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读后感锦集
《神曲》是一本由[意] 但丁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元,页数:8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曲》精选点评:
●人类心灵的浩瀚,现实的单调乏味。诗经是现实世界的诗,《神曲》、《失乐园》、《浮士德》是心灵世界的诗。
●看了一半换王维克版本了。这个田德望版本的注释是亮点也是短处,注释太多严重影响阅读,且很多毫无必要,光是用其他词汇代替地狱就不知道注了几十回,还有不少文字稀松糊涂毫无美感,再用注释来解释一番,感觉不是注原文,而是在注释不够精准的翻译。另外这个版本的图砍得太多了
●人性进化得很慢、很慢。以至于世界大战后带来的精神危机至今未愈,又添21世纪科技的新伤。(两个政党相争,其中一派要靠一堆摇摆不定的人才能获取胜利。这是但丁说的。
●读地狱的时候想到了好多东西,经典的灵魂永不消散,后世狡猾的文字里总有它的一点影子。
●没找到我买的那个版本,先标记了这本,读起来太累了,看完了地狱和净界篇,短期内不想看天界了
●地狱篇和炼狱篇是臧否人物,这些人物既有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也有在神话和圣经中出现的。天堂篇则是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问题,也是作者的一封长篇情书。
●荡气诡谲,巧思莫及的作品。听了两个月,像极了一场浸入式展览,太虚幻境般走过,只留下一鳞片爪。可惜没有写到如何回到人世间,译作本身很散文化,必然难读。回头要尽快看看楚辞了。
●只看了《地狱篇》,想象力太丰富了。
●偶像神作
●读完了《地狱篇》
《神曲》读后感(一):短评超字数 我自是没资格评论神曲
2020.06.09地狱篇完/2020.07.22炼狱篇完/2020.10.01天国篇完/对于能读懂它的人(如博尔赫斯)来说 必定是五星的神作/神曲我用四个月啃了下来 然依旧是囫囵吞枣罢了 这部巨作门槛实在是太高了!总分地狱 炼狱 天国三篇 每篇三十三诗 每诗三十三句 即使每句诗仅包含一个典故 也整整有1089个典故!而且!很多诗句引用了不止一个典故!/神曲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典故和人物了 这些隐含内容并不家喻户晓 不是看个中外神话故事就能略懂一二的 熟读圣经是起码的要求 真的搞不懂自己抽的哪根筋非要把他搞完/看之前纠结了很久应该选哪个译本 注释的很详细了 基本是逐句注释 包括一些没有引经据典的位置也用白话文给读者解释了一次(但其实20%的解释都是不必要的 译文就已经很好懂)而且可能是过于依赖注释 就放松了译文的遣词造句 部分地方会不通顺(天国篇尤其明显) 但总的来说 译文是相当优美的/当初是吃的博尔赫斯在七夜里的安利 他极高的赞扬了神曲的韵律 可惜了 我这辈子是没有机会领悟了(有生之年能蹲到近乎原汁原味的诗文体翻译应该是不可能事件)/我心中没有上帝 可以说是是漫无目的的强撑着、机械运动、强迫症般读完了神曲 尽力了
《神曲》读后感(二):初读《神曲》
先说正文:但丁的《神曲》和屈原的《离骚》的辞章格局气象如此相似,都是“路漫漫其修远”,都在经受“在不幸中回忆幸福的时光的痛苦”,对过往不幸和现实遭遇的愤懑构成的两部长诗的动机;而结局中,但丁在“三位一体”上帝的荣光下满足和屈原的失意离开,构成了基督社会来世终极关怀和华夏文明家国天下入世情怀的基本人文色调的强烈对比。意大利和中国两位杰出诗人同类似的笔墨渲染了截然相反的画卷。
再说译文:幸亏自己看过几页拉丁文法,才能粗窥田先生译文之美,但丁站在中世纪拉丁语的终点和现代意大利语的起点上,承上启下,文辞自然华瞻精妙,尤其擅长分词和动名词的巧妙运用。田先生信而达的翻译,让我能仿佛感受到原文句法的精妙。
三说注释:文化传承最大的困难不在于语句的翻译,而在于原文中词汇所指的人物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注释工作最大的价值也正在于保存和说明原文中那些已经消亡词汇的含义。如果把原文比作一棵古树,把翻译看做将古树枝条嫁接在新的木本上,那么,注释就是将原古树周围星罗棋布的花草土石一并复制,还原成当时的人文面貌。对于非母语读者来说,译文的注释比文言文的注释更加重要。可以说,如果没有了田先生和吴女士辛苦写成的注释,这部七百年前意大利史诗的基本内容是不可能被现代汉语读者所理解的。
