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读后感100字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是一本由[德]安德烈·冈德·弗兰克 (Andre Gunder Fran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60元,页数:2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精选点评:
●“韦伯的理论,还有后来的帕森斯等人的堕落,在证据面前完全是站不住脚的。”让我情何以堪~
●理论框架很有启发性不乏真知灼见,但贸易分析和经济学评估太外行
●配合解释历史吧。对其在当代的解释力还有疑问。
●只能看懂观点吧...
●这种书在我看来只有在做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角度上有意义。书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定量证据和比较视野,我甚至连一个counter-factual的计算都没有见到,如何能够论证是依附性积累导致了拉丁美洲国家的不发达?只列举被低估的原材料出口价值和被掠夺的财富,但是至少应给给我一个回归来估计这些损失导致了这些国家的GDP减少多少比较合适吧?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国际贸易可能带来相对的不公正,但这是因为不同贸易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不同,经济波动对原材料供应国肯定是冲击更大。要解决这个问题依靠的恰恰不是进口替代政策而是出口导向政策。事实上随着进口替代政策的破产,依附学派在实践上就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 当然像是拉美国家的不发达也是需要解释的。但是这方面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更好的路径。在此实名推荐阿西莫格鲁。
●通过国际贸易对生产方式、生产结构、工资水平影响的考察来确定依附理论,这样真的没问题吗?这样看来依附理论只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奇怪的变种而已
●我了个大凸,Underdevelopment就这么被翻成“不发达”了……作者就是要提出under和un的区别啊!!翻译的人能特么用点心好好读读再翻么。Underdevelopment有两个含义,一是低度发达的、发展不起来的“发展中”,二是在发达的假象(对应metropolis【注意这个词不是用在国内而是用在殖民母国上】)之下被掩盖的尚未发达(对应satellite)。总之,UNdevelopment才是“不发达”!!(#‵′)
●读的我很烦躁 抓不住要领
●经济模式决定论
●07或06年读的。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读后感(一):依附论的代表作之一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是依附论的代表作,也是弗兰克从依附论向世界体系理论转型期的一本著作。通过阅读此书,可以得知依附论的基本观点: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使发达国家获得发展优势,而不发达国家陷入不发达状态。
依附论是在1950年代拉美“现代化战略”受挫,60年代非洲“现代化”努力也在社会混乱中归于失败的背景下被提出来的,而70年代巴西和东亚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这就对传统的依附论提出了挑战。这时出现了改良主义依附论,对以弗兰克为代表的激进主义依附论过分关注外因提出了批评,弗兰克的这本书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写出来的,所以对这点批评做出了一定的回应。作者开宗明义,在序言中即明确点出本书所研究的问题,即“通过对世界资本积累进程中依附性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分析,来说明不发达问题。”他强调了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必然是在内部进行的,而交换涉及外部关系,对内外两个方面都有所关注。此外,对于北美殖民地的发展,他重视对当地秉赋的研究,这也是从内部找原因。但无论是探讨生产关系还是秉赋问题,最终都要落到外部关系上,因为正是交换关系的不平等才导致了生产面向出口的依附性,秉赋不好才不会吸引外部“关注”。因此,对外因的强调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应该是一种理论的局限。
