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李鸿章》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李鸿章》读后感1000字

2021-04-12 03:14: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李鸿章》读后感1000字

  《李鸿章》是一本由张鸿福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0,页数:1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鸿章》精选点评:

  ●耗时1个多月,终于看完这本书了。清政府软弱无能,官场腐败营私,人民的愚昧落后,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问题。一场洋务运动,只学其皮毛而无内里,李鸿章等人向前两步,顽固派就往回拉一步,国家如何振作?看完这本书,对李鸿章有了新的认识,他只是历史风口浪尖上被推出来背负骂名的替罪羊,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他已经为中国大局尽了自己最大的力。

  ●李鸿章

  ●原来是这么优秀的一本书 是非功过,后世自有评论

  ●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第一部讲曾国藩太多,第二部才讲李鸿章

  ●文章中,作者引用许多奏折,很真实,读着也累。文字描述简练,三部合起来也还是有100多万字。在他那个时代,李鸿章算是很开明的领导人了。不过,我认为他还算不得伟人。他只是比朝廷中其他人多了一份学习西洋技术的思想。骨子里还是在支持帝王统治,而没有执行像日本那样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各种变法。至于不去执行,就不知道是他主观上不想,还是客观上无法做到。当然放在100多年后的今天,虽然社会已经很开明,但是正直体质改革仍旧是个忌讳的话题。有时间可以再读一次。

  ●这书比上一部左宗棠写得进步许多。史料运用很扎实,但是大段引用,作为小说还是欠缺了点,而且这个版本有错别字不少。不过确实是写的最好的李鸿章。

  ●再见了李鸿章,您在我心中是真正的英雄

  ●书中有很多成语错用、误用,让人看着很难受。部分情节的扩充,要么觉得画蛇添足,要么觉得不自然。 然而瑕不掩瑜,能把李鸿章一生描写的如此细致,可见作者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读完张先生的左宗棠之后再来读他的李鸿章,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叙事的驾驭上成熟了许多,不仅李鸿章的主线故事十分清晰,而且加入了一些暗线也破有意思。在史实上也更刻求丰富客观真实,不像左宗棠那一部一样有些薄弱甚至存在错误。总体来说对李鸿章及其同时代的人物和故事讲述得比较到位了。但是,有些大段引用文牍的地方过显臃肿,语言使用上也稍露直白,个人认为历史小说还是多一些文雅地遣词造句或更合适。

  《李鸿章》读后感(一):读《李鸿章》

  一百多万字慢慢啃完,还是十分感慨的。

  以前提到李鸿章,能第一时间想到的除了“洋务”不怎么带贬义(但似乎也算不上什么褒义)之外,其余的大抵就只剩下甲午、《马关》、《辛丑》、“丧权辱国”、“中国自此坠入半殖半封的深渊”这些概念,对这个人自然是唾弃多过同情。

  但读完之后不得不承认,他已经在那个年代、那个制度下,戴着镣铐起舞,把一切都做到了尽可能最好。王朝落日余晖,制度衰朽,统治者昏聩,列强磨牙吮血,清流一味言战,贪腐盛行,兵无战心,最后几年闹义和团,王公贵胄傻逼辈出,局势颓靡,只好又从两广将几年前痛斥的“卖国贼”请回北京收拾残局。

  可以说,这个“裱糊匠”几乎是凭一己之力给整个中国护航了三四十年,一直到死都在为国奔走。虽然确实也犯了很多大错,但设身处地来看,又有谁能做得比他更好呢?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请君莫作等闲看。

  《李鸿章》读后感(二):《李鸿章》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李鸿章三十多岁从曾国藩幕府中出走碾长毛的时候意气风发的情形。彼时朝廷剿太平天国无力,在曾国藩的提携下,李鸿章立淮军出幕府镇战,曾国藩像送姑娘出嫁般为其筹军饷,甚至赠送两营亲兵营。

