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经典读后感有感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是一本由徐沪生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2.00,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一):我从小不爱喝鸡汤
听到书名我其实是嫌弃的,还没有毒鸡汤来的有趣,放在枕边一个多月没动过,今天无聊时随手翻了几章,一边翻心中心中一边白眼WTF,这东西也能出版?现在出版社的门槛都这么低吗?好吧我不会说这书是我和作者睡了还收留他住了两晚酒店他送我的..让我花钱买这本书,不存在的.怎么还没到140字丢!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二):二十来岁,哪有那么多病,可以呻吟个不停呢?
记得几年前GS有一个微信公众号,那时候他还在做做程序员,我后台留言问他:你没有想过,辞职做专职作家。
那时候的他,有些纠结,但能够感觉到认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后来听说,他果然辞职出来专心写书了,当时从心底真心佩服他。
后来听说要模仿某某作品写小说,也一直在努力的构建提纲,准备素材,后来就不了了之。
在后来,发现他这几年竟然出了三四本书,但是越发的题材单一,好像流水账。完全没有当年创作小说的那种激情了,而是翻来覆去卖鸡汤。
看到上面知乎跑过来专门打一星的玩的不亦乐乎,我感觉挺感慨的。一方面不赞同大家的行为,没读过书,不应该恶意评分。但是细翻翻那些仅有的几个满分评分,都是所谓的XX红人,都是互相在刷评价,送人情分。
既然自己都互相抱团打分,又怎么能要求读者不恶意给你评分呢?
看到一个豆友的评价写的很中肯,其实你可以专心创作出一本令人惊艳的作品之后顺便分享下人生感悟。
二十来岁,哪有那么多病,可以呻吟个不停呢?
希望GS加油。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三):我相信,真实最有力量,最能入读者的心。
上一本书交稿后,我就开始写这本书的稿子。我喜欢写作,不需要休假,看书就当是消遣了。
但一开始,我也没想好这本书写什么主题,只是随便整理稿子,写网友的咨询回答,写身边朋友的故事,写书评。反正我书里总有这类文章,且读者朋友很喜欢看。
是在爸爸过世后,我心情一度很低落,后来走出阴影,就很想把这段成长经历写下来,放到书里,成为新书的主题,作为对爸爸的纪念。因为对我来说,写作,一是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和思想,希望多年之后,依然能凭借这些细腻鲜活的文字,记得自己曾如何热烈地活过;二是帮助他人,也许有人经历过同样的路,孤单寂寞,无人倾诉,希望我的文字能够慰藉到他们。
尤其最后一部分,关于爸爸的日记。此前出书,我只写生活、情感、读书,这次把这部分私人日记加进去,是因为这些文字足够真实,情绪饱满,完全还原了我当下的心境。我相信,真实最有力量,最能入读者的心。
当然,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写下这些文字后,我终于能很勇敢地说,我可以放下这些事情了,我能坦然面对未来了。来日方长,总要往前走。之前总憋在心里也是万般难受煎熬,一字一句写下来,倾诉了,反倒畅快。丢下一块大石头。
希望阅读我文章的朋友们,如果生命中也曾经历过某种不幸,痴迷纠缠许久的,现在能释然放下。来日方长,我们一同往前走。你不必孤单,因为这本书,至少有这么一刻,你懂我,我懂你。
祝好。祝你幸福快乐,平安健康。
徐沪生
2016年5月
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当当网购买地址: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57630.html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四):我和我的倔强还有喜欢
看到作者的简介后因为好奇而读了这本书,一个软件工程系的为什么走上了写作这条路?读后,挺触动我的。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独自”这两个字好不寻常;害怕是人的本能,一个人独自出远门走在陌生的路上时,会伴随着焦虑、不安、未知、孤独甚至害怕的感觉,独自的感觉大概就是这样吧。作者徐沪生的文字中透露着他倔强,让人有点心疼。现实中别人面对那样的遭遇,我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但影响是有的。