弗兰克将世界资本积累的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重商主义阶段(1500~1770年),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0~1870年)和帝国主义阶段(1870~1930年)。在第一个阶段中,宗主国一方面通过武力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另一方面通过“三角贸易”大获其利,进行资本积累,同时殖民地的生产方式在这种影响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亚、非、拉生产方式的转变彼此之间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供出口的殖民地生产增长,这样就使得殖民地经济长期依附于欧洲市场。在第二阶段中,宗主国是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背景下产生了内部变革的动力,也就是说殖民地对宗主国资本积累的贡献使之能够成功开展工业革命。而这一过程中,殖民地市场在工业革命国内早期阶段的重要性使之继续为宗主国的发展作贡献。世界贸易扩大,国际分工有重大变化,宗主国和亚、非、拉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深远的变化。正如作者所说的:“这种宗主国经济发展引起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宗主国的再度攻势,殖民地原料供应国生产方式的相关变化使得拉丁美洲、亚洲、中东和非洲肯定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于当前或未来取得自生、自立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宗主国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了殖民地不发达的进程。在第三阶段中,帝国主义在亚洲、阿拉伯世界、拉美、非洲采取各种政策,千方百计地加强当地的不发达发展,甚至创造一个本地阶级及其从属代理机构,其经济与政治利益拴在宗主国方面,它根据自身利益所追求的经济、政治政策对宗主国有利,却对其国家产生了不发达的发展。“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转变以及亚、非、拉(除了日本显著地例外)在世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第三阶段中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情况最终肯定使这些经济社会将来绝无可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取得资本积累,并使‘民族’资产阶级(如果竟然存在的话)在新帝国主义时代在民族资本主义(甚至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狭小范围内推进经济发展的一切政治愿望归于无望。”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遍受到扼制,发展不起来,而且不发达的进程却还在加速。
。。。。。。。
。。。。。。
。。。。
就这么多吧,突然想到这是一片写得太正式的读书报告,不太适合贴出来,呵呵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读后感(二):不发达的发展模式 ——读《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有感
依附论又称“外围——中心论”,是一种研究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联系的理论学说。如同本书作者以及其他知名学者所有的共识,他们认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发达国家居于主要支配地位,而不发达国家则依附在前者周围,受前者的剥削与控制。在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的这种不平等的依附关系,使得发达国家获得了发展的优势,而不发达国家则陷入了不发达状态。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不发达的状态特指的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扭曲与滞后的状态(犹如生物成长的“发育不良”),而不仅仅是“未发展”的状况。
想要简单评论该书,就必须了解其写作背景。该书是弗兰克在70年代改良主义依附论被提出来后,对激进主义依附论过分关注外因的批评所作出的回应。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对世界资本积累进程中依附性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的分析,来说明不发达的问题。本书作者在该书第一章提出了三个问题,“‘内部’决定对‘外部’决定的问题”,“分期的问题”,“生产与交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贯穿了本书的始终。
弗兰克强调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两个方面,认为生产必然是在内部进行的,而交换涉及外部关系。此外,在探讨生产关系的问题时,最终都要落到外部关系上。正是因为交换关系的不平等才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依附性。因此,对外因的强调可能是无法避免的,这是依附性理论的局限所在。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与这一观点,尤其在美洲发展的考察中,作者提出了“秉赋”这一观点,看似乎把所有不发达问题的内因都归结于秉赋不好。但是这一观点是否站得住脚,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