  首战虹桥即大捷,随后经过一系列战役歼灭天平天国,再往后平捻子,屡立战功。怎奈几十年过去了,那个意气风发斗捻子、灭长毛的青年,却没能摆脱官场中那些细碎的勾心斗角之。他有意效仿西方图自强,创办了北洋军师,怎奈朝廷中清流为重,弹劾不停,忙着担心有人“拥兵自重”,忙着修园子。北洋水师在甲午一战中全军覆没。后经一系列事件,慈禧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节慈禧携光绪一干人等仓皇逃往西安,李鸿章代表朝廷签订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的时代,正是大清国没落的封建制度与西洋资本主义制度交锋的时期,或者说是社会转型期,李鸿章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尽了很大的努力,但不幸传统体制的力量依然强大。

  在历史洪荒中,一个渺小的人负重奋力前行时需要多大的勇气。年过古稀的李鸿章,仍代表国家远走海外进行外交活动。

  陪伴清王朝走过了四十载的风风雨雨,从鼎盛时期坚守到衰落时期,直到灭亡。他去世后,听闻消息的慈禧太后更是潸然泪下,说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李鸿章被骂了太久的“卖国贼”。但是,含他在内的晚清重臣们倘若生活在另一个时空,处在另一个朝代,未尝不能开创一段盛世。

  想起了戏曲《桃花扇》中的一段,“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

  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判必须要从多维来慎重进行。目前我对于历史的了解实在过于浅薄,仅能做到复述的层面而到不了联想推理的层次,所以给不了更高的见解也不应该陈述未经过文献论证的言论,所以不作过多个人角度的评判。

  《李鸿章》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一个人总要有属于他自己的时间来思考他该思考的问题。一个群体中,大家都是各司其职,你干好你该干的事,他干好他该干的事,这个群体才是一个好群体。特别是一个官员,万万不能事必躬亲,事无巨细。这可不是偷懒,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培养替手。诸葛武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可嘉,其方法我却不敢苟同。因为他事必躬亲,所以无人可替代,一旦他病逝,蜀汉便走到头了。

  办大事者,以选替手为第一要义,替手越多越强,你的天地就越大。做官尤其如此。农夫以种好庄稼多打粮为成功,做官必须以提拔人才为成功。比如我这个湘军统帅,哪怕我没有当什么总督,而我湘军中能出十个八个督抚,那我也可以高枕无忧了。如果我曾某人不断升官,幕府众人却一直盘桓在帐下,那我就是误人误己。官场中人,大多不解个中奥妙,大权在握时颐指气使,将他人的逢迎巴结当作效忠亲近,不能提携一二,待到风雨袭来,方觉四边不靠,竟是孤家寡人,悔之已晚。有些大员将属下谋士幕僚视为私产,得心应手之余,不忍外放,却不知不仅埋没人才,更是自断手足。少荃你将来做了官,最重要的不仅仅是办事,还要提携人才,如果只管自己高官照做,别人只有给你打长工的份,那当你致仕还家后,连杯热茶也讨不出的。

  一般保案,我从来不向被保之人透露,一则是避卖情分之嫌,二则怕让人空欢喜。之所以让你知道,是让你明白我对你期许很深,希望你能自励自惜。

  一是戒浮,不要重用喜欢说空话的文人;二是戒过谦,以免部下不拿你的军令当回事;三是戒滥,赏银、保荐都要有限制;四是戒反复,千万不可朝令夕改;五是戒私,要为官位择人,不要为人谋官位。

  毛遂自荐的事往往要承担更多的困难,等到老师点派自己时,就能提些要求。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三把火烧不准,那就有可能做成夹生饭,自损权威。如果太过急躁,处处点火,就有可能把自己的前程葬送。

  记住我一句话,用人不要求全责备。人无完人,如果一个人什么毛病也没有,那么通常这个人也就什么长处也没有,只配做个唯唯诺诺的庸人。完人少见,庸人又不可用,我们所能用的,往往是有不少毛病的人,有毛病不怕,你只要把人用对了地方,用人所长,不究细故,才能把人笼络到你身边,也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一个人如果太争功,顶多成就个将才;如果一个人能与众人分功,那他才有可能成为帅才。

