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阿修罗》经典读后感有感
《宛如阿修罗》是一本由[日] 向田邦子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宛如阿修罗》精选点评:
●写得太好了。记得邦妮形容这本书用了一个形容词,“鲜香泼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这样的感觉频频出现,太贴切了。日常生活中,女人之间的各种情绪,善变,嫉妒,这些细腻的感触,仿佛刚切开一个新鲜瓜果一样,随着阅读,瞬间弥漫开来。让人啧啧称道。
●其实是生活让女人变成阿修罗吧
●善写群像与对话
●真有趣
●有点太套路了…
●不如意人生。
●藏书阁打卡·也许是因为电影太好看,小说反而显得一般般。日本女人的“忍术”真的太强了…不过,遇到老公出轨到底是该强忍还是挑明,这是个很有争论性的问题(我反正不忍,谁爱忍就忍吧)。四姐妹再加上她们老爸,每个人都有爆发点,结果到最后都没有一丢丢的爆发,在表面的风平浪静中就结束了。“女人啊,明明什么都知道,还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但其实内心痛苦扭曲,早已成了阿修罗。”
●看书名以为是啥恐怖故事的名字呢,其实就是从一个女儿怀疑七十多岁的老爸出轨开始引起的一家人的家长里短,起起伏伏,漏洞百出,悲喜交加,感觉这些嘈杂的细碎可以一直看下去呢。
●太长了。
●都是渣子一样的生活流。《饮食男女》一定是借鉴了这本
《宛如阿修罗》读后感(一):模糊了正误边界,就过成了生活
当时看到这本书的背面上写着简介:
每个女人心中都住着一个阿修罗……
温柔如水的外表下,潜藏着猜忌、善妒与执念。
我以为故事情节又要上演一部勾心斗角的日式女性“甄嬛传”大片,可看到约三分之一阿藤去世的时候却有点愤怒。
怎么叫她心里住着一只阿修罗呢?难道不是因为容忍丈夫出轨多年产生的合理愤怒,那要是这样都不生气的话,不就证明他俩之间根本没什么感情吗?这书的三观逻辑简直莫名其妙。可接着往后看却发现书里每个人都有值得唏嘘的地方,慢慢的我也发现好像并不能那么简单的就说谁是对的,谁是错的。
恒太郎出轨让发妻嫉恨而死,可最终他却用余下的生命去体验了踽踽独行;大姐出轨有妇之夫,可她在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过寂寞悲苦;二姐看似有幸福的家庭,可却一直被笼罩在丈夫出轨的疑云中痛不欲生;三姐认真执拗,眼里揉不得沙子,得理不得理都不饶人,但其实内心却比谁都温柔;小妹浮夸奢侈毫无深度,行事说话完全不用脑子,可却能在丈夫变成植物人后依然坚守……
谁更高尚,谁更龌龊?
真的说不好。
甚至感觉我自己的感受也矛盾起来,互相打架。
但是模糊了正误边界,让人不知道该如何去称赞或去指责本身,可能就是生活吧。
《宛如阿修罗》读后感(二):全世界的家里都有本难念的经
#写在前面
一个发现: 当你开始注意到某一个事物(像是看的这本书啊、突然喜欢上的明星啊、随手买的某件衣服等等)你会发现,周围的人也都开始接触这个事物。嗯,最近朋友圈好几个人也都在读《宛如阿修罗》
试图先去了解一下【阿修罗】是什么,原来是个佛教用语。反正我理解,就类似于一地鸡毛、修罗场。
全世界或许没有在说中国话,但是全世界的家里都有本难念的经。
我以前非常认真的思考过,到底有没有那种一直和谐和睦的家庭呢?
如果没有,婚姻的意义是什么呢?褪去了恋爱时的浓情蜜意,一地鸡毛的生活到底为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乐此不疲”。跟我爸浅谈过这个问题,他很震惊,自认为他跟我妈的婚姻很正常,怎么会让我有这种困惑。对啊,正常的婚姻就是避免不了偶尔争吵、冷战、放狠话的时候可能还会说出“过不下去就别过了”这样的话。但,这原来就是婚姻的意义吗?
