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虚舟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虚舟读后感1000字

2021-04-10 00:08:1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虚舟读后感1000字

  《虚舟》是一本由[日] 涩泽龙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舟》读后感(一):会念经的嘘嘘

  “怪谈”风格的几个短篇。

  虽是短篇,每个故事里的元素都相当丰富。童子神像有龙的真身,为妇人换头还能远距离孵卵;由一个缅铃引发的赌约,牵扯进了夜遇花妖、花魁始乱终弃,和一个突然逆转的非灵异结局;顺流而下的虚舟里坐着来历不明的番邦女子,放水时有诵经声传出,还会拐带走好看的少年;腐朽的未能下水的华丽大船里,由女子头发化成的五百年夙愿终结被一只螃蟹的双钳解开,其过程竟还有点庄周梦蝶的意味。

  《聊斋》一样的故事,大概永远不会讲尽。

  《虚舟》读后感(二):让所有“掉书袋”的东西都变得可爱起来

  首先它应该说是一本怪谈,一本纯正怪谈中要有的东西,比如鬼怪故事,诡异的叙事气氛,在这本书里都是有的。涩泽龙彦该说是一个才学兼备的人,反映在这本书中,他的学识体现为,把怪谈故事放在真实的历史人物故事的背景中,让我们熟知于书本的人物和故事以另一种面貌出现;他的才华体现为,极其出色的怪谈式叙事,比如气氛的营造,叙事节奏的安排,以及学识与怪谈故事的完美嫁接。“掉书袋”或许并不是一种好的做法,但是,涩泽龙彦用自己的手法,让所有“掉书袋”的东西都变得可爱起来。

  《虚舟》读后感(三):读《虚舟》有感

  这本书风格很明显。甚至只要看看这八个短篇小说的名字,都会感到离奇。涩泽龙彦的《虚舟》,其格局显然不可能只是停留在用故事的新鲜和精彩来拴住读者,作为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有更高远的文学追求。

  那些看似不可思议和真假难辨的故事,涩泽龙彦写下它们时的初衷是什么呢?

  我不认识涩泽龙彦,即便认识也不可能对他“刑讯逼供”,让他如实招来写这本小说集子的初衷。但正如有些文学家所指出的“作者已死”的说法,我认为在一部作品创作出来后,作家已经丧失了对他的解释权,读者会从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进行自己的解释——这正是文学作品的巨大价值所在。好的文学作品必定能引起读者的理解、解释欲望。

  在我看来,涩泽龙彦的这本以故事怪异著称的小说集,怪异只是手段。作者尽情表现怪异,实则是希望借此引起读者对现实世界、对存在的思考。究竟什么是真实的存在?小说中那些看似几乎不可能在现实世界出现的事情就一定是虚幻的吗?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一定是真实的吗?事实上,人类自身也还没有找到鉴别这二者孰真孰伪的标准。因为对两个事物做这样的判断的标尺,必定存在于第三个事物之中,这是对判断能够客观的要求。在我看来,阅读涩泽龙彦这部小说集的意义,就在于去体验小说里呈现的那个亦真亦幻、奇异怪诞的世界。对于久居秩序井然的现代社会的我们来说,有时候去体验一下不一样的、似乎可以称之为“失序”的时空,本身就是对我们生命的丰富。在这个体验的基础上,也许我们还会收获更深的有关“生命”、“存在”的终极式体悟。显然,这对于不满足于仅仅活着而已的人们来说,意义过于重大。

  《虚舟》读后感(四):在荒诞中接近本质

  日本作家的书我读的很少。选择打开这本涩泽龙彦的小书,潜意识里是带着一种试探的:给我点惊喜吧!惊吓也成。就像在完全不了解剧情故事梗概的前提下去看一部陌生导演陌生演员的电影,我不知道该准备遇到什么。所以我这个读后感算是一个新手买家秀,只能谈谈我的第一感受,不对作者、同类作者、作者其他作品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

  令我放心和愉悦的是,这本神鬼怪谈类型的故事集透着一股轻灵和洒脱之气。八个小故事,逐渐带领我进入一个虚幻怪诞的世界。在作者笔下,人们的欲望、私心、怯懦缓缓浮出,像空气一样自然、坦白。每个人借由自己的渴望去接近目的,又在获得后茫然失去。涩泽龙彦对人物本身的描写着墨不多,对人物的塑造通过他们的行为、选择和心理活动颇有技艺地完成。他的笔触是天真的,带着孩童般不加分别的好奇去推动故事的展开,而不是画好了框架去设计内容。情节和人物性格紧密结合,这淡化了读者对情节的线性期待,而不知不觉浸入作者塑造的那个小世界面。

