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读后感锦集
《1984》是一本由[英] 乔治·奥威尔著作,译言古登堡计划/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页数:4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84》读后感(一):1984
全文气氛压抑低沉,思想监控下的可怕社会,主角注定被改造被毁灭的一生,居然有那么一丝回光返照的阶段,有起伏,但最终还是毁灭,没有一丝希望。很多细节描述的很好,从来没想到的,比如审讯,监控,反跟踪,以及改造思想的方式。都比较可行,不是天马行空。特别是还建立了一个新话体系,哈哈哈,感觉很有规律,学起来比较容易,学英语再也不费劲了。这种社会是否会存在,意义又是什么?只有最疯狂最有资源的最闲的蛋疼的人才会去figure知道。
《1984》读后感(二):总结
我认为其营造出一个极端的政党,生活在其中的人员就已经不具备任何高尚的人的品德与光辉,书中的政党将权术和现有科技发挥到极致来巩固地位,通过偏执来达到更大的偏执目标,这让人联想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下的轻重工业差距悬殊,可见其发展重工业的力量之大与弊病,此书的政党建设范围的广阔和条件的充足远超斯大林模式,是极端的,其建立基础就在于其本身的地位就不可撼动,若没有这一点一切都是虚无。
其思想奇特,隐晦但着实入木三分。
《1984》读后感(三):我的观后感
1984年的英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却无自救之意,是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水一直是那么深,火一直是那么热。温斯顿是在极权社会下一个思想“突兀”的个体,是人性得以保留的希望,在一个疯狂迷信、消除爱欲、泯灭人性、颠倒是非的社会下,相信并且能够相信2+2等于4是多么幸福与自由的事。这是一部令人绝望的小说,作者在一步步的扼杀残存的人性,“自由就是死的时候依旧怀着对他们的怨恨”,可温斯顿背叛了爱人,说服了自我,热爱了党与老大哥,读来觉得毛骨悚然。不得不惊叹奥威尔强大的政治预言能力,书中的世界相信每个国人都有强烈的体会,像极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盲目的迷信,虚假的新闻,无知的群众,暴力,犯罪,家庭的背叛...... 最后不再将需要思想警察,因为每个人都是思想警察。
《1984》读后感(四):我能怎么办,我也很绝望啊
生下来,就被既存的世界价值观教育。最有权力的人来定义黑白,懵懂少年如饥似渴的学习,热血青年振臂一呼,跟随党的指令。可是啊我只能看到目光所及,只能想到思维所至。
你告诉我这个时代是错的,历史已经被胜利者重构,过去被当前最大利益化地修改,救苦救难的英社只是一味欺骗和剥削,过去比现在好……你希望我怎样?思想的漆黑夜空划过辩证的闪电,让我发现远方的真实与美丽?
为什么要平等公正?如果生在权力阶级拥有最大化的特权,干嘛替你们这些小老百姓争取平等呢?为什么要博学深刻?终究社会的小螺丝钉,统治阶级不需要你太广知博学怀有反动念头的危险。为什么要有感情、性欲、舒适的物质条件……只需拥有愤怒、狂喜的情绪,只需爱老大哥爱党。
可是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人见证过历史的虚伪。你知道吗?是你有问题。你幻想偏激,妄图诋毁英社抹黑过去。你以为你道德正义,看看严刑拷打下你事无巨细的招供出卖,这就是你啊和你的正义。你想寄希望于群众,期待于下一代?寡头统治的恶性轮回將在老大哥的手中得到最好的终止。你甚至不会明白没能意识到你在被压迫,如奴役。
好啦。和我念一遍我们的口号:
战争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无知就是力量
《1984》读后感(五):感触
说实在的,后面有好多不懂的地方了确实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他说得对,他笔下的每一行字很多时候是把我的思想系统化了的。把思想变成言论,言论变成行动这一过程的曲折,他也道出了。有意思的是,这种刻意的 、奥威尔式的讽刺可以,让读者在感受其刻意的情况下,依然感受到其中的可以带能够感受到这种真正的极权主义下的社会的阴森恐怖的所在。楼上说的很对,有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识二威尔在书中也有所提到的历史总是会重蹈覆辙这种不变的论调。那本所谓古登斯坦所著的书是核心党人人参与制作的。哦,那本书对于党的主张的双向思维,在教义知道,分析得如此透彻而鞭辟入里。无论党的主张还是的目的,但它既能自我推翻自己又能自我拥护自己。这正是有双向思维来解释自我的一种方式,所以说所谓的敌人所谓的古登斯坦,不过是党创造出来的敌人。老大哥在看着每一个人,同时也在看着温斯顿 而兄弟会或者说是古登斯坦实际上都是虚构的,为了诱发象温斯顿这样的队长的主张有所疑问的人 在大洋国在英社的原则下,嗯,失去激情,失去爱情,失去友情,所有曾经的社会的构建的伦理都已不复存在。在那里怀旧思想是最不同于当今对普通民众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思想罪责的成立,也是以行动为标志的,但是在英社的思想下,也是极权主义最可怕的,不是控制人的人身而是控制人的思想
《1984》读后感(六):我们有自已的思想吗?