每一个独自走的人心中必定有方向,那段段独自行走的路,回过头来看,有时候挺惊讶的,那个人真的是自己吗?当时的自己咬咬牙挺过来了,没有时间去悲伤,只是拼命地做好当下。自己就是这样,过了很长的时间,想起来被自己感动地流泪。
我性格里是个温和不争的退让型,偶尔会倔一下,却对骄傲倔强疯狂的人有种特别的感觉。在他们身上有我没有的勇敢。因为自己的这种性格,有时候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老了;有时候生活太平静,突然觉得好无趣,导致自己发现一点小事就抓住,以免太过无趣,毕竟自己还年轻。
作者是个优秀的人,对于学习成绩好的人,我都十分敬佩和仰慕。他们有骄傲的资本,奈何别人做好的事自己却做不好。那些能够说出“痛苦”的事的人,想必是曲折的经历磨的吧。
作者放弃了他原有的职业,去写作,他说,我从来都没喜欢过这行。交大软件工程系毕业,上班敲敲代码,领着别人羡慕的工资不是很好吗?“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从文字里隐约感觉到作者对这份职业的复杂感情,引用的这句话我特别赞同。马上又是一年高考,我依然记得当年填报志愿那段时期的纠结,纠结的根源莫非是考的分不理想,不知道自己想要读什么,或者是自己想报的专业和就业的矛盾。进入大学后从开始的后悔,慢慢地变成既来之则安之;往后的日子还长着,一转眼就要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问题,有时候真的觉得累。
这让我想起一位记者问一位明星的一个问题:
“你那么拼命工作不觉得累吗?”
“做自己喜欢的事不会觉得累呀。”他笑着答道。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抛开所有的束缚,做自己喜欢的事。那种感觉真的太好了。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五):哪有什么梦想是遥不可及的
每当被问及你的梦想是什么,每个人都是一脸的憧憬,如果不打断可能会描画好一段时间,接着被追问你迄今为止为梦想做过了哪些努力,实现到了哪几个阶段了,大部分人都会献上此生最卓越的演技,快速有憧憬脸秒变尴尬脸,婉转着转移掉这个还没什么好回答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问得不恰当而是关于梦想好像真的有些遥不可及,所以我们在爬坡阶段不断被阻碍,不断泄气,最后告诉自己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一个原地不动的梦想,谁会帮着你一起去推动他,梦想的道路上《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不能一直依靠等待别人来指挥或者一味地求援,梦想是一个很私人的事情,谁也不要中断自己前进的脚步来帮助你,所以那些咬牙坚持也必须并且只能自己独自行走。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是作者徐沪生的第三部作品,如同他的名字一样他出生在上海,却不是上海户口,父母在上海水产市场做生意,他从小就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这样的留守儿童可能会滋生很多问题,因为隔代教育的原因,孩子需要极强的纪律能力才会变得足够优秀,很显然现在的他就优秀得让人称赞了。
作者的梦想实现道路来得比谁都不易,父亲在其18岁时就突发重病,从此家里像被装上了一个“定时炸弹”,面当父亲病情复发就意味着家里需要背负新的债务,风雨飘摇的一家人,作者放弃自己喜欢的数学和化学,选择信息学,报考大学时,因为保送生的关系,只能学习与编程相关的专业,毕业找工作,为了尽快还清债务,选择成为高薪酬的程序员,似乎他的人生在25岁之前一直在妥协,为了让整个家尽快走出悲伤的泥潭,他默默地积攒着正能量,并不断地改变着身边的人。
一个家逐渐有了一个家的样子的时候,他渴望离梦想更进一步,面对父亲的劝阻毅然辞职,为了过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开始拾起年少时的写作梦,他说他还很幸运在初时就遇到编辑约稿,可他在日常的每一个空闲时刻做的事情就只有写稿,一颗心完全被梦想占据,紧紧地朝着梦想匍匐。
匍匐的姿态可能会有些狼狈,你也许会不屑这样不够优雅的姿态,所以只顾着凹造型却忘了前进;一颗心被梦想占据,会缺少朋友没有社交,你觉得这样的人会变得无趣,所以让聚会塞满每一个可能的空闲时间。最后的最后,即使一切无可挑剔也还是离梦想很遥不可及。
光阴从来不是促成我们前行的动因,只有自己选择独自上路,找寻自己最向往的人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独属于自己的体验。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六):徐沪生的勇气,你有吗?