从01.07到01.16,活囵吞枣的翻看一遍,心中只有敬仰之情,希望有生之年再有机会拜读。
《神曲》读后感(三):《神曲》超简要概述
地狱篇用的朱维基译本,因不堪其文风和人名地名翻译而弃之,换田德望译本,仍不满意,不过注解多了一些,勉强读完。这本书给5星,翻译给3星。《神曲》之名的来由:本作原名《喜剧》,后Boccaccio为表尊敬,在前加上“神圣的”,故得名《神曲》。《神曲》用典极多极繁,并涉嫌大量针砭时弊的隐喻和输出价值观的私货,缺乏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背景者几乎难以理解Dante在说什么,因此多看几篇书评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一个简单的概述。 Dante在人生的中途迷路,由象征理性与哲学的罗马诗人Vigil的灵魂带领游历Inferno和Purgatorio,再由其初恋Beatrice的灵魂带领游历Paradiso。Inferno的设定是从地表到地心共9层。到达地心以后从Lucifer身体翻个儿就到了Purgatorio,其设定是南半球与Jerusalem相对应的一点的一座高塔,灵感可能来源于Babel。从地面到顶层有7环,第7环到顶后来到Eden,在此处Vigil表示理性与哲学对天上之事的理解无能为力,由Materia带领到信仰者Beatrice处,之后乘一叶扁舟上Paradiso诸天,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用的是Ptolemy地心说体系而不是自创的体系,这也许是许多现代人难以读进Paradiso篇的原因之一,即将诸天分为: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日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水晶天,净火天。后面的天套着前面的天,水晶天是宇宙的最外层,净火天是上帝的意识天,这意识弥漫于全宇宙,一切最终炼净的灵魂将会来到此处与最高善合为一体。
《神曲》读后感(四):为贝雅特丽齐的美震撼了
前期因出差为轻装简阵没带,所以时隔半年多,回头才看完这部史诗。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这头一次看,很多时间停留在了注释上了,以至于对原著的美不能深入理解,只能浅尝,但不会止、不会尽。
1.贝雅特丽齐的美,爱情 虽然贝雅特丽齐在《炼狱篇》最后才正式出现,但其作为但丁灵魂天生的另一半一直贯穿全诗。在地狱林孛处,为了拯救但丁的灵魂,哭泣着请求维吉尔做诗人的向导;在炼狱地上乐园,对但丁曾经误入歧途的指责后,又如慈母般的施与关爱;在天国永恒天上,害怕但丁可能表现出骄傲情绪抢先替他回答关于雅各问到的希望程度问题。正如但丁借助缪斯女神也无法表达他所看到的那样,我也不知用什么语言来描述这伟大的爱情,除了内心的震撼。
2.比喻 如若全篇都译成骚体“方吾生之半路,恍余处乎幽林,失正轨而迷误。道其况兮不可禁,林荒蛮以惨烈,言念及之复怖心”,将会以我们汉语言的方式来诠释译文多处无法翻译原文的韵美。不过即使这样,也无碍欣赏其比喻的妙处。例如:许多炭火却只发出一种热——由众多灵魂组成的正义之鹰发出的一个声音;看到镜子里背后的蜡烛火焰而转身——贝雅特丽齐眼睛里反射的上帝之光使但丁转身;三个圆圈——三位一体…使原本不容易理解或不容易构想的场景跃然纸上,这艺术之美使人可以沉浸其中尽情享受。
3.晓谕 史诗的主旨在于祛除现世生活的不幸,引导人类达到幸福光明的境界。诗人多是借他人之口,晓谕别人,例如托马斯•阿奎那的“因为不论对应该肯定的还是对应该否定的命题不加区别地匆忙下断语的人,是愚人中的无以复加者;因为匆忙形成的意见常常引发错误的论断,自以为是的情绪随后就把心智捆绑起来,使他不能认识错误”,何以不是一个即使不信教的人应该遵守的。
最后 还是那句话,虽无宗教信仰,但相信信仰的力量!
