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读后感大全
《心》是一本由[日] 夏目漱石著作,青岛出版社出版的2016-11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读后感(一):“动弹不得”翻译的极妙
K自杀并非完全因为得不到所爱,“先生”自杀也并非完全因为愧疚。 二人都带有一种共同的对人世、对世人、对自己亦身为世人的厌恶,这大概跟文中轻微着墨的时代背景有关,什么明治精神随着明治天皇死去之类。 “动弹不得”翻译的极妙,每当“先生”想去拥抱新的生活时,那股愧疚感就将其狠狠地摁在原地,动弹不得。 “我有什么资格?” 相对于《哥儿》里辛辣明快的讽刺和诙谐,《心》的叙述更为平淡,“先生”自述时有一种《忏悔录》的坦诚,但不是卢梭那样激烈的,而是轻轻地,让你为他的命运叹息。 读到多处内心独白时划横线做笔记,我也会想,此处所言说的不就是我吗?
《心》读后感(二):“人”之心
信任心、猜疑心、善心、嫉妒心、私心、赴死的决心……种种这般才汇聚成人之心。 苦于信仰的束缚而无法追求情爱的K,得知最信赖的好友背弃自己后,或许是想要证明自己信仰的决心,又或许是对人世道义的失望,而选择一死了之。虽令人惋惜,但从枉顾家庭的决裂到枉顾朋友的关爱,用死来震颤他人,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自私。 “善良”的先生似乎一生都在尽力做个好人,却无法面对自己的私心,也无法掌握自己的人生局面,只能通过死来“洗刷”失德而造成的污点。他看似温柔的一生掺杂了太多怯懦和自以为是,优柔寡断致使一再错失机会,沉浸在自己打造的窠臼里又以为独自承受是种美德,他的死也只是一种懦弱的高尚。 他们迷失在道义和私欲之间,踏碎了人生的天平,实则忘记了爱人和爱己是相互贯通的一体两面,而用死亡来逃避孤独恰恰是悲剧的开端而不是结束。 2020年7月22日 《心》 夏目漱石 竺家荣译本
《心》读后感(三):先生,我敬佩你的清醒
以每天读一章的速度把这本书三天读完了,读最后一章的时候开始有些后悔前面的读那么快干什么,肯定漏掉好多细节。
先说一下我读到第三章的状态,一边读着先生遗书中的自省,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删着音乐。在那种状态下,我竟然发现我歌单里好多歌它们表达着自己的态度,表达着自己的情怀,表达着自己的腔调……我不再能够接受,甚至觉得虚伪。太多太多人绞尽脑汁把自己营造成幻想出的样子,去掩盖本该反省的真实的样子。以机谋掩盖人格,我曾也是这样且不觉得耻辱。
对于我而言,真实,或多或少有不能示人的成分。我不觉得这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当有一天发现面对自己都困难的时候。原来自己生而为人已经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
我佩服小说里的“先生”他始终是清醒的,而我常自欺欺人。
我没有办法去厌恶先生的种种弱点,诸如软弱,嫉妒,多疑,贪婪。因为人性本来如此,那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反省出来的样子。K这种好人,永远不存在于第一人称中。
在读第三章的时候,虽然是先生的遗书,但莫名与前两章有时空重叠的感觉。可能这是作者通过特别形式将命运这个东西浮出水面。先生眼中的“我”,先生眼中的看,先生眼中的自己,都是你。
《心》读后感(四):大老师比企谷八幡(渡航)《读夏目漱石的《心》有感》
夏目漱石的《心》绝对是孤独主义小说。 这部作品的本质并不是展现三角关系的纠葛。 它切实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是一篇描写个体与世界隔绝的故事,更是没有丝毫救赎之光的真理。 即使竖旗也不一定能看到Happy End(好结局); 相互理解也未必可以变为至交;爱情或友情都无法治愈孤独。 夏目漱石将无可救药的孤独感形容为“孤寂”,但生于现代的我们早就习惯了“孤寂”,还能理所当然的接受它,或许把“孤寂”称作“独立”也不为过。 人类生来就是孤寂的生物,只能体会着脱离集体无人理解的滋味活下去。 这就是漱石想通过这篇故事揭示的道理吧。 比如“我”,“老师”,“K”,还有“夫人”。 