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小说读后感锦集
《唐人小说》是一本由汪辟疆(校)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人小说》读后感(一):读《李娃传》
从写出复杂人性的角度看,李娃这个人物很生动,美艳狡慧,爽快决断,不拖泥带水,感情生活上占尽优势,可见唐时传奇女性风采。 1、起初,李娃对郑生没什么感情,只是个合适嫖客,金尽情绝。 2、郑生穷困潦倒又父子断绝,李娃偶遇而心生怜悯,当然对老姥的说辞也是合情入理。又看郑生一往情深,且聪慧可造,所以有养成之计。 3、郑生既成,李娃迎来关键时刻,欲擒故纵,得郑父赞赏,应该说郑父是很开明的,不以出身论英雄,李娃終得偿所愿。 这故事固然香艳有趣happy ending。但贵在生动,如丫头回呼掉马鞭公子又来,如姨娘使跳脱计,如公子唱得好丧歌,如雪地再见,二人各有一昏 (公子悲愤,姑娘伤心)。
李娃真是强势大女主。
《唐人小说》读后感(二):西厢记是一则童话 莺莺传才是人生
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不,应该说从姥姥的收音机听过莺莺传了。那时候年龄小,很是迷惑,从广播里听到的现在来说应该是西厢记,不过中间断断续续夹杂了姥姥对我讲的另外一个版本,那个应该就是莺莺传的结局。张大了以后两本才算真正读过。那时候很是郁闷,也很懵懂,小小的孩童懂得什么,很是为莺莺的结局纠结。为什么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两个人不是很相爱吗?怎么就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呢。
经历过一些风雨后才懂。哪里有那么多大团圆的结局。西厢记就是一个童话,莺莺传才是活着的人生。不过是人生在世活得太苦,太艰辛,就希望有这么一个团圆的故事来安慰自己,哄自己,看,还是有圆满的结局的,或许这就是一个情节,一个安慰自己的故事。哪里会有那么多的才子佳人,富可敌国,都是假的。唯有你付出了,遇到一个渣男,以说媒下聘时间为借口来哄骗年轻单纯的女孩子,以奔前途为借口来抛弃,中间拿着你的信件在狐朋狗友间吹嘘自己的魅力,又以妖孽来定性你,功成名就结婚后还想再撩你,幸亏莺莺识得渣男面目,以小诗留言,不过怎么越品越像是余情未了。
写书的这个元稹就是一个渣男中的战斗机,应该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写的一篇唐人传奇,人品渣,写出来的男主更是渣的出色。
这才是赤裸裸的人生真相。西厢记是鸡汤的话,莺莺传就是毒鸡汤。
《唐人小说》读后感(三):随说两句,唐人小说
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写北美原始部族神话,种种神奇虚妙,不输志怪小说,而其中含有深意。他的结构人类学,便是从这些夸张神话中,逐渐理出深层的社会结构内涵。其实放宽来看,种种观念、习气、禁忌、伦理,往往也都有深的意义。我感觉唐代传奇小说,便是强烈而丰富的文本。年轻时读《游仙窟》,满篇华丽辞藻的堆砌之后,是震慑我到目瞪口呆地步的奇妙世界。其中所含的,如桃花源的母题的转化,以及有关性别、伦理的引用、解读和曲解,甚至超出了原作者的意图。大概因为,一些基本的母题,如梦,如两个世界,如桃花源,如镜子,如精怪,基本都是沉淀多年的整个观念世界的反映,所以宏大深厚。
汪辟疆搜罗同一母题的多个文本,更能让人感受其中观念的发展。如第一篇《古镜记》中“镜子”在不同篇目里的联系与沟通。这一篇,字字珠玑,每句都可琢磨引申。试举一例,如古镜所起作用,能令妖者显形,这便有一层对表象与本质的思考。镜子所反映的,本是“表象的表象”,但通过一种自审的目光,它竟然直趋本质,这里实在有一种视觉的文化意味。而其照的妖——“狐狸精”,又是另一个常见的母题:带有性的意味、不遵守伦理规则的女性角色,被转化为一种流传世间的文化符号,这也不是仅见的例子。(插一句题外话,年轻时我对湘西巫蛊文化很感兴趣。后来听说,那些被众人认定的所谓蛊婆,往往在外表上要么极其漂亮,要么极丑。那我就猜想,这种习俗里,或许也有一种类似于为避免流血冲突而演变成的禁忌。)又比如,年轻时读废名诗,有一句“ 因为梦里梦见我是个镜子/沉在海里他将也是个镜子”,感觉非常有趣,这里既有反复之梦,又有一“沉在海里的镜子。”当时我想,镜子本是照人的,沉在无人的海里,实在是相当孤寂。如今读《唐人小说》,见汪氏搜罗有关镜子诸篇,有许多便是“沉在水里的镜子”。这一现象,非常有趣,也值得琢磨。