主人公像楚门的世界里面的主角一样,时时刻刻被监视的生活,周围的人与事都是被事先安排好的。故事始于主角的怀疑终于肯定,主角在真理部上班,做着却是修改历史的事情,让他如何不怀疑,怀疑自己是否真实,然而如何扼杀人们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必修课。过去统治阶级只是把异端的人直接杀死,主角所处的世界里统治阶级是要让你在忠于统治阶级下自愿接受审判,主角结局便是如此。
这是有多么可怕的事情,明明生活标准在下降,好像被洗脑一样地坚定自已比过去过得好。反观我们自已,我们从小到大不就是一直在接受别人的洗脑,小时候父母的洗脑,上学的时候接受老师的洗脑,上班后接受老板和老同事的洗脑。我们有自已的思想吗?不要把别人的想法当成自已的。我们是不是也是这样麻木?你置疑过这个世界吗?你又尝试过寻找吗?虽然最后寻找也不会得出任何结论,可是你这样过吗?我们有的不过是人云亦云,从来不曾想知道真相是什么。
如果众人不知道比较的标准,就不会感受到被压迫。好似我们生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可是真的知道你与别人的差别吗?真的知道处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生活在表象上,永远无法知道表象之下是什么。我们也只能被动地生活在表象上,而且还无法知道自已生活在表象上,因为没有思想,不会置疑只会接受。
《1984》读后感(七):第一个影子
奥威尔是纪实性的作家,上海译文以纪实为专题组织他的作品,确实有见地。我手上一套九册的文集(译言版)也是证明,包括动物庄园(动物只是标签),包括一九八四。动物庄园几乎可以看作一九八四的先声,在动物庄园大获成功之后(虽然历经波折才得以出版,见他的信件),他就不耐烦戴着镣铐跳舞了,干脆直接地写欧洲最后一个人。
奥威尔最出色的小说,都是在纪实的基础上的损益,如巴黎伦敦落魄记(我自己非常喜欢),是纪实的抒情;如一九八四,是纪实的推演,——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推演的准确。
一九八四是沉闷压抑的,——怎么可能不呢?它写的是最后一个人的消失,这么厚一本书就为了这个目的,就展现了造成消失的所有条件,以一种必然的生硬的方式。作为一个人的读者,怎么可能会不警惕不压抑呢?
但这也同时造成了书的局限,纪实的基础曾经给它真实的力量,但当基础变迁,它也随之成为历史的附丽。真实的参照减弱了,面目模糊了,它具体而微的力量显得用不上劲了。推演的成分凸显,于是终于可以被视为向一种概念而不是现实攻击。——这或许也是它幸运的地方,即得以幸存,广大(更多是以一种戒谕式的价值)。
自然这并非这本书的过错。应当这样看待:这本书是第一个影子,是无数个序列的开端,而非全部,它开启了工作,而后面的事情,需要及时的继承者,重新指向那些现实的变种。
《1984》读后感(八):《1984》
看到最后让人觉得很冷的一部小说。尤其是奥伯里恩在狱中“调教”温斯顿的那一段。奥伯里恩明知道党所做的事情、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道德的,却依旧践行着。可能这就是“双向思维”吧。不断地自我欺骗,直到相信党编造的一切谎言。当那些思想犯被彻底改造的那一刻,也是他们死的时候。即使死,也是带着对老大哥的崇敬死去的。最后温斯顿听到伪造的胜利的捷报随着群众欢呼的时候,看着老大哥的海报心生崇敬之情的时候,一颗子弹穿过了他的头颅。
原本我以为温斯顿是一个在那个时代里独一无二的人,他有反抗精神,并愿意反抗。其实在这之前可能已经有无数个温斯顿了吧。人性有的时候并不如我们看起来那么坚强。当面对我心中最恐惧的事情时,我又能坚持多久呢?