徐沪生的勇气,你有吗?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书评
我是喜欢写作的,我如此喜欢一个个写下自己心中流淌的语言,在沉默的表达中寻找自我。然而我又是那么纠结,一次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事还是赚钱的事时,总是选择后者。
到底为什么,我反思又反思。
我想是因为我太穷了,我不要成为一个养不活自己的人。
我想靠文字是无法养活自己的。
我接触了一些写字谋生的人,他们过得那么艰辛,我默然退缩了。
后来不那么穷了,我还是没有去写字,我想是因为物质欲望。
满足了物质欲望之后,我一定可以好好的写字了,我告诉自己。
然而没有尽头,我一边追逐着物质,一边观察别人的人生,总是敏感地发现大多数人的生命里是不需要书这种东西的。
可是我不能想象我的生命中没有书的存在,如果是那样,如果是那样,那么……
在纠结中,我看到了《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大抵写作的人都会觉得孤独,而徐沪生的文字,直白袒露了自己的人生。
小小少年,照顾卧病在床的父亲七年,就是在我害怕的那种窘迫中,努力过着自己的人生。体会着人生中一点点琐碎的情节,没有太多抒情,平平将一切事情讲述出来。
我最震惊的是他的坦荡直白的态度,我一直认为贫穷是无法言述的,那些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明白内心的复杂。贫穷不仅对当事人有人性的考验,对于旁观者也是。祥林嫂的意味我在初读的时候也是感受到了那种残酷---在旁观者的眼里,知道别人的苦难正好能够体现自己眼泪的价值,而一再一再的故事,则单纯被反感了。他就那么轻易的把这样的事实写出来了。
是少年的勇气吧,是少年的无畏吧,是写作独白的魅力吧。
他继续写,写自己的父母,亲戚,自己认识的编辑,朋友,以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以自己的心对世界的理解,既不担心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也不担心自己笔下的人物如何评价自己般,洋洋洒洒,坦然自若写着。
是个聪明的孩子呢,看到他努力得奖考上大学,学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也能找到一份薪水不错的工作,我想,这不仅仅是努力能够办到的吧。
然后,看到那段辞职开始写作,并且出版了书的情节,我被轰然击中。
你,能不能有他的勇气?
而最值得玩味的细节是他这个决定并不是父亲去世才做出的,是在世的时候。
他对父亲咆哮般剖白心迹,决然做出决定!
要写作,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于是他做了,他出版了一本书,又一本,又一本,以及这本。
我到底能不能拥有他的勇气?我到底可以不可以写作?我知道我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可是我到底可不可以做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折磨我至今。
朋友,你呢?
