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疯长读后感100字
《草疯长》是一本由[日] 今村昌平著作,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草疯长》读后感(一):他是导演中的人类学家
今村昌平,1926年9月1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日本演员、编剧、导演,日本电影新浪潮领军者,曾两度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也是唯一的一位。一生中执导过二十部电影,代表作品有《鳗鱼》《黑雨》《赤桥下的暖流》等。
《草疯长》读后感(二):执着地探求人性
“你们怎么净写些蛆虫?”小津、野田的这番数落,就是我跟山内久在那里写《猪与军舰》剧本的时候说的。望着小津脸上的嗤笑,我嘴上敷衍了几句,心里却在狠狠地骂这个“老东西”。我暗下决心:“我就是要写这些蛆虫,至死方休!”所谓师傅,就是实在值得感谢的人。
我再次在心中起誓(尽管这誓言绝不能让家人知道):哪怕再辛苦,负债再多,也要毫不妥协地拍出自己能够接受的电影来。
不需要什么天才,不要被常识束缚。拿出勇气来,执着地探求人性,朝着无人的旷野疾奔!
这,就是我给年轻人的赠言。
《草疯长》读后感(三):一点想法
今村想通过合理想象来反应真实人性,即使有些歪打正着真的和历史存在过的事实重合,那也只能说是歪打正着,所以对于他想通过电影来表达他对于人性的思考,在这方面还是持怀疑态度:在那种情况下,人真的会那样做么?虽然写剧本的时候他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但是电影毕竟不是社会学研究,作为观众对于电影中的有些地方还是不要太较真的好。然而,电影如果没能努力揭示反映人性中真实的一面,价值也就打了折扣吧。不过,我们只能期许今村导演是个极度严谨认真的人,以至于可以无线地接近于他所想要表现的人性的真实的一面。今村导演准备电影时的极端认真的态度确实是非常让人敬佩(为了拍山涧里飞出一大群乌鸦的镜头,先动员抓乌鸦,然后养乌鸦养了半年),他确实是努力在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电影,虽然感觉这老头放荡不羁,喜欢我行我素,而且让人感觉市井气息太重(青年时期和狐朋狗友逛妓院偷地瓜,简直了…),但是他对电影是真的热爱啊。
《草疯长》读后感(四):他不是好色的糟老头子
看过《梄山节考》、《鳗鱼》、《复仇在我》、《赤桥下的暖流》等电影之后再读今村昌平导演的自传,让我更加想要看完他的其他作品。不愧是早稻田文学系的毕业生,讲故事的水平和他的电影作品一样出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
1,他在青少年时期结交的好友,成了工作搭档和一生的挚友;
2,虽然他声称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对子女最好的教育,但是他的生活习惯绝对不是值得学习的地方,高中时候就开始找暗娼,29岁就得了糖尿病,不过最后还是活到了79岁;
3,他年轻的时候对黑泽明导演不感兴趣,但是机缘巧合之下看了三船敏郎在他的电影《酩酊天使》里的表演之后开始倾情于电影;
4,他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弟子(副导演),却不想像他那样拍电影;
5,他觉得“玩的时候不认真就没意思”,拍电影时的认真劲自不待言,会想方设法调查故事的来龙去脉,会到实地踏勘外景,会将剧本改了又改,会躺在担架上回到拍摄现场…
《草疯长》读后感(五):鬼今平和“他的女人”
我是一个不怎么看电影的人,看《草疯长》之前未看过“今村昌平”的任何一部电影。不过一本书看下来之后我真的想找找他的作品看看《猪与军舰》《肝脏大夫》《日本昆虫记》亦或是其他,都有一种不会让让失望的感觉。
今村昌平追梦,不断为了梦而奋斗是本书的线索。他的农村情结;背着父亲偷偷报考自己喜欢的学校;去嫖娼;在拍摄的过程中用“平民”不用知名演员;为了拍摄有感觉制片公司搞的像是侦探公司;应为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出来开公司;建立电影学校……我看到一个有情有欲,有理想叛逆,坚持自己想法甚至有些小固执的今村昌平。也正是因为这些付出他的作品才独具特色,才能捧得世界电影界的最好殊荣。
《草疯长》读后感(六):.
前段时间看了楢山节考(书里今村提到了楢山节考开头结尾的歌舞伎的梆子声,是刻意强调故事的虚构性;还提到了老鼠吃冬眠的蛇的自然法则,很有启发),所以赶紧趁热看了今村昌平的自传。一个执着倔强调皮的胖老头形象跃然纸上。因为童年不强健的体魄受到了轻视,今村对农村人怀有独特的羡慕,农村象征着强壮生命力,再加上母亲与姐姐两位豪爽女性的影响,不难看出今导电影里坚强自立的女性与农村情结从何何来。书里有初入电影行业时与小津导演共事的回忆,小津导演对完美的追求让年轻的今村铭记于心,所以他后来对剧本、对外景都有很高的要求,坚持“不会让摄影草草收场,不会松口说‘拍得到这样也差不多了’”。今村昌平的作品研究日本社会文化与民俗,关心个人人物命运,“远离制造虚假,努力收集人们生活中的片段,把握真实”。对于大尺度镜头,今村自己的原话是“我就是想要永远在对好色、贪婪的描写中追寻人类的滑稽、伟大、纯真与丑陋啊”。面对好色与贪婪的基本欲望,人性百态尽显,则可扩大作品张力。
最后附上导演兼校长对年轻人的赠言:
不需要什么天才,不要被尝试束缚。拿出勇气来,执着地探求人性,朝着无人的旷野疾奔!
