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观后感100字
《现场直播》是一部由Bill Guttentag执导,Eva Mendes / David Krumholtz / Rob Brown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场直播》观后感(一):游戏规则补充,严重不合理之处!
试想如果前五个人都没死,那最后一个人就坚决放弃电视台能把他怎么样呢!把他杀了?不可能!所以每个人参加节目要抵偿一样东西,可以是房产这样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签字后想放弃视为违约。我想如果现实中有这种节目,肯定会有人临时退缩的。只是臆想一下拉,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大家还是努力赚钱吧!
《现场直播》观后感(二):关于游戏规则的补充:有一点不太合理
试想,如果六个人如果有临时放弃的怎么办,尤其是前五个人没死,最后一个人果断放弃,电视台能把他怎么样呢!把他杀了?不可能!所以每个人参加节目要抵偿一样东西,可以是房产这样有价值的东西,如果签字后想放弃视为违约。我想如果真的有这种节目,肯定会有人临时退缩的,只是臆想一下拉,现实中是不可能有这种节目的。你说什么??最不可能的国家!!
《现场直播》观后感(三):这是最好的结局
以前有个说法,关于电视节目,中国抄袭日本,日本抄袭欧美。现在的说法是,中国直接抄袭欧美,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湖南卫视的《勇往直前》就是个例子。但是,这是在中国,你永远不能用老外的尺度来中国办事,那样只能坏事。当我看到片中律师打赢官司,允许播出俄罗斯轮盘的自杀游戏时,很是惊讶,真实的?虚构的?
制片人最后被枪杀是最好的结局,不然,有如此多的人会心理不平衡了。
《现场直播》观后感(四):生活秀
或许是因为做电视行业得缘故,这样一部略显俗套得电影,看后,还是很有震撼。
除了剧情夸张之外,反应电视行业工作的很多东西都很真实,真实到能让局内人赶到会心一笑 .......比如怎么做外拍、怎么做宣传片,怎么做VCR、怎么规避行业规则、包括直播时候现场的领掌
让我惊艳得是,他们给广告商看得一段VCR、简直就是一段行业制作的教科书。
《现场直播》观后感(五):罪恶还将继续下去。。。
各种考验人性的真人秀永远都会受到欢迎,这恐怕也是人类的劣根性了,当然人对金钱名誉的执着与追求也是。电影的前一个小时的铺垫对我而言太过冗长了,只有当Russian roulette真的被搬上电视后的那段时间才给我带来那种紧张刺激。5/6的生存几率,生存者每人五百万美金的奖励,最后影片中那个大学生的死亡似乎理所当然,他的人生观以及参与这次秀的目的使他成为最合适的牺牲者,这场争夺收视率战争的牺牲品。
少年死了,他被爆头的那一瞬间完成了选手存在与这个舞台上的意义,也成就了这场秀,于是残忍的电视台将摄像头转向了观众和幸存者。当所有人都为节目的成功而雀跃的时候,只有制作人认识到了自己的罪恶。她并没有拿起枪,但她确实剥夺了一条生命。她走出去,茫然的站在镁光灯下,她后悔了,也许她想要停止这个节目。但是她被枪杀了,说实在的这并不让我感到意外。于是罪恶继续下去了。。。
《现场直播》观后感(六):虐心的生死真人秀
作为一个真人秀的fan,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虐心了。
轮盘赌的形式,拿金钱做诱饵,拿生命做赌注。The winner gets all。
海选选中的概率很低,但是对生死来说,镜头上的1/6这个概率实在太大太大。
对5/6的人,只是镜头前留作回忆的5分钟;而对那倒下的1/6,却是值得留恋的生命最后5分钟。
说电影虐心,就是在特写镜头前枪响的那一秒。
带着美满的希望,带着满腔的憧憬,却遇到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这是如此令人撕心裂肺的窒息。
电影有电影的手段,电视有电视的手段。
真人秀有不真实的部分,仿真人秀的电影更不是纪录片,但即使这样,它不是喜剧,不是动画,仍然有着强大的真实张力,表现出来的比其它任何一部电影更接近生死的真实。
死亡是一个禁区,它的真实使所有人害怕。为什么我们羡慕孩子,为什么我们敬重老人,不都是因为生命的生机和活力?