  在涩泽龙彦的这个奇幻世界里,男人忠于自己的欲望,不知羞耻地求索。女性的形象多魅惑而顺从,彷佛男性性幻想中完美的化身。女性无需主动参与,她们往往被动地成为男人狎弄的对象,甚至是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在《护法童子》中彦七的妻子浑然不觉被换上了美人的头颅,令男人重振雄风,尽管其他地方没变。《花妖记》中,梅林深处的寂寞佳人谦卑地邀请男人的陪伴,尽管天生冷感:“喜欢在雪里生长的我,天生缺乏享受性快感的资质。我只能体会到一种纯粹的快乐,那就是我对男人的动情并取悦于他的快乐,这种快乐与带着满腔热情交欢的愉悦是一样的。”在完美幻想的实现和破灭前神魂颠倒再到癫狂,我看到社会生活中人性受抑制的一种精神状态。全书中,作者常常利用性意味的趣味和不动声色潜入文字的不合常理的诡异形成一种饶有趣味的惊吓效果。但字里行间还有更多层面的内容引人回味。

  在这个虚幻的世界中,人物的性格是注定的,使命也是注定的,只有中间的线路是悬疑不定的。他/她要去做的事情,就会去做。他/她要承担的后果,就会承担。人物都有着一种荒蛮而不失洒脱的气质。“都由它去吧……”(《护法童子》)《鬼剃头》中的道场单身女师傅全身而退,未受点污。她对自己的性魅力浑然不觉,也不打算为此做点什么。而换掉妻子头颅的彦七则最终失去了精神导师、妻子和孩子。《菊灯台》的结尾里主人公最终随着女人的魅惑葬身火海。这种怪谈故事常有的警示感能平衡过于荒诞不经的感觉,也有一种喜剧的意味。

  不用说,读这本书期间很容易让中国读者联想起《聊斋志异》,但隐约其间闪烁的讽刺和荒诞却让我又联想到了伍迪艾伦式的剧情。所有那些孤注一掷,那些心机算尽、蝇营狗苟,都透着人性中百折不挠的顽强生命力,生生不息,死去活来。所有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虚幻和现实并无太大区别。

  《虚舟》读后感(五):涩泽龙彦暗黑之情趣

  第一篇《护法童子》看了开头就让我想到是从《陆判》借鉴过来故事原型改编的,改编的呈现还是相当上乘,只是这个开篇未能给我带来足够的新鲜感略显失望。涩泽龙彦,日本现代著名评论家、小说家。我更愿意把评论家的名号放在前面说,大概原因是我觉得他对于所考察的神秘领域所持有的挚诚热情和保留其原味的初衷,使其在评论中能体现的更为真切。小说在我认为可能仅仅是涩泽龙彦通过文化形式上的替换转变而传递的日式志趣——他致力于将西方社会中异色文化与思想暗流传递到日本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起他潜心研究法国文学,并集中向日本读者引介萨德侯爵、巴塔耶、阿尔托等异色作家的作品,这本小书也能体现中国经典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对于涩泽龙彦的影响,我们能够通过他的评论及小说看到日本民族吸收外来文化思想并加以进阶深化的强大能力的重要表现。 我把日本国比作一个大容器,在每一个领域都会有诸多的学者成为其中的小器,涩泽龙彦就是暗黑领域中的先驱大师。他的作品把宗教、文学、民俗以及艺术等整合成为独特的美学形式。暗黑美学实则就是在写“丑”,人性之丑是人与生俱来的劣性根源,人类社会不断产生层出不穷的问题都归咎于此。在主流文化中总会逃避远离相关的话题——生死、暴力、性爱、鬼怪这些本能的驱使使之偏离道德价值轨道,渐渐成为异趣异美。暗黑美学实则就是把“丑”直面化并诗意化,当正视我们存在的黑暗与邪性之后,这种接受在内心就变得极为坦荡,暗黑体现了人对于自身矛盾的一种责问与生存在其中的无尽苦痛挣扎。 其实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很早就存有对于暗黑思潮的思考,尼采的哲思就体现了毁灭之美。涩泽龙彦也把这样的美写进了小说,《花妖记》中的与次郎就把自己最爱的女人杀掉,这更让我想到日本电影大师大岛渚的《感官世界》,极欲虐恋和变态性爱让女主割掉了男人的阴茎,一开始便已酝酿着结局生死与毁灭。日本的文化探路者深入了人性最黑暗之地探索我们本初样貌,有足够勇气和胆量才能面对内心深渊里的恐惧,死成为了最美的生,生而承受无尽的黑暗,这种看似极端的诠释也是涩泽龙彦所考察并加以呈现的。