再有如第二篇《白猿记》,有关抢掠美貌女子的白猿的传奇。这就近似于一种社会状况的变形了。而其中所流露的观念和伦理,也特值思考。
想起当年读《卅三剑客》,真的百感交集。聂隐娘因电影出了名,可不出名的,有更多特异的豪杰。任熊画剑客图,贾人妻是“为夫妇侠,为子母酷”。这个传奇,当年也是让我惊呆了,但同样发人深省、孔武有力。
(wow,现在评论也可以赞赏了知道么!!)
《唐人小说》读后感(四):巧遇西厢故事之祖《莺莺传》
翻开这本《唐人小说》,见到许多熟悉的篇目,比如:《柳毅》、《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等等。但最好奇的还是这《莺莺传》。过去我只看过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知道脱化于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但不曾详细读过。读后发现《莺莺传》与后世再创造的文本差别很大。《莺莺传》中张生始乱终弃,抛弃了崔莺莺。而从“董西厢”开始,改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结局。
团圆的结局自不用说了,主要是这张生在唐人元稹笔下是如何始乱终弃的呢?读后我是大跌眼镜的。是这张生抛弃她的理由实在是古往今来无良男子之祖也,文中写道,张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简单地说,张生认为崔莺莺丰润美貌,这等如花女子都是祸水。还举例道,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他们实力雄厚,但最后都毁在了一个女人手里,留被后人耻笑。我张生的德行不足以降服此妖孽,只能忍痛割爱。在这里我要格外提及一下的是,张生与崔莺莺在这之前已经同床共枕。
这同如今的男性在抛弃女子时的话是多么地如出一辙,比如,我很爱你,但我配不上你,无法给你幸福之类。此等借口鄙俗不堪也。当然,说这类话也有相应的语境,如今的时代与张生说的最大区别是,张生的女人祸水说时下是少见了。
除此,《莺莺传》中张生抛弃莺莺的结局与上文的进展对比起来显得很是突兀。我想这是元稹以小说中角色之口吐他一家之言,但这破坏了全文的节奏,所以无论从情感逻辑来说,还是从文章的稳定性来说,这个结局都欠妥。恐怕这是后世不断有人在此基础上再创作的原因之一吧。最后在众多版本中,王实甫的“北西厢”脱颖而出,流传至今,最为盛名。
“北西厢”中张生非但没有薄情,反而轻功名,重情义,愿与莺莺白首不相离。在男权社会的主流话语中这是较为少见的声音。这里除了情感上与后世的人共通,引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共鸣外,还有那些富有感染力,情思绵密的句段流淌在每一位的心间。比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又如: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唐人小说》读后感(五):传奇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曾经说到:“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在唐之前的小说也并非无可追寻,却多是粗陈梗概之类,而在唐代,尽管小说大多不过是投谒之时用之行卷,但是毕竟渐趋工整,看得出小说发迹之像了,在这本汪辟疆先生的《唐人小说》中,作者就为我们展现了唐代小说的面貌。
