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锦集

2021-04-10 03:14:2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锦集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是一本由[美]赫伯特·西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精选点评:

  ●已知

  ●#注意力的重要性# 最近买了很多畅销书,快速翻完再快速多抓鱼小程序卖掉。经管方法论类畅销书读起来有一种自己正在吸取先进方法论及思维方式且在进步的假象,所以我都配合着专业学习+经管畅销书阅读(防止自己飘得太高)。 刚才在读的是《人类活动中的理性》作者是诺贝尔学奖获得者,这书整理自作者1982年在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系列讲座,探讨关于人性尊严和个体价值有关的议题。本书拟探讨三个话题:理性,直觉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理性适应和理性进化之间的相似性;有限理性对社会机构运行的影响。今天想着快速读完然后赶紧卖掉啊。读到了自由主义 (现在都在鼓吹的自由主义)Well,我们并不是自由的个体,很少人能置身于环境事外。 然后讲到了经济学中的外部性,..... 然后,我决定,这本书我不卖了! 晚安

  ●先读每一章最后的总结,再读这一章,更容易理解作者在说什么。

  ●虽然内容不多,但是很有用。

  ●5星,又遇大牛,再跪。从人类思考、行为何为“理性”,怎样“理性”出发,探讨了人类进化(缺乏远见的进化)、文化基因(拉马克式进化)、生物与能源,市场有效性、程序正义等等。 “总之,人类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探究人类具体需要和特定问题的工具,而非对整个世界或对所有问题就行考虑的模型。从进化论看,我们在做私人决策或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作为最近似的合理假设是:人们的行为遵循自利(self-interest )原则。 因此,任何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产生开明式自利的社会环境。如果我们希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领我们进入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就应该保证:一,我们构建的社会制度,应该使得人们可以更好地表现“自我”;二,它不需要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对自己的私利做出较大的牺牲。”

  ●Hurray to the polymaths! I see a greater world coz of you guys!

  ●4+,推荐

  ●我以为很厚来着。三次讲稿,作者也有专著,以后再说吧。

  ●1982年作者讲座的文稿,不算深入但提纲挈领。理性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工具而非目的,用于解决“寂寥宇宙”中独立的问题,但自身有限性,难以为复杂系统(人类社会)寻找最优解。第一章解释了人类行为模式的有限性,第二章给出了进化论上的一种解释(受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影响),第三章阐述理性在处理社会问题时的困难。值得回味的观点,个体行为不需要考虑系统解最优化,而是应追个体解最优化,这样系统内个体多方互动,会得出一个“可接受”的系统解。

  ●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一):不很到位的概述

  分三章(在斯坦福大学三次讲座的讲稿): 第一章通过考察人类进行决策的实际过程,特别是通过着重指出人类解决问题时注意力和预测能力的有效性,提出了有限理性(或受限理性假说)。直接质疑了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的完全理性人的假设。

  第二章,从生物认知机制和博弈论等角度探讨进化论。得出的结论至少有:1 进化论不排斥弱的利他主义以及合作,对进化论法则的零和博弈或完全丛林法则解读是狭隘的。2 进化完全可被视为“演化”,进化没有稳定的终极状态。 3 无论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个体还是人类社会中的个体,都不应(实际上也无能力)追求最优均衡。“较适者生存”而不是“最适者生存”。

  第三章:运用前述诸理论考察实际的经济与政治乃至专家证言和大众传媒问题。特别指出市场存在自身无法客服的外部性,完全贬抑政府的作用,而从“单子论个人”假设去一味赞美市场的做法是错误的,etc。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二):理性是一种选择

  作为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的人。如同张五常的经济解释对供求曲线的再思考一样,西蒙在本书中对理性的考量,也有点釜底抽薪的意味。

  我们总是认为人是理性的,所以做出了最优的选择,而现实是我们很多人都在后悔中中度日,我们很多选择被各种事件,专家,新闻,环境所影响。最可怕的不是权力的被殖民而是思想的被奴役。

  我们在做出选择时,只能依据仅限的知识和关注,还要受到自己感情的引导和价值观的判断。我们无法整个所有信息,关注很多事件,我们只能一件一件的去做理性判断,这就是有限性,也是未来人工智能渴望解决的问题。