  《虚舟》是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一本涩泽龙彦的小说集,这是涩泽龙彦作品发行的第二本,2016年推出的《唐草物语》是涩泽龙彦1981年获得泉镜花文学奖的小说集,这两本书风格诡谲统一、充满奇妙色彩和性开放描说,相比与《唐草物语》的西方古罗马、希腊化时代、文艺复兴时期那么多元,《虚舟》更东方更具结合日本传统民俗意味,共计八个短篇,各有鲜明特色,可都深处近乎放纵的幻想之中,呈现的是现实世界的反面,是潜藏的真实人性的投射,人的梦境潜意识幻想欲望才会催生如此匪夷所思的小说,前人的幻想在涩泽龙彦的考察研究结晶之下附着更诡异的质感,加之出色的文笔,使得每一篇小说都相得益彰。关于喜爱“暗黑系”的读者,涩泽龙彦的小说是绝不能错过的。

  书名“虚舟”,本是日本江户时代流传不明物体的传说,该传说记载一艘迷一般圆锥形的怪船从太平洋海域突然出现,被海浪冲到了日本茨城县大洗町。传言虚舟内部是空心,里面有一位不明身份的女性穿着异装抱着一个神秘盒,讲着没有人听懂的异语。虚舟就好像是日本神秘学的一个宝藏,里面的这个女性让人浮想联翩,这是涩泽龙彦想要极力呈现的情趣,点到即止不能再言说的神秘,其实也不会有人真的知道。

  《虚舟》读后感(六):可以看山是山,也可以看山不是山

  《虚舟》是涩泽龙彦的一本代表性的短篇故事集,秉承着他一贯的“暗黑美学”的风格,故事都是怪谈类型或取材于民间故事,其中又融合了对生死、善恶、人性等终极问题的思考。虽说只是薄薄的小册子,读来却回味无穷。

  《虚舟》中包含八个短篇故事:《护法童子》《鱼鳞记》《花妖记》《骷髅杯》《菊灯台》《鬼剃头》《虚舟》《工匠》,作者的行文非常简练,无论故事背景还是情节,都干净利落,非常适合闲暇空隙随手翻来。

  怪谈深受我国古代传统民间文化的影响,同时受到佛学东渡的思想浸染,在日本文化的土壤中终于自成一格,成为日本文化的精髓。无怪乎有“了解欧洲文明必看神话,了解日本文化必读怪谈”的说法。怪谈有时泛指日本自古以来的灵异恐怖故事,有时则特指江户时代的灵异故事集,皆因怪谈在江户时代达到全盛时期,极具代表性。从怪谈故事中的灵异妖怪和蕴含的佛学思想,都能够深切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涩泽龙彦的故事中的确含有很多问题的思考,但不必被问题吓住。故事首先是故事本身,即使是当成纯粹的怪谈故事,读来也是很有乐趣的。你会惊叹于作者的脑洞,竟能构思出如此奇异的情节,也会感叹故事中的人会做出那些出格的事情。就像我们小时候读《聊斋志异》《搜神记》,并不一定非要纠结作者的深层寓意,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玄奇,可以让人读个津津有味。

  读故事的同时,去体味对问题的思考,又是另一番乐趣,相信每个人读后都有不同触动。最后一个故事《工匠》给我的感触最多。由比滨的海滩,滑川河入海口处,那艘大的抢眼的船,不但永远无法远航,甚至无法在水上浮起。船上有将军从未入住过的寝宫,挂着绣有美人的綉帐。美人与这船同样,从大船打造完成之日起,就进入了漫长无望的等待中,走向腐朽。船永远无法远航,美人永远无法等到将军。这大船,就如同一个巨大的不切实际的梦,编织的再美丽、再精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空洞,终归是无用,只能躺在时间的角落里独自败落。倘若一个人把自己束缚在这样虚幻的梦中,必然会像綉帐上的美人一样,当美梦的华服尽落,只剩一场空。

