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北京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老北京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13 00:11: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北京的生活》经典读后感有感

  《老北京的生活》是一本由金受申 / 李滨声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5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一):叶广芩先生推荐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

  风度中透着谦恭敬意,举止中透着规矩大气,言谈中透着豁达幽默,习俗中透着文化教养。一代代传承的北京风情,珠联璧合的文章与图画。《老北京的生活》藏书票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二):老百姓的生活。

  这本书,是金受申先生在30年代在立言画刊上的连载的一部合集。北京从元代开始,一直是历代王朝的首都,而生活在北京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生活伴随着王朝的不断更替,受着皇族与贵族的影响,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也显得别具一格,用他们当地人的话来讲就是处处透着讲究。这种讲究的由来,我觉得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皇城脚下的老百姓那种自我优越的体现,因为这些百姓的成分比较杂,他们当中或许就有许多是没落的贵族,没落贵族的现实很凄惨,但曾经贵族的生活方式却依然存在。另外一方面就是皇城文化所造就的比较独特的生活方式,这个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总之任何一种文化体现最为彻底的表家就是市民的生活方式。阿金寿神先生的这本著作,从京城的人情掌故,五行八作,各种不同的娱乐方式,甚至于各种行业都有比较详实的描写。或简或繁,深入而浅出。对于喜欢研究北京民俗文化的人来讲,实在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三):这是地地道道的“北京通”写的老北京故事

  说起咱这三朝古都北京城,那可是有得说道了,先不说各种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单讲咱老北京的风土人情,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而这金受申老先生,可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旗人,对曲艺、民俗、中医都颇有研究,这本书收录的便是金老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在《立言画刊》上的专栏“北京通”的文章,其记述事物的时代大约是清末民初,很多情况已为今天的人们不了解,只有少数老年人还能依稀知道其梗概,所以起名为《老北京的生活》。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老北京四季时令的习俗、老北京人的婚丧礼俗、老北京的吃喝忆旧、老北京人的消遣玩乐、旧时北京城的各个行业、下层群众的各种行当职业等等。金老先生对旧时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过往事物如数家珍般讲给我们知晓,单就过年的爆竹烟花,就大可说道,什么爆竹、烟花、花盒,再到大型的宫廷花炮,老北京的烟花艺术可谓令人赞叹。

  而老北京人的吃喝玩乐更是有趣,这喝茶有讲究茶馆的,吃鱼和鸡鸭也是不同种类各有讲究做法的,还有抽烟也是讲究旱烟水烟,说完了吃喝吸,还有玩的呢。北京人最喜养鸟、逗鸟,这里面也是大有学问,这鸟笼鸟架有各种分类,食罐水罐也是有分。然后就是鸟叫、训鸟,即便不玩鸟,北京人也会养金鱼啊、养蟋蟀啊,单就玩来讲北京人那可真是玩出花来了。

  再说这老北京的各个行当,这铺面生意的金融界、国药行、果行、煤业、肉类作坊、手工作坊、玉器行、裱画铺都是各有各的千秋,再到了下层百姓需要才营业的各个“口子”营生,买卖旧物的“小市”,还有走街串巷吆喝叫卖的货郎,老北京的市井百态跃然于纸上。

  藏书票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四):京城旧事,历历在书

  北京城,中国的首都,明清两代在此定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都城,皇室贵族聚集的地方,自然少不了各种讲究、各种习俗。以皇城为背景的老北京,深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满怀着好奇之心,我翻开这本《老北京的生活》一探究竟。作者金受申,掌故大家、民俗学家、曲艺研究专家。我们得承认,那个年代的人做学问是很认真很考究的。走进北京的老胡同,深入老北京们聚集的茶馆、戏院,与老北京们唠嗑摆龙门阵,听一听老北京的那些生活习俗。

  这本书的内容很接地气,从四季时令写起,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一些传统节日,传承着保留型的礼俗,春吃饼,夏消遣,秋赏菊,冬溜冰……当然远不止这些,除了传统节日,还有婚丧白喜事的礼俗。京城人多是帝王皇室贵族后裔,北京城里的生活自然更少不了消遣娱乐,什么养鸟、养蟋蟀、喝茶抽烟、唱曲皮影戏,……我们得承认老北京人是懂得生活享受的。那里曾是有钱人的天下,金店钱铺也就应运而生,玉器行、裱画铺,各种讲究的手工作坊,开始多半是满足贵族们的,但是渐渐地也成了街头百姓生活里的一部分。上层有百业,下层亦有行。茶行、厨行、车行……行行出状元,虽然“状元“此处不提,但半文言文式的介绍中却也读出各行的典故渊源。