众所周知,小说在中国洋洋几千年的文化中始终占据着微不足道的地位,窃以为或许是因为中国的儒家观念与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缘由,中国文人始终以诗文与策论为尊,十分瞧不起小说,仅以娱乐主考官、高官为目的,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小说也逐渐发源并且在唐代取得了飞跃,无论在统治阶层还是民间,都得到了人们的喜爱,甚至文人聚会时,也有以“说话”消遣的。写作编撰的文人更是层出不穷,元稹的《莺莺传》流传千古,至今尚有余韵,沈既济、李公佐、陈鸿、沈亚之等人也多有文采,牛僧孺以一代宰相之尊,也编撰了《玄怪录》。本书在搜集了这些重要唐代传奇故事的基础上,也结合了其他文献记录加以比对,对于其作者出处均有考据,且附录了相关文献,便于读者比较阅读。也可看出唐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从唐人小说中我们似可看出其深受佛教、道教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的思想,道教的清静无为都在作品中多有体现,如果说儒家思想更为统治阶层所喜,那么佛教道教思想则更为普罗大众所接受,并且在传奇故事中口口相传,在唐人的小说中,有太多关于梦的故事,《枕中记》、《南柯太守传》读来都令人觉又恍然一梦之感,确有其喻世醒世之功,加之文字精到,意简情长,读来令人情致绵长,齿颊留香。
在唐人小说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其对于后世戏剧、小说以及文学的影响,也可以见出当时社会的现状,《长恨歌传》我们既可见出爱情,也能看出唐代社会的黑暗。《东城老父传》则写出玄宗时贾昌因斗鸡得宠,后又因安史之乱而家道中落,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段故事,《谢小娥传》勾勒出一位隐忍坚决的侠女形象,《冯燕传》简短故事中却一波三折,所体现的侠义之风,令人惊佩。而虬髯客、红拂、李靖的惺惺相惜与磊落豪情,千年之下,亦令人神往。唐人用小说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今人称羡的唐代社会——繁盛、深情、神秘而又妖艳。
阅读这些唐人小说,令人百感交集,唐朝是中国繁盛之时,同时也是小说初绽之时,在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英姿飒爽的男人,桀骜不驯的女人,以及哀婉凄绝的爱情与重侠尚义的侠客,现在我们常用传奇代指唐人小说,其实传奇这两个字亦非常适合形容这些唐人小说,以及那个时代。
《唐人小说》读后感(六):满满一书的唐人风情
小时候看唐传奇,读的是《长恨歌传》、《莺莺传》、《昆仑奴》、《霍小玉》等名篇,这些故事已在戏曲舞台上被演绎多遍,审美疲劳,读时并不觉得有甚特别之处,狭隘地认为你侬我侬,谈情说爱是最老套的故事,连还魂、托梦、人鬼恋之类的魔幻情节也挽救不了。再后来,迷上了《酉阳杂俎》、《宣室志》、《灵怪集》里那些鬼故事,随后又沉迷于唐人笔记、名人八卦,仿佛窥见熟人隐私一般刺激,所以我对于唐传奇倒真的是没看多少,乃至许多侠义故事,唐人奇遇被硬生生地错过了。多亏蒙纪老推荐,购得这本《唐人小说》,决心补一补缺,如今业已读完,评人须盖棺定论,对于书也当是掩卷来评吧。
早在汪辟疆之前,鲁迅也编过一册《唐宋传奇集》,内容大体与《唐人小说》一致,而后者选篇更全,按成书年代排列,还将流传甚广的单篇和集子分为上下两册,刚好顺应唐人传奇由单篇发展至小说集的趋势。选文以许刻《太平广记》为准,在脱误处用《道藏》,《文苑英华》等校补,文末加上对母题的扩写、改编,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唐人写传奇或为行卷,或为讽喻,或为党争,原因千奇百怪,如《游仙窟》就被人传为张鷟老儿暗恋武则天之作,虽然未可尽信,但有了这背景再去读故事,就又有一种滋味了。