总之,我一直对婚姻很悲观,即使我的原生家庭是普普通通的家庭的样子,我自己的恋爱也一帆风顺。
但随年纪渐长,我开始慢慢懂得婚姻和家人的意义,可能更多是牵绊吧。电影《coco》里说,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 同样的道理。虽然我爸妈总是说,我长大了,都不爱和他们聊天了。但偶尔自我崩溃的时候,想到至少这个世界上有这些人会永远站在我身后,就会自我愈合。
说了很多,好像还没说到这本书hhhh,但这都是我看完的感受啦。
书本身,非常的电影语言,市井小民的形象鲜活动人,否则,我也不会联想这么多吧。今天准备来写书评,发现原来是有电影的。作者向田邦子本人也是编剧。后来看柏邦尼微博也说“是枝裕和一再说过,他从向田邦子的剧本里学习了不少,是实实在在的借鉴:他电影里装憨狡黠的老母亲,和一脸菩萨偶尔烈面,宛如阿修罗的阿藤,如出一辙。”
怪不得,我总觉得很是枝裕和,但事实是自己浅薄,不知向田邦子。
这本书,将来还是要买纸质的,放家里的书架上。
《宛如阿修罗》读后感(三):82.想你
断了有段时间的键盘,又重新敲打了起来,许久不见的看书的心绪,也默默的站在了身后,无声的看着我,如我无声的看着书。
书的名字很像动画片,情节其实也像动画片般点到为止,读起来并不费脑子,足够曲折的剧情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诱惑着自己读下去,角色比较脸谱化,有的甚至十分相似,但并不妨碍我们去理解每个人在这场家庭剧中所发挥的作用,客观的说,这本小书讲的这个小故事,就像是冬日坐在床上听邻居大妈在慢慢的讲述她一个远方亲戚的故事,百无聊赖又百听不厌。
在看这本书的前晚看了一会《铁皮鼓》,是一个德国的人写的,构思真的很精巧、很精巧,读起来也很费脑子,耗费了大半个晚上的时间,也就刚刚看了前两章,里面有很多的隐喻和对比,这就是作者的天赋,不仅仅是什么从生活中有感而发情绪的流淌,是真的思想光芒的照射,你才知道,世界的细节可以这样密密麻麻。有些人的书评或是影评,多半的内容是在重复阅读或体验的过程,在结合下自己相关的经历和心得,拼凑出几千字的篇幅,倒还不如说是一台接近耗干了油墨的复印机,一种无能的失真。
《铁皮鼓》买了快十年了,但一直没攒够充足的耐心读完序言,这次能耐住性子一行一行读下去,书没变,那肯定就是我自己的原因了,不过我还没发现到底是哪里的改变让我重拾读书的动力,做事情真的需要足够的动力,仅仅靠所谓的目标和诱惑,是远远不够的,也许还需要自己真的很享受这个读书的过程。昨晚并没有再读《铁皮鼓》,从手机上找到了一本日本的小说,因为名字里面带一个阿修罗,想起大学时候有段时间特别喜欢的乐队就叫阿修罗乐队,基于这种毫无缘分、纯属巧合的再次相遇,还是毫无兴冲冲的点开试着了解一下。
日本的现代一点的书很少有读着比较晦涩或是难以下咽的,除非是翻译真的很烂,不像欧洲的那些传世名著或现在畅销书榜单上的巨作那样,总在七扭八拐的逻辑的基础上加上一堆的定语和形容词,或是用一些简直灭绝人性的推理来灭绝我的食欲。书讲的是日本社会中偏正常的婚姻和家庭的走势,婚姻并不等于家庭,但孰高孰低就不好说了,四个姐妹对自己的喜恶毫无遮拦,即活在自己的世界,也并没有完全隔绝对外在世界的倾听。在我周围,对婚姻过高的要求不知何时能回归,也许如股市一样,会有一场不小的家庭的崩盘。
有感,如果我们不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我们在哪里还算活着?也许有一天,我除了自由,有了一切该有的东西,也许有一天,我一无所有,却有了自由,这都无所谓,我只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不再欠谁任何东西,可以毫无亏欠的去自由的选择我喜欢的方式。
《宛如阿修罗》读后感(四):难得糊涂的阿修罗
看过书后又看了一下电影。虽说电影享誉甚高,在日本影响极大,对原剧作也是基本忠实还原,但难免会对原作中的精彩之处有所损害。
说实话,读小说时最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恒太郎内心世界的描写,诗意的语言,将这位年迈老人的孤寂惆怅写的入木三分。他是整个故事发生的缘起,其人却始终游离在剧情之外,反而在情绪渲染上令人十分动容,无形中成为书中最点睛的一笔。