作者将世界资本积累的进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重商主义阶段(1500~1770年),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0~1870年)和帝国主义阶段(1870~1930年)。个人认为这种笼统但凸显时代特色的分法,看似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无法表达出这些时期的本质特点。文中提到“曼德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的起源与占用因此次构成了三个不同时段的辩证统一:以不等价为基础的不平等交换;以等价为基础的平等交换;以等价为基础的不平等交换。”作者认为这三种交换关系并不是所有殖民地在确切的同样时间里总是经历到的。在此我要适当的对这种说法进行反驳。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并不是所有殖民地都是按照相同的进度进行发展的,但大体上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交换关系是如同曼德尔所说的那样,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特定时期发展也可能会越过某些环节,发生质变。
在第一个阶段中,殖民地资本被宗主国通过武力严重掠夺,其内部的生产方式变革的能力被严重的削弱,被迫得只能进行供出口的殖民地生产,这为殖民地经济长期依附于宗主国埋下了伏笔。在第二阶段中,由于早期从殖民地的掠夺中,宗主国完成了初期的资本积累,成功开展了工业革命。正如作者所说的:“这种宗主国经济发展引起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宗主国的再度攻势,殖民地原料供应国生产方式的相关变化使得拉丁美洲、亚洲、中东和非洲肯定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于当前或未来取得自生、自立的经济发展。”在第三阶段中,帝国主义在殖民地采取各种政策,千方百计地加强当地的不发达发展,将其经济与政治利益拴在宗主国方面。这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普遍受到扼制,发展不起来,而且不发达的进程却还在加速。
本书研究的是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生产与交换关系以及不发达发展理论的问题。在读完本书后,个人发现国与国之间的发展是如此,那么地区与地区之间呢?似乎如今我国的东西部之间的发展,也存在着这种依附性的怪圈。但是能否有直接使用这一套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读后感(三):穷国为什么穷,富国为什么富
世界上最让人心痛的事,莫过于明明知道悲剧正在发生,可却毫无办法去阻止,甚至行动还只会让现状越来越糟。弗兰克在《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一书中正是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悲惨世界:它不是文学的虚构,亦不是历史的残影,它就是当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被资本主义统治全球的世界。
弗兰克要讲的道理其实很浅显,它甚至早就被记录在了两千年前的福音书里: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不同的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用概念为世界编织了一个回避事实的神话:它的比较优势理论认定自由贸易是平等的,同时对双方有好处的;扩散理论预设落后地区的单一结构经济迟早会被带动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在自由贸易打造的谁都可以致富的美梦下,落后地区的精英们积极加入市场,但最终他们的行动,与欧洲北美的资本家们一起,再次印证了流传千年的马太效应。什么都没有改变。
弗兰克将世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分成三个时期:重商主义阶段(1500-1770),殖民地资本被严重剥夺,发展的结构性能力被严重削弱,虽然尚未被消灭;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0-1870),资本主义发展的弱小社会力量对宗主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在殖民地的盟友进行了不成功的生存斗争;帝国主义阶段(1870-1930),殖民地中发展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被全部消灭或者完全不许构建,因此排除了在资本主义下的进一步发展或未来发展,巩固了各殖民地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发达的发展。这三个阶段,对来自欧洲的资本主义来说是财富积累发家致富的历史进程;但对绝大多数殖民地来说,则是自然经济被破坏,被强行拖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不断被剥削的不幸故事。
