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锦集

2021-04-15 03:09: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锦集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是一本由季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一):《唐诗宋词里的趣事》

  诗词很美,却停留在儿时混沌的背书声里。

  那些名句,很早便认识了,这次相逢,却是生疏的一字一句的梳理。又像打开记忆的阀门,涌入熟悉的感觉。

  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混沌的,记忆的断代是硬伤。才知道晏几道是晏殊的儿子,才知道孤篇压全唐与爱情有关,才知道我是知道自己的诗派喜好的。

  物是人非,诗人不再,诗词永恒。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二):这本书真的是很水

  这本书明显是硬凑起来的,充分暴漏了作者对唐诗宋词了解的并不多。标题取得也是很尴尬,写书太不用心,很水!唐诗宋词里面那么多的有趣故事,作者选取的并不典型,也不是有趣,很多对诗词稍有了解的就基本能够知道这些事件。叙述也很一般,总之可以明显的感觉这本书就是骗骗钱的,多读些诗词就好了。

  另外,书的印刷质量也是可以的,中间既然有好多张空白页,读一篇忽然翻过来是白页,后面也没有了,没有印出来,北京大学出版社也太不负责任了。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三):深读唐诗宋词:细品悟而知韵味

  关于唐诗宋词,有网友曾经犀利的用当下流行语总结了一下“田园有宅男,边塞多愤青,咏古伤不起,离别满悲情。小资喝花酒,老兵坐床头。知青咏古自助游,皇帝宫中愁。”虽总结的不无低俗,但基本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创作心路历程。由教育专家季风先生写作的《唐诗宋词里的趣事》,挖掘的也正是这些诗词背后鲜为人知的关联故事。

  唐诗宋词,毫无疑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巅峰,对我们这代人而言,从小受的教育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天知道,当时年纪幼小的我对于这些不明所以的诗词是多么头疼。直至现在,当我开始教孩子读一些浅显的诗词时,我都会试着站在他的年龄去解释他可能不会懂的词语和典故,力求让他明明白白的懂得诗词全部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去喜欢和背诵。《唐诗宋词里的趣事》展现给读者的,就是诗词的关联背景和相关典故,把特定的诗词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看,会能明白其深层的咏叹,也会对这中华文学史“双绝”产生更深的理解和共鸣。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共分八章,按照不同的诗词体裁,以“乐府”“律诗”等八个不同的出发点,选取其中的代表作进行解读。既然是文学史“双绝”,且由于唐宋时期在我们古代相对鼎盛的地位,关于唐宋诗人及其作品的研究可以说已经相当成熟了,以此为课题很容易,因为素材丰富、深受欢迎,但又并不容易,因为前人的研究成果足够成熟很难再另辟蹊径。季风先生的此书选取的就是一个比较讨巧的切入点——“趣事”,其实全书读下来,你会发现,“趣事”这个词或许并不十分贴切,或者说不是你第一眼以为的“趣事”。季风先生在本书对诗词的解读中,着力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诗词放在朝代更迭历史大事件和诗词作者的生平经历中去详解创作背景和动机,二是对诗词中引用到的典故娓娓道来,并加以延展,将经典典故出现过的诗词加以列举。真正能称之为“趣事”的背景故事也有,比如宋之问和刘希夷之间因诗杀人的故事是否属实、比如晏几道的浪漫邂逅的真真假假……但是诚如作者所言,这些故事由于时代的流转,多数已经无从考证、难辨真假,只能当作一种传说而非确定的史实去对待。

  通读全书,作者在各代表作选取解读和史实典故的考证方面下了很大功夫,足见其诚意和功力。但稍显遗憾的是,各篇章题目与内容解答上颇有题目故作玄虚和文不对题的嫌疑,在同一位作者作品的选取中,也有内容重复的情况出现。

  总的来说,全书切入视角独特,选取诗词极具代表性,背景、典故解读很见功夫,可读性很强,虽略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四):一个真敢写,一个真敢出。

  说实话,读了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由“知名教育专家”写的“加印畅销书”,比吃了shit还难受。

  书内水平一般般,地摊文学里属中下等的那种,病句若干,史料不严。“专家”啊“专家”,什么叫“羞耻”你知道吗?

