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瓷笔记读后感锦集
《制瓷笔记》是一本由涂睿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6-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制瓷笔记》读后感(一):感悟
画坯工一般先在平的泥板上画,画完刮掉再画,一直到把泥板刮没再换一块,练好后再在坯上画;拉坯工完成后即可领钱,利坯师傅要在烧窑后才能得到工钱,变形的破损的是不算工钱的;上釉前需整坯与补水,整坯即用砂纸将刀痕打磨掉,把有气泡砂眼和缺口的地方用泥浆填实;补水即用像毛笔一样的刷子将坯体刷一遍,以保证坯体的绝对干净;利坯车镶口指的是古代一类瓷器口是酱色,叫紫金口,即在口沿处施一层酱釉;复火也叫复窑,,其实是将烧的不好的瓷器经过一些处理,重新再烧一次,如落了窑渣的可以磨掉,之后上釉再烧,如有针眼和缩釉的可点釉再烧,有橘子皮的也可以覆上一层釉再烧,变形或破损的则无法挽回;复窑相当于剩菜再热,会更入味,所以仿古的行当里,通常用这种方法增加釉面的肥润;写款师傅同样是三年出徒,行业并不受重视,写金款的笔一般要一直保留着,直到写到废;
《制瓷笔记》读后感(二):瓷心
文心
曾学过很久的绘画,教我的老师曾说到,每件作品都含有人心。有的人用心,作品会精致些;有些人粗心,作品亦然。
这本厚厚的《制瓷笔记》像是笔者自己的低喃,默默记录下有关瓷器的事情;又似一本普及的绘本,里面有着各种简单至极却又精巧至极的瓷器。看着书中的插画,仿佛那些瓷器都活了过来。
以前很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喜欢瓷器。它看起来很脆弱,放在哪里儿都没安全感。可我渐渐忽略了,瓷器正是因为它的轻薄才值得珍藏。想判断一件瓷器的品段,从厚薄就可窥出一二。那些瓷壁很薄,透露阳光的,一定是上品。就着点光线,看着瓷器如纸片一般,那个叫一个绝了。
《制瓷笔记》读后感(三):人人皆是艺术家
人人皆是艺术家
最初对瓷器的了解,印象中便是那洁白无瑕,充满艺术美感的工艺品,初步了解瓷器,还得归功于历史老师课堂上的科普,那时候才发现瓷器原来品类繁多,很多不仅仅有实用价值,更有艺术价值,chain一词也很形象的表明了在外国人眼中,瓷器在中国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瓷器虽然从未远离过我们的生活,但是它的艺术性却仿佛离我们越来越遥远。随着装潢的欧化与现代化,作为观赏之用的瓷器只能用于特殊场合,而非日常之中,很多年轻一辈对于瓷器的认识也仅仅限于千篇一律的碗与杯子,别说对瓷器的鉴赏,就连最普通的常识可能都是缺乏的。对于瓷器,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为认为古代瓷器艺术太过遥远,只能隔着厚重的玻璃与栏杆进行观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另一种则是觉得瓷器艺术已经不符合现代审美,对其不屑了解。然而无论是哪种状况,这都将是一种损失——这一文化流逝的损失。然而如何让一种文化得以传承,那无疑得让它融入日常生活。
作者从一些业余爱好者的制瓷故事说起,讲述了瓷器非难事,你可以并不专业,你的作品可以不完美,但是确实独一无二的。除了这些小故事,书中还提到关于瓷器的一些基本的分类与常识,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示配合拍摄精致的图片确实是一种享受。
中国文化通常带着寓意,曾经流传下来的工艺都隐藏的独特的文化精神。作者在叙说瓷器的同时也是在说匠人的精神。每一道工艺的精益求精,每一次创新的百无聊赖的反复对于与制作,对工艺追求的完美,对艺术的追求。这不仅仅是匠人对瓷器这一工艺的追求,同时也是对人生一种心境的追求。
《制瓷笔记》读后感(四):【百味书屋】制瓷人的匠心
制瓷人的匠心