  几个可以应用的思考

  1,十年专耕一个领域可以让一个人成为专家,然后把理性选择结合为直觉,增加判断的准确程度。

  2,有情感作用下的读书更有可能带来思考和学习,所以想了解一段历史,读小说比读教科书更有效,但一定要保证所读资料的准确性。

  3,从大众传媒和专家了解知识,不如自己深入的去读经典,读一个领域的经典是入门的最佳路径。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三):出版一周年小记

  这本书出版一年了,小编说几句话吧。

  这是我做的第一本引进版图书,是从一位国内研究诺奖得主的专家给我的清单中挑选出来的,真的是百里挑一。在其他书的出版很不顺利的2017年,它的小受欢迎和好评,让我倍感欣慰。这一年,这本小书四次进入了万圣书园的排行榜,这是我没敢想的。现在我出了第二本引进版了,然而没有西蒙,就没有后面的书,它让我坚持了下来。这一年我会经常看亚马逊的排行,会看豆瓣新增的评论。最喜欢的评论不是豆友的专业评论,而是这句:“第一次读懂西蒙,并为之折服。”它最符合我做这本书的初衷:从这本书开始了解西蒙的思想,然后继续读他的其他书。我想这是他最易懂的书了,因为是三个连续的讲座,涉及很多领域,我读完有好多启发,而且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西蒙肯定是有所准备的,因为当时台下可能坐着阿罗和特沃斯基等斯坦福大牛,能不认真点嘛!)。我希望豆友们读完这本,会去啃他的其他书,《管理行为》(这本书必读呀!)《基于实践的微观经济学》等。这本书差不多要加印了,里面第三讲对institution的翻译可能要加个脚注。因为在几个月前,我在韦森教授的《语言与制序》的序里读到了关于institution的翻译问题的探讨,才知道西方人的institution(s),跟我们的“制度”或“机构”并不完全一致,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大家可以去看这个序,有助于理解西蒙的第三讲。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四):只要人的理性,不要神的理性。

  人类凭借理性从动物中脱颖而出,晋级为人类,但是人类又过高的估计了理性的能力,对理性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求,希望通过理性找到自己的目的,甚至摆脱动物性达到纯粹理性。但是那样的理性终究只存在于柏来图的理想国中。而本书就是决策理论大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司马贺写的一本关于理性的小册子。

  谈理性,永远要从逻辑谈起,因为没有了逻辑,理性也就无从谈起了。逻辑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和纯粹逻辑,这三种形式远非完美,本身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归纳法,一个事实是没有归纳法人类简直一点都不能认识、理解和把握世界,而另一个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一般的规则和逻辑可以从具体事件中绝对可靠地归纳出来。而这一点其实是黑天鹅事件的最本质的原因,因为哪怕当前考察到的一亿只天鹅都是白的,所归纳总结出来的天鹅都是白的结论都会在下一只黑天鹅面前垮掉。这就是归纳法的硬伤,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大量信以为真,并广泛使用的规则、公理的硬伤。再看演绎法,演绎法往往是以归纳法为基础的,演绎推导的开端一般都来自于对具体事件的归纳。所以归纳法的硬伤也就成了演绎法硬伤的硬伤。再看纯粹逻辑,其逻辑起点是假设,或者是难以证伪的公理,显而易见没有想象中那么牢靠。

  这就是理性的真实和真实的理性,由于貌似真实而被经济学欢欣鼓舞的悉数全收,理性人成为了一个理论分析的起点。西蒙将那种基于理性人的主观期望理性模型批评为那是属于神的理性,肉体凡胎的人是无法把握的了得。

  那么人的理性是什么样的理性呢,西蒙的看法很务实,人不是神,不可能做到所有信息的全知全能和所有解决方案的如数家珍,人的所知和所识是有限的,所以人的理性也是有限的。人在考虑和做出决策时没有必要也没可能涵盖所有价值观,追溯所有时间,只需要考虑当下起主体作用要素的即可。

  这本书1982年成书,现在这些观点显然没有当年那样振聋发聩,也不再具有当时那种新鲜感和陌生感,也就缺少了这些感觉所带来的刺激。尽管如此,本书简明扼要的阐述了理性的有限性,理性、情感和直觉的关系,理性适应和理性进化的相似性以及群体理性问题,所以那些对决策理论、认知行为感兴趣的人士可以将这个小册子当作一本简易的入门读物。