  莫名其妙的文章题目+对题目驴唇不对马嘴的几句解读+百度来的诗人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知名教育专家+加印畅销书。

  那些买书的什么心态?弱智?那些在豆瓣书评上一本正经夸这本书的,一条评论给多少钱?给我也介绍一下业务?

  作者这种水平,发一个盗版出版社或者野鸡出版社,也就无所谓了,偏偏是中国出版界人文社科“学术”类的翘楚——北京大学出版社给出的。大家跟我读——“北京大学出版社”。我读了一点之后怀疑这本书是不是盗版的,假借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号来招摇撞骗的。

  呵呵,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大啊北大,你的后人这么作践你,你知道吗?

  多少真正有学问的人,出了书只能发辣鸡出版社,“季风”专家挺有门路的,一发就是北京大学出版社。佩服。

  我今天很生气,跟这本书的内容无关,与北京大学出版社有关。原谅我的语无伦次。现在的人,为了钱,什么都肯干。一个真敢恬不知耻地往北大出版社送稿,一个真敢恬不知耻地出版。一拍即合,臭味相投,然后变成了加印畅销书。

  有些人说了,你说人家写得不好,人家是加印畅销书啊。对,畅销书,那有怎么样?哪个出版社都能出,就高校的出版社不能出。

  最后,给自己留点脸,给中国学术留点脸。迟早你们这些向钱看的,都会被钉在耻辱柱上。

  辣鸡。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五):那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唐诗宋词里的趣事》有感

  唐诗宋词,对于生活在大陆的人们来说应该不陌生,因为我们从小就被父母长辈们教导要熟记熟背,而且还流行一句俗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唐诗宋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唐诗宋词的记忆却是被动型的,可以说对于诗词的作者是没有去过多关注的,即使需要记忆那也是因为考试的时候要考才去记忆的,更别谈诗词背后的故事了。

  诚然,唐诗宋词已经离我们比较遥远了,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有这么多人在学习呢?这也是因为唐诗宋词里面所体现的文学艺术是值得我们现在的人们去学习体会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到唐诗宋词字面背后的故事,例如作者,当时的环境背景等等,这对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唐诗宋词有很大的帮助。

  我拿到的这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宋词里的趣事》就是一本专门讲解这方面的书籍,这本书与市面上其他唐诗宋词类的鉴赏书籍不同的就是本书不是对唐诗宋词进行简单的解释,而是从选出的这些诗词的字里行间里去探寻背后的故事。本书正文部分一共八个章节,可以说在这些章节里面的文章里,作者选取的角度也是多种多样,有的是介绍诗词背后的作者的生平经历,有的是通过诗词来探讨当时的历史事件等等。

  可以说在本书中,身为读者的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我们以前在这些唐诗宋词的字面解释以及鉴赏里不能知道的冷知识。例如第四章“现实主义情怀: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里面就对杜甫的《兵车行》进行了系统的挖掘,例如‘青海头’,可以说如果我们来进行解释的时候多半会说是一个地名,就在青海,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在‘青海头’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通过这一场用兵,看到的尸横遍野,可以说在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们能够比较容易的了解到杜甫当时在写下这篇叙事诗时的那种沉重心情,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通过这样的角度相比简单的诗词鉴赏,我们更能够理解和接受。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不错的另类视角了解我国的唐诗宋词的书籍,相信通过本书读者们对于唐诗宋词会有更深的认识。

  《唐诗宋词里的趣事》读后感(六):唐诗宋词中的趣闻轶事

  鲁迅先生说:“中国的诗歌,在唐代就已经被人做完。”陈寅恪先生则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可见,唐诗与宋词不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