罗振宇曾在自媒体《逻辑思维》节目中说过,今后是一个手艺人的时代,一个匠人就能撑起一片天,能把一件具体的事情做到极致,无人可出其右,类似过去所谓的“一招鲜吃遍天”。但是这一招绝技却非一时一日便能成就,而需“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日夜打磨,费千万的光阴孜孜以求方可成事。
景德镇长物居主人涂睿明,海内知名瓷人是也,近日所著《制瓷笔记》便是透着浓浓的匠人精神。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几则故事,别具意味,相看之下,何谓手艺人的匠心,昭然若揭。“瓷人故事”一章四节,分别述说四人,其中的况味,令人读后唏嘘。
写款师父小范老师凭着写款的手艺,自然在景德镇般的小城可过着体面的日子而自在生活,可缺乏上进的动力,一味因循,不思进取,虽然小日子过得不错,却终不入流。
而拉坯的熊师父又是一番光景,这位老师父遇到了新问题,是急功近利还是慢工出细活,终于在商品大潮的冲刷下还是败下阵来,敌不过快速致富的诱惑,将传统的工序和手法全部抛却,短短数年间便使耗费了二十年学的端端正正的手艺毁弃。
可有时有无法指责,毕竟大多数人都把制瓷看做一门吃饭的手艺,如果来钱快又轻松,何乐不为。只是可惜了优秀传统的无法传承和发扬,这里就是一颗匠心的问题了。正如涂睿明所言,制瓷中的许多工序如果省略了,烧出的成品普通人也看不出好坏,这致使不少人开始投机取巧,无视匠人精神的严谨和虔诚。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瓷都毕竟太小,这让利坯师父小王很想外出闯荡一番,尽管碰了一鼻子灰,手艺也荒废了不少,但外出的经历依旧宝贵,在一番见识之后,能安定下来,踏踏实实开始做事做人。而长物居的另一个主人少文的成长故事则让人看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复兴的希望。那些将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推进传统发展的努力都该被历史记取。
随着青花瓷在海外日益卖出天价,陶艺也逐渐开始复兴,陶瓷制作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陶瓷制品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反过来对促进传统的工艺的继承和发展也多有益处。世事在变,可那颗纯正的匠心不可变,执着、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可变。
《制瓷笔记》读后感(五):出于热爱
瓷是中国的一个缩影,曾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瓷器的影子,现在恐怕很难普遍了,生活中越来越少瓷的影子了。《制瓷笔记》这本书记录一个现代制瓷人的心路历程。他是因热爱而转行进入制瓷人的角色。他就是涂睿明,看到他描写自己辞去公职那个片段,便能窥见作者对瓷的热爱。
这本书作者写到了制瓷的每个细节,甚至,把制瓷的详细过程、相关技术性、以及传承的尴尬,都有触碰。作为一个老家在钧瓷故乡的对瓷器了解甚少的我来说,还是有些关于瓷器印象的。记得我小时候,父亲从老家颇费周折地带回来一批瓷器,多半是花瓶,他把这些“宝物”送给朋友,可谓广受欢迎,可惜路上碎了一对,导致我们家一直没有那套花瓶。小时候,不管我走到谁家,看到那套从未摆上我家桌子上的花瓶,我都会觉得,它与我们家还缺乏缘分。
像那样的花瓶是摆在店里的作品,而更多的瓷器是地摊的命运。在我的印象里,卖瓷器的都不懂瓷器,也只有烧窑的师傅,真的是懂得瓷器的,烧窑有成败风险,那时候大人们常说,师傅烧窑前会祷告,很有点求神灵保佑的意味。书中作者也写到失败的那窑。所以我印象中,瓷是有生命的,尽管非常脆弱。而作者在烧窑顺利时称之为运气。
《制瓷笔记》这本书采用的是线装本的装订形式,打开书,便会卸下一本一本印有青花瓷图案的小书 ,翻看会发现,像是古代皇帝阅读的奏折一样,设计很有历史痕迹,加上图的风格很容易把读者带回传统印象里。