他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就算竖起旗帜,赢得爱情,心里的渴望还是得不到满足。 因为哪怕是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人们也无法享有同一颗“心”。 明治时代至今已有百余年。过去了这么久,仍有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读这个故事,正是因为它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最后,我想用“老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 这世上没有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坏人。 平时大家都是好人,至少也是普通人。 最可怕的是,这些人到了紧要关头也会突然变为坏人,所以才不能大意。 勿信他人。出自夏目漱石。《读夏目漱石的《心》有感》
《心》读后感(五):本该早日死,何必活到今
因为好友的推荐,才看了这本书。看过后,知道了她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本该早日死,何必活到今。她对“死”的理解,一直远超我,尤其是从情感层面,直面死亡的勇气,让她对这方面的话题分外的关注,也多少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不长的人生中,人真正能拿出来的经验,少得可怜。这正印证了我最近的感觉:重复的事情一箩筐,真有用的道理也就那么几条。但是对这几条的千变万化,就体现出来一个人理解和悟性了。
从这本书里,核心提现的就是人性的“恶”。
其一是:亲人不可信,面对利益,背信弃义。先生讲到了叔父,可能从他的视角,看到自己的财富被莫名其妙的一点一点的攫取走,流逝的不仅仅是钱,而是对善的坚定。可能从那个时候开始,先生对这种行为的忍耐度就几乎没有了,为了一己的私欲,可以抛弃原则。可能自己内心也曾咒骂过:你为什么不去死?
然后就是自己的认知。后来发现原来自己也是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害死了自己的好朋友,对自己人性坦诚相见的先生, 终究是忍不了了,所以离开了世界。
对人性的诚实和坦然,有了这一切。作为主人公的我,该如何自处呢?跟这个世界的“恶”作斗争?还是说就这么一起“恶”下去,以暴制暴?不知道的……
不过我看过后,还是觉得:
好死不如赖活着。
《心》读后感(六):本该早日死,何必活至今
终于读了我最期待的这一本
先生和夫人,是我眼中幸福的一对
我相信曾有浪漫之花开在两人婚姻生活的深处
然而先生始终像个丈夫,温和亲切,妻子只好用日复一日的爱情把疑团包裹起来
作为最亲爱的妻子,她没能看到自己的丈夫正在一步步把自己推向深渊
因为先生在保护她,先生在摧毁太太的幸福之前,先摧毁了自己的生命
漱石把日本人的孤独写的又忧伤又残忍
负罪感在黑夜里一遍一遍雕琢他遍体鳞伤的灵魂,直到这个痛苦的灵魂诅咒自己自愿消失
细腻的描写就是在钝刀子割肉,把人的悲伤无限拉长
最后一部分完全是先生的信
先生断断续续的笔写下了自己深藏的秘密
他为什么过尽可能削减义务的生活,为什么消极的打发时光,为什么决心走向死亡
先生只想把这些讲给“我”听
先生和K是好友,先生虽然被叔父欺骗后对世人感到怀疑,但归根结底还是个善良的人
面对孤僻的K,先生想融化这块冰块,不想让他陷入自己一样的孤独境地
先生想让K生锈的血液重新鲜活,没想到却让自己变成了生锈的血液
先生嫉妒又缺乏勇气,采用了最低劣的手段得到了小姐,却逼死了K
“本该早日死,何必活至今”
K人生中闪闪发光的小姐被先生夺走了,他没有融化成温水,而是把自己砸碎了
而得到了小姐的先生永恒的陷入了痛苦,他不肯讲出当年实情,又不愿妻子一人独自生活无人依靠,就这样矛盾的消极的打发时光
先生为了妻子拖曳着生命在世踽踽独行,最终平静地决定选择死亡解脱
先生直到死,还是希望妻子对他过去的记忆尽可能的保持清白
这一份爱,摧毁了三个人
我们在爱面前,变得面目全非
《心》读后感(七):攻击他人的唯一真相,就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罢了
只取《先生和遗书》一章做一点想法。
