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读后感1000字
《神曲》是一本由[意大利] 但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128.00,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达到这想象的最高点,我的力量不够了;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像车轮运转均一,这都由于那爱的调节,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哪里是误入,分明是被逼的毫无余地后的救赎。层层地狱,叠加罪恶,实则赤裸的批判,想象的空间很宏大,宗教的漩涡卷入太多无辜之人。
●好看
●每次准备发奋图强去看 看到地狱就撑不下去了 炼狱看完就是极限了 进度从未到达过天堂。。
●但丁到底读过多少东西?还是有很多人名得靠注释才知道来源。喜欢三个部分以星空/爱结束。维吉尔与贝阿特丽彩分别象征不同的东西,没有信仰,光靠知识不能获得真正的拯救,信仰和爱才行。但同时,有一个观点认为回归宗教是一个瑕疵,我不这么看。
●贝阿特丽采,我的生命之光! 黄国彬。 延伸阅读 但丁与《神曲》 拉法埃莱·坎巴内拉 reading Dante: from here to eternity prus shaw reading Dante(the open Yale courses series) Giuseppe mazzotta the complete Danteworlds: a reader's guide to the divine comedy guyP.raffa
●读不懂
●地域 炼狱 天堂
《神曲》读后感(一):地狱、炼狱
去年看了一部分,然后就没有时间读下去了。而且,后来浅读了世界史,了解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背景,才能稍稍有点感觉,中世纪神权至上,人文主义从但丁开始成为一个分界点,为人类思想的大解放。。。
然后,我又开始读圣经,当做西方历史学来研读。两者之间叙事的重叠,让我对这部作品又有了一点深刻的认识,当然也只是想想而已,深度思考远远不够。
《神曲》读后感(二):喜欢《地狱》
但丁的神曲是我对希伯来神话的最初认知,也是看了神曲后我才会去研究希伯来神话的。
《神曲》总体来说是是以游记为体裁。它的核心内容以宗教、政治、历史为主,科学为辅,力求塑造一个“真实的世界”。它的经典,正是让我们读者在经历一场幻梦中重新审视现实。
但丁的《地狱》里有这样两句诗:“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当我们做某一件事,你认为正确,而遇到种种流言蜚语,种种舆论偏见的时候,你可以想想但丁的格言。但丁的《神曲》不仅在思想性、艺术性上达到了时代的先进水平,是一座划时代的里程碑,而且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状况、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
《神曲》读后感(三):真的是神曲!
本着想人死后到底是去了什么世界,便读读但丁的神曲。看完也知道了电影中一直说的七宗罪,9重天。地域篇细节描写还是很好的,可能就是告诉其他宗教的教徒们,你看地狱就是那样,你死后怎么受苦受难,快快信仰我的宗教吧。当然,还有一个炼狱篇,起初还以为不都是一样的吗,还是专门百度了一下,是让有罪的人重新洗礼有重新升天的机会,反正后面天堂篇更是看不懂了,什么天使写的天花乱坠的,秒翻,倒是图中的插画还是挺有意思的。我记得看伊斯兰教古兰经的时候,教义上面写天堂多么多么的好,喝不完的甘泉,还有女性服侍,下了地狱就是下火烤。每个宗教死后的归处都不一样。总之,但丁写的篇幅不长,就是译者注释长了点,天堂太过深奥,可能就是到不了了吧。
《神曲》读后感(四):《神曲》朱维基和田德望译版对比分析
朱维基、田德望及国内第一部神曲全译本的王维克三位译者及版本情况分析对比:(个人推荐田德望版本,朱维基版本过早,从名词翻译和一些句式来看不太理想。)
(分析内容来自网络,仅供自行参考)
《神曲》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出自一位数学家之手。1934年10月,数学和物理学家王维克凭着自己对但丁和《神曲》的崇敬和热爱,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翻译工作。第一部《地狱》在第二年3月中旬译完,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这一部《地狱》直到1939年2月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在中断了八年之后,1943年5月,王维克重拾译笔,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译完了《净界》和《天堂》。1948年8月,商务印书馆将《神曲》的三部分分为三册,完整出版。至此,中国第一部《神曲》的全译本终于问世!王维克的译本并未像《神曲一脔》那样,用有韵律的诗歌体翻译,也没有卖弄华丽的辞藻,而是以散文体的形式忠实地叙述了原诗的内容。