  老北京不愧是京城,那里的传统吃食也是很有名的,我去过几次北京,豆汁、爆肚、各种果脯、糖葫芦,带着浓郁的北方味,耐饿,或易存放,冬天天冷时,在北京吃上这些,瞬间补充能量。关于吃食,这本书里也介绍了不少,什么鱼的吃法、鸡鸭吃法、羊肉吃法,都有不少讲究,细读津津有味。

  软精装的一本书,厚实,每种习俗生活的介绍不算长,且配上水墨简笔画,虽然文字介于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但读来还算通俗易懂,北京的风俗物事,如此道来,还是挺有趣的。趣味化的写法,让老中少读者读后都颇觉有滋有味。还附着武金生绘制的藏书票以及关于老北京民俗的小型明信片,让整本书添彩不少。

  文/ashley

  书评原创,转载刊用请豆邮联系~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五):字里行间的老北京韵味

  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总是给予我们一种别样的感受;而由过去的人用文字精心记录的远去了时代风物,给予我们的则是一种别样的韵味——一种只属于某个时代某个地域某类人的韵味。金受申《老北京的生活》正是带领我们领略老北京韵味的文字作品。

  第一次知道金受申,是在六年前接触子弟书研究北京方言词语的时候,那时是充满了感激之情,这种感激之情是源于他对北京方言语言的整理和分析;今日再读他的文字,则是充满了期盼之情。这种期盼是因为自己的类似研究进入了僵局,想从他的文字中寻找契机、灵感。金受申在《老北京的生活》中的确给予了我启发,这种启发是对文化研究角度的一种启示,也是对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启发。

  金受申以清末民初为节点,以其渊博的知识为前提,在《老北京的生活》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独属于清末民初的包罗万象的老北京世俗图。从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到消遣娱乐、下层剪影……丰富的内容配以得当的插图,成就了属于金受申视野里的老北京图,也成就了属于历史记忆的老北京。

  在“岁首观花”中金受申向我们介绍了水仙的种类,以及如何养水仙的方法。迎春、香橼、牡丹、腊梅、碧桃、梅花,种种在岁首只要用心我们就会看到的话,如今却湮没在不可言说的“忙碌”中,花不见,更不用说金受申在描述这些花时所呈现出来的那种闲适的心情。没错,金受申笔下的老北京生活给予我的就是一种闲适的感受。在这种闲适的感受中,又隐隐约约有着一种遗憾。文字能够记录下以往的文化,也能够将创造这些文化的人一一展现,但是这些人呢?若是没有金受申等人,想必他们连在文字中存在的机会都没有吧?我想,之所以我会感触如此之深,一是之前对清代的北京风俗有过研究,二是因为北京在中国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就连那些隐在胡同小巷里的每一个石块怕是都有着其他地域的石块不可比拟的蕴含,因为它们在北京。金受申在书中描述的清末民初的北京的风俗物事,是送给老北京民间的最好的礼物吧?

  《老北京的生活》内容自成体系,每一个体系下都是独有的老北京印记,读“裱画铺”,再想今日的裱画店,突然就觉得从一种充满了文化激情感受的氛围退到了嘈杂的现实。文化,真的不能复制,若没有真正理解透它的内涵,那么除了模仿,剩下的也仅仅只是表象吧!

  想要透彻了解一个被钢筋水泥占领的北京或者是别的地区,必须回到过去,对我们而言,就是阅读。而阅读的,自然是接地气的内容更能让我们明白这座城市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与内涵!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六):梦回京都

  《老北京的生活》是收集的金受申老先生30年代末40年代初发表在《立言画刊》上的作品,当时专刊的名字叫做“北京通”,这三个字用在金受申老爷子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1989年好像还有一本同名的书出版,也是金受申老爷子所著,现在去豆瓣下边看一看,你依然能够感受的到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时隔那么多年,为什么要再次印刷呢?按照叶祖孚的说法是:老北京生活那种忠厚淳朴的味道确实使人难忘。

  现如今是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生活。久居京城已经分不清谁是北京人,谁是外地人了。居家过日子的街坊四邻,虽说是南腔北调,但也是学着京腔京味儿地开口问候。一句“您吃了吗”的招呼,差不离儿也入乡随俗了。就包括那些高鼻梁蓝眼睛的“老外”们,也耳濡目染地学着讲出一口京味儿的普通话,在与三叔二大爷们一起聊天、撮饭、玩麻将牌了。

  早年间,老北京人的生活规矩多,说道多,礼数多。用一句形容老北京人生活的话来说,叫做:“一口京腔,二(两)句二黄,三餐佳肴,四季衣裳。”这才称得上是老北京人呢!

