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嫉羨与感恩》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100字

2021-04-20 02:32: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100字

  《嫉羨与感恩》是一本由[英]梅兰妮·克莱茵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元,页数:201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一):此书可解痒

  非常精彩!

  刚开始看的有些艰难,仿佛车轱辘话一直在说0-6个月是偏执-分裂期,6个月以后进入抑郁期,如果偏执-分裂期修通的好抑郁期相对容易,如果没有修通就停留在这个时期,成为成年后精神分裂的重要原因。如果抑郁期得以修通婴儿的早期任何发展比较健全,如果无法修通则经常退行到偏执-分裂期。前半本仿佛一直在循环强调这个观点,看的昏昏欲睡……

  但到了后半本讲嫉羡心理,真是鞭辟入里淋漓尽致!大量一直萦绕心头未解的问题得到解答。譬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有一种欲超越别人、羞辱别人、甚至毁坏别人的念头。因为嫉羡。因为生命初期未得到满足的喂养,被剥夺的乳房。

  而我原先以为是欲争夺父位母位的俄斯心理导致。不,真正原因比那提前,要到生命的0-6个月去寻找。

  每一页不舍得翻过,每一页布满了划线与读书笔记。真是一本精彩之作!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二):【拾光书屋(书评)】嫉羡与感恩

  本书作者克莱茵从小生活在充满人性的温暖、勇气,以及进步与改变的家庭。他的父亲研习医学,还买下了一个牙医诊所。他是一个认真的学生,阅读广泛,自学了十种欧洲语言。他在克莱茵18岁时过世。她的母亲生活在一个比较自由的家庭,似乎是以为敢于冒险,充满温暖且勇敢的女性,她在克莱茵32岁时过世。克莱茵是4个孩子中最年幼的,西多妮大她四岁、伊曼纽尔大她五岁、艾米丽大她六岁。克莱茵从小就显示出自己的才华,其他孩子都争相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她。

  在布达佩斯,克莱茵发现了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以及改变其生命的精神分析。随后她发表了一篇名为《一名儿童的发展》的文章,并大概在这个时候与丈夫离婚。克莱茵认为,每个心理位置具有其独特的焦虑与用来对抗这些焦虑的防御方式,而这些防御或是更偏向整合更真实的客户关系,或是相反的,更偏向分裂与碎裂化。

  本书包含了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1963年她过世之后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克莱茵对于嫉羡的定义是具有革命性的,她认为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开始,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嫉羡与感恩是克莱茵最后的主要理论作品,在它出现之前,“嫉羡”零星地被精神分析师确认为一种重要的情绪——但只是在谈论剥夺的情境中,而且也只有嫉羡形式中的其中之一,即阴茎嫉羡被细节性地研究过。她说“嫉羡似乎天生就存在于口腔的贪婪中,嫉羡最初是指向哺育的乳房”。在此,她详细说明了由于过多嫉羡而造成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的异常形成。此外,她描述了因分列失败所造成的混乱,并揭示出缺乏理想化的重大意义。在整篇文章中,她都借由案例的素材来阐释理论和临床主张,本文还显现了她在晚期是如何工作的。

  在心理学领域和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与转型提供了深远的有利影响,她的生活环境,还有她天成的智慧,促使她成为一名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她对幼儿心理的探索,以及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与理论的开拓,提供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三):培养良好的客体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字体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一个答案,他认为在生命之初,健康人格的基础首先来自母亲的良好镜映。本书的作者基于弗洛伊德之思路,发展了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快乐的寻求"。因此,在婴儿生命之初,母亲及母亲的乳房,与母亲的关系,其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等客体的形成,关乎婴儿一生的性格成型及获得幸福快乐的能力。

  作者讨论的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即当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或者破坏它,不同于嫉妒和贪婪,本书当中讨论的是最早和母亲的排他关系。嫉羡及其产生的态度,干扰了一个好客体在移情情景中逐渐建立的过程。