  《护法童子》《花妖记》《骷髅杯》的故事中,都有一个“贪”字在作怪。《护法童子》中的彦七在与朋友的赌约之下,夜晚背负护法童子行程一个来回,原本算是结了一个善缘。但当乙护法主动为他洗肠换胃、脱胎换骨变聪明后,他的贪心也随之陡起:对妻子的容貌不满,换;对妻子的身体不满,换。换来换去,害人害己,一切皆空。《花妖记》中的与次郎宁可通过杀害的方式占有拒绝了他的女人,尽管那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他编织出花妖的故事自欺欺人,可笑又可悲。同样是因为贪,他竟然用这具尸体同五郎八打赌,只为贪图五郎八的这块石头。五郎八又何尝不是因为贪图与次郎口中的美艳花妖而同意这场赌局呢?只是赌局过后,双方都是输家。《骷髅杯》中的兰亭,贪婪的搜罗各种酒杯,哪怕是偶然从书中听闻的骷髅杯,也不择手段志在必得。然而恶行终有果报,兰亭也只能自食恶果。三个故事,都在人类的贪念中发展到不可预料的结果。所谓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一旦任由贪念掌控,人就失去了理智和灵魂,变成了贪念的工具和奴隶,做出匪夷所思的行为,终究葬送了自己。

  涩泽龙彦的《虚舟》,就是这样一本有趣的怪谈故事集。可以通过它来体验涩泽龙彦式的暗黑故事,可以感触日本怪谈的独特之处,也可以引发对终极问题的个人思考。可以看山是山,也可以看山不是山,看的人反复回味,山在那里默默不语。

  2017.06.10雾凇

  《虚舟》读后感(七):以虚舟刺人心

  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新作《虚舟》光看书名就令人浮想联翩。《庄子》有言:“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此处的“虚船”,作无人驾驭之船解。倘若被虚船碰一下都要发脾气,未免太没涵养了。古文里的虚舟还有诸多解释,似皆能与人生哲学相联系。涩泽龙彦定当知晓,故以“虚舟”命名这部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作品。

  日本虽也有妖怪文化,有小泉八云、京极夏彦这样手持妖镜照人心的作家,但《虚舟》一书扑面而来的是《聊斋志异》式的气氛。首篇《护法童子》活脱脱《聊斋·陆判》的翻版:主人公醉中被朋友撺掇去寺院背木像,不意与背来的护法童子像成莫逆之交。后者替他换头,使他文思泉涌,又帮他的丑妻换了个美人首,至此都与《陆判》相似。蒲松龄谓陆判“媸皮裹妍骨”,令他忻慕。而涩泽笔下的护法显然没有什么节操,为主人公杀人、有自己的欲求,还透露出为主人公所做的只是他徜徉红尘的冰山一角,难怪迅速衰老。滥用一点点法力,毫无克制地将社会人被道德、法律约束的狂妄想法付诸现实。主人公为自己的贪婪世故懊悔,末了涩泽引《本草纲目》语“卵生思抱”,由念力孵化小龙,虚即是实,鬼神亦由心生,倒颇有几分悟道之意。

  《花妖记》一篇弯弯绕绕,应了那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中国读者当对醉鬼呓语不陌生。梅林艳遇明显脱胎于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被仙姑引入、对酒赏月、巫山云雨,连匾额和题诗都颇相似。然读者方要放松戒备,以为是春梦一场,却觉后背一阵阴风,涩泽的故事才刚开始。卖货郎因他的贪欲走入局中,原本罪不至死,可惜他打错了算盘、做错了美梦。就像《红楼梦》中的贾瑞,因淫欲误入相思局,风月宝鉴是拿来救他性命的,他偏忍不住要将镜子翻来覆去,如此才真是无力回天了。