这个过程不同于资本主义理论上的那般人畜无害,它是伴随着被传统经济学家视为不相干的政治上的暴力展开的。以坚船利炮为后盾,欧洲商人们才能强行打开本不需要资本主义贸易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大门;又因为特定制造技术上的领先,所有自然资源富庶的地区便迅速成为了欧洲制造商们的原料供货地(这也是日本和新英格兰避免了不发达命运的原因之一——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不能为早期的资本提供廉价剥削的条件),同时也成为了商品的倾销地。在这一交换中,欧洲商人获利丰厚,各种相应的政策也应运而生以维护这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但因为殖民地与宗主国两地的劳工工资比大大高于两地的生产率比,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殖民地原材料的价格是远低于其实际商品价值的,宗主国从殖民地赚取的利润远远大于殖民地向宗主国出售原材料赚取的利润;再加上相关的殖民政策以及按照宗主国经济需求来设计的生产结构,殖民地产出的商品也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地寻找其他买家。最终的结果是财富源源不断地从殖民地流向宗主国,从亚非拉流向欧洲;宗主国资本家完成了资本积累,而殖民地则普遍陷入了长期的不发达。所以实际上亚非拉殖民地与欧洲宗主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贸易是不平等的,而且它使殖民地经济成为了宗主国国内经济的延申,成为了一种结构单一的依附性经济。
除了宗主国的有意维持,殖民地精英的主动参与也客观上加速了本地进一步陷入不发达,使得扩散效应不能像在欧洲国家一样生效。在两地间的贸易中,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资源的持有者,尽管赚的利润不如宗主国的制造商,但亦获利不少,两者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单一商品的出口成为该地的支柱经济),殖民地精英也都是自由贸易的代言人,他们希望现有的原料出口经济下持续下去。在非洲的案例中,奴隶贸易最大的获利者除了欧洲奴隶贩子和美洲种植园主,下来就是同样黑皮肤的非洲本地统治者。在金钱的诱惑下,部落首领们陷入互相征伐,掳掠对方的人口,为奴隶贸易提供了持续的“货源”,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了这个残酷贸易体系的依附和帮凶。在拉美国家的案例中,带领人民革命走向独立的也正是这样一批精英,他们在国家独立后,出于对国家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和本集团利益的考虑,进一步加大了本土原有的原料出口经济的开发,这使得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进一步加深。一腔热血的民族主义精英们通过自己的爱国行动亲手为自己的国家又套上了一层枷锁——当然这层枷锁更多地是戴在了本国普通民众身上而不是精英们自己。
尽管前有日本、新英格兰因祸得福避免了资源陷阱带来的悲惨命运;后有苏联、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断绝了与资本主义全球贸易体系的联系而发展出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但这终归只是需要天时地利、机缘巧合的个例,更何况这些国家在自身发展后,也加入了全球贸易中的剥削者集团。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即便在当今多边贸易的格局下,亚非拉地区大多还依旧维持着不发达的现状。许多地方纵然经济总量有很大提高,但因此发财的往往也只是本国统治阶层和外国商人,底层民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看似可行的办法只能适用于个案而不是全体,屠龙的少年最后也会变成恶龙;总有人发财也总有人当冤大头,旧的不平等总会有新的不平等来继承。弗兰克揭示了残酷现实但也提不出像样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启发,那只能是:祝你下辈子投胎个好地方吧。
《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读后感(四):穷人的宿命——用马克思主义解说马太效应
世界上最让人心痛的事,莫过于明明知道悲剧正在发生,可却毫无办法去阻止,甚至行动还只会让现状越来越糟。弗兰克在《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一书中正是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悲惨世界:它不是文学的虚构,亦不是历史的残影,它就是当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被资本主义统治全球的世界。
弗兰克要讲的道理其实很浅显,它甚至早就被记录在了两千年前的福音书里: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不同的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用概念为世界编织了一个回避事实的神话:它的比较优势理论认定自由贸易是平等的,同时对双方有好处的;扩散理论预设落后地区的单一结构经济迟早会被带动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在自由贸易打造的谁都可以致富的美梦下,落后地区的精英们积极加入市场,但最终他们的行动,与欧洲北美的资本家们一起,再次印证了流传千年的马太效应。什么都没有改变。