  这些天我也在想,要以我的脾气,咱谁也不靠,就靠咱淮军兄弟,咬咬牙也能把捻子灭了。可是后来我觉得,做事不能如此想,如果你觉得自己对了,就谁也不理,怀着‘我做给你们看看,到底谁对’的想法,那你就错了,必不能成事。一个人要做事、要成事,必须让越来越多的人赞同,让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你来做,不管打仗,还是民政,还是办洋务,无一不是如此。曾老师教导我,做事以找替手为第一要义,我想再补充一句,做成事要以邀集同道为第一要义。”

  人这一辈子,有些很重要的事情要办,可总是让一些不得不马上办的急务给一搁再搁。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他是个老奸巨猾的外交家,又具有精明商人的思维,他懂得外交也要讨价还价,你求二,才能得一。

  盛宣怀有一项好处,对官场中的人,只要不是敌人,就一概为他们捧场,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用到他们。

  要办大事,除了有好主意,还要能俯下身子扎扎实实去办理,既不要被别人的花言巧语蒙蔽,也不要被自己蒙蔽。”

  “兰溪,要成大事,结交人就不能以一己好恶取舍,事关大业存亡的人物,必须要好。

  办小事,可以凭一己之力,可以靠鞠躬尽瘁,要办大事,非有一帮人追随不可。我有时只想独善其身,现在想来是大错特错。

  咱们有个传统,一个朝廷出了毛病,往往推出一两个奸臣来,大家痛痛快快骂一通,反而把真正的原因掩盖了。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衰弱归罪于一个人,是安抚民心最有效、最简单的办法,可这也是最无耻的办法。如果大家都不坐下来反思一下,反省一下,吃一堑也未必能长一智。”

  《李鸿章》读后感(四):补充

  

补:

1.洪秀全,李秀成。

忠王李秀成临来苏州时,天王给了他四十天的期限,四十天后必须带人马回天京。而且岂止是有期限,当初忠王出京来救苏州,还是交了十万两银子才出来的。

如此而言,洪秀全的末日也就不远了,靠一种所谓天父信仰统御部下,却干的是各种金钱与权力的勾当,得力将领要带部队去打仗还要交银子,如此毫无信任可言,此种组织状况有何不溃散之理?

成于齐心协力,败于勾心斗角。何况还没有成大业,就已经开始贪腐享乐,焉能不败?

真是一起打天下的人都少不了四同:同甘共苦、同床异梦、同室操戈、同归于尽。

遇到这种情况,趁早离开最好。人都不信任你了,还费心费力筹银子,出来打仗,部下本就不服,上面又不支持,难怪攻不下城。

2.李泰国,赫德。

李泰国和赫德都是外交部的,可是李泰国却不令人喜欢,清政府宁愿自己赔钱也不要李泰国留下来,而赫德和中国人则关系甚好。

因为李泰国妄想倚英自重,最后鸡飞蛋打。赫德显然更懂中国,他没有在中国精英面前耍小聪明,而是知道其荣辱系于中国。明显已经超然于李泰国自带的西方零和思维之上。

所谓零和,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

零和思维,一方的得建立在另一方的失上,得失之和为零。这种思维始终是建立在伤害别人利益的基础之上。

结果李泰国最终气愤而又无奈地离开了中国,搭上了回英国的轮船。回国后的李泰国十分潦倒,而赫德则开始了炙手可热的人生。

3.戈登,李鸿章。

在李鸿章临时杀降时,戈登闹得不可开交,恨不得拿着枪冲到李鸿章面前去。因为他说李鸿章这一杀侵犯了人权与他的尊严。

可是在戈登面对自己的常胜军重伤时,便也开始了杀降。

“那是当然!”李鸿章又对周馥说,“戈登这回不再和我讲他欧洲的人权了。”

真是讽刺。自己的常胜军伤亡过大吃亏了、人权这些就抛到九霄云外、实在有趣,所以人类社会所谓的制度思想主要还是服务于利益集团阶层!当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就不存在所谓的人权了。