《草疯长》读后感(七):摘录(留着自己看)
《草疯长》摘录 1. 虚构与写实 (1)通常人们总是认为,一部电影如果不弄明白“他是谁”就无法称其为电影,然而电影是不是也可以有个“最终不知道是谁”的结尾呢? (2)这部电影虽说是纪录片,但还是没能摆脱编造。人们相信是真实的东西,实际上没准是一种假象。 2. 电视纪录片 在跟那些人接触的同时,我也在沟板巷周边找了几个主要接待外国人的酒吧的老板娘交谈,其中就有褴褛酒吧的老板娘。这个一口关西方言的女子很有个性,因为女儿自己也开了一家店,所以她在这一带算得上小有名气。那天她店中竖着的电视大屏幕上正播放着新闻,我有一搭没一搭地对她开始了采访。 当时她这个生意做得相当成功,已经在横须贺的高档住宅区买了一幢大房子。她跟一个不知是第几个男朋友的美国兵结了婚,马上就要带着几个不同父亲的女儿一起移居美国。然而,开始交谈后,我立刻注意到,她以前一直平白无故地遭受着歧视。 她的性格很开朗,没发过一句牢骚,但她说只要一听到村田英雄唱的《王将》就会流眼泪。“明日便要去东京,无论何事须取胜。”她如今要舍弃故乡,进而舍弃日本远走他乡,这股行动力的背后有着阴暗沉重的记忆。 其实因为她已经启程去了美国,电影也就到此结束了。我问过她介不介意结婚对象年龄比她小得多,她一听就爽快地笑道:“反正过两三年取得了公民权,我就把他这种水兵一脚踢开,再在那边开家酒吧。”
……
《草疯长》读后感(八):他炒了小津鱿鱼,只为拍出不一样的电影“书写蛆虫,至死方休”
1
我在很多年前看过今村昌平导演的《鳗鱼》,那还是在上世纪末,DVD方兴未艾的年代。
电影讲一个公司职员山下拓郎,兴趣是钓鱼,经常出门夜钓,有一次他深夜回家,看到妻子和情人正在做爱,他挥刀杀了妻子。八年后出狱,他在河边开了一家小理发店,独自生活。他在水箱里养了一条鳗鱼,不再与人交流,只和鳗鱼说
那时候我正好也处于不想与人交流的状态,觉得和电影里役所广司饰演的男主角有一种默默的心意相通。
《鳗鱼》是1997年上映的,获得戛纳电影节金狮奖。那年还有一部役所广司主演的电影上映,《失乐园》。后来就很喜欢这个演员,经常去找他的片子。而对《鳗鱼》的导演今村昌平,倒是没注意。
2
前些天凑“双十一”热闹,买了很多书,其中一本是今村昌平的自传性随笔《草疯长》,读过之后,对他肃然起敬,找出很多年以前看不进去的《楢山节考》看了一遍,心中无比震撼。
《楢山节考》剧照
《草疯长》读后感(九):青草疯长的时候,有风刮过
今村昌平是日本继黑泽明后最具国际影响的电影导演,其影片《楢山节考》、《鳗鱼》曾相继两次荣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热衷于创作社会问题作品的他以电影颠覆了外国人眼中温文儒雅的日本人形象。在今村昌平精心营造的影像世界里,无论是他早期拍摄的作品《无止境的欲望》,还是巅峰之作《楢山节考》片中阿玲婆的“参拜楢山”,以至于《鳗鱼》片中杀人犯的“心理障碍”等镜像,无一不承载着他对生命、人性的历史与哲学的拷问,其影像背后蕴涵着深邃的哲理命题和民族文化之精神献祭。
《草疯长》是中文版首次出版的今村昌平自传性随笔集,在书中深刻而质朴地书写了他的电影之梦与人生达观。细细翻阅《草疯长》,可以了解今村昌平的电影理念。他素以关注底层而知名,在创作中以平民为创作对象,由此展开对日本战后的社会心理和文化精神的批判。在作品中,今村昌平流露出的平民意识有别于其他的导演,以东方文化的含蓄、深邃,丰富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影片表现力。虽然都以日本人为刻画对象,但他每一次直指人性深处的探讨对整个人类而言都具有共同性,因此他的影片能够跨越国界,并获得了至高的荣誉。
《草疯长》读后感(十):执着地探索人生,朝着无人的旷野疾奔
一旦有人问我拍电影究竟有什么意思,我着实难以回答。硬要我回答的话,只能说我觉得世上的人很有意思。拍电影就是仔细观察分析“人”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有魅力的动物,进而构筑其银幕形象。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来说,便必须全方位地深入探索人性,所以,这项工作具有无限的乐趣。
这个世上最无情、最可怕的人种就是电影导演了。
小津导演是不给演员留下自由发挥余地的,演员只能按照导演规定的动作,一字一句地照念剧本上写的台词。他还让演员反复排练,直到他满意为止。我觉得这会使演员逐渐自然生动的临场发挥。
只有在人物配置、中心思路和情节伏笔之间取得平衡,才能称之为好剧本。
我就是要写这些蛆虫,至死方休!
所谓师傅,就是实在值得感谢的人。
深究人性真髓的工作是不可能不侵犯隐私的。
可是我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教他们,再说作文能力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观察能力,我觉得提高作文能力对他们今后选择人生道路还是有用的。
我没对他们指出过什么高远的教育目标,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教育,至今仍觉得这个想法是正确的。
电影拍得好坏,六分靠剧本,三分靠演员,一分靠导演。
我就是想要永远在好色、贪婪的描写中追寻人类的滑稽、伟大、纯真与丑陋啊。
人本来不会将自己的创造行为传授给别人,因为所谓创造归根揭底是一种个人行为,哪怕是些许的外来帮助都理当拒绝。我一直以来也是按照这种理念来拍电影的。但另一方面,创造的态度和志向是可以传授给别人的,这种传授也是我们对年轻人应尽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