弗兰克将世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分成三个时期:重商主义阶段(1500-1770),殖民地资本被严重剥夺,发展的结构性能力被严重削弱,虽然尚未被消灭;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0-1870),资本主义发展的弱小社会力量对宗主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在殖民地的盟友进行了不成功的生存斗争;帝国主义阶段(1870-1930),殖民地中发展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被全部消灭或者完全不许构建,因此排除了在资本主义下的进一步发展或未来发展,巩固了各殖民地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发达的发展。这三个阶段,对来自欧洲的资本主义来说是财富积累发家致富的历史进程;但对绝大多数殖民地来说,则是自然经济被破坏,被强行拖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不断被剥削的不幸故事。
这个过程不同于资本主义理论上的那般人畜无害,它是伴随着被传统经济学家视为不相干的政治上的暴力展开的。以坚船利炮为后盾,欧洲商人们才能强行打开本不需要资本主义贸易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大门;又因为特定制造技术上的领先,所有自然资源富庶的地区便迅速成为了欧洲制造商们的原料供货地(这也是日本和新英格兰避免了不发达命运的原因之一——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不能为早期的资本提供廉价剥削的条件),同时也成为了商品的倾销地。在这一交换中,欧洲商人获利丰厚,各种相应的政策也应运而生以维护这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但因为殖民地与宗主国两地的劳工工资比大大高于两地的生产率比,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殖民地原材料的价格是远低于其实际商品价值的,宗主国从殖民地赚取的利润远远大于殖民地向宗主国出售原材料赚取的利润;再加上相关的殖民政策以及按照宗主国经济需求来设计的生产结构,殖民地产出的商品也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地寻找其他买家。最终的结果是财富源源不断地从殖民地流向宗主国,从亚非拉流向欧洲;宗主国资本家完成了资本积累,而殖民地则普遍陷入了长期的不发达。所以实际上亚非拉殖民地与欧洲宗主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贸易是不平等的,而且它使殖民地经济成为了宗主国国内经济的延申,成为了一种结构单一的依附性经济。
除了宗主国的有意维持,殖民地精英的主动参与也客观上加速了本地进一步陷入不发达,使得扩散效应不能像在欧洲国家一样生效。在两地间的贸易中,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资源的持有者,尽管赚的利润不如宗主国的制造商,但亦获利不少,两者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单一商品的出口成为该地的支柱经济),殖民地精英也都是自由贸易的代言人,他们希望现有的原料出口经济下持续下去。在非洲的案例中,奴隶贸易最大的获利者除了欧洲奴隶贩子和美洲种植园主,下来就是同样黑皮肤的非洲本地统治者。在金钱的诱惑下,部落首领们陷入互相征伐,掳掠对方的人口,为奴隶贸易提供了持续的“货源”,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了这个残酷贸易体系的依附和帮凶。在拉美国家的案例中,带领人民革命走向独立的也正是这样一批精英,他们在国家独立后,出于对国家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和本集团利益的考虑,进一步加大了本土原有的原料出口经济的开发,这使得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进一步加深。一腔热血的民族主义精英们通过自己的爱国行动亲手为自己的国家又套上了一层枷锁——当然这层枷锁更多地是戴在了本国普通民众身上而不是精英们自己。
尽管前有日本、新英格兰因祸得福避免了资源陷阱带来的悲惨命运;后有苏联、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断绝了与资本主义全球贸易体系的联系而发展出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但这终归只是需要天时地利、机缘巧合的个例,更何况这些国家在自身发展后,也加入了全球贸易中的剥削者集团。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即便在当今多边贸易的格局下,亚非拉地区大多还依旧维持着不发达的现状。许多地方纵然经济总量有很大提高,但因此发财的往往也只是本国统治阶层和外国商人,底层民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看似可行的办法只能适用于个案而不是全体,屠龙的少年最后也会变成恶龙;总有人发财也总有人当冤大头,旧的不平等总会有新的不平等来继承。弗兰克揭示了残酷现实但也提不出像样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启发,那只能是:祝你下辈子投胎个好地方吧。世界上最让人心痛的事,莫过于明明知道悲剧正在发生,可却毫无办法去阻止,甚至行动还只会让现状越来越糟。弗兰克在《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一书中正是为我们展示了这个悲惨世界:它不是文学的虚构,亦不是历史的残影,它就是当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被资本主义统治全球的世界。