后来,李鸿章想让常胜军解散,便借着戈登要辞职的时候去以戈登最看重的面子和名声去游说他。

没有思路的时候就往本质上面想,看他最在意的是什么,最根本的利益是什么。

毕竟利益总是一个人的软肋。

4.曾国荃,曾国藩。

曾家兄弟好不容易攻下金陵,湘军也都得了恩赏,对拼命的兄弟们也有了个交代。可是谁知道,这恩赏才几天,竟然有那么多人参劾,朝廷也不问青红皂白,指名道姓地斥责他们,潜台词就是让湘军自裁羽翼。

曾国荃胸无城府,生活坦荡,这种人于事前大抵不会想到遭此般待遇,所以当事情发生时,才切身体会到憋屈心寒;但是对于曾国潘而言,他早就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现在心中虽然不快,但更多的是想对策,想如何让朝廷心安。

最终,曾国藩决定裁湘军,却要求淮军必须保留。

裁湘军是为了安朝廷,留淮军是为了存影响。

毕竟此时湘军已不是最厉害的大军,军纪涣散,淮军才是真正重要的军队。

这就看出来了曾国藩的老到熟练。

5.奕䜣,慈禧。

奕䜣因为参他的折子,一时冲动,顶了慈禧两句。而慈禧也早已想好要收拾这个恭亲王,所以立刻撤了奕䜣的职位,而奕䜣也赌气躲在府里不出来。留下一群大臣面面相觑。

而现在奕䜣的内幕便在帮他出主意:

「除了等这两个差使外,还在等一样东西——王爷的悔过折。”曹毓英还有些见识。

“王爷原本没有错,蔡寿祺都是捕风捉影,让王爷认什么错?”宝鋆是个直筒子,说话从不遮掩。

“王爷是要上个谢恩折子,也就是你们说的悔过折。王爷有错没错,这个折子都得上,千般委屈都得受,不上折认错,那不就是说两宫错了?你们想,两宫能有错?两宫正等王爷的这个折子下台阶呢!”文祥分析道。」

通过议政王这个事可以看出来,在当时那个局面,自己没有错其实不重要,所有人说你有错,你就是有错,更何况是两宫太后?还有重要的就是别人的错也会导致自己身陷囹圄,就比如说你走在路上,就算你不去撞别人,别人也会撞你。你做错了吗?没有,但别人的错也会让你丧命。所以议政王是没有看清当时的形势,并不知道自己的处境,这也是他没调整过来,导致步步错的原因。

再加上议政王也有些冲动,一闹就闹大了。此时文祥三人已经看出慈禧有意复用议政王,那么现在就要两方各退一步,否则这样一直僵持不下,不仅对国家没什么好处,而且万一惹急了慈禧,她也不管了,一横心,完全革了议政王的职,自己不是得不偿失吗?

但也能看出,一个人在末世如果非常有才能,别人要动他还需要仔细考虑一下,离了他秩序还能不能继续维持。就像慈禧现在烦恼如何处理议政王一般。

不过恭亲王也总是动情,是个至情至性之人,这样的人是做不好大政客的。议政王一职,已经是他的上限了。

自古能做大事的人无一不是狠人,就算他有能力能夺过慈禧的权,他也没有资能当皇帝。虽说慈禧是推动大清灭亡的第一人,但她的果断狠辣却是极品。

比如李鸿章和殷兆镛这矛盾的双方,最终,一个厘卡无过错,一个为民不处分,都是好官。而消减的是六王爷对皇权的威胁,被抛下的是底层百姓的命运。这展现了慈禧的帝王权术。

可叹。

  《李鸿章》读后感(五):论李鸿章

  

【李鸿章】

「平步青云」

李鸿章这个人很有争议,各人对他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奸臣,媚外崇洋,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有人说他是忠臣,眼光长远,外交上更是费尽心力地争取减少损失。