整部作品以婚外恋为线索,却未将其大做文章,而是由此引出各个角色在生活中的无奈与智慧。
或许有人会指责它为婚外恋开脱,三观不正。反观一些涉及婚外恋的经典电影,如《英国病人》《廊桥遗梦》《布拉格之恋》等,它们或者有浪漫悲苦的桥段,或者深刻地窥探人性,使原本在道德层面十分尴尬的婚外恋反而有了一层悲悯和神圣的光环。
在《宛如阿修罗》里,人们似乎出轨出得理所当然,却并未美化婚外恋,它呈现的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生活:许多人遭遇家庭的变故后,用坚忍与包容来挽救无法割舍的感情与家庭纽带。仔细品读会发现,这部作品的厚度和丰富性已超越家庭的维度和简单的道德评判。
女人正如阿修罗
首先,片名饱含深意。阿修罗代表了女人性格中包容与嫉妒、温柔与刻薄共存的两面性,在四个姐妹的生活中均有所体现。这并非对女人的贬损之辞,反而突显了她们消解生活苦难、排遣心中愁思的智慧。正如书中的四姐妹,总是相互讥讽,又始终仗义相助。
情感的出走与回归
本书以小家庭的故事为主导,对婚外恋的探讨绝非意在进行道德上的开解,而是以腾飞的大时代为社会依托。书中几乎每一个角色都经历过婚外恋或受其伤害,折射出了人们在平淡的生活中无法排遣的孤独,而责任会让他们最终回归到家庭中,正如故事中的鹰男和恒太郎。通晓这一道理的人,更能在有过伤痕的婚姻中找到愈合之法。
幸福何在?
有人说这部作品反映了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在家庭中的生存法则——用隐忍来换取家庭和睦。放眼此刻我们所在的世界,同样的故事也在不断发生。现代社会女性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但幸福绝非来自于毫无瑕疵的生活,任何一种和睦都需要隐忍与付出。正如书中每一个矛盾的解决都并非因为它彻底消失,而是因为另一个更大的矛盾的出现。恒太郎虽在婚姻中有愧于人,但面对女儿们生活中的变故,他及时提供精神和物质援助,仍旧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女儿们也不计前嫌,关怀年迈的父亲。家庭和亲情最终还是凝聚人心、支撑人们走下去的力量。
难得糊涂
鹰男是书中唯一敢于说出男人内心世界的人。他有一段话颇为经典:“咲子这样体贴周到的女人,对男人来说,反而会更加难以忍受,以至于抑郁难解。……那种即使老公汗流浃背苦不堪言也照样打着鼻涕泡呼呼大睡的女人……反而会让男人觉得放松。”他认为难得糊涂是夫妻相处的黄金法则。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莫不如此。在书中,四个女儿早已通过层层线索知晓母亲的隐忍不发,都心领神会地不予道破。长期故作镇定的阿藤,却因为让女儿撞见了自己内心的羞耻与愁苦而瞬间坍塌,撒手人寰。可见,每个人内心都藏着秘密,这中间包含着尊严与自我。生活的真谛不在于一针见血地捅破,揭露事情的真相,而需要用包容与智慧,巧妙地避开尴尬,将戾气化为祥和。
当然,向田邦子还是安排了一个比较让人舒心的故事。泷子与胜又这对CP充满乌龙的爱情之路,几乎承包了作品中的笑声,也承载了人们对纯粹爱情的期许。
《宛如阿修罗》读后感(五):不过只是女人
在微信读书的推荐页看到了这本手绘图画作为封面的小说。“宛如阿修罗”。说实话,这个名字是不怎么喜欢的。
“阿修罗,古印度神话中的恶神。猜疑心重、易怒、喜道人是非,满口仁义礼智信,看似为正义公平而战,事实上,内心却潜藏着忌妒、嗔怒、怨恨等情感。”
亦舒有一本叫作《阿修罗》的小说,讲一个有着奇异能力的女孩几乎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想要的一切。同学家年老的祖父看到她第一眼,便讲了一句无头无尾的话,“希望你放过我的孙女”(大意)。那是一个宛如阿修罗的女孩子,心意流转间阻碍自己的人和事已一并清除。彼时,两个女孩子正是要好的朋友,怎知人生之后的变故?