  扰人清梦的由来不是虚幻之境,歌舞升平蕴藉地警示:真正危险的是人心,是妄自尊大的贪欲和难以释怀的执念。如《菊灯台》里欲火真的焚了身,《骷髅杯》里经年应验的报应不爽,《鱼鳞记》里死不瞑目自证清白,乃至《工匠》里自以为大人的螃蟹和自以为美人的壁画,黄粱一梦了无痕,和《聊斋·画皮》对照来看,更是唏嘘。鬼魅的气氛和死亡的逼近固然令读者字字惊心,然而那触目惊心的印记并未随着悬念的释放得以解脱。一方面,涩泽精于情绪渲染,读者很容易在人物的情绪起伏和反省中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另一方面,故事的余音拖得很长,抛出的相关传说、经文典籍,包括人物沉浸其中的“道具”,如同阿里阿德涅之线,带读者走出欲念的迷宫。

  当然,将“虚”诠释到极致的还是《虚舟》一文。玻璃船中女子除有限的食粮,只有一枚惹人遐想的盒子,盒中所装何物?谜题揭晓得合乎情理又戏谑离奇。更令人玩味的是结尾相互佐证的两段时空之旅,厕所流出的水唱着经文,时人评价,一定是高僧得道、万物有灵。但此处配上贾宝玉的台词分明更合适:“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形只是一个空壳,虚张声势的鬼神和满口经济道义的僧侣都代表一种“虚”。真正的虔敬体现在处事态度和行动中,是无需寄托于物向人展示的,或亦是所谓虚怀若谷。可惜大多数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本末倒置。难怪《鱼鳞记》里有只稀罕的鸟,颠倒了看世界倒也着实有趣。

  《虚舟》一书收录的故事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或许在读者心底就有这些故事的影子,似乎是一次听到,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有时令人亢奋,有时隐隐不安,有时难以释怀。最好像蒲松龄一样慢慢喝茶、慢慢聊、慢慢品,再耸人听闻的鬼神也吓不倒听众,反而越来越入迷,越来越畅快。从某种意义上言,涩泽龙彦的画人画骨、刺贪刺虐要比蒲松龄更尖锐。后者是对他人,对贪官污吏、对不良世风;前者是对自己,对人性中普遍的、难以自省、羞于启齿的东西。涩泽很聪明地选择以虚舟映衬——正如对不系虚舟发怒会贻笑大方,被鬼神事尖刻地刺中心事也全然不必恼羞成怒。然其上有人乎?观者自知且一哂。