每个人都在评论他,将他拖入迷雾之中,给他蒙上一张又一张的面具,使得他像一个纷乱至极的谜团。但当你从种种历史事件中拨寻出他时,才会发现,李鸿章他也仅仅是一个可敬可慨可叹可悲的普通人。

一个胸怀大志,灵活变通,有勇有谋,充满希望和斗志的一个年轻人。

岁月让他渐渐成熟,从一开始的激进到后来的稳重,从张狂的小聪明到内敛的大智慧,从一个谋士到一方将才。

至于他为什么能够成为能独当一面,做事都会权衡利弊的一方将才,那得分为几点来讲。

1.军事因素——招兵买马的方式:

李鸿章用人向来看重能力才华,人无完人,所以只要位置有空缺,而且较为紧急,李鸿章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这个人,哪怕他有什么不太好的前科。这就是用才不用德。(性情极其顽劣不堪的,道德极其败坏的当然也不会用)

虽说这样也有漏洞,因为将领之间会有瞧不起等等摩擦,但至少这种落魄之人会对接济他的人衷心拥护,再加上战时情况紧急,也无可厚非。

毕竟,这些能力出众的人才能使利益最大化。至于他们之间的矛盾,当然就要领导来平衡制约了,也就是李鸿章所要做的。

当然用才不用德并不是把一群小人聚在一起——像太平军那样。而是取其精华,并在磨练中去其糟粕,达到能力强、关系亦不差的效果。

又比如郭松林因为吞没饷银被曾国荃骂了,他就逃到李鸿章这里来。李鸿章不计前嫌,亲自向曾国藩求情,把郭松林留了下来。并保证如果实践证明郭松林不是真材料,到时候不用别人说,他自会押送他去金陵。

事实证明李鸿章看人很准,训练人也很好。郭松林在他的调教下成为头等得力干将,立下不少战功。

2.多变因素——在实战中改进:

真的是实战使人成长。

以前的李鸿章做事直来直去,没有人提醒很难考虑多方面的问题。而现在遇到朝廷,湘军和淮军之间的冲突,李鸿章太难了,整天整顿军队,制造洋器,还要在朝廷面前做表面工作。

他需要展现在朝廷和世人面前的是——面对朝廷下旨李鸿章去助剿金陵这件事(当时曾国荃已围攻金陵两年多,到了要摘果子的时候当然不希望,其他人来抢功),老师曾国藩没有畛域之心,曾国荃也无拒人分功之嫌,李鸿章也并无任何顾虑。

因为李鸿章此时比谁都清楚,尽管曾老师兄弟都来信请援,但他们的真意仍然不欢迎他助剿金陵,无论胜负,他都会开罪曾家兄弟。毕竟这就是抢人功劳了。

而如今,曾氏兄弟表面文章都做足了,此时李鸿章若依然不奉旨,才是真正地维护了老师的面子。

做到有功不抢,以自己的理由推托,也真正是在感恩师生之情,李当时也是一方封疆大吏,做到这样其实也是很难得的。

还有李鸿章会在之前的事情里吸取教训,在之后的事情里进行变通。

比如说每次有折上奏,曾国藩总是先让若干文案各拿一稿,然后各取所长。但这样文案们却有种被考试的感觉,尤其所起草文稿只字未用,则是屈辱羞愧五味杂陈。

而李鸿章安排起草奏折,总是把文案们叫到一起各抒己见,李鸿章最后指定一人或几人起草,他简单一改,就放炮拜发。

曾国藩的方式未被取中者难免羞愧,李鸿章的方式就避免了这种尴尬。

其实也可以看出李鸿章善于总结与变通,当初他在曾幕就深有感触,所以现在才会改变。

【李鸿章】

3.政治因素——会审时度势,分析利弊得失:

在李鸿章初到上海时,他发现自己调动不了当地官员,所以他恪守曾国藩教给他的“深沉”,面对欺负屈辱,他从容淡定面对。而背地里却在发奋努力,最终夺得机会,一举参了薛焕等人,自己当上了江苏巡抚,军政一手抓也为他能成功平定太平军奠定了基础。

