,上来乌云了。里面电视机晃荡着开始动画片和新闻联播,然后就是电视剧。那时候单纯,电视台也少。自己家可以看卫视中文,可是老人家没这个。一碗炸酱面黄瓜丝。呼呼悠悠的就吃完了。奶奶会从大柜子给找点心吃。然后是西瓜。电扇不停地转悠着。汗啪嗒啪嗒的直掉,想念自己家的冷气。然后看着电视剧,一结束了就洗脸洗脚睡觉。夜深雷雨将至,轰隆轰隆的。坐北朝南的房子,一夜都可以看见窗外的闪电。雨水顺着屋檐滴下来的声音,直到我多年后在京都租住老房子又一次听到过。一般人住楼房公寓是听不见那种轰鸣的。屋檐仿佛承受了千万斤的力量。半夜还会听到隔壁邻居家喊出来的声音“漏雨了,快拿脸盆!”之类的。
《和平年代》影评(五):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
4.3 很饱满的一部剧!
剧中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每个人物都不是单方面的纯好人或者纯坏人。比如子雄在军事上是个有才华且英武的人,但是在感情方面他又是个大男子主义且不够体贴的人;大军是个善良忠厚的人但是在决断上听不进与自己观点相驳的意见,有些急躁冒进的感觉;闻勇离婚前无论在事业上还是在感情上都是个十足的小心眼,爱慕虚荣又控制欲强,但在离婚后变得成熟,诠释了一个谋事认真仔细,顾全大局的好军师的形象...
以及两个带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物——慕容兄妹:慕容青过分善良慈悲,令他在工作上不能强硬的争取自己的权利、在感情上被道义完全支配,舍弃了自己一辈子的感情生活,他的每一个退让的举动都没为他换来他想要的结果,好人得不到好报使他成为我本剧最心疼的人物形象;慕容秋的感情悲剧除了外界原因外,还跟自己总被感性支配不无关系。如果意识到子雄是得不到的人,那么应该处理好过去,积极向前看。有时太执念于初恋,只是执念于自己的“得不到” ,应该看看周围合适的愿意迁就你的良人 。于我而言,愿意迁就我的朝夕相处要比轰轰烈烈的一见钟情更适合一辈子。
最后就是在我看来很矛盾的人物形象——杜鹃女。杜鹃女从起初刚从乡下进城的朴实简单发展到后期的为钱拼命,被人诟病是在所难免的,但是细想来,这样的转变也是无可厚非。她是慕容青救命恩人的女人、她是乡下人、她是没文化的寡妇,这些元素纠集在一起时,让我们对她的角色发展产生了一种主观判定,那就是这个女人是被慕容青拯救的人,她之所以能进城、能成为军嫂、能不再穷苦的山沟里勤苦劳作,一切都是拜慕容青所赐,所以她必须温柔、体贴、对丈夫百依百顺,一直做那个比小白兔还要纯的杜鹃女。但是,大环境是在变的,改革开放了,如她所说物价飞涨,慕容青是个不关心家里经济状况的人,在他心中唯有教学科研才是他唯一考虑的,也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生活必须是靠金钱维持的,为了家里生活的运作、为了兵兵未来的学习生活、也为了慕容青能专心的搞教学研究工作,杜鹃女选择了转变。她想通过各种方式赚钱,只不过她在渠道上全部寄托在了“走捷径”上,她渴望靠慕容青和大军的友情在岗位调动中得到好工作、她希望凭借小姑子总经理的职位得到轻松权贵的工作、她动用慕容青兄弟的身份去刘金龙那讨要工作、钱、股票...她满口说着,所有人都是白手起家,为什么我就不行?但她只看到了刘金龙从果农到市里首富、小姑子从文工团团长变成腰板挺直的海湾大酒店总经理,她并不知道这些变化中每个人都付出了什么,她不想体会痛苦,她只想好逸恶劳、一步致富。这怎么可能呢?这个人物固然有值得我们同情的地方,也有值得我们理解的举动,但是她后期的心态变了,人开始走向歪路,那么也就成了令观众愤恨的角色。特别是她在大军要她去食堂工作时的嫌好道歹体现了她对自己价值衡量的掂不清;去求小姑子换工作时,瞧不起基层劳动者工作,想要靠关系占便宜体现了她本质里的小农思想;在慕容青私自兜售了她的股票后,她为钱选择了玷污自家老公的名誉,不惜把一个把清白名节看的无比重要的军人送上被告席...这都是她个人性格中令人无法回避的缺陷。
慕容青和杜鹃女后期的矛盾也告诫我们,不要被一个人眼前的为人处事所蒙蔽,每个人都有掩藏在内心深处的劣根性;以及找对象还是要找拥有相同三观的人,不要妄想什么嫁入豪门、麻雀变凤凰,也不要想着没关系 通过相处我们的三观会一致的,这都是不存在的,一个人自己都改变不了自己,何谈被他人改变呢?
从主题上,本剧聚焦了几个当时社会背景下军队发展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部队如何改变;部队有偿服务于地方的界线;特种部队这一集合兵种在新形势下出现的必要等等,也同样关注了大裁军这一话题,与2009年再次大裁军的背景相类似,也提醒着我们要时刻关注转业退伍军人安置问题,不能让他们为部队流血流汗后再让他们流泪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