  穿着瑞蚨祥的衣服,蹬着内联升的布鞋,喝着张一元的茶叶,吃着全聚德的烤鸭,玩着荣宝斋的货品,看着广德楼的京剧,住着四九城的胡同,吃喝玩乐耍在京城。这才是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生活。本书中从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方面阐述了老北京的生活。书中的描写细致入微,以至于当我就看到吃喝忆旧章节的时候,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流下了口水。老北京炒三样,老北京灌肠,想想都饿得难受。

  不光吃喝还有玩乐,老北京的消遣娱乐方式也是很多的。大早上别管你起多早,总能看到有遛鸟的人。书中也特地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着重阐述,让你也不自觉的也想过把遛鸟的瘾。除了遛鸟,为我们所知的还有斗蟋蟀,我们在许多的影视中经常看到一些官宦子弟斗蟋蟀玩物丧志。其实斗蟋蟀是大众娱乐项目,只要你会养,懂得技巧闲暇时间和几个老友在一起斗蟋蟀也不乏是一种乐趣。

  除去我们熟知的一些项目,从书中你还能涨不少知识,攒儿、驴口而、火房子、这些老北京的词汇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拜读完这本书发现真的是长见识了。看样子北京不仅历史悠久,文化也是非常的有底蕴的啊。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七):【新春贺岁版《老北京的生活》】金受申先生最具影响力的作品

  拜年

  北京风俗,人事来往有“辞岁”“拜年”,大臣给皇帝辞岁,“府包衣”“府哈喇”给本府王公辞岁(府哈喇为本府属姓,虽不是包衣奴才,也有半奴的性质),本族晚辈给本族辞岁,有杆子、板子、影堂的族长家,族人应往辞岁,至亲如婿对翁岳须辞岁,即已订未结的女婿,也须给岳家辞岁。元旦黎明,家中拜年后,即到各戚友家拜年,回来车中载满活计成匣,甚至过了灯节还有拜年(北京习俗有孝服的给人家拜年须在灯节后,道远事忙的亦可晚到)的,所谓“二月二,青草没驴蹄,再拜新年也不迟”的,就是这个意思。北京拜年,只要长辈或平辈年长的,都要三叩头。旗人叩头前后不作揖,汉人叩头前后全要作揖的。北京城内拜年,遇本人在家,必须请坐受头,本人不在家,则“朝上磕”,就是向这家客堂布置为上首的地方,虚叩三头,如在其上。北京四乡,拜年的遇主人在家,亦是向佛堂叩头(与城里关外进门拜佛的不同,此为拜人,彼为拜神),只呼:

  “几伯,几叔,几兄给您叩头啦!”受头的在旁还礼如仪。城内妇女拜年,须过初六日,在初六日以前,妇女不得进人家门,谓之“忌门”。

  元旦起始拜年,初二日祭财神,商家表示开市,人家也要祭财神的。至初八日祭祀星神,名叫“顺星”,事先用灯花纸捻成“灯花”,用香油弄好,在黄昏后一更前后,在院中设祭桌,以北斗为目标,陈设香烛,用“灯盏碗”摆成“顺”字(灯盏碗系泥捏成小碗,直径寸许,深紫黝色,颇有古意,每至年残沿街有叫卖灯盏碗的,大半为卖支锅碗松花的附业)。将灯花放在其内,供品系素馅元宵,供品上齐,即燃灯花焚香叩首,香残灯亦将灭,然后由供桌起连续燃灯花,距离尺许,直送至大门外,用意在送祟,于是礼成。灯节由正月十三日起,至十七日止,各商家皆悬挂评书故事灯,供人参观。在前清各部也有挂灯的,工部灯最有名。商店旧时以饽饽铺善挂灯,有全部三国志、聊斋、水浒、列国、红楼梦等精致美巧的方灯。干果子铺(昔称倒装铺,今称南货店)的山西老板,善做冰灯,有麦龙灯,各式冰灯。前十年隆福寺街冰灯尚有名,近年只剩鼓楼前小门姜店一家。近年前门外各大布店亦竞制新灯,以广招徕,有时还能利用机关造成“鹊桥相会”的活动灯,可谓灯的革新了。我在民国十年前后,每到上元夜饭后,必邀二三好友,步行往游积水潭,冰上望月,归来后门观灯,由皇城根经宽街到隆福寺看冰灯。最使我爱看的,是东四头条火神庙的济小唐捉妖,最后到富有车行看烟火,往日快游,空怅前尘罢了。后门西城隍庙的火判,雄伟可观,近年因后门大街布店多放烟火,火判也很走一时幸运。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八):遥远的老北京