跟着《唐人小说》,读者从还带有六朝“粗陈梗概”遗风的《古镜记》和《补江总白猿传》出发,一路顺时间而下,读到起承转合已然完整的《长恨歌传》、《莺莺传》、《郑德麟》,又转而读到《玄怪录》、《续玄怪录》,故事风景也由隋末唐初的古朴,开元盛世的盛极而衰而来到晚唐的凄迷。一番旅途下来,读者不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唐传奇啊。” 因此,相较《唐宋传奇选》,《唐人小说》更能窥见唐传奇的全貌。书中所录故事涉及神怪、爱情、冒险、佛道等等不一而足,唯独恐怖惊骇的不含在内,大抵这块不划在传奇范围内。
说起这本书的诞生,乃是出于一位教师的赤诚之心。1928年,汪辟疆在第四中山大学文学院任教,所授科目中有一门就是《唐人小说》。小说在元明之后被儒教斥为末流不受重视,而明人又热衷于做标题党,爱将小说篇名改得面目全非,如《李徵》改为博人眼球的《人虎记》、《郭元振》改为恶俗的《乌将军传》等,所以在汪辟疆的时代,所剩唐人小说大多错漏百出,篇目张冠李戴,这样本身就是错的东西自然不能拿来教学生,汪辟疆索性就自己上阵编纂了这么一本教材。经过六百多个秉笔疾书的日夜,他终于把一千多年前那个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世界带回给了我们。
汪辟疆先生
《唐人小说》读后感(七):唐人小说---那个年代的百味人生
华夏,泱泱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无数朝代更迭,灿烂的文学史,顺手拈来,都沉积着厚厚历史尘埃。唐诗宋词,四大名著,聊斋志异,等等许多文学经典,流传至今。 记得小时候的电视剧聊斋志异,各种鬼怪狐仙,魑魅魍魉,配上渗人的音乐,妥妥的童年阴影。长大后回过头来看看,才知道,作者只是以鬼怪喻人,人可怕起来,比起鬼怪,过犹不及。 唐人小说,像是唐代的聊斋志异,故事光怪陆离,匪人所思,他是一本唐代奇异故事合集,由汪辟疆整理发掘,形成一整本合集。故事内容丰富,以人为主角,以鬼怪以主角,以物件为主角,不胜枚举。 印象深刻的是一些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或飒爽,或美丽,或可爱,形形色色,让读者可以领略到唐代女性的风采。 中国古代女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依附男性生存,漂亮的女性被冠以狐狸精,红颜祸水,尤其君王,自己昏庸导致灭国,却把责任推卸到女性身上,女性蛊惑导致的灭国。但凡末代皇帝都会有一个祸国殃民的美艳无比的女性。锅甩的相当专业。像是集体培训过的。 但唐人小说不一样,女性为主角的故事里面收集整理了很多,每个女性个性鲜明,勇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再不是男性任意摆布的玩偶。 里面有个故事虬髯客传。虽然主角是虬髯客,但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有个叫做红拂的女子,红拂大概是司空府上的舞女之类的女子,看中了府上做客的李靖,红拂假借主人之名打听到了李靖的地址,在晚上寻到李靖居住的客栈,与其私奔。后在落脚处偶遇虬髯客,以红拂的聪明睿智,化险为夷,与侠客结交,后靠着虬髯客的引荐,李靖身居高位,立于不败将军之位。 在那个那个以男性为主的年代,一个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女孩子少之又少,在历史上留存更是寥寥数个。 像是另一篇故事长恨歌,写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杨贵妃,古达四大美人之一,他和李隆基的故事耳熟能详,各种版本的电视剧电影都有写过,长恨歌里李隆基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后也是伤心不已,后有道士施展法术复活之魂魄,与李隆基夜夜笙歌,却不见人。 