这一章节里用了很直白的心理活动,描写了先生年轻时对比自己优过一等的k,明明白白的羡慕和嫉妒。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先生自己何尝不算优秀呢。要么干脆和k相差甚远,要么和他一般优秀,都能将这嫉妒之火浇灭,不至于生出言语暴力相向来。正是差了这么一点点,看似够得着却又总也赶不上的一点点,点燃了燎原之火。
此时的先生,不仅言语攻击了k,并且利用了k的弱点不依不饶,直至将k逼迫到角落。但是先生一直都知道自己攻击k的原因,先生也承认了自己在才华觉悟上,相比k而言是失败的。至于k的自戕,也不是皆因先生的所作所为,k有自己对道和人生的理解罢了。
从先生的心理,反观活在现世的我们自己。
往肤浅了看,我们常常在意见相左的时候,无法心平气和地平等对待不同意见,无法为对方考虑哪怕一点点感受。在心理上,不仅无法面对,还要语言暴力相向,谩骂也好,讽刺也好,反讽也好,都是一种攻击方式而已。意见不同不见得是一方的观点不对,而非要数落对方的不是,却落得自己一身脏。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攻击对方呢?无非是认为自己是对的,对方不对,要好为人师地指正,指正就指正吧,也不是坏事,非要用不友善的方式,搞得自己情怀低下;另一种无非是发现自己总体不如他人,进而要抓紧机会攻击以取得自尊,取得结果上的胜利,甚至抓住自认为的对方的弱点加以鞭挞,打压,才能以雪自己看不起自己之耻。
回到先生那里,先生绝不是争论对错的无聊之人,先生在意k的优秀会夺走自己想要的小姐。是的,我只看出了“想要”,没有看出爱慕至极的先生,不是词语表达或篇幅长短,只是描述。先生和k总要有一个人退出。先生不想承认失败(他自认为的),便只能选择攻击了。但先生到底是有良知的人,自此终日不肯原谅自己。
但现世的恶魔们,都不是先生。
《心》读后感(八):人心之欲与小说说服力
心灵太纯洁太无瑕或许就会极易受损伤。《心》的故事是简单的,前半部分由青年学生视角观察到先生的忧郁感伤,亦在读者心中设下疑问,后半部分借由先生寄给学生的信解疑,一段青春时代的遗憾往事跨越了漫长岁月,在他心中留下无可弥补的伤痕,灵魂受煎熬时时刻刻乃至于最终选择了决绝的死亡。
正视人心之欲望 多年前的往事,亲密好友同时爱慕着房东家的女儿,在了解好友心意之后他主动出击向房东提亲,间接导致好友自杀身亡,于是负疚多年。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要求不尽相同,此事于大多数人看来大概无可厚非,至少不至于内疚到这种程度。人心之私欲、人之不完美随处可见,而他竟自责自悔自罪至放弃幸福生活,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步。欲洁何曾洁,或许想要保持纯粹完美的心灵本身,就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欲望,也是姹紫嫣红中的一种,为了这个追求心灵也在痛苦矛盾挣扎着。难说这样的追求是更有力量的表现,还是缺乏直面生活的勇气的体现,但在审美上,众欲平等应该绝无高下之分。
小说的说服力 小说在总体上看是简单的,对于复杂人性的描写,它也稍显弱势。但是小说中的人物,确有很强的信服力,他们的思考与选择都自有其内部逻辑,这大概源于夏目漱石对人心极其纤细微小转瞬即逝感情的精准把握,与他文字中独特的冷静疏离和忧郁困惑。无论是学生的少年天真感,还是先生经历种种对人失望,更对自己失望后心灵的不安。看起来可以轻易解决和放下,实则难以一笔带过的事情,性格决定命运一语或许失之偏颇,但在某一时期某个时刻的确决定人们的选择。先生既无法放下对友人的愧疚,一面却又不想让妻失望,面对如此两难困境多年,他终究还是做了选择,所以他是他而不是任何人。或许,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深度与深刻,旁人无可指摘,自我无法辩驳,无奈亦无解。
《心》读后感(九):于我而言,及时的救赎
关于先生:
“一个能够爱别人的人,一个不能不爱别人的人,却又不能伸出双臂紧紧拥抱想扑入自己怀中的人的人 - 这人就是先生。”