几乎与王维克同时,朱维基也开始了对《神曲》的翻译。朱维基是一位上海的诗人,但在诗歌方面的成就不高,他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个《神曲》译本,先后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和译文出版社多次出版,销量很大,至今仍在不断重印。朱维基的翻译工作大概是在1935年前后开始的,直到1942年初稿才基本完成,最初发表在上海的《月刊》杂志上,以连载形式刊登,但只连载到《地狱篇》的第十三歌就中断了。这一译本正式出版是在50年代,译者在出版前对译文进行了不少修改。朱维基的译本是由英译本转译的,他没有选择与王维克译本一样的散文体,而是利用自己擅长的自由体新诗来翻译《神曲》,译笔自然流畅,但晦涩拗口的句子也时有出现,有时由于缺少注释,会有一些怎么也弄不明白的诗句。另外,此译本虽然与原诗的行数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并不讲究押韵。
“文革”结束后,但丁作品的译介工作以及对但丁的研究得以恢复。1982年,北京大学教授田德望开始从意大利语原文翻译《神曲》。译者花费了十八年的时间,不但翻译了原文,还编译了大量的注释,其注释的字数达到正文的三倍。田德望的译本为散文体,因为在他看来,如果译者本人不是诗人还要勉强译成诗歌体,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更何况《神曲》的格律极难,也不容易被译成高质量的诗歌。
《神曲》读后感(五):《神曲》的政治
在但丁看来,分裂和暴力是不可饶恕的罪行,在内战的国家里人们是没有办法过有道德的生活的。
这种观点当然是从意大利政治生活的现实中生长出来的。但丁时代的意大利,分裂、弱小却富有,被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轮流侵略,“意大利”还仅仅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但丁所处的佛罗伦萨,参与政治(也就是参与到改变现实的活动中)意味着无穷无尽的党争。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但丁还流放过他的挚友,因为他们党派不同。后来,但丁自己也因为政治被流放了,他陷入到人生的黑暗中。政治的黑暗是但丁创作《神曲》的开始。
但丁经历的这些事、这些人,也进入到《神曲》之中(这让它变得晦涩难懂),对那些汲汲于名利,忙着搞贿赂、暗杀之类,背叛了亲人、政权、国家的人,但丁永远也无法原谅,这或许成为一种世界观,不仅仅是教皇,其他一些历史人物,比如尤利西斯、巨人宁禄、堕天使路西法,也被他扔在了地狱最底层。
文学的好就在于它比较暧昧,有解释的余地。在政治论文《论世界帝国》中,但丁表现得更加清晰、自我。不仅意大利应该统一,为了防止分歧和党争,整个世界都应该统一成为一个国家,而且承担这一统一大任的只能是古罗马,而古罗马唯一的继承者是但丁的祖国意大利。这种观点非常奇怪,虽然古罗马曾经成功统治一个多元文化国家,难道这种权力是可以继承的吗?这个问题先放下不谈,即使是在帝国中,人们的想法应该会有分歧的吧,对于任何复杂的国家来说,消除分歧维持统治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我想在但丁眼里,这个问题有点难以理解,毕竟真正的基督徒之间是不应该存在真正的意见分歧的。也许有分歧的都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吧。
但丁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其实并不是真的毫无关系。在我们的世界中,很多国家都曾自诩是古罗马的后继者,继承了伟大的血统和宏愿,它们和古罗马的缘分就更浅薄了,毕竟在地域上都不属于同一个国家,其实他们觉得伟大的只是那个帝国的伟大,而他们追求伟大的过程,大多是给人类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只能说历史上拥有很多“无独有偶”“太阳底下无新事”...吧。现在仍然有拥有不同的文化、宗教,性向的人,他们仍然在掩饰真正的自我,默默忍耐是为了维持一个比个人身份更伟大的统一体。不管是基督教还是启蒙主义思想,都想为事物做一个一劳永逸的评价,而它们曾经弥合的矛盾,他们为事物虚构的意义,都随着时光流逝相继在这个不存在终极意义的世界上烟消云散了。这是好事,人们的想法,终究还是互不相同的,不管是伟人还是亲人,都不能顺理成章把别人脑子里想什么都安排了,我想。
我说这些不是说我觉得但丁是一个阴谋家,或者他的出发点不是善意的,这么想就太恶毒了,但是他的想法,仔细体会确有危险之处。当然,他属于那个比较轻信、容易互相信任的中世纪团体,普世教会尚未分裂,他自己接受过很多人文主义教育(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我想)他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早已注定,他们这批人是过得比较平静、比较静止的,上帝的伟大光芒普照了他们,人类渺小的世界就像打谷场(文艺复兴博斯的绘画和《神曲天堂篇》都涉及过这个宗教色彩的比喻)只有没有开悟的人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打来打去,构成一道永不停息的风景,而学习人文知识的人应当走向自我解脱的方向,这样的话一劳永逸,世界全无威胁了。但是要我说的话,人类就是由执着于蝇头小利的人组成的,他们对任何涉及自己的利益都可能无动于衷的,更别说欢天喜地心无芥蒂地奉献了。研究这样真实存在的人才是政治真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