  而感恩是爱的能力的一个重要衍生物,在与好客体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感恩是基本的,而感恩潜在的是对他人和自己的美好感到欣赏与感激。

  “如果好客体是植根深厚的,也就奠立了心理健康、性格形成和成功自我发展的基础。”歌德说,他是最幸福快乐的人,他可以让人生的终点几乎和开始一样。在作者看来,歌德与母亲幸福快乐的关系,终其一生,这样的关系减轻了怨恨和焦虑,并持续带给老年人以支持和满足。因此,在婴儿时期所经验的幸福快乐和对好客体的爱,构成了享受和升华的能力的基础,而且到了老年也会感觉到。

  所以在生育孩子之处,需要母亲在婴儿心中建立良好的客体关系,这种客体关系的建立也并非只有婴儿一哭就给他提供食物,这对婴儿的成长也是毫无帮助,对于不被允许哭的承认,也可能因为措施表达焦虑和哀伤的可能性,使抑郁焦虑无法发散。只要不是过度的,挫折也能够刺激对外在世界的适应和现实感知的发展。一个安全建立好客体的婴儿,在成人的生命中,也可以为失落和剥夺找到弥补。

  这是一本理论性极强的心理学论文集,作者深刻的研究功底为每一个理论结果提供的论据支撑,在研究理论论述完的同时穿插很多实践研究案例。当然,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涵盖人类的复杂性,作者对儿童心理学及分析心理学的研究为众多心理问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作为心理学门外汉和家里有婴儿的读者,一样觉得受益匪浅。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四):精神分析学中的嫉羡与感恩

  前些年流行的网络潮语,羡慕嫉妒恨,引起了人们的争相模仿,套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时代社会中一部分浮躁或者酸葡萄的心理。当然本书《嫉羡与感恩》与我们普罗大众了解的心理情绪有联系也有不同。作者梅兰妮克莱因,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扩展了弗洛伊德理论和治疗的范畴,对儿童精神分析技巧和理论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收录了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包括在1963年她去世之后才出版的未完成的作品,在集大成的本部图书中,介绍了克莱茵对嫉羡的革命性定义。在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中提出分裂机制是生命初期的自我功能与对抗焦虑的防御机制之一,这个机制帮助从孩童时期的我们自我克服焦虑,对抗焦虑。在自我和本我在发展上的相互影响中,提出我们认知到无意识是一切心理过程的根源,决定了心理生活的全部。在1952年发表的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中,详细探讨了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移动到抑郁心理位置的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以及这个过程容易发生的波动所隐含的意义。 对儿童的精神分析工作以及通过对婴儿行为的观察来加以证明,婴儿在生命初期的客体关系发展的抑郁心理是正常情绪的发展部分。超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婴儿时期最早阶段发生的内射,原初内化客体形成复杂的认同过程的基础。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存在,嫉羡母乳和爱等。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主要涉及的是主体感觉应该得到的爱却被对手抢走,非常嫉羡的人是贪得无厌的,永不满足。因为嫉羡而无法安全建立一个好的内在客体的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感恩发挥着巨大作用,这种连接是爱的能力。对感恩的表达,主要借着罪疚感。在挫折和不幸的环境下会唤起某些嫉羡和怨恨,在自体的分析和整合过程中再获得所失去的部分,获得对自体的控制感。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 整合良好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每个人都会面对嫉羡和感恩,通过整合人格,使情绪成熟,性格强韧,掌握处理冲突情绪的能力,特别是真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内射影响,达到内在生活和适应现实之间的一个平衡。阅读本图书,不论是对现在父母的心理培养还是对孩童心理健康的塑造都是一本上乘佳作,不沉溺与过去的挫折,感恩生活,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五):【拾光书屋(书评)】—— 感恩与破坏

  心理学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科学,表情到动作、婴儿至成人、人际关系到社会关系,都离不开心理学的范畴,小到行为的解读、大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对未来一生的影响。作者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本书收录了从1946年到1960年布兰妮.克莱因过世之前的著作,其中还包括了1963年她辞世以后未完成的作品。