不坦白对小姐的心思大概是年轻的攀比心作祟,不想在睿智的k面前留下堕入俗尘的丑态,相形见绌,因此先生固执地维护着自尊,这种情感比爱情更强烈。先生强硬地以自己的方式救赎k,又在名为信仰的爱欲面前自私地毁掉了k的新生,这才有k最后的“本该早日死,为何活至今”。“为道而牺牲一切,即使离开欲的爱本身也是道的阻碍。”成为自己讨厌的人,伤害别人得到幸福,“说是恐惧感的结晶也好,说是痛苦的块体也好,总之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物件,连呼吸的弹性都已失去。”
我明白为什么只有死亡才能让先生正视过去,因为良心会将对别人的伤害原原本本地灼在自己身上,从k的死开始,先生便也只有死的未来。所以我去说对不起,去面对以前犯的错,因为自己没办法放过自己,却也在此时终于做好了承担任何后果的准备。我以为我们都被困在原地,却发现你不是k,所以我也不会是先生。你好好活着,便是我的救赎。
关于“我”和先生:
“先生的力已吃进我的肌肤,先生的生命已流进我的血管,对当时的我来说也丝毫不夸张。而当我想到先生是彻头彻尾的他人,我才像发现一个伟大真理,一阵愕然。”
世间是不是也存在一种不属于友情、师生情、亲情、爱情的强烈情感?显然“我”对先生的感情没办法归类于以上的任何一种,但炽热非常。
人的思想、意见,和人的过去,两者可以割裂开来吗?先生觉得“我”分不清强烈情感是来自“我”对先生过去的执着还是对先生的主见崇拜,而“我”觉得割裂造就先生的过去这本身毫无意义可言。
相信的标准是什么呢?情感?距离?相信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主观选择?先生怀疑了所有人,死之前还是想相信“我”一个。
无论什么感情,有所保留是迷人所在。
对我来说,哪方面都是想象,又哪方面都是事实。
《心》读后感(十):无法直视的心
8.5分。
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文章太平,夏目先生的用词也太淡化。一早知道结局,更是让我在翻阅前半部分时,觉得没必要写得那么拖沓:啊,这么像日记,不就是流水账?(前期的侧面描写确实又多又平)
看到最后,心里有悚然的感觉。对人性的剖析,像用手术刀层层片开皮肉,冷静的手法之下,揭露人的自私懦弱造成的悲怆无以言表。『先生』寄来的最后一封信,即使决定自杀,语气也很平静,没有过于强烈的情绪,最后还要求『我』不要把真实情况告诉妻子。可是他表现的远远超过他写出来的,愧疚那么多年,即使用生活上的自残来赎罪,把对新生活的希望完全切断了,沉溺于黑夜,日复一日地痛苦,也无法真正宽恕自己。这种惩罚对我来说有种熟悉的真实,想让自己麻木,反而会因为认识到这种虚伪的残酷而更加清醒。
就我个人而言,这出悲剧,不仅仅是先生的悲剧,也是我的悲剧。从友谊的角度来看,我何尝不与他一样,自以为是圣人,常常给予朋友安慰甚至希望,最后却在他们真正需要帮助的时候弃之不顾,或者突然冷漠以对。一旦涉及个人利益(虽然与金钱无关),态度必然发生变化。我的友善并不是为了他们,而只为表现得礼貌和富有同情心,一切全凭心情。直视自己之后,发现这多么可怕,我没有将朋友视为独立的『人』的意识。想到这里,不禁感觉深深的惭愧。我每一次在感情上接济别人,只是接济以前有所不满的自己罢了,满足之后就不管朋友的感受。不知道怎么才能停止这种卑劣的行为,我觉得有向先生的状况发展的趋势,就是主动停止交友。
从人性来看,我的利己主义和懦弱,不奋进的懒惰,因被过去羁绊而无法向前迈步,和『先生』的相似简直让我害怕:K的死亡,也带来一部分我的死亡。我也像K。他的自杀与其说是对人生对爱情无望,不如总结成对自己的无望。虽然秉持『道』的观念,却意识到自己是有欲望有瑕疵的人;意识到后,发现所坚持的一切反而让自己失去太多,在人世已经难得到爱情和名誉,这样不上不下地卡住(又加对先生和小姐的失望),把自己陷进去了。我坚持我的『道』,也不知道在坚持些什么。虽然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坚持自己是危险的,还是不向自己讨厌的东西低头,不肯接受欺骗和被欺骗,对广告和推销都很反感。这在社会上,被嘲讽为『学生气』『书生气』。我只希望和我一样的人,是沉默的大多数。
先生和K的自杀,都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人心不断在善恶间漂浮挣扎。如果K没有死,这出悲剧也不会产生,然而他必须死。塑造这样一个典型而极端的人物,仿佛是在塑造我们自己的阴影的具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