杨贵妃,站在塔尖上的人,却并不能左右自己的生活,杨玉环最开始是嫁给了太子,虽然不喜欢,大概也不讨厌,虽然嫁给谁自己无法决定,可毕竟是个谦谦公子,算是青年才俊,按照现在来说,算是高富,帅不帅咱就不知道了,但是富是肯定的。 可命运就是这么作弄人,本来已经安安心心的做个太子妃也挺好,但竟然被公公李隆基看行,自己的老公怂包一个,拱手就把自己送给了皇帝。不管自己愿不愿意,李隆基为了杨玉环千里送荔枝,跑死了一群马。看似荣华富贵的生活,个中滋味只有杨玉环自己知道。杨玉环的被人啧啧称道的贵妇醉酒,你知她是不是借酒浇愁。哀叹自己不能掌控的木偶般的生活。 马嵬坡上李隆基赐死了杨玉环,在江山面前,海誓山盟的女子,都逃不过要江山不要美人的命运。 而可怜的杨玉环死了不能安心,李隆基为了一己私念,遣道士掳来魂魄供自己解思念之愁。从生到死,甚至于死后,都是皇帝的玩物而已。李隆基对杨玉环就像是对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细细玩味,仔细保养,涉及命运江山,可拱手送人。 这只是唐人小说的其中两个女性,这样的女性,小说里还有很多,感兴趣可以看看,虽然鬼怪灵异故事很多,像是唐代的聊斋,但对于不同女性的刻画,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每个女性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不是烈女传之类模板化的存在。相信看过会会对唐代的女性有着全新的认识。
《唐人小说》读后感(八):《唐人小说》里筑梦师:《枕中记》、《南柯太守传》
文/徐心渔
好莱坞电影《盗梦空间》里的Ariadne,拥有高超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专门负责制造迷宫一样的梦境。
Ariadne的职业,叫做筑梦师。
《唐人小说》里的《枕中记》和《南柯太守传》述说的也是关于筑梦的故事。
不过,它制造不是迷宫梦境,而是一场人生幻想。
1.《枕中记》主要制造一个凡俗世人的完美人生梦境。
读书人卢生赶考失利,名落孙山,怏怏而归。行至邯郸之时,偶遇一道士吕翁。
卢生感叹怀才不遇,吕翁拿出一瓷枕头,让卢生进入了梦乡。
梦里,卢生娶妻,考取进士。脱去平民衣装,大破戎虏,安百姓,一路升迁,加官进爵。
陕州牧、京兆尹、户部尚书并兼任御史大夫。不久,遭当朝宰相嫉妒,被贬。
三年后,又被皇帝重新录用,成了宰相,权倾一时。
再次被同朝官员陷害,入狱,免死罪,流放到驩州。
几年后,又恢复了宰相官职,册封为燕国公。
五个儿子,全部高官厚禄,嫁娶高门,儿孙满堂。
卢生享尽了荣华富贵,一心告老回乡,但皇帝不允。
年近耄耋,病入膏肓,久治不愈而亡。 一场梦醒,一切如故。
自己依旧是落魄书生,仕途依然郁郁不得志。
一声感叹:人生的恩宠屈辱,命运的困窘通达,不过如此。
2.《南柯太守传》中的淳于棼的梦境与卢生不同。
精通武艺的淳于棼因醉酒冒犯了上司,丢了官职。此后,天天和他的门客们借酒消愁。
一天,淳喝得酩酊大醉,在东檐廊下昏然入睡。
淳梦见到两位紫衣使者,称奉槐安国王之命相邀。淳出门登马,跟随使者向宅院南边的古槐穴而去。
洞中山川道路别有天地,一路直达槐安国的宫殿。
淳拜见了国王,被招为驸马,之后成为南柯郡太守。
淳守郡二十载,政绩斐然,享尽荣华富贵,盛极一时。
檀萝国军来侵,淳遣将迎敌,然而兵败而归。不久,公主病死,辞官回国都。
在京都交友广泛,威望权势日盛。国王心生疑忌,淳被软禁。
淳因此郁郁不乐,被国王送归故里。
一场梦醒,寻址大树根,一个巨大的蚁穴。一夜风雨,全部消失。 曾经的春风得意,功名富贵,宦海浮沉,不过是一时风光。
亨通官运,荣华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不过是一场如梦的虚无。
有和无,不必执着。
只有人生,是短暂的,是有意义的。
3.现实。
如果真有梦见未来的技能,你想拥有吗?
相信,大多数人都想看看:未来的自己、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如果你能梦见未来,却无法改变未来。那么,你还愿意拥有这项技能吗?