  ——丁酉年读涩泽龙彦《虚舟》

  《虚舟》读后感(八):乘上虚舟,穿越时空去听那唯美怪谈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想要了解日本文化,怪谈文学是一条捷径。因为它既浓缩了日本人的情感生活和价值观,又介绍了日本各地的风土人情与传说故事,是了解日本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历史上日本的怪谈受中国的影响很大,同时也借鉴了欧美的神鬼故事,从而创立了日本自己独特的怪谈文化和怪谈文学。 虽然在日本文学历史上,涩泽龙彦并不属于怪谈文学的代表作家,但是他的这本《虚舟》,幻想绮丽,故事背景有迹可循,可谓是一部糅合了恐怖、情感(情色)、搞笑三大怪谈元素的文辞优美、意境空灵的佳作。 涩泽龙彦,1928 - 1987年,生於东京,本名龙雄。东京大学文学院法语系毕业。是翻译以萨德为首的欧洲异色文学的第一把交椅。陆续发表超现实主义、神秘学、情色主义等相关的散文,并发表对西欧古代、中世纪的美术与文学的评论,八零年代以後,他创立了独特的日本古典幻想文学世界,著名作品有《唐草物语》(泉镜花文学奖)、《空舟》(此版译为《虚舟》)、《高丘亲王航海记》(读卖文学奖)等等。 《虚舟》原著出版于1986年,距离涩泽龙彦去世只有一年之遥,可以说是非常成熟的“涩泽流”短篇幻想作品。相较于脱胎于真实历史人物经历或精彩传说的《唐草物语》,《虚舟》中的故事更为平民化、个性化,带有浓郁的古典韵味,且毫不掩饰对中国古典文学与艺术的借鉴。 开篇的《护法童子》与蒲松龄的《陆判》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花妖记》里,“华胥窟”的竹联上刻着李商隐的《闺情》;而《工匠》中的主人公陈和卿,本身就是来自中国宋代的佛师。随手翻看,小说中的很多细节都在讲述着历史上中国对日本社会与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而日本社会的经济发展、风俗民情、宗教信仰、人情与人性嬗变也都被恰到好处地融入了作品的各个角落之中,丰富着小说的意境与内涵。 作为“暗黑美学大师”的代表人物,《虚舟》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便是涩泽龙彦式的“暗黑”与“情色”。《护法童子》一篇中,彦七被护法开膛破肚已经令人惊悚,但割下“美人头”的桥段则更为骇人。但这远远比不上《花妖记》中最后一幕的妖冶黑暗,也没有《菊灯台》中菊麻吕与志乃赤身裸体火中拥眠来得凄美诡异,更不要说《虚舟》中抛接“人头”的荒诞与戏谑。至于有关“缅铃”和“马桶”的神发挥,那就留给各位目瞪口呆的读者自己品味吧…… 中国志怪小说通常会注重现实性与说教性,正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或写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或写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或是对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虽然这些内容在《虚舟》中多多少少都有所反映,但显然已经不再符合二十世纪现代人的精神诉求。 透过文本来看涩泽龙彦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与社会“教化”几乎毫无关系,有的作品甚至是在刻意消解怪谈的教化意义。利用幻想之笔,穿越时空、玩味历史、诉诸感官体验,融惊悚、恐惧、唯美与幻想于一炉,带领读者跳出凡俗的日常生活,或许这才是《虚舟》的最终目的罢。 《鱼鳞记》中涩泽龙彦借白蓉斋介绍砂糖鸟之口说道:“颠倒着去看世界,就能看到平日里看不见的东西吧。于我而言,我更想知道的是,颠倒睡觉的鸟儿,究竟会做什么样的梦呢……”涩泽龙彦的想象力是建筑在大量历史现实与古典文学艺术作品之上的,他转换角度,调转焦距,独辟蹊径,于是人们看到了兴味独特的聊斋与怪谈。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书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海边或近海的地方,这也有着隐含的象征意义。《虚舟》的主人公仙吉唯一的喜好便是收集那些散落在海边的大小贝壳。因为对他而言,“无论是贝壳还是万国地图,都象征着大海彼岸未知的世界”,而这样的世界,毫无疑问,通常是能够让人心情愉悦的。超越时间与空间,甚至超越生死的“幻化魔术”,试问除了文学,还会有第二个选项么。 如果没有《虚舟》这篇作品后半程的宕开一笔,读者很有可能把涩泽龙彦当作是日本怪谈文学历史中的“沧海遗珠”,然而,他偏偏没有把唯美与古典“伪装”到底,而是用狎亵的笔法反转了虚构与现实。友彦的前世是仙吉的今生吗?快感的浪潮与空虚的余韵又是不是人生的常态呢?着实令人深思。 涩泽龙彦在文学的海洋中捡携美丽的珠贝,打磨出独特的纹理与光泽,折射出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他的作品犹如一叶“虚舟”,载着我们漂浮在生命的河流,流向未知的海洋,或许有一天它会飞上天空,载我们探索宇宙的奥妙,也或许有一天会深入地心,揭开地球最幽深的面纱,但无论是妖冶黑暗还是明亮美艳,那里都一定是个不一样的异彩世界……

  《虚舟》读后感(九):精雕细琢的逆反想象

  《虚舟》是暗黑美学大师涩泽龙彦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的8个短篇怪谈作品。

  提到日本怪谈,脑中第一个浮现出来的是百鬼夜行系列的作者京极夏彦。京极夏彦在描绘妖怪时,将妖怪背后隐藏的黑暗的心绪揪扯出,回复成原本的样貌,毫不掩饰地展现给众人看。与很多日本作家的侧重点类似,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情感的强烈流露和分析。

  与之不同,涩泽龙彦则是表现而非分析,通过渊博的学识构筑出一个奇幻之境,再不着痕迹地将自己的奇思妙想揉杂其间。他仅仅将每一个细节勾勒,然后把自己抽离出来,以一种冷静观察的姿态立于作品之上,这种精雕细刻的“迷宫”将读者引诱而入,使他们迷醉于其中,从云雾缭绕中寻找真谛,寻找离开的道路。

  涩泽广博的知识构筑在这部短篇集里面处处都有体现。镰仓泉之谷净光明寺的护法童子、长崎桦岛町的青目狗母鱼、备后三原梅林的寡女……在不同的舞台上,不同的怪谈传说发酵着。涩泽龙彦在广阔的思想宝库里搜寻与传说有关的历史文化,却又不单单限于学识的“摆放”,而是将汲取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故事,详尽而精巧地描绘出仿佛亲眼所见的奇妙情境,亦真亦幻。