  心理问题从儿童时期就已开始诞生,嫉妒从生命的初期就已表现出来,即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克莱因主张婴儿一开始就具有自我,焦虑,形成关系,并且使用防御机制。母亲与儿童早期的关系非常重要,不仅是交流与相处,生命之初的抚摸与关爱也不可忽视;早期婴儿所产生的焦虑,带有精神病的性质,婴儿最初的客体关系是母亲的乳房,乳房对婴儿来说,又分为好的乳房与坏的乳房,以此导致了爱与恨的断绝,降生时婴儿的焦虑,又有破坏的冲动,前者通过吸吮来得到内心的满足, 后者具有抢夺母亲好东西的“口腔施虐冲动”与控制母亲身体的“肝门施虐冲动”这两者加深了婴儿的被害焦虑,如果被害过强,仰郁心理很难得到修复,因此产生的各种防御机制,投射、内射、分裂、等 。

  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一类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嫉羡是种愤怒的力量,冲动是要夺走或者毁灭另一个人所拥有及享受的。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书中第十章,很好的阐述了,嫉羡、嫉妒、贪婪三者间的关系。精神分析领域中,嫉妒是很重要的一个词,而克莱因的嫉羡的概念又是革命性的,克莱因大部分的工作基于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是对弗洛伊德研究的扩展,

  爱的能力衍生物是感恩,在建立客体的关系中,感恩是基本的一种情绪,而其根源在于婴儿最早的时期,这个纽带就在于其“乳房”给予婴儿最初的感受,生命之初的婴儿会有一种破坏的冲动,如果“乳房”唯一的客体对婴儿的满足感进行干扰,既会觉得一种客体正在迫害其自身,这时内射入内在,就回抢夺母亲的好东西产生“口腔肆虐”,伟大来点来说,这时就需要爱的感化,让孩子进行完全的享受,不再对其惧怕,这种享受也给未来的感恩奠基了基础。

  现如今,大部分的专业人士都很熟悉克莱因女士所说的客体关系,她的许多思想已经被收入主流精神分析当中,且在世界各地流传和发展;其作品的专业性是不容置疑的;这是部儿童分析的里程碑作品,拨开迷雾,看懂孩纸,感恩的起源,嫉羡的本质!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六):嫉羡与感恩及其他

  这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本论文集子,它收录了精神分析大师梅兰妮•克莱茵从1946年以后到1960年去世之前的作品,当然这本书也收录后她去世后于1963年才出版的没有完成的作品。毫无疑义,这本书中收录的作品是克莱茵的理论成熟期间的著作,代表了她理论创作的高峰。

  克莱茵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当代精神分析领域产生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精神分析学家。她被誉为“客体关系之母”,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克莱茵在精神分析领域提出了不少理论洞见,比如“内部客体”和“外部客体”的划分、“偏执—分裂位置”到“抑郁位置”的转化、“爱”和“恨”的互动等概念,这些概念的提出催生了客体关系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她的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得到了较大的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深入地了解克莱茵的思想,对于从事心理治疗的临床工作和理解治疗情境,而且对于看待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均有较大意义与价值。

  《对某些精神分裂机制的论述》(1946)一文中,克莱茵比较细致地探讨了生命最初三到四个月期间的心理过程,她把分裂机制联系于偏执位置,提出了与“抑郁心理位置”相对的“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并在“投射”、“内射”与“认同”等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投射性认同”的防御机制,从而阐明并确立了她的客体关系思想的基本理论框架。在随后的几篇文章中,诸如在《关于焦虑与罪疚感的理论》(1948)、《关于婴儿情感生活的一些理论性结论》(1952)以及《婴儿行为观察》(1952)等文章中,她又进一步讨论了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到“抑郁心理位置”的转化,以及这个转化过程中的波动所隐含的病理学意义。