  《人类活动中的理性》读后感(五):简单总结

  日常生活中,理性常常被用作感性的对立面,形容一个人做事条理可靠,甚至成为有能力的象征。作者郝伯特·西蒙在书中就理性的工具性质讨论了三个问题:1)理性与直觉和情感的关系;2)理性适应和理性进化之间的相似性;3)有限理性对社会机构和政治机构运行的影响。 理性与直觉和情感的关系 主观期望效用模型强调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社会科学的主流模型,尤其是在分析人们日常决策的过程时,这里的理性最接近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理性概念的认识(或者说期待)。人们可以获得决策所需的所有选项,并对这些选项所依据的事实基础和结果分布有清晰的认识,然后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特定的计算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模型和人们在实际行动中采取的决策方式相去甚远,作者由此进一步提出了行为模型,新模型认为人们并不追求最优方案,只需在搜索过程找到一个满意解即可,尽管这种方式带来的结果未必最优,甚至未必是有效的,但总的来说,效果要好过寻求最优方案,也更贴近人们实际行动时的表现。 个体每次要面临数百万个变量,这些变量相互影响,且大多变量无法界定清楚。考虑到人们的计算能力和注意力,只能关注其中少数的变量,理性是有限的。为此,作者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不必在稻草垛里去寻找最锋利的那根缝衣针,找到能用的那根即可。 此外,理性作为一种工具,有其自身限制。人们从经验中学习以期获得进步,然而学习总是同时在三个相互干扰的层面展开:1)学习做什么,确立要达成的目标;2)学习如何做,考虑行动策略、可利用资源及合作伙伴;3)学习预期什么,预估要达成的效果。理性在做预期时提供事实基础,这种基础常常依赖人们的归纳能力,然而无论接触过多少具体事件,人们都无法从中推导出一般规律,甚至对下一步会发生什么做出一个概率性的陈述都成问题。至于选择做什么,作为工具的理性更是提供不了任何助益。 选择什么作为目标关系到人们的身份和价值观。个体总是处在某些组织中,无论是家庭、公司,还是各种各样的机构。这些机构有自己的目标(目标常常是生存、扩大)、实务、规则和流程,并以此来界定个体在其中的身份和任务。至于价值观,则依赖于人们如何界定“我们”和“他们”,有利于“我们”的为善,需要鼓励,如果牺牲“他们”可以增加“我们”的利益,就是正义。 价值观总是伴随着情感反应,情感的主要功能是集中注意力,转移到需要关注的事情上。理性可以根据推理能力分出优劣,价值观却是“苹果,还是香蕉”这样的个人喜好问题。社会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价值观,然而却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如果坚持选择一个大多数人会认可的标准,大概会是:好的社会制度接纳多样的价值观。 区分开理性和价值观,现在来考虑理性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推导能力和事实前提。理性通过事实前提推导出结论。前面提到事实难以判定,就算我们见过上千只白天鹅,也无法断定下一只不会是黑的。此外,推导常常需要借用工具,然而这些工具本身隐含着无法判定的假设,例如显微镜的使用隐含着光学原理。 因为理性有其局限,人们在实际的决策过程中有一定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常常以直觉的面目出现。何为直觉?直觉其实就是建立在过去众多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动化推导过程。直觉只是理性的一种特殊形式。 理性适应和理性进化之间的相似性 适应是短视的、局部的。如果只有一座需要攀登的大山,找到最优的方案是可行的,然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问题挨着问题,有一座座大山需要攀爬,人们甚至无法预估下一座大山的情况。也因此,人们习惯采用局部的满意解,只需保证翻过眼前的大山即可。 在实际的攀登过程中,面临新的情况,人们总是会搜索替代性的选项,这个过程类似进化中的变异。大多新选项最终都会因为无效而被淘汰,新想法常常没有帮助。在处理日常事务的过程中,人们常常在利用和搜索之间循环往复,以期取得平衡。资源有限,是利用已有经验,还是改进创新寻找新策略?由于环境处在动态变化中,已有经验常常会失效,而寻找有效的新策略又困难重重,适应过程常常维持在可接受的水平上,根本到不了带有审美意味的最优程度。 有限理性对社会机构和政治机构运行的影响 作者在第三部分的讨论也许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有限理性是反乌托邦的。而这句话适用社会机构,同样也适用我们个人。完美主义倾向大多时候有碍适应身边环境,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面对变化了的新情况及时做出调整的能力,比事先精心规划的能力更加重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