看完书之后,我找到徐沪生的微信,把他的文章都看了一遍。
微信号:xuhusheng1990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七):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艰难晦涩的时光,工作的不得意,或家庭遇到的各种困难,情感的不如意,都会让我们手足无措。困境里,可能没有光,看不见希望看不见太阳,但无论陷入怎样的困境,总有一些人,无所畏惧勇敢前行,即使是一个人的踽踽独行。
徐沪生的这本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讲述了作为一个90后的他年轻的肩膀上担负的重则和一个人走过来的路,从十八岁起挣钱养家照顾病重的父亲,二十五岁在花费了高额医药费后父亲去世,他照顾着老迈的奶奶和母亲。期间,他辞去了一份原本待遇不错的程序员的工作,顶着压力完成了写字出书的梦想。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个人努力拼搏的日子,他独自行走。
在这个社会,许多年轻人努力拼搏,用自己年轻的臂膀扛起一份重担,用年轻的心努力拼搏想要给自己一个更美好的明天。有多少艰辛和汗水,在这条踽踽独行的路上就会有多少失落和孤单。但很多人都没有停留下来,不放弃不言败是信仰,累了,坐下来歇一会儿喘口气爬起来继续走。而徐沪生,不过是这千千万万努力拼搏的年轻人中的一个,要说特殊,也许,便是因为他的独行里一直担负着父亲病重的责任,害怕可能随时到来的死亡。
“在我二十五岁的年纪,我的生命里没有了太阳,所以我要发光发热,自己成为太阳,温暖别人。我的生命里没有可依靠的树,所以我要长出枝叶,自己成为一棵树,为别人遮风挡雨。我的生命里没有人来保护我,照顾我,所以我要坚强,勇敢,照顾妈妈和奶奶。 ”
这是开篇便让我动容的一句话,让我想起热剧《欢乐颂》里樊胜美说,出门在外的女孩子,工作是唯一的依靠。同理,放在徐沪生身上,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病重的父亲,老迈的祖母,精疲力竭的母亲,家中唯一能肩负起重任的,只有他,一个十八岁的年轻的臂膀。是太年轻,也太明确自己的责任,他付出的努力比身边的同学朋友多。为了能养家,他努力做着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在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后,毅然决然辞去工作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选择需要权衡,并不是飞蛾扑火般的一腔热忱,也正因为有了权衡,才能走得更坚定。
中考那一年,我也遇到了类似的境遇,父亲重病,但幸运的是还有许多亲人帮助着父亲。父亲的顽强意志影响了我,在最后艰难的几个月没有放弃,最终去了自己想去的学校。
这是我比徐沪生更幸运的地方,没有早早承担压迫人的重则。但在阅读的过程中,他的经历却让我想起一句话,你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这句话,是对自己说,对徐沪生说,对许多坚持着梦想独自行走在路上,或为了更好的未来努力拼搏的人们说。
汪国真先生《热爱生命》里有这么一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给独自行走在路上的所有人。
时挽。二零一六年五月十六日。所有书评影评皆为原创,转载请告知。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八):海燕
文心
如果一个人能袒露他的心扉,那么他已经走在幸福的路上。不知道怎么看完沪生的文字。是心疼的,亦或是崇敬的。五味杂陈,情到处,字字叩击着心扉。
看书的时候,常常会想,幸福和金钱无关,求的只是内心的一份安稳。大概是类似的家庭,我们都是从小没有受到家庭太多庇护的人。不过我比他好一些,不用担心学费,也不用操心生活费。只是没有更多的关爱。
很 多时候,自己也很自卑,没有好看的衣服,没有拿出手的电子产品。和书中的他一样,也需要经常打工。但他更坚强一些,生活把重压给了他,他却浴火重生脱胎换 骨。没有零用钱,没有新衣服,甚至被债务缠身,他依然面对着。不去逃避,没有逃避。虽然会有抱怨,抱怨之后,依然咬牙挺着。不向生活妥协,做命运的强者。