  当然《嫉羡与感恩》(1957)这篇文章是克莱茵晚年的最主要理论代表作,这本论文集以这篇文章的名字作为书名,可见其重要性。在这篇论文中,克莱茵提出嫉羡与感恩是两种相反却相互作用的感觉,一般从出生开始就运作着。在文章中她分析了嫉羡与感恩的起源,认为嫉羡诞生于最早的婴儿期,是死本能的最初表现,且直接指向早期的部分客体(乳房),而感恩则是爱的衍生物,以好的客体关系为基础,被认为是日后一切幸福与快乐的源泉。克莱茵对嫉羡与感恩的论述是深刻的,富有启迪意义的。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七):[拾光书屋(书评)]爱与哀愁

  《嫉羡与感恩》是本很专业的心理学书,作者梅兰妮.克莱因是弗洛伊德以后里程碑一样的心理学著作家。不得不说梅兰妮的家庭为她成长为一个有思想并显著的先进与同业者的学者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她有一位犹太籍的认真的医生父亲,甚至会十国语言;母亲是位富有冒险精神和温暖勇敢的自由家庭出身妇女。而她也是早慧的,在她年纪很小的时候,姐姐和哥哥便带着她走进计数和阅读的世界。而且早逝的姐姐,身体不好的哥哥这些都是敏感的来源。成年后的梅兰妮很快在社交广泛的哥哥朋友圈里认识了第一任丈夫,而且离开了她一直喜欢并且氛围智性的维也纳在斯洛伐克生活起来!并有了她的俩个孩子。虽然日后她与丈夫分手了,但是孩子们的到来让她接触了弗洛伊德,并且真正的开始了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这一切的一切都奠定了以后她著作上的成功。成功有偶然性却避不开必然性。

  这部《嫉慕与感恩》有许多的学术性分析和对比于弗洛伊德精神结论的展开与推进。它详细的列举了案例和对现有的科学论断的说明。书中按年份罗列了,梅兰妮从1946到1963年间的著作,也是其毕生的精华。因为她对儿童的研究,所以对于婴儿本能精神的需求的衍射,以及成年后一些精神状态的表现的必然联系有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她的书不只是冰冷冷的理论书籍一样,她有她的哲学思想在里面,而且较多的实际案例也帮助我们理解很多表现的起源性。人是这自然界最复杂的动物,因为思想和精神世界的千变万化性以及自我和本我的共存性都决定了一切的不可预测。但是理智又系统的精神心理分析法确实对生活和人本身是一种救赎。了解自我和认识自我是人类永不言弃道路。梅兰妮的文章在某些地方确实是指导性的进步。文章里多次提到“投射和内射”这在人类心理世界里是相互关系紧密的俩种必然反应,俩种反应的共存性和转化性组成了部分原始本能的运作。书中很多举例都是很细致的描写了受分析方的心路历程和纠葛情感,这也是女心理学家的细腻吧!从而梅兰妮更确切的加以分析和求证。作品从各个方面来阐述分析师的分析,从梦境,身体部位,物品,幻想,建筑,壁画,所有可以联系的一切,可见作者的学识是广泛而有趣的!她引用了许多文献,但是却完全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独立,勇敢,聪明,智慧,严谨,认真,执着是我读本书作者给我的印象。向真正的学者致敬。

  心理学是无止境的,本书给你启示。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八):探究性格的心理起因

  探究性格的心理起因

  评《嫉羡与感恩》

  当你遇见一个人,深入了解他的性格之后,在探究他性格形成的缘由中,很容易地会从他的环境着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学说指出,人的精神疾病和性格缺陷,多是童年时期造成的。克莱茵的《嫉羡与感恩》也是这一理论的发扬扩展,并对这个理论增加了她的理解和扩展。