  除了故事内容的精妙与奇幻大胆的想象十分出色外,涩泽龙彦在创作手法上延续的暗黑美学的风格也非常吸引人。暗黑美学往往围绕着生死,性爱,暴力,信仰等主题,它虽然远离主流的道德审美,却有着关乎人类本能的不可逃避的属性,这种对人本能的诘问与思考往往会让人感受到一种美的极端化。

  这里就要提到受到涩泽龙彦的暗黑美学极大影响的作家——三岛由纪夫。涩泽龙彦的作品引进数量非常少,但三岛由纪夫对于我们来说要熟悉得多。三岛的美学思想与涩泽的暗黑美学息息相关,他在生死与性爱的讨论中表现出来的“逆反性”是他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美的逆反性,情感的逆反性,道德的逆反性,在三岛的笔下由一种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来。

  同样的对美的奇异认知,使得涩泽更加冰冷而精美地雕琢出美的逆反性。引诱美少女献身换头为美(《护法童子》)、气急而死的幽灵女孩为美(《鱼鳞记》)、死去的冰冷女人为美(《花妖记》)、盗掘坟墓制成的骷髅杯为美(《骷髅杯》)、被人鱼诱惑险些死亡的少年为美(《菊灯台》)、被怪异男子剃头的干净爽利的道场女师傅为美(《鬼剃头》)、奇幻的异国女子和深远法文的吟唱为美(《虚舟》)、腐烂的大船和破败的绣帐美人为美(《工匠》)。怪谈中的奇异之象,在涩泽龙彦的笔下诡谲绮丽地绽放出美的暗色光彩,任何一件事物都精巧得令人赞叹,任何的诡异都闪着迷人的黑色,让人忍不住小心翼翼地接近,沉迷在他营造的幻境中,却自以为真实。

  最爱书中的同名短篇《虚舟》。《虚舟》不仅像他的另一部作品《唐草物语》一样有横向的不同地域风情的展现,还有纵向的时间纬度上的交错。从常陆国原止村的青涩少年仙吉与虚舟上异域风情女子的结合的欢愉,到两百年后飞机上的少年友彦达到兴奋的高潮,再到古代天竺的天狗王子被叡山僧人诵经吸引而皈依,这时间和空间的错杂带来的是相似的震撼。在涩泽看来,性爱的欢愉也罢,信仰的极乐也罢,虽然看似是世人心中欲望和无欲的两个极端,却不过是同一种内心的极致愉悦罢了,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感受的极致是永恒的,世界的真谛也是永恒的。人世间的种种黏着的思绪,都消解于那颂唱法文的水流中:

  诸行无常, 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 寂灭为乐。

  世事变化无常,有生便有死,有死便有生。世人为生与死的差别而忧愁,为人生的无常与变迁落泪,不过是因为心中装的太满。倘若没有生与死的概念,没有生与死的分别,那所谓的世事无常也就不存在了。同样的,欲望与无欲,美与丑,爱与恨,一切的词语,都与它的对立面等同,这种看法与涩泽龙彦的美学思想是十分符合的。与其说背叛是一切事物的本性,不如说,对立面是不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过是一个多面体的不同的角度展现,你看到了一面,就以为看到了所有。而乘上那通往极乐之地的虚舟,便能脱离这个无趣而片面的世界。虚舟上的灵魂,定是轻盈而又沉重的。

  描写性,是纠缠又是分离;描写死,是决绝又是欢谑。生与死,性爱与暴力,交糅缠绕,难解难分。美丑之分是不存在的,暗黑之中也能辨明美的轮廓,涩泽龙彦用黑色的双眼雕琢黑暗,简单而又复杂,极致暴烈而又平静。这是一种逆反性的想象,是展示者极致的天真烂漫。