我 能想到,他是如何一点一点维系着那个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把好的留给家人。只想多陪陪他们,尽自己的力多陪陪父亲。用自己火热的心温暖家人。然而父亲 还是走了,他失去了人生的太阳。一如他说的“在我二十五岁的年纪,我的生命里没有了太阳,所以我要发光发热,自己成为太阳,温暖别人。我的生命里没有可依 靠的树,所以我要长出枝叶,自己成为一棵树,为别人遮风挡雨。”在这个大多数青年人挥霍着青春上网打游戏的时候,他默默承担着生活的重担。
既然决定不了命运,那就迎着逆流航帆。既然不能做晴空鸣叫的画眉儿,那就做雨夜划破天际的闪电——海燕。生活从不缺乏幸福的人,缺的却是勇者,是直面惨淡人生的人。在同龄人还在为前途为生计迷茫的时候,他的羽翼渐渐丰盈,只待着机遇,等着一飞冲天。
别离、贫穷,反复捶打着他的心,让他变得成熟、变得强大。都羡慕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却忘记炼丹炉中的种种劫难。一生中的幸与不幸,交织而行。也许,此刻的不幸为的是下一刻幸福瞬间;天天若都是晴空万里,怎能一睹雨后彩虹的绚烂。
过多的抱怨只能成为泥潭,让人止步不前。一遍又一遍抱怨,会让你成为另一个祥林嫂。同情会不自觉被厌恶取代,人人想接触的是向日葵,想接触阳光。他早早明白了这些,不放弃、不抛弃。生活给予他的,他都收下。不需要同情,不需要泪水,需要的是他的成长。
没钱是暂时的,苦难是暂时的,嘲笑是暂时的,成长是永恒的,成熟是永恒的,乐观是永恒的。命运为他关上一道门,他用力大开了一扇窗。阳光因此变得愈加闪亮——他要做不放弃的人。
他就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在生活磨砺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九):一个人的路你并不孤单
当孤独凝望着相思,心里说不出任何语言,只有回忆在刺痛心间,你在心里不停地呼喊并祈求,别让我一个人醉,别让我一个人走,因为我没有那么坚强,我害怕一个人的路途。好希望寂寞的路上有个人能相伴,哪怕一会儿也好,能把我的悲伤我的愁,我的快乐我的痛,我的失落我的苦,轻轻地相拥慢慢消失在风中。
我们都害怕孤单,徐沪生也如此,但是有时就是注定要一个人孤军奋斗、一个人承受酸甜苦辣,哪怕是迷茫、彷徨,我们也要活好当下,珍惜每一天的日子,好好享受每一天的生活,把人生的苦难当作上苍送给我们的礼物,因为我们总要经历才能成长,它会让我们变得越来越坚强,活得越来越好,过得越来越舒坦。当有一天雾霾慢慢退散,阳光也会洒满大地。
我对徐沪生并不陌生,因为前不久才看了他的一部作品《少年啊,前路漫漫》,当时觉得他的文字特别真实、实在,让人读了感觉身体开始不断地注入新的能量。通过他的故事我知道了他是90后的“知乎励志一哥”。他家境贫寒,努力学习,后来被保养上海交大,大学四年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还有兼职,赚取大学学费,毕业三年存款十五万。看到这里我不得不汗颜,他真的是新时代学习的榜样,别人还在父母的怀里享受那独一无二的爱时,他已经完全自力更生了。人说环境造就人,我相信他更着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的方向。他要立志成为作家,所以他不停地写着自己的故事,一直在不停地追寻着真正的自己。
他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出迷雾,一路向阳。他的《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再次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是真实的,他是坦诚的,他把人生的艰难与内心的脆弱剖析给我们,让我们看到他的苦难时更看到他坚强地面对人生。你有试着七年如一日地照顾身边的亲人吗?你有试着大学四年从来不向父母要过一分钱吗?你有试着七年不买一件新的羽绒服吗?……他有,因为他的家庭必须过早地让他承担起生活的重任,他不能自暴自弃、不能逃避,除了坚强面对就是迈着更坚定的步伐前进。他虽然家境贫穷,但是他从来不以为耻,因为他一直在努力改变,也能正确面对。他为自己的理想一直努力着,一直行走在属于他的人生路上。他就如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是个真正的勇士。
有些人总觉得自己过得不好,总觉得上天对他不公平,没有将好运砸向他,如果你看了徐沪生的经历和故事,我相信你的这点“苦难”根本不值一提,真是“大巫见小巫”。就如他所说人这一辈子,很短暂的,说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在年老的时候开始懊悔年轻时没有追求自己想要的,我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走,我们都要勇敢走下去,无所畏惧。