  我们无法追溯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在婴儿期间的心理历程,但可以通过婴儿的表现和反映推测他们的内心心理,从这种心理的推测和建立,寻找成人在成长初期的心理特征。克莱茵老师从婴儿出生后接触的第一个客体—乳房出发,探究婴儿的心理。婴儿刚出生之后在新环境之后的无助与饥渴,产生了挫折和焦虑,于是他疯狂地扑向乳房与乳头,利用口腔施虐,幻想着将乳房和乳头吃掉,这似乎就是精神分裂状态的潜在原因。乳房的乳汁满足了婴儿的饥渴,把乳头含在嘴里的满足和头顶乳房的依赖也让婴儿得到了满足,婴儿在喃喃的睡意中表现出对乳房的满意,这似乎有助于营造和建立自我。在心理学中,作者将上面两种心理状态称为嫉羡与感恩。

  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坏它。更甚者,嫉羡意味着只介于主体和某人之间的关系,且返回最早与母亲的排他关系(在我理解,嫉羡和嫉妒的意思基本接近,而且“嫉羡”这个词平时很少用,我们基本将他等同于“嫉妒”)。婴儿出生之后,想要夺走他所接触的第一个客体(母亲的乳房),甚至是毁坏它,这种心理造成的破坏和毁坏,也是精神的分裂和人格的毁灭。感恩则源于婴儿的爱的能力的发展,他的饥渴得到乳汁的满足,不安全感在乳房的保护和母亲的怀抱中得到缓解和消除,这种安定与享受成为了感恩的心理基础。于是婴儿的心理上趋于维持这种现状,并且会用微笑和喃喃自语表达自己的“感谢”,在精神上他想进一步整合自我,在性格上则趋于稳定。

  对于嫉羡与感恩的理解和反馈,反映了母亲的爱的能力。婴儿出生之后,通过他的哭声和身体姿势表达他们的需求,而用他们的口唇、肛门和性器官表达他们的心理(嫉羡和感恩)。解读婴儿的心理,迎合他们的需求并在实际的行动中引导他们的行为,这就是爱的能力。倘若婴儿的需求一直得不到满足,那么他的嫉羡心理会不断增强,破坏欲望也将不断加大;婴儿的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过程中却不能让他处于舒适的状态,婴儿同样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甚至造成他内心的不安全感;一味让孩子处于一种安逸的状态也未必能培育一种感恩的心理,婴儿将其视为必然,一旦稍有变化便引起不安和叛逆,同样也是一种嫉羡。

  成人具有成熟的心智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他与相处环境的互动形成的,包括嫉羡与感恩。探究这种心理的外在层面,可以去分析成人所处的环境;而追寻这种心理的起因,则可能要从他出生之后的那个环境和接触的第一个客体出发。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过程,也在印证一个道理:凡事有因有果,追本溯源方得真知。

  2016-9-20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九):因为你活着,我才知道我活着

  认识自己是智慧的开端,苏格拉底用“认识你自己” 启迪弟子,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佛洛伊德创建的精神分析研究人与自己的关系,他认为人活着,是为了满足与生俱来的性驱力和攻击性驱力的需要,梅兰妮•克莱茵基于佛洛伊德之思路,发展出来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是为了寻求客体或者客体的回应。她成为经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分水岭,将精神分析关注的重点,从之前的“驱力”转到了“关系”上,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克莱茵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又认为本能对客体有内在的联系,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这改变佛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客体的看法。在生命之初,本能驱力就出现在一个客体关系的背景中,并被客体所调整。婴儿寻找乳房和食物不仅仅是为了能量地释放,更是为了关系的需要。这种对本能驱力和客体关系两方面的强调与佛洛伊德认为驱力是无目标的观点显著不同。她不强调攻击性,而较强调生死本能、爱恨之间的互动及其隐含的意义。她引介“心理位置”的观念,并描述“抑郁心理位置”及其与“偏执—分裂心理位置”之关系。