谁都知道风险越高收益越高,也谁都知道拿生命做赌注的可怕。放眼社会,其实类似的博命无处不在。
当把常见的事情通过最赤裸裸的手段展现出来的时候,却是如此之震撼。
《现场直播》观后感(七):那一刻,我看见了她的眼泪
我不是一个很赶潮流的人,看电影也是一样。最近的大片一部都没看过,中意的倒是那些已经上映很久的片子,比如“十二宫杀手”,比如“布鲁克斯先生”,还比如我刚看的这部“Live”。很难用言语来描述电影中发生的一幕幕。一个疯狂的节目总监,为了收视率,想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电视栏目,用人的生命来吸引眼球,吸引广告商,所付出的仅仅是五个装有五百万美元的信封。
六个人,五颗哑弹,一颗实弹,注定有一个人会死去。每个人都有参加这一节目的目的,有的为钱,有的为名。。。可是所有的目的,在站上圆筒的那一刻、在面对死亡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或许他们在那一刻都想过退缩,想起从前的平平淡淡的日子是那么美好,可是疯狂的观众,不断攀升的收视率,残酷的现实却摆在他们面前。于是,站在圆筒中,拿起手枪,扳动扳机,剩下的只有祈祷。。。
当第五位选手扳动扳机后,一切都结束了。全场死静,没人会真正希望这种事情发生。可是当最后一位下来的时候,全场轰动,为他的大难不死而庆祝,可谁还会想起就在前几分钟有一个很阳光的刚刚倒在舞台上。人们冲上舞台,拥抱幸运者,而观众席上却留给人们一个哭泣的身影。。却无人在意。
影片最后,说到“LIVE”大获成功,一年后更是邀请了以前的选手来主持节目。一样的紧张,一样的残酷,可是不知道一年后,有个女孩看到这会不会想起曾经有个很阳光男孩在他面对死亡的时候说过“亲爱的,在此以后我就可以永远去冲浪了”。。。
《现场直播》观后感(八):生命在金钱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也评了五星
这五星不是给电影,是给电影背后的深思。
当我们的生命被金钱所左右时,所展现出来的恐慌与不自信。
珍,那个梦想当演员的女孩。她还那么年轻,她的路还很长,为什么不能用心的去学习表演专业,一步一步做起呢。选择了这种“快捷”的方式,幸运的是她成功了。
那个模特,举枪准备射击主持人,她的参与好像和钱无关,仅仅是一场艺术的表演。
墨西哥同性恋穷人,他的存在反映了众多社会问题。歧视同性恋,墨西哥移民的底层生活,但是他的妈妈和他都在努力的生活,他离开前亲友们的送别来看,他的生活还行。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去改变生活呢?
里基,想拯救自己农场的大叔。
电视拿他来作秀,无可厚非,那是他们的职业,在收视率面前,没有任何感情所言。
那美丽的农场,完美的家庭,为什么这一切要被金钱所操控。
那个黑人作家
我完全同意他父亲的说法。
而他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获取写作的素材。他说的那些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不仅仅是因为经历,也因为他们在经历中思考。而恰恰在他寻找的过程中,LIVE出现了,被美国变态的电视台们发明出来了。
死亡的男孩。
碰巧,他死掉了。本片把他设计死了。好像他是唯一一个死掉之后可以让大家接受的人。其他人都有一定原因,不完全是为了钱。而他仅仅想用这钱去冲浪。但是子弹也不认人,假如这游戏是真实的,他并不一定死掉。现实总是现实的。
假设他没有死,拿着五百万,如果没有追求的话,整天冲浪也不会让他生活有趣起来的。
--------
女1号的死亡好像恰恰反映了电视的未来。做了那样的事情,一定要有些人负责的。
如果评论这个电影的话,没有主题,没有主角,没有主旨。
《现场直播》观后感(九):比想象中的好得多
看简介,觉得题材有些滥——电视业在收视率和利益驱动下的扭曲
类似题材的片子已经出现过好多
更何况这个剧情还这么。。。不靠谱。。。
看过后却比想象中要好得多
视角
除了最后Live节目开始后穿插使用了“导演视角”,其他时候都试图使用“故事中的摄影师视角”来讲故事。这种伪记录片的方式虽然不是什么新鲜的手法,但用在这样一个题材中显得尤为合适。
分辨率
注意到本片的故意了TV的画面比例来拍摄,和题材及拍摄手法相呼应
第几个死掉?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编剧把第一个上台的就写死了,会是什么情景?
再设想,如果是最后一个才挂呢?最后一个岂不是上去执行死刑?
结局
不得不说最后的结局很棒
荒诞?