但书中却是现代生活气息的文字与配图,说实在的,如果制瓷的过程不加这些配图,我觉得很难读得懂,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加深了读者对至此过程中的几道工序拉坯、利坯、上釉、烧窑加深了印象。但我对书中的图片有着另一番感受,我觉得书中所展示的图片散发着瓷器的精神,安静、脱俗,意境悠远,这很有种让人撇开浮躁静静地看和读的感觉。也许这就是瓷的气质。
作者出于热爱,书中处处有体现,家旺师傅的意见一篇中,作者对制瓷师傅的尊重、推崇,可见一斑。打杂是个技术活儿一篇里,虽然不十分明白这些打杂的工序,但明显能感觉到这是个需要一定手艺,一定心境,才能干得下来的活计。
作者出于对瓷器的热爱,慷慨入行,逐渐了解传统瓷器的的精神,这时作为制瓷人便赋予了自己让传统工艺复活的责任。《制瓷笔记》才是开始,让大众了解到制瓷过程,这是匠人的心路历程,更是一种制瓷文化体现,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这本书里,读到更多的是作者的投入,无论从精神或是物质都在所不惜,更令人尊重的是他也投入的是一种爱瓷、制瓷、护瓷、传承的那份情怀!
《制瓷笔记》读后感(六):匠人精神
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一切都在求新、求快,商业精神、工业精神似乎已把匠人精神驱赶到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所喜的是,角落中的匠人们并没有失去生命力,他们只是休生养息,却从不曾放弃,匠人精神如同地底的种子,经过一轮生命周期后重新蓄积能量,等待再次破土而出,坚韧着茁壮生长。
匠人一词,总会引来很多人的不屑,似乎会联想起底层的、拮据的、死板的、目光短浅之类的贬义词;说到艺术家,却又纷纷使用高端、有思想、深奥、不平凡等字眼去捧去扬。然则在我心里,对艺术家并没有什么兴趣,对匠人确是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艺术家的标签已是把他端的高而远,隔开在普通生活之外,而匠人是那么质朴、真实的活在普通人的生活里。长物居大当家涂睿明在《制瓷笔记》里讲述了景德镇里瓷人们的故事,高手在民间的话一点不假,上至古稀之年的国家级传统陶瓷工艺十大传承人之首的家旺师傅,下至二十出头经历丰富的利坯师傅小王,有景德镇土生土长制瓷世家的传人少文,也有半路出家抛弃安稳优渥生活闯出生路的都市人涂睿明,固然有天时地利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骨子里对瓷的热爱,才让他们甘心在世间一隅做一个平淡又自在的瓷人。
《制瓷笔记》书内书外都洋溢着匠人气息,那是一种质朴的、天然的、随性的姿态,稚嫩的笔迹、直白的话语在这里都是美的,美的独一无二,各具魅力。涂睿明讲人,也讲瓷,前来在坯上涂鸦的人有精英,也有稚童,有书画大家,也有从未拿过画笔的,在涂睿明眼里,他们的人以及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不同的心性和经历呈现出不同的美,每一种都值得被珍而重之的摆进窑里,认真淬炼。他常安慰自己也安慰别人——没事儿,就算画毁了也不耽误使用。不被世俗所绑架,不被标准所拘束,心中自有一番宽广自在的天地。
对美的包容并不意味着得过且过,恰恰相反,匠人对天地自然人文之美越悲悯,对器物制成之道越严苛,在他们眼中器物也有生命,需要人的尊重怜惜,故而从拉坯到出窑,几十道工序无一不重视不严格,对原料、湿度、温度、工序精益求精,绝不取巧,这是匠人能给予瓷器最大尊重。
制瓷如此,他行他业皆如此,匠人精神并不仅仅存于手工行业内,广告领域、设计领域、建筑领域……虽是千篇一律流水线精神当道,但那角落中仍存在着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匠人精神。AlphaGo风光无限,有人悲观的问,人工智能是否有一天会取代人类?我想,永远不能,人类的生命力无法被取代,由此衍生出来充满生命力的精神,亦永不会消亡。