  在克莱茵的框架中,性欲关乎爱、破坏性和修复。男人和女人深深地关注自身的爱与恨能力之间的平衡,关注自身保持客体存活能力。嫉羡是她较后期引入概念,要理解嫉羡,最好对嫉羡和贪婪进行比较。嫉羡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另一个人拥有、享受某些所欲求的东西,嫉羡的冲动是要去夺走它或毁掉它。嫉妒基于嫉羡,但是参与这种关系的至少有两个人。贪婪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强烈渴求,远远超过主体的需要和客体所能够和愿意给的。嫉羡在生命初期就已经在运作,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现。嫉羡与感恩是相冲突的,在偏执—分裂心理位置运作的嫉羡是精神病理的强力因素。嫉羡增加,感恩减少,嫉羡和感恩成反比,通过一次次分析和嫉羡与破坏冲动有关的焦虑和防御,逐步达到整合。

  投射性认同是她较后期引入另一概念,记得开始接触投射性认同,一头雾水,能理解投射是你把自己的东西归结在别人身上,那投射性认同呢?还是无法在人际交往中鉴别出来,看完电影《杀生》《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慢慢理解她的意思,个体对于一段经验,不认为它存在于自己内部,而是异样刺眼地存在于他人身上,成为被高度关注并努力控制的对象,这段经验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冲动,而应看作人类关系中的一个普遍维度,就像我们把糟糕的,坏的形象全部丢给别人,让别人产生这种感觉,体会他的情绪,他的本质还是控制。

  因为有你活着,所以我才需要活着;因为你活着,我才知道我正在活着。主客体之间关系牵出的存在感,让我们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为了满足关系的需要,我想这也是梅兰妮•克莱茵撰写《嫉羡与感恩》的初衷吧!

  《嫉羨与感恩》读后感(十):【拾光书屋(书评)】—整合破碎的自我

  心里有个疑问,现在的人类,有多少人会认为自己是完整的呢?经过工作、生活、环境、健康等多方面的考验,有多少人在心理、生理等方面是完整的呢。尤其是心理上,又有多少人可以说自己没有想过去找心理医生聊聊呢?用“破碎”两个字来形容现在一些人的状态应该是没有错的吧?破碎的我们,破碎的自我,跌跌撞撞的寻找着能够整合自我的良药,《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可以说是良药。

  良药苦口,翻开《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满眼的机制、分裂、客体、投射、内射等专业名词,对我这个非专业人士来说真的是心里说不出的苦。好几次翻过书去看封面,真的想象不出来,慈祥的梅兰妮克莱茵,如此优雅的女士竟然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专家,而且她的理论竟然会一次又一次的给当时的精神分析界带来风暴。梅兰妮·克莱茵,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客体关系之母”,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被誉为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军人物之一。通过她的生平表,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或者是精神分析学科班出身,她曾经想学医,因为她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疾病夺去了生命,而他俩和她感情十分深厚。因为婚姻的关系,她放弃了学医,但是,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且对治疗很感兴趣,从这本书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她对于精神分析的目的也是为了去实现治疗。

  如今经过实践的检验,她的许多思想都已经被纳入了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维中,可见其理论思想的启发性与重要性。随着阅读的深入,刚开始的枯燥感也逐渐淡去,原来一直以为成年的行为受小时候家庭环境的影响,不曾想,从婴儿时期的本能即已经开始了。不得不说,作者的研究是非常细致的,足见其在医学临床上工作的投入程度,非常人所能及。

  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也会因为工作、生活的诸多问题而出现很多的情绪。《嫉羡与感恩》这本书就囊括了我们日常会经常出现的焦虑、罪疚感、抑郁、孤独、恐惧、嫉羡、感恩等情感,及随之表现出的攻击性、报复等行为、手段。作者对这些情感的根源进行了研究,并将其延伸至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对于乳房、母亲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用作者的话就是婴儿对其最初的经验和周围的人的内化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内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客体的美好占了上风,并且变成人格的一部分,婴儿就会受到外界的正面影响,反之就不易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关系。

  《嫉羡与感恩》这本书是克莱茵全集的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儿童分析的故事》2015年12月出版。本书包括了其从1946年-1960年过世之前的著作,也包括了在1963年她过世以后才出版的未完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有为专业的精神分析师而写的,也有为一般读者而写的,既有理论解析,也有案例支持,对于整合破碎的自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