乔布斯曾说:“当你展望未来时,你不可能将片段串联起来;当你蓦然回首时,你才能回忆起自己所走过的路,进而发现你之所以是你,就是由点点滴滴造就的。”
未来不是靠梦见的,而是靠无数个“今天”的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
:这是心渔第二篇《唐人小说》书评,希望大家喜欢。
第一篇书评《唐人小说》里英姿飒爽的女侠:红线、聂隐娘、谢小娥》
公众号:徐心渔(NiceXuxinyu)
《唐人小说》读后感(九):评评唐人小说的,大胆游仙窟,自在拥孀妇
唐人小说里的故事多志怪妖邪,古镜神器、狐妖女仙、俊郎才子是唐代艺术中常见的形象,也是唐人小说的主角。
仙妖美人,是大多唐代才子们梦中的情人,但“仙”字在唐代,也可以代表妓女,而在那个风流浪子比高楼花魁还要多的年代,诗人们对娼妓是格外宽容的。
而游仙窟中的“仙窟”二字,却并不是在说真的神仙。在这里,它有两重含义,一是神仙屋、二是狎妓床。
这个故事虽然叫做游仙窟,却和神仙扯不上什么关系。
故事里的十娘与著名花魁杜十娘同名,命运却迥然不同。这个十娘母家姓崔,是典型的高门之后,虽然家世显赫、门庭高贵,却因为丈夫早逝,年仅十七岁就守了寡。
一群风华正茂的女人守着一个仙庭一般的大宅子,满腔寂寞却无人倾诉。张郎的到来,也给寂寞的年轻寡妇带来了些许情趣。一个是浪荡多情的风流才子,一个是孀居寂寞的妩媚少妇,要说两人不发生点什么,简直对不起唐代开放的风情和介绍人五嫂浪费的口水。
但是作者如果仅仅是把这仙窟一游写成了单纯的艳遇情缘,那又体现不了浪子的多情。
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张郎将这次飞来的艳遇变成了一段情缘,将二人的饮酒作乐、迷乱纵情的完成了一次短促又高级的恋爱。
初遇张郎时,十娘表示自己与五嫂誓不再嫁,张郎便只赞美她的美貌才情,先博一个知己好友的名声。
酒桌上,他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一步一步,打开对方的心绪,在你来我往的饮酒对诗中,二人对彼此的身份来历、兴趣爱好、生活志向都摸的清清楚楚,在逐步了解对方的过程中,增加自身的分量。
了解之后,他开始试探,将话题引向男欢女爱,打造暧昧气氛,十娘也不是世俗古板的女人,他说,她也回,二人心中对对方都有了想法,这就是两人互生情愫的暧昧期。
接着,他开始进攻,想要有肌肤之亲。于是他说,“但当把子手,寸斩亦甘心”,如果十娘同意,那他便打破僵局一举拿下,如果对方矜持,他也可以发乎情止乎礼。十娘的点头,是打破二人之间暧昧僵局的利刃,情义来的也顺理成章。
到了这一步,张郎与十娘,已经确定了关系,彼此都知道,对方已经成为俘虏。所以张郎再进一步的要求搂腰吻唇,十娘都没有拒绝,到最后,十娘已经完全失去战斗力,彻底纯沉沦其中。
两性关系发展到了这一步,之后的事情,就是“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了。
小说中用了很长一段文字去描述二人的云雨之欢,靡靡之音几乎跃然纸上。
唐代民风开放,大小诗人饮乐纵情的奇闻逸事更是数不胜数,今天这位游仙窟,明日那位宿深宅。放纵的才子们可以青楼狎妓、可以密会人妇,更别说留宿孀妇之塌了。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些人的行为实在有失道德,但在那个大唐盛世里,正是这些风流才子们做出了一篇篇流传于世的佳作。
有些人的灵感是酒,有些人的灵感是安静的田园生活,也还有一些人的灵感来自美人。
其实仔细想想,游仙窟这个故事也没能逃脱中国古代志怪传说的大套路:游子路径此地,偶遇美人,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
不同的是,蒲松林多写书生与鬼妖,而这个故事的主角却是个受命出行的小官和多情寡妇。
说起来,古代的游子也好、书生也罢,大都是见色起意,一夜欢情之后就杳无音讯了。很多人都喜欢给故事里的女人们套上一个受害者的名头。
但事实上,唐代的民风开放,女子也多有用情不专的,那些能够被这些郎们遇见的女人,还愁遇不到第二个有情郎吗?