弗兰克要讲的道理其实很浅显,它甚至早就被记录在了两千年前的福音书里:穷者愈穷,富者愈富。不同的在于,现代资本主义用概念为世界编织了一个回避事实的神话:它的比较优势理论认定自由贸易是平等的,同时对双方有好处的;扩散理论预设落后地区的单一结构经济迟早会被带动发展,进入更高的阶段。在自由贸易打造的谁都可以致富的美梦下,落后地区的精英们积极加入市场,但最终他们的行动,与欧洲北美的资本家们一起,再次印证了流传千年的马太效应。什么都没有改变。
弗兰克将世界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分成三个时期:重商主义阶段(1500-1770),殖民地资本被严重剥夺,发展的结构性能力被严重削弱,虽然尚未被消灭;工业资本主义阶段(1770-1870),资本主义发展的弱小社会力量对宗主国工业资产阶级及其在殖民地的盟友进行了不成功的生存斗争;帝国主义阶段(1870-1930),殖民地中发展主义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被全部消灭或者完全不许构建,因此排除了在资本主义下的进一步发展或未来发展,巩固了各殖民地没有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发达的发展。这三个阶段,对来自欧洲的资本主义来说是财富积累发家致富的历史进程;但对绝大多数殖民地来说,则是自然经济被破坏,被强行拖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不断被剥削的不幸故事。
这个过程不同于资本主义理论上的那般人畜无害,它是伴随着被传统经济学家视为不相干的政治上的暴力展开的。以坚船利炮为后盾,欧洲商人们才能强行打开本不需要资本主义贸易的亚非拉地区的市场大门;又因为特定制造技术上的领先,所有自然资源富庶的地区便迅速成为了欧洲制造商们的原料供货地(这也是日本和新英格兰避免了不发达命运的原因之一——自然资源并不丰富,不能为早期的资本提供廉价剥削的条件),同时也成为了商品的倾销地。在这一交换中,欧洲商人获利丰厚,各种相应的政策也应运而生以维护这种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贸易。但因为殖民地与宗主国两地的劳工工资比大大高于两地的生产率比,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出售的殖民地原材料的价格是远低于其实际商品价值的,宗主国从殖民地赚取的利润远远大于殖民地向宗主国出售原材料赚取的利润;再加上相关的殖民政策以及按照宗主国经济需求来设计的生产结构,殖民地产出的商品也不能在国际市场上自由地寻找其他买家。最终的结果是财富源源不断地从殖民地流向宗主国,从亚非拉流向欧洲;宗主国资本家完成了资本积累,而殖民地则普遍陷入了长期的不发达。所以实际上亚非拉殖民地与欧洲宗主国之间的“比较优势”贸易是不平等的,而且它使殖民地经济成为了宗主国国内经济的延申,成为了一种结构单一的依附性经济。
除了宗主国的有意维持,殖民地精英的主动参与也客观上加速了本地进一步陷入不发达,使得扩散效应不能像在欧洲国家一样生效。在两地间的贸易中,殖民地精英阶层作为资源的持有者,尽管赚的利润不如宗主国的制造商,但亦获利不少,两者的利益是共同的,因此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单一商品的出口成为该地的支柱经济),殖民地精英也都是自由贸易的代言人,他们希望现有的原料出口经济下持续下去。在非洲的案例中,奴隶贸易最大的获利者除了欧洲奴隶贩子和美洲种植园主,下来就是同样黑皮肤的非洲本地统治者。在金钱的诱惑下,部落首领们陷入互相征伐,掳掠对方的人口,为奴隶贸易提供了持续的“货源”,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了这个残酷贸易体系的依附和帮凶。在拉美国家的案例中,带领人民革命走向独立的也正是这样一批精英,他们在国家独立后,出于对国家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和本集团利益的考虑,进一步加大了本土原有的原料出口经济的开发,这使得本国经济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进一步加深。一腔热血的民族主义精英们通过自己的爱国行动亲手为自己的国家又套上了一层枷锁——当然这层枷锁更多地是戴在了本国普通民众身上而不是精英们自己。
尽管前有日本、新英格兰因祸得福避免了资源陷阱带来的悲惨命运;后有苏联、中国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断绝了与资本主义全球贸易体系的联系而发展出独立自主的产业体系,但这终归只是需要天时地利、机缘巧合的个例,更何况这些国家在自身发展后,也加入了全球贸易中的剥削者集团。不平等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即便在当今多边贸易的格局下,亚非拉地区大多还依旧维持着不发达的现状。许多地方纵然经济总量有很大提高,但因此发财的往往也只是本国统治阶层和外国商人,底层民众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看似可行的办法只能适用于个案而不是全体,屠龙的少年最后也会变成恶龙;总有人发财也总有人当冤大头,旧的不平等总会有新的不平等来继承。弗兰克揭示了残酷现实但也提不出像样的解决方案。所以,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启发,那只能是:祝你下辈子投胎个好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