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实在是太可怕了。执政党不在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想要的只是永久的统治。不得不说,这样的政策确实能够永远地维持下去。每个人都生活在监视之下,即使是一个微小的表情,也会被当做是反叛的证据。人没有任何感情的依靠,因为身边所有的人都可能是思想警察。如果像小说里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实行这样的政策,那未免也太可怕了些。
作者实在太厉害了。在那个年代能写出这样一本有着前瞻性的小说。
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到微信读书上的小伙伴很多都提到了《论语》。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怪不得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两句话在小说里虚构的这个国家,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两者说最终的目的不同,孔子是想让国家更加富强,而英社是让社会止步不前,但是出发点都是一样的:维护永久的统治,不被别人倾覆。
《1984》读后感(九):现在不是1984,而是2021
《V字仇杀队》中V说:“思想是不害怕子弹的”,但在奥威尔笔下的这个极权社会,思想是会被毁灭甚至扭曲改造的。新话的发明限制语义范围,剔除形而上的概念,真理无法在媒介之上呈现,只能存在部分人的脑海之中。而等待这部分人的是无尽的身体折磨以摧毁意志,再利用恐惧的本能将他们的思想彻底摧毁而后扭曲改造成与社会相适应的意识形态。毕竟,当权者要的不是卑躬屈膝的顺从,而是从思想上面彻底的服从,如若只是简单的处死异端,只会让异端者伴随真理永生不朽。心思之毒辣,可惊可怖。即使有幸运者未被思想警察发现,当这些与过去世界唯一的联结消逝之后,在资料被篡改,青年被洗脑的情况之下,现在即过去可真不是空话。 战争即和平,现在即过去,奴役即自由。听上去满是矛盾,可是当这一切都建立于谎言之上便顺理成章了。战争的谎言消耗剩余生产力,同时让民众保持亢奋的热情。三个国家之间心照不宣地维持战争的进度,在谁也无法彻底消灭谁的情况下达成威慑和平,局部的战争是为了整体的和平。现在是未来的过去,是过去的未来,掌握现在便掌握了所有的时间。消灭个体意识和独立思考,便让被奴役的人认识不到自身被奴役的现状,从而也就不会有获取自由的想法产生。而最令人感到绝望的是,党根本不在乎是谁来领导,老大哥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形象,一个老大哥倒了自有千千万万的老大哥站起来。只要党的规则持续,党便永生。 温斯顿终于还是被摧毁了,在101室面对着本能的恐惧屈服了,放弃了爱,放弃了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放弃了独立思考,彻底地融入党的集体,在集体意识之中永恒湮灭。 不过我终究不相信世界会向奥威尔的预言倒退发展,1984是一篇警世预言,但绝不会成为现实,人类的思想根基一脉相传,而人类精神也绝不会这么轻易被打倒
《1984》读后感(十):《1984》 [英]乔治·奥威尔
经典政治讽喻小说。未来和过去,总是不同,总是相似。
自由就是拥有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若此前提成立,其他皆顺理成章。
这四幢大楼是政府四个分支机构的总部。在新话中,这四个部分别称为真部、和部、爱部、富部。
真理部,负责新闻、娱乐、教育、艺术; 和平部,负责战争; 仁爱部,负责维持法律与秩序; 富足部,负责经济事务。
掩饰自己的感受,控制自己的表情,和其他人做同样的事情已经成了本能反应。
有一件事让他感到很奇怪,即你可以创造死人,却无法创造活人。奥格威同志并不存在于当下,却存在于过去。一旦伪造行为被遗忘,他便会和查理大帝、凯撒大帝一样真实存在,并立足于同样的证据之上。
思想纯正意味着不思考,即不需要思考。思想纯正是下意识的行为。
凡是老旧的东西,以及那些美丽的东西,都会多少让人产生怀疑。
没有黑暗的地方就是想象中的未来,人们永远看不到未来,但凭着先见之明,便能以一种神秘的方式感知它。
这只鸟是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歌唱?既没有配偶欣赏,也没有对手观看,是什么使它站在这片树林的边缘将自己的歌声投向虚无?
他不再思考,只是感受。
掌控过去的人掌控未来,掌控现在的人掌控过去。
然而,我们要在人们脑袋开花前将之变得完美。旧式专制主义的教条是‘你不得如此’,集权主义的命令是‘你必须如此’,我们的信念是‘你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