这应该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完美诠释了吧。

后来,在绞杀长毛时,面对郜永宽的投降,李鸿章仔细考虑了很久,最终选择了背信杀降。

因为纳王郜永宽作为投降者提出了李鸿章没法答应的要求,李鸿章如果放他们回去,他们要求没有得逞,肯定拒绝投降。而拒绝投降就又要继续打仗,可此时淮军也已是精疲力尽,朝廷还催得急,逼迫他们立即拿下此城。

面对这种局面,李鸿章决定杀死郜永宽他们八人。

牺牲一部分人,换另一部分人的功名。郜永宽敌我之势看不清,明明投降了,还谈这谈那条件。人心不可测。都是贪啊。

但李鸿章也因此受到了众人的指责,说他不守信用,背信弃义。不仅是洋人里的戈登要找他决斗,连朝廷也对他有些不满,下旨要求他道歉认错。

而且此时李鸿章知错改错不认错才是正确的,因为立场不同,对错标准就不一样。认错就等于同意用对方的标准来评判自己,就会非常被动,也相当于坐实了这个背信弃义,卑鄙的名号。

在某种意义上,你认错就真有了错,不认错就没有错。

以外国人的立场来看,是李鸿章杀了降军,李鸿章没有遵守承诺,还侮辱了戈登作为证人的尊严。

在李鸿章这边看就又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不投降而战火重开,官军可能会失败,那么整个上海周边的局势又要陷入混乱之中,上海的商业也要重新陷入停顿。如果官军未败,势必要围城,城中十几万百姓会因断粮而饿死。李鸿章杀死八个人,换来上海局势的稳定,换来苏州十几万百姓的性命,难道不是权衡之下的最优解吗?

在个人名誉与继续战火和十几万百姓的生命之间,能选择牺牲个人名誉,更可见李的不迂腐,要知道大多名臣都是把名誉看的比命还重要。

所谓的杀死八个人,换来上海局势的稳定,换来十几万百姓的性命,其实就是电车难题,申议出自己是合理的,替天行道。是在引导那个人做出那个恒定的选项,他可以在那个选项上加上无穷多的筹码,直到你觉得胜过另一选项,那么它就成功了。

顺便再对比一下李鸿章和谭绍光。当时谭绍光已经截获了郜永宽的投降信,可他却非要自己解决,结果反被郜永宽等人给解决了。

这就是谭绍光张狂的下场了。既然已经知道了他们已背叛、要投降,自己势单力孤,为什么不和李秀全走呢?退一步,为什么不和李秀全说呢?李秀全带的兵和他的一合,赢郜永宽他们岂不是轻轻松松?不过是年少轻狂自视过高,以为凭一己之力就能扳过四王四天将,实是太过天真。

而天真的谭绍光和此时沉着冷静的李鸿章一对比,就可以看出李鸿章的善于审时度势。

而后李鸿章面对被人参,并没有听曾国藩的“含诟忍尤”,而是态度强烈的一条一条地反驳回去。

而且这是他任封疆大吏以来第一次被弹劾,他绝对不能示弱,更不能吃哑巴亏。他认为此时正是万众瞩目,他不能给人留下软弱可欺的印象,宁被打死,不能被吓死。

但其实李鸿章其实是根据形势才这么说的。他算好了朝廷不敢怎么动他,毕竟目前来看,朝廷离不开淮军,这时候如果忍气吞声,岂不是让人觉得好欺负?自己这个江苏巡抚也做不下去。所以才要应该据理力争,一条也不承认,毕竟自己有这个底气。而这次还必须要好好反驳,不仅是封了那些人的口,也是让其他人下次参他时好好掂量掂量。

【李鸿章】

4.思想因素——洋务

李鸿章眼界不算很开阔,但在当时,已经实属难得。

他想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可朝廷上的人却喷他:“一旦使之师于仇敌,忠义之气自此消矣,廉耻之道自此丧矣。”把李鸿章气得不行。