  我们小时候,几乎人人都背过《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小孩子常死记硬背,体会不了诗词当中的意境和感情。这本《唐诗宋词里的趣事》选取了唐宋十几位诗人的作品,作者季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多个角度讲述了与诗人有关的人和事,通过了解这些诗词背后的故事、历史背景及诗中的典故,对于那些少年时就熟悉的诗与词,仿佛又多了一份体会。

一 田园山水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山水、景物、大自然早在《诗经》中已经有过大量的描写,但都是为人物活动做背景,山水风光只是一种媒介,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所以,尽管先秦、两汉都有大量描写自然的诗篇,却都称不上是田园山水诗。

  直到东汉末年,曹操写了《观沧海》,才算得上田园山水诗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社会激荡,阶级固化,玄学与佛教又在社会生活中风行,广大才子文人仕途之中不得志,纷纷归隐山林,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和山水诗,在这个阶段,田园山水诗从先秦的陪衬地位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象。随着大唐盛世的到来,田园山水诗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出现了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是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这首诗是王维隐居辋川时所写,辋川是现在西安市的一个镇:蓝田县的辋川镇,位于终南山下,终南山风景优美,是道教圣地,很多名人雅士,如老子、陶渊明、孙思邈等都曾在终南山隐居。在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中,小龙女也是居住在终南山的古墓中。

  王维少年得志,很年轻就考取了功名,然而他一生仕途坎坷,考中进士后不久就被贬官,后在张九龄做丞相时才得到重任,似乎前程远大,风光无限,但不久之后,他便受人排挤,被调往边塞,远离权力中心,后在安史之乱中,又被安禄山强迫做官,被唐朝廷视为“叛徒”,几乎断绝了仕途之路。王维受母亲和弟弟的影响,晚年寄情于禅宗、山水,在辋川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虽然身有官职,却心系山林。

  王维的名句“行到水尽处,坐看云起时”,寓意人生的穷途末路之中,却看到了另一片天地,于人生的绝望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苏轼也曾称赞王维的诗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 边塞诗

  边塞诗主要兴盛于初唐到晚唐的这段时间,边塞诗在唐朝的繁荣,绝非偶然,这与唐朝当时的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大唐盛世,疆域辽阔、举世闻名,在这个阶段,大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明、国家采取开放的民族政策,包容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交融,吸收了世界文明的精华,这为边塞诗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土壤,同时,朝廷征调大量文人去边关进行文书、后勤等工作,使其身临其境,触景而发,出线了大量优秀的边塞诗歌。其中,在众多的诗歌中出现了两个历史符号:玉门关和楼兰。

  从王九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关山月》中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都可以感受到玉门关的环境之恶劣、距离之遥远。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敦煌郡,武帝后元年分酒泉置……龙勒。有阳关、玉门关,皆都尉治。”玉门关位于甘肃敦煌境内,设立于汉武帝时期,因为西域进口的玉石必须经过此关而得名,过玉门关就像如今过海关一样,需要通关文牒,西域与中土的划分也是以玉门关为界。随着文人墨客的诗歌传颂,玉门关从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关隘,变成了边塞诗中保家卫国、思念故土的意向符号。

  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魏晋时期的西域十六国之一,位于现在的罗布泊境内,最早关于楼兰的的记载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就是罗布泊。

  楼兰在西汉昭帝时,归顺汉王朝,直到东汉时,仍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塞、通行重镇,是前往西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根据《魏书•西域传》中的记载,公元422年,楼兰人因为水源南迁。之后就几乎没有史料记载了。

  关于楼兰古国的消失,不管是历史界还是考古界都没有定论,最可能的猜测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最终楼兰人为寻找新的水源、新的居身之所,弃城远走。

  到王昌龄写此诗的时候,楼兰已经不复存在,“破楼兰”借用了西汉昭帝年间,博介子斩杀楼兰王的典故,借此书写将士保家卫国、誓死也要消灭吐蕃和突厥当权者的决心。

  后来楼兰就经常被诗人写到诗中,用来指代敌人或敌方统治者。即便是在今天,楼兰也常被写入盗墓、考古类小说中,代表着一种神秘又古老的文明。

三 浪漫与现实

  唐代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派,分别以“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的为代表。