《神曲》读后感(五):另一种意义上的《圣经》
古文明时期的荷马,中世纪的但丁,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这样的三个人能够代表各自的时代,他们的作品达到了各自时代的顶峰,但丁作为承前启后的诗人,沿袭了荷马时代的史诗传统,以史诗的格局和形式写出了与传统史诗不一样的神曲,又对后世的莎士比亚和其他诗人作家产生了类似于母与子的传承关系一样的影响。
博尔赫斯对神曲的喜爱让他曾经这样说:神曲是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完美的作品,无论任何人都不应该不读神曲,因为阅读它是人类最高的享受。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但丁在作品中构建了完整的地狱、炼狱、天国体系,并且以惊人的细节描写把这宏大的体系描绘出来,对任何细部的描写极其准确和精密,任何一部作品都做不到像神曲这样,用如此少的词句就可以描绘如此宏大复杂的事物。
对于基督教徒或者圣经的拥护者来说,读了圣经之后,再读这样一部作品,无疑能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圣经,圣经里的人物高高在上,神曲里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是但丁同时代或者相距不远的时代的人,但丁借地狱炼狱和天国的历程,把所有人物化到其中,借维吉尔和贝娅特丽齐的引导,述说众多有罪之人或有福之人的经历。基督教的七宗罪对应着炼狱山里的七环,但丁每上一环,就消除自己的一宗罪,最终饮忘川水升入天国。
神曲的三部,依照其理解的难易程度来讲,依次递进,地狱主要描述每一层受苦人的罪孽,犯了什么样的罪,接受何种惩罚,大多是具体的事例,易于理解,趣味性也最强;炼狱描绘人如何消除罪孽,引入了部分的哲理内容和理性的思辨,理解难度提升,但也只是百句中约有一句难以理解。天国篇完全是理性的思维和神学哲学方面的思考,理解最难,大约十句中总有一句难以理解,需要反复思量。
同时,引起思考难度加大的另一个原因是:但丁在写作中不直说,而是以圣经里的故事或者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带入其中,这对于没读过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尤其难,而且译者为原汁原味地还原神曲的精髓与深意,绝对忠实于原文,并没有为了让语句更好理解而改变说法,因此造成每一句极长,定语状语众多,需要反复揣摩分辨才能理解的状况。
书中反复提到的观照上帝,在我看来是对照基督的教义反省自身,消除身上的罪孽,在读神曲的时候,我们也应在圣经与我们之间放上这部书,观照书中的真意,从而上达圣经里的要义,这就是我所说的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圣经。
田德望先生做了大量的注释,注释的篇幅远远超过了正文,足见译者研究的深入程度,神曲据说有四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博尔赫斯说:神曲应读两遍,第一遍不用注释,第二遍对照注释研读。我第一遍读就是采用了只读正文的方式,除非影响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读注释,否则不读。这样囫囵吞枣地读完,深觉神曲的博大精深,非一遍两遍能理解透彻,读完这一遍,暂时放下,待有时间或过些时间再对照注释重读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