  遥远的老北京《老北京的生活》

  书做得很漂亮,翻开就是一张藏书票,里面图文结合,很厚重,不过图片一看就感觉来自遥远的过去,本来以为这本写老北京的书是现在的作品,仔细看看介绍才知道,这本书本身也是老北京的作品。

  作者金受申生于1906年,算是民国的文人了。金先生出生在北京,在老舍任教的北京第一中学读书,后来考入北大,在三十年代就开始为报刊写关于北京风物的文章了。其中有一个专栏就叫做《北京通》,这个名字挺符合作者的文章风格的。的确是一个地道的北京通。当年作者就想要把这些北京通的文章集成一本书,连插图和照片都整理好了,可惜当年并没出版,不过今天总算是完成了金先生的心愿了。

  书里面还配了插图,这插图画得也很有味道,可惜的是没有找到插图作者李滨声的介绍,不过看风格也应该是当年《北京通》的原配,带有鲜明的老北京风格。图和文章配合起来,老北京的味道就更浓了。

  书里面描的内容很多,有春夏秋冬,婚丧礼俗,吃喝消遣,京城百业,下层剪影,方方面面挺全的。

  老北京可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楚的,老北京的细节纷繁复杂。作者记录的也非常详细,甚至连当年的说书馆,哪里的“三国”讲得好都写得明明白白。

  作者不仅在记录也在考据,比如讲到夏季储存冰的冰窖,在历史上都认为清初都是官家冰窖,后来才有了私家冰窖,可是作者从文献中找到证据,证明在清初就已经有私家冰窖了。

  那时候的婚礼就有叫门堵门了,看双方的对话,和现在差别不大。不过也有变化,比如挑盖头啊,比如交拜啊,就都没有了。

  关于吃书中写得很多,老北京的饮食也丰富多彩,其中有一样叫做芥末墩,是用白菜用开水抄一下,或者小煮一下,然后切成一段一段的,在每一层上抹上芥末和糖,然后困上一个星期。我以前是在老舍的书中看到的,老舍就特别爱吃,我有一年冬天也试着做了一次,味道真的很不错。我挺喜欢吃,就是一次做一大颗白菜,很久都吃不完。

  老北京的生活是一种文化,可惜当年照相机太稀缺,留下的影像资料太少了,所以文字的记录就更显得珍贵。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九):老北京,老灵魂

  读《老北京的生活》

  作者:姽婳小术

  我并不是北京人,但是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却非常向往那种生活。

  北京给人的印象,是四合院、老胡同、街坊邻居糖葫芦。这样北京,是旧一代人的印象。随着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经济发展的脚步也是越来越快的。现在去北京旅游,看见的可能就是天安门、水立方、鸟巢等等。

  作为一个爱玩的人来说,我对于北京的印象是老胡同里的糖葫芦。我有一个朋友是北京人,住在八大胡同附近。我去北京的时候,他第一个带我逛的就是八大胡同,这个以前有名的烟花柳巷。我去的时候,楼与楼之间的胡同道上挂满了红灯笼,煞是好看。

  我跟着朋友走街串巷,迎面而来的是浓浓的老北京风味。比如路上一些老人聚集在一起唠唠嗑,骑着脚踏车买糖葫芦的人,茶馆、戏院、豆汁等等。

  作为一个浙江人,对于茶馆并不陌生。在我老家,至今还保留着喝早茶的习俗。每天天不亮,外公就会踩着他的车,去镇上老街区的一个拐角的街区和他那群朋友喝早茶。我们那的早茶要赶趟,过了那个时间,那条老街区就完全没有那种气氛了。所以这样的早茶,我只赶上过几次。有早上起不来和需要读书之类的因素在。但是我一直记得跟着外公喝早茶的样子,一条街区,摆满了桌子凳子,来了就随便找个空凳子坐,满满一街区黑压压的全是人。这样的早茶大多属于老年人。喝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一段时光。