  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可以追溯到屈原的《离骚》,经过两汉、魏晋乐府与诗歌文化的发展,在唐朝达到了巅峰,世人将李白视为可与屈原并肩的浪漫主义两昆仑,足见李白在诗歌史上无可替代的地位。

  陶渊明爱菊,陆游爱梅花,李白爱饮酒却更爱明月,在李白的诗中,咏月之处多大300多处,足见他对明月的喜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句话读起来就有一种豪情壮志、自由奔放之感蕴含其中。

  李白的这首《将进酒》写于辞去翰林官职,离开长安,开始浪迹江湖的生活之后。那时,他已经离开长安八年之久,在与好友岑勋和元丹丘借酒放歌之时,挥笔写下此诗。

  起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磅礴,奠定了整首诗恢弘壮阔的基调,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然而人生苦短,稍纵即逝,需及时行乐,三五好友借酒放歌,“与尔同消万古愁”。

  如果说,李白是唐代浪漫派诗人的代表,那么杜甫则是现实主义的代表,这二人相识于李白云游江湖之时,虽然作品风格大不相同,却惺惺相惜,互为挚友。

  《诗经•国风》大概是最早的现实主义的诗歌,通过普通劳动人民的创作,记录了大量当时的真实生活。后世多以现实主义为主流,东晋末年,出现过一段过分追求文采、华而不实的创作时期,到唐朝安史之乱爆发后,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杜甫流落民间,看到百姓生活的艰难,写出了大量具有批判意义的诗作。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首《兵车行》是杜甫写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不仅要服兵役,还要承担沉重的税负,生活困苦不堪,怨声载道。杜甫借用唐初薛仁贵在青海的大非川惨败、将士死伤无数这一典故,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人民的痛苦,用诗歌描绘了一幅生离死别的悲凉画卷。由于杜甫始终通过诗歌来揭露社会现实,心系天下、忧国忧民,人们尊称他为“诗圣”。

四 宋词的婉约与豪放

  唐诗兴盛三百年,达到顶峰,到了宋朝,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宋词,我们现在把唐诗和宋词称为中华文学的两座双峰,但词起初是民间用来配合通俗乐曲的歌词,由歌女款款唱出,最先多以儿女情长为主要内容,给人婉转含蓄的感觉,是“伶工之词”。

  宋词开始登上大雅之堂,要归功于历史上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王国维评价他,说他将“伶工之词”变成了“士大夫之词”。

  到苏东坡时,开始赋予宋词豪迈的气质,使宋词俨然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诗人有李清照、柳永、晏殊等,豪放派的代表则以苏东坡为首,王安石、辛弃疾也位列其中。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出自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

  靖康之变后,又过了两年,李清照46岁了,这一年她挚爱的丈夫赵明诚因病去世,适逢金人入侵,李清照安葬好丈夫后,就随朝廷南迁避难,流离失所,国破家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天,她一人独坐,看到一只大雁飞过去,哀鸣不断,联想到自己如今也是无家无国之人,丈夫去世后,自己孑然一身,睹物思人,不禁感伤,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整首词基调哀婉,孤苦凄凉,把人生尽头的冷清书写的入木三分。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气势磅礴,谈古论今,把豪放词的特点表现得淋淋尽致。

  当时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受“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到黄州做官,他四处游玩,经过黄州城外的赤壁遗迹所作,由周公瑾想到自己,白发已生,壮志却难酬,不禁感慨人生如梦,不如对月痛饮吧。

  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多次被贬,多次又东山再起,失意之时,反而是他佳作频出之际。宋神宗每每看他的文章,都不思饭食;欧阳修每逢收到他的新文章,都快乐终日,并预言苏东坡之后,将无人再谈论欧阳修。

  唐诗宋词中的趣事,绝不仅仅只有这些,诗人们虽已逝去,但是他们的作品和趣事却会永远留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不管何时何地的读者,都会被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所滋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