那本小说读来颇有些悬疑色彩,偶尔惊悚至脊背发凉,却又如侦探小说般富有吸引力。
向田邦子笔下的阿修罗又是怎样?带着相近名字小说的印象开始读这一本。然而,两位女性作家对同一位恶神阿修罗有着不同的观察、描述和定义。亦舒的书写在现实基础上趋向传奇,而向田邦子在写日常的细节、片段,更加贴近平常人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所想。
查阅向田邦子的简介:日本女作家,出生于1929年。六七十年代成为日本电视编剧界女王,作品丰富。1981年,她在台湾旅行途中因空难丧生。虽离世近四十年,她的作品还一直频繁出现在荧屏上。
这本《宛如阿修罗》是在同名电影剧本之上的改编,读来很有画面感。
小说讲竹泽一家的故事。竹泽夫妇的四个女儿已经离家独立。大女儿纲子丈夫去世,儿子即将结婚。二女儿卷子儿女双全,丈夫在公司有不错的职位,看起来是生活幸福的一家。三女儿泷子单身,在图书馆工作。四女儿咲子偷偷地与未出道的拳击手同居,生活拮据。
小说开头,泷子召集姐妹四个见面。得知父亲在外有情人、并有一个小男孩的消息,姐妹们七嘴八舌。几个姐妹性格各异,各自的心思、彼此间的关系在言行间鲜明地展现出来。
女儿们担心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备受打击。而实际上,悉心照料父亲起居的母亲早已发现蛛丝马迹,比如父亲衣服口袋里的儿童玩具车。虽然有过“难道女人的幸福,就是隐忍维持死水一般的生活吗”的疑问,母亲仍选择隐忍不言,默默在心里承受煎熬。
母亲也许有对自我的怀疑:是自己的年老让丈夫找了年轻的情人吗?还是说,情人的性格更好?或者因为丈夫一直想要儿子但从未说过,才和情人生了孩子?
她不直接质问丈夫。质问如同揭露丈夫的秘密,同时自己不免会心碎失望。而且彼此已经七十岁,即使丈夫承认了在外面有一个家,她要赶走丈夫吗?那岂不是成全了他们!
母亲不发声,而内心的痛苦已煎熬成毒药。她言语间的含沙射影是小小的回击和报复。丈夫不回应,假装不知道母亲的弦外之音。毒药逐渐侵蚀母亲的心灵和身体。她倒在丈夫情人的公寓楼下,再也没有醒来。
四姐妹各自的生活都有波澜。和母亲对婚姻、情爱既依赖又质疑、又无可奈何的矛盾态度一样,她们也在经历情爱的考验,做着各自不同的选择。
纲子恋上有妇之夫,几次想要分开却又复合。
卷子是四姐妹中性情最好的一个,她和丈夫两人常为了父母和姐妹们的事情奔波。卷子的直觉却告诉自己:丈夫有了年轻的情人。卷子几乎承受不住,精神崩溃。她一次次想起母亲在父亲情人楼下哀伤的眼神。
泷子渴望情感,但犹豫不决。给外界的印象是她要求高,难以接近。谁又知道她在理智与情感间的挣扎?
妹妹咲子大大咧咧,直言姐姐泷子的痛处。拳击手男友赢得比赛后,他们的生活大大改善,两人顺利结婚生子。然而好景不长,生活状况因拳击手的伤病一落千丈。
父亲在母亲离世后陡然老去。情人与合适的人结了婚。独居的老年生活不易,他常常想起妻子阿藤在家中忙碌的身影。
是枝裕和的作品《海街日记》也讲述四个女儿的故事,它更加平和唯美。而《宛如阿修罗》有生活和人性凛冽残酷的一面,故事一波三折,人物间内在与外在的矛盾冲突不断。向田邦子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内心活动有细致把握,同时她描写了日本普通人生活中一些传统的存在,小说的语言亦有古典的意味。
小说结束在略带悬疑的平静之中。
“我不是跟你说过,绝对没有这种事吗?”
“我并没有真的相信。”
丈夫和卷子这样对话。
纲子情人的妻子已得知两人关系,但他们仍照旧幽会。
咲子一家陪伴丈夫治疗,期待着他的康复。
泷子怀孕。她和丈夫住在老房子里,同时照顾父亲。在父亲眼中,女儿泷子身穿和服的背影像极了妻子阿藤。
生活还在继续。
故事似乎并未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