《唐人小说》读后感(十):读《汪辟疆文集》所想到的——傅璇琮
承程千帆先生的好意,寄赠给我一部由他整理编录,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汪辟疆文集》,汪辟疆先生,作为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的研究专家,恐怕现在中年以下的学者知道的是极少的了。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五十年代时由他校录的《唐人小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感到这是鲁迅先生《唐宋传奇集》以外研读唐代传奇的最切实用的入门书。书中于每篇作品之后所作的考证,列述作者经历,、故事源流和后世演变等等,对于初学者不啻开启进入唐人艺术世界的大门。现在读到这部近七十万字的文集,真有如过屠门而大嚼,虽当酷暑,也象五柳先生所自赏的那样,“孟夏草木长,时还读我书”起来。
汪先生名国垣,字辟疆,又字笠云,号方湖,一八八七年出生于江西彭泽。一九〇九年入当时的京师大学堂,一九一二年毕业。他长期执教于过去的中央大学及后来改名的南京大学。一九六六年三月去世,时值“文革”前夕,但终究没有逃脱劫难。——他自清末至一九五四年数十年间从未间断的百册以上的日记全部被掠,残存的仅三册,一册是一位教授在南京夫子庙的冷摊上买回,另外两册是掠夺者于匆忙中遗落。见到《文集》前面影印的两张日记残叶,望着那正楷书写、一笔不苟的隽洁书迹,真令人痛惜。
通读文集全书,深感这位学者治学门庭的宏阔。他研究版本目录,又对杨守敬的《水经注疏》颇下一番功夫,写出几篇结实的考订文章;又研究汉魏古诗和唐人近体诗,他的几篇谈李商隐的文章,至今尚能给人启发,他在日记中说的“义山人地寒微,但知有知己之感,实无恩牛怨李之成见”,寥寥数语,明达透澈。不过我认为,文集中最好的还是论近代诗派的几篇,特别是《近代诗派与地域》及《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六十年代时我在《中华文史论丛》上读到他的《论高密诗派》,觉得以这样的冷题目作如此细文章,真是高手,现在读到这两篇,益觉其大手笔。汪先生对清诗有通盘的考察,他独具只眼,认为清诗“以近代为极盛”,而这又与“世方多难”有关。他特别深究于光宣五十年间的诗人与诗派,所举上百个诗家,列述其事迹与风格特点,真如数家珍。由于家世和交游的关系,汪先生与诗坛前辈及并世名家多有往还酬唱,因此不但他的记述确实可信,他的评论也充满韵味。光宣的诗坛是直接“五四”的,但我们研究“五四”诗歌,往往忽略其前承,似乎那时是石破天惊,忽然产生出白话诗来似的。汪先生这几篇文章,真可为当今研究者所取资。现在对这一阶段的诗歌能如此熟悉,而又具通识的,以笔者所见,也只有钱钟书先生和钱仲联先生两位了。
文集中所记近代诗派,不仅于文学研究者有益,且对研究近代社会与思想,都提供了不少真切生动的材料。如那位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光宣以来诗坛旁记》有记道:“文襄(张之洞谥)奖新学,而喜旧文。又一日见一某君拟作,顿足骂道:‘汝何用日本名词耶?’某曰:‘“名词”亦日本名词也。’遂不欢而散。”把这位“洋务”人物的面貌讽刺得入木三分。
程千帆先生是汪辟疆先生的学生,他在编录文集时也已届七十余高龄,但在后记中仍口口声声称老师如何如何。前辈风范,令人钦仰。中国近代学人,博洽者有之,专精者有之,由于种种社会原因,他们的著作多有散佚。学术界和出版界真应该组织些人力,逐步地将这些著作整理、编印出来。对于学术遗产,似也不应厚古而薄今。不少中国近代学者,在风雨飘摇、世路坎坷中,默默地著书作文,这些应该是我们民族文化积累的极有价值的一部分。
傅璇琮
《瞭望周刊》19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