  《虚舟》读后感(十):鬼怪杂谈

  中国古代最为出名的鬼怪传说应该来自于庄子的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墨洋洋洒洒,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不被江山美人所迷惑,生于世间却活于尘嚣之上,任性洒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庄子借虚拟的怪物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描写鬼怪的书籍还有很多,如《聊斋志异》《酉阳杂俎》,《聊斋志异》中一个迷恋上尘世男人的小狐狸精的故事,更是衍生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愿用我三生烟火,换你一世迷离。”妇孺皆知的吴刚的传说便是出自于《酉阳杂俎》,“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鬼怪传说,必须得先从那个国家的文化开始研究,鬼怪传说是文化的衍生产物,鬼怪寄托了人们对不可能在世间发生的事情的念想,也含沙射影的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就比如佛教之所以信奉牛鬼蛇神,是为了警示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也是借此戒律提醒人们洁身自好。提起鬼怪,就不得不将日本提上案头,江户时代是日本鬼怪传说最为全盛的时期,它也是日本封建统治的最后一个时代。日本的妖怪在中国人的眼中总是充满神秘感,似善非善,似恶非恶,据说日本鬼怪的原型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比如闻名遐迩的日本鬼怪天狗,大红色的脸,高高的鼻子,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脚踏高齿木屐,手持团扇和宝槌的奇怪怪物,它的原型便是来自于《山海经》中的犬怪。日本的一些俗语也与妖怪有关,若说一个人的鼻子像天狗鼻,则是在讽刺此人骄傲自满。日本的河童爱吃黄瓜,所以把海苔卷黄瓜这道菜称为“河童卷。”

  《虚舟》这本书讲的故事就是取材于江户时代的鬼怪传说,作者涩泽龙彦是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的“暗黑美学大师”,他深入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领域,并将它们融会贯通,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了大量充满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学作品。三岛由纪夫曾评价他,“如果这个人不在了,那么日本将变成怎样一个无趣的国度啊!”1981年,他的作品《唐草物语》更是获得了第九届泉镜花文学奖,此奖项是纪念作家泉镜花诞辰一百周年,并由德高望重的评委评选出当年最具有“幻想性”的佳作,由此可见涩泽龙彦在日本文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一共分为八个故事,护法童子、鱼鳞记、花妖记、骷髅杯、菊灯台、鬼剃头、虚舟、工匠,每篇故事中的鬼怪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我最喜爱的故事是《护法童子》,文中他将佛教文化中的“贪嗔痴”表现的淋漓尽致,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嗔是对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根本不明事理的实相做出贪或嗔的反应,文中生性懦弱的彦七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法力高深的小妖怪,并和他成为了挚友,他内心的阴暗在贪婪的欲望下渐渐显露了出来,他要求小妖怪给她丑陋的老婆换一张脸,小妖怪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借他男根一用”,他对老婆漂亮的脸蛋想入非非,丝毫没有考虑小妖怪要他的男根有何用,这时“痴”占据了他的内心,任何后果他都置之不顾,老婆换了漂亮的脸蛋后,小妖怪也将男根还了回来,却也缩短了许多,过了不久,他想将老婆的下身也换掉,这时小鬼已不知所踪,老婆也在不久后去世了,他竹篮打水一场空,只能茕茕孑立的度过余下的日子。

  书里最能体现出涩泽龙彦的暗黑文风的,当属《花妖记》的故事,醉醺醺的武士装扮的男子与次郎,通过不法手段购得舶来品以坑蒙拐骗为生的二道贩子五郎八,醉酒的男子阴险狡诈潜伏于心中,诡计多端的五郎八则将内心的阴暗表现在嘴上,与次郎是个自私自利的人,为了一己之利,不择手段,即使杀人,也要把曾经拒绝过他的妓女留在身边,五郎八与与次郎的关系,就犹如黄鼠狼碰上了千年的狐狸,一个比一个道行深,当他答应与次郎的赌注,来到他的家中,却发现他因贪图小利误入了天坑,故事中涩泽龙彦将人性的黑暗袒露与众,怙恶不悛之人终究会有更为恣凶稔恶之人来惩罚他,而那些极恶之人只能靠外界的酒精来麻痹自己曾经的过错,生不如死,唯有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涩泽龙彦擅长从平凡的场景取材,构写出最直指人心的故事,一点一点的拨开人们内心深处埋藏已久的感情,晦涩,黑暗,无人问津的感情在涩泽龙彦的拨动下昭然若揭。薄酒可以忘忧,丑妻可以白头。徐行不必驷马,称身不必狐裘。我们对生活的追求,差不多就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终究不能带离尘土,对事物贪婪的追求,终有一天也会变为虚无,何不择个良辰吉日,品壶酽茶,尝遍世间百味,也就够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虚舟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