这句话简直是迂腐之至。学只为增益己所不能,只是为将来能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若是学习一下就失了忠义之气,丧了廉耻之道,则中华文明强大完美之说将不攻自破。一个文明越强大,越不怕吸取其他文明之长,越有能力将其他文明炼化,取其优长弃其糟粕。

其实李鸿章的眼光很好,考虑的很长远,但苦在当时民族的局限性以及那些自视清高的书生。百无一用是书生,可偏偏是书生掌握了整个舆论全局。

讲到书生就不得不提八股取士。常年泡在那些浮华的八股文中,难免认不清现实,并且对那些真正浊世独清的人大肆嘲讽。

李鸿章监考时就十分忧心,他想变革科举。可是凭一己之力改科举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如果不改国将必亡。

这种一千多年的东西,要改一般都得全部推倒重来,只改一部分也是没有用的。

而且现在也不是时候,谁要改,谁就没有希望。科举取士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却要把这独木桥再砍掉一部分给那些洋务人才,岂不得罪天下数百万的读书人?那时候群情激昂,那个改革的人便会成众矢之的。

兴办洋务运动虽然对中国自强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从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李鸿章、恭亲王等人也算眼光长远,思想开放了,毕竟国富民强的改革道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摸索出来的。

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到无产阶级,这中国近代史的每件事都是一点点积累经验,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所谓民富国强,富国强兵,都源于机器制造!我们学习洋人,仅购买、装备洋人的机器不行,我们得学习洋人制造机器之法,学会用机器制造机器,这才是根本。”

李鸿章在当时能讲出这番话就表现了他是一个一心为国,仔细琢磨自强的人了。但在历史书上只能看见李鸿章签下了不平等条约,却不知道这背后的千丝万缕。其实弱国无外交,战败的国家怎么可能不签条约?不过是谁去签,谁去背这个黑锅罢了。想到这里,就总有些难过。

江南造船厂是近代中国最大的军工企业,也是除福州船政局外最大的造船企业。

这里就是李鸿章小部分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结果了。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但是光器械没有用,还要有资金周转支持,体制机制改革,以及人才来继承下去,当然还有器械组合。否则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就像之前几个月美国相继制裁中国软件,封锁华为芯片等事件。归纳起来,不就是中国缺少人才、资金和产业链配套能力的问题吗?而相反,美国有制裁的资本和技术实力,所以打起架来,你只顾一方,而其他跟不上,造成头重脚轻的现象,得不偿失。就像缺了一块木板的水桶,即使其他板子再高,盛的水(实力)也只能到短板处。

5.个人因素——个人作风

李鸿章很受下属爱戴与尊敬。比如周兰溪,对李鸿章十分佩服,因为李鸿章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子,常常出其不意,却直击要害;而且他勇于任事,最关键的时候坚持不动摇,这一点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李鸿章也有一个特点,就是脚踏实地,又满怀激情。当他即将到达一个目标时,另一个新目标已经在心里萌发。他聪明、睿智,能在别人未意识到时,就抓住即将到来的机遇。

他圆融达变,不钻牛角尖,更不喜空话大话,他看准的事情就会去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收到让他攻打捻军的上谕后,李鸿章仍没有乱了阵脚。要让我去,可以,但我把丑话先放着,我要这样做,到时候不要在后方乱指手画脚。

而且我在李鸿章身上,看到的不仅是胆略过人之处,更是不为外部动摇,稳扎稳打的作风。

而且李鸿章为人处事十分严谨,不仅自身严谨,也考虑到和自己相关的人是否严谨。

不能什么话都往外说,有些事情不言而喻,各自心知肚明,就最好当作不知情一般掠过。

但是每次做事时都有一些纸上谈兵的人在一旁指手画脚,有些出于嫉妒,有些出于闲的无聊,有些出于你侵犯了他的利益。就像后面李鸿章洋务运动一样,一群人什么也不干,还要嚼舌根。真是不站在高位就不知道苦处啊。

可即使如此,李鸿章还是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了下去。凭这一点,就令人敬佩。

这五大因素一结合,李鸿章有这么大成就就不难理解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