在电视上玩俄罗斯轮盘赌? 这件不可能的事情,被凯蒂惊人的执行力最终促成,看看她说服众人的手段和论据:同行的刺激策划,文艺复兴的人体绘画艺术,美国人的价值观,自由,法律,节目播出时间和青少年禁令的实际效果,说服议员的及金钱运作的策略等等。。。
你能说这些不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虽然有些程度上的差别。。。
不得不佩服好莱坞,无论多么荒诞的题材,都能拍的煞有介事,还能发人深省。。。
==================== 思考题的分割线 ==============
:
有没有数学达人来考虑下这个问题:
在这部电影中的轮盘赌方式中,假如你是六个人中的其中一个,那么对你来说可能的生存/死亡方式有多少种?列举每种情况及其概率。
为了没看过电影的人也参与思考,我重新描述一下规则——
1. 6个人参加这场游戏
2. 游戏中的转轮枪中放入了5颗哑弹1颗真弹,任何人都不知道第几课是真弹
3. 每次从未对自己开枪的人中随机抽取一个人出来,对自己开1枪:
如果未死,则游戏继续;如果将自己射死,则游戏结束
问题:
你是这六人之一,你只关心自己在每种情况下的生存概率。
试描述各种情形下的生存概率?
《现场直播》观后感(十):有鉴于没人看懂这部电影,我来解释一下
有鉴于没人看懂这部电影,我来解释一下
1 这是一部荒诞片,虽然看上去里面的人特正经,这一点千万要明白。在电视上杀人,即便在最开放的国家,也是不可能的。
2 这部片批判的是美国的电视业的现状,尤其批判美国电视以收视率为唯一价值观的现状。为什么要批判这个,电影里没说出来,我们也不懂,因为我们不是美国人。
3 通过这个女人拼命打造一部杀人的TV SHOW的全过程,试图提示电视界内部运作的一些内幕。尤其是高管们以金钱收入来作为决策的关键依据。我们可以肯定拍这个片的人是在电视圈内混过的,但肯定没当过老板,他批评电视圈贪财,但无论什么生意,总是要钱才能撑下去的。两个情节旨在突出这一点:
3.1 那个黑人是管法务的,他绝对是反对这是杀人SHOW的,但是,自从他说出“在广告主面前干得不错”开始,他的态度就转变了,很快,他就公开与管制部门打官司,力挺这一节目是合理合法的。女主角搞定了高额的广告收入,这是决定性的转折点。
3.2 集团的CEO等两名老板认为杀人SHOW不妥。但女主角说服了他们,并试图让他们去赂贿议员。这证明了钱是电视圈内的通行证。
4 节目上演了,经过系列刺激的过程。突然,手枪炸响,一个人被自己杀死了。镜头转向幸存者,然后转向观众席。突然人们爆发出欢呼声,为四个获得500万美元的参与者而欢呼,立刻全然的忘记了一个爆头的尸体还躺在台上。这说明了电视业人对麻木的观众的成熟的操纵。媒体操纵公众是熟练的,而观众的麻木是可怕的。这也是只有荒诞剧才能表现的。
5 所有人当中,只有女主角是真正的清醒者。她意识到了那个年轻生命的死,以及罪的问题,于是跑进卫生间呕吐。而本来反对他的下属,却在不断的安慰她:扳机不是你扣下的,你没有责任。这说明了什么?因为她把所有人都拖下了水,所以媒体从业者的良心是可以丧失的。本来人们是不接受杀人SHOW的,但他们去做了以后,他们就接受了,而且接受得非常的彻底,以致于认为自己是无罪的。你可以想象CCTV的工作人员,不会有任何人认为自己是有罪的,相反他们会觉得自己很高尚、很有地位。
6 当这个女主角走出厕所时,大群记者在外面采访。她站在众人面前,竟然十分茫然、十分迟疑。在这个时刻,实际上她的内心有着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她坦然走向镁光灯,笑着面对自己的成功,杀人之罪将在她心中消失,这个节目将越演愈烈;第二种可能,她从记者面前逃开,那么她找回了良心,这个节目可能被她自己叫停。这是仅有的两种可能,但,这两种可能都不足以表达电影的主题,因此:
7 突然,女主角死了。谁杀了她,为什么,与节目有没有关系,这都是不重要的,我们看电影时不需要去想这些答案。电影要表达的是——时间立刻推进到一年之后,节目仍然继续,已经合法化。杀人SHOW成为了电视制度所能接受的东西,即便这个女强人不存在了,杀人SHOW继续发扬光大。所以,你知道,这不是批判某人疯狂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的故事,这是批判现存电视制度的故事。这个电视制度能够容纳这种狂人想出杀人SHOW来,而且在没有狂人的情况下,这种制度还能够继续发展杀人SHOW
好了。解释完毕。
不过,说到最后,我还要说一下,对中国人,这个电视是意义不大的。他所大力批判的(其实不一定他的批判就是正确的)——以收视率为唯一标准的电视制度,在中国根本就不存在。
在一个以政治正确性为唯一标准的电视制度里,没有这种狂人的生存土壤存在。只有谎言SHOW。被这部电影所大力批判的制度——收视率制度,对于我们是一种奢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