  北京的茶馆和我们那的早茶,有所不同。北京茶馆分很多种,大多都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调,有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等等。茶馆还有很多延传至今的一些技艺,比如倒茶、斟茶等。茶壶的不同,倒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如果说老家的茶,喝的是旧时光,那么北京的茶,喝的是意趣闲暇。一个粗糙一个精细。就如同北京人的讲究。

  在说说这讲究,比如养鸟、听戏、喝茶吃饼。北京这地就给人一种多元化,而北京的人则更加给人一种独有的风味。我打个比方,我以前去定制西装,我问给我量尺寸的师傅。为什么有些人,不管穿什么也还是能看出他身上的气质呢。师傅说,那就跟他的生活有关了。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一个讲究的地儿,自己也讲究。我想想确实有道理。一个贫民窟的孩子和一个华尔街的孩子。就算贫民窟的孩子最终变成亿万富翁,他还是很难学到华尔街的孩子身上与身俱来的贵气。那种贵气是从小养出来的,而不是后天学来的。就如同生活在皇城脚下的北京人。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儿时的记忆里也有挑着担的卖货郎,走街串巷的三轮车混沌。这些记忆里的事物,在北京的老胡同里才真的被赋予了更有意味和味道。这是一个属于北京的老灵魂。

  《老北京的生活》读后感(十):京腔京韵自多情

  金受申老先生,土生土长的老北京旗人,对曲艺、民俗、中医都颇有研究。

  本书我是从头到尾读了四天,一气呵成。跟着金老先生,从北京的四季时令读起,到婚丧习俗、消遣娱乐、旧京百业…让我切切实实的领略了一把玲琅满目的旧京都生活,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老北京风韵。金老先生用平实亲切的笔触描绘了朴实的北京城,让我看到了一个跟平时广播电视宣传的帝都完全不一样的北京,字里行间透漏着趣味、学问和人生哲学。

  比如,老北京人会玩,这一点在“养鸟的用具”中可见一斑。北京人玩鸟,光笼子的材料、形状、漆色、盖布、直径尺寸、有无土挡等就有十分讲究。再比如,两遛鸟人在清晨提笼遇见,光看笼子扮相,就能猜着彼此的玩家级别,像黄鸟押音、交嘴叼棋,这绝对是行家必备技能。北京人玩的宠物,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养鸟、养蟋蟀、养金鱼之外,大到老鹰,小到蝴蝶,都是可以饲养和玩耍的,不像现在,人们只沉迷互联网,时代虽然进步了科技也发达了,再好的网络游戏,或许也比不上当年一群伙伴儿在胡同和四合院里围成一圈逗蛐蛐、打弹珠般欢乐,这才是一种同龄人最接地气儿的同仇敌忾般协作。

  此外,本书让我最欲罢不能的,还有关于“鱼的吃法”这章的描写。北京虽是内陆城市,既不靠江又不挨海,但北京人民在如何吃鱼上真是发挥了聪明才智,下足了功夫。什么潘鱼、五柳鱼、胡适之鱼…好多鱼的烹调方法我都是第一次听说,金老还不吝惜的将这些鱼的做法一一讲述,真真是“授人以烹鱼”,似乎隔着纸背儿都能看见鱼在锅中蒸煮煎炸,闻到阵阵香气儿,而关于鸡鸭、羊肉、茶、酒的吃法更是学问种种,每一种都是门道,是技巧,还是营生。

  书中有些描写是极为珍贵的史料,像宫廷花炮的制作,满汉嫁娶的习俗都是能记入教科书般的知识。

  之前,有生长在大北京的本地朋友告诉我,要想读懂北京滋味,还真得窜进胡同里边,转转前门楼子,吃几串冰糖葫芦,去八大胡同看看老北京平房,上梅兰芳剧场听听戏,然后再到大栅栏买双布鞋穿上,只有这些不起眼的消遣,能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京城生活。

  可能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北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是那么的崇高和特别,似乎北京总有种说不清的包容和沧桑给人一种向往感。如今的京城变化巨大,高楼林立人潮匆匆,几乎不见慢悠悠的老北京生活了。金老的文字又让我们回到了那座没有互联网和现代化设施的城,让我对这本崭新却看起来有些泛黄的、配上李滨声老先生诙谐流畅漫画的书页泛起对旧时光的沉沉感怀和敬意。或许,在真正的老北京人看来,这是一段没有光影却身临其境的记忆,是一种对旧城池深深眷恋却也无奈时光变迁的爱。我觉得最适合在看完本书做的事儿,就是明早儿一出门,甭管见着谁,都先来一句:

  吃了嘛您内!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