总有些路要自己去行走,一个人的路你并不孤单,哪怕没有亲朋好友,你还有春夏秋冬,你还有花草树木,你还有虫鱼鸟兽。如果这些你都没有,你至少还有天和地,还有一颗勇敢前行的心。
《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读后感(十):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马上要辞职了,放弃了不错的挽留待遇,离开了满是机遇的上海,我知道我想要什么。
这件事情并没有告诉身边的太多人,除了几个要好的朋友和几位尊重的前辈。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满是信任的掺杂进他们的阅历和想法,产生的化学生物学反映正好是自己需要的养料和灌溉。一箩筐有理有据的支持和点赞,又能让我背负力量前行很久。
身上这股强烈的“做自己”欲望多多少少跟徐沪生在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中描述他自己的样子很像。他写自己,写苦难,写感伤,写孤独,写未来。可他哪里知道,他写的“我”,就是那群有血有肉,有痛苦和悲伤,欢喜和雀跃的90后的每一个我的故事。
说句老实话,作为同是90后的男孩子,毕竟还是不太愿意看徐沪生的文字,太苦难,很悲情。他总是把痛苦的文字沾上大红的鲜血再在白纸上用力的书写。看完之后,掉进去,你跟着他一起伤心,一起难过。他又特别厚脸皮,从不避讳自己的家事,无论是父亲的病情,妈妈的工作,奶奶的近况,还是他那件已经穿了七年的蓝色大棉衣。看的时候心里就一直犯嘀咕,这个男人怎么这么傻呢,赤裸裸的站在读者面前真的好吗?你有笔,你可以粉饰,你可以删减,你可以侧重,可你为什么就要如此真实,如此把生活的不堪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花季的我们,本是迎着太阳奔跑,踩着草坪嬉戏。可偏偏正好,打个正着,遇到徐沪生这样糟心的文字,这样清高的写作者。可你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你作践他,讽刺他,甚至不喜欢他之前,他已经在书里全部自我剖析地把自己由表及里的全写了个遍。他要说说他都替你在书中写出来了。于是,你的评价不值一文,甚至有点莫名其妙。面对这样“厚脸皮”的写作者,还是算了吧,歇着凉快。
就是这样一位写作者,不到一百斤,写作豁得出去,不要脸到极致,生活苦难连篇却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光里出了三本个人作品《让未来的你,感谢现在的自己》、《少年啊,前路漫漫》和新书《总有些路要独自行走》。他说:“真正驱使自己不断往前奔跑的动力,应当来源于自身的澎湃激情,来源于想要改变现状的巨大渴求。”他在父亲生病的那几年,独自成长,缺爱前行。唯一对抗现实的武器就是让全年级眼红的成绩,参加奥赛,保送交大,入职名企,一切都是那么耀眼,那么顺其自然。那时的他脑子里只有如何撑起这个家,如何保全病重的父亲。硬撑的岁月是痛苦的,也是挣扎的,是迷茫的也是担当的。他用文字描述的一切实情却又是给读者真正力量的,因为这是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啊。
他过得这么苦,却这么努力。你凭什么怨声载道,凭什么孤独迷茫,凭什么嫌七嫌八。
还好,一切都过去了。还好,他越来越好了。租住在上海和奶奶、妈妈,辞职后做着自己喜欢的自由写作者,用才华养活着温暖的小家。此后,温暖,亲情,成长应该会在沪生的文字里看到越来越多,越来越丰满吧,我猜。
在我心里沪生跟刘同特别像,刘同在文字里说自己的状态:“很长一段日子里,我靠写东西度过了太多的小无聊,伪伤感,假满足与真茫然 。我在意细节,算敏感。但知道体谅,算善良。我说喜欢便是喜欢,我不想回答便是真的不知道如何作答。有时我佯装镇定或笑得开心,心里总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不停对抗,学着顺从,冷静旁观,终明白我们都不应该是别人世界的参与者,而是自己世界的建造者。”两人一样,同样容易遭人作践,遭人非议,故事以“我”做引,喝下这碗热腾鸡汤,还好这碗汤补身、养胃、健脑。钱不白花,人不失望。
人在脆弱的时候喜欢怀念,回忆是一场大雨,有人在遗憾里丢了魂,有人在疲惫中独自嗨。怀念有多常态,心里就多孤独。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之后是成长。
期待沪生第四部不一样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