文|团团花哚 2016.05.09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制瓷笔记》读后感(七):制瓷笔记:一杯之小而世界之大
于树荫下,置一盘棋,一壶茶,一知己,旁书若干,清风拂过而茶香四溢。这情景大概也就只能在古境中出现了,但在涂睿明的《制瓷笔记》中的照片也能感受得到这灵静无求的安宁, 制瓷,赏瓷,爱瓷,品瓷。
翻开《制瓷笔记》,文画参半,且线装本更能体现出与瓷器的情感表达,书影中尽是瓷器的影子,鸡心杯,马蹄杯,铃铛杯,种种杯子的历史和制作在作者的笔下缓缓道来,期间还包含了作者制瓷之路的心得。
原为海关单位的职员,后因喜欢瓷器而辞职,在海关工作十年而毅然辞去工作,他说就像一个相交多年的女友,要分手但还是有牵绊挂怀。但总是好的,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在外人看来是无用之事,但是不做无用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就如他在《大律师的小作品》一文中最后说的那一句话--“我们都有各自的路要走,要走好。”
书中总说以分为两个面,一是讲解了制瓷之事,历史及其手法;二是讲瓷人故事。
每一件瓷器都是制瓷人在水,火,泥土的灵动中情感的表达,沈春泽说“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其意为世间雅事雅物多为闲情逸事,较之生机则多余,然而人多额才华情韵却是通过这些事物投射出来的。因内心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手随心而作,素胚上流溢着岁月的光泽,流转着柔软的笔触,表达着生命中沉淀的情感。
鸡心杯,“这个杯形足小,外壁一道优美的弧线向外展开,却不外撇,呈环抱之势,气息宽博而内敛,而足小如顶大石是聚力的较量”;斗笠杯,“杯壁直而舒展”。不过是做一个喝茶的杯子但是却有很多的学问,而做一个好的茶杯,更是要宜茶,品味。深究起来又要看器形。一款好茶杯要可观赏可品味。
在古人制瓷里追求一个朴质之心,而在长物居里也正力求追本溯源,努力使中国陶瓷文化、工艺和美学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而师傅们也会遇到一些小难题,刚开始制瓷,要安定一颗心可能很难。王师傅到弃瓷到大城市闯荡,学习电焊,而大城市的生活对于个人,仍是有限的空间。看过,闯过之后,又回到了原点,安心做个手艺人,闯过之后再回到手艺上,心镜又会不同,沉潜下来的心才能做出好的作品,也才能更好的随心而作。
《制瓷笔记》读后感(八):起于心 归于物
景德镇长物居的大当家涂睿明,通过一本《制瓷笔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长物居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制瓷的故事。
涂睿明曾经供职于某地海关,安稳的日子让人羡慕,却也让心怀他物的人倍感沉闷。于是,2010年涂睿明辞职了,前往景德镇开始了自己的制瓷生涯。最近关于辞职的新闻不绝于耳,“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女教师,当年辞职旅行写出《背包十年》的小鹏等等。这些事例让很多人蠢蠢欲动,而我借此想说的是,创业有风险,辞职需谨慎。这些辞职者并不是一时冲动所为,而是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审时度势分析后的决定。涂睿明在文中虽然只是轻描淡写的写道:“2008年我的网店已开,却没怎么经营。2009年初,自己下了点力气,居然大有起色,高歌猛进。下半年,我便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其中的努力与艰辛恐怕只有作者自己知晓了。
《制瓷笔记》重点自然是制瓷。涂睿明结合图例向读者展示了各种手工杯的杯型与演变,语言谨慎而克制。让读者在了解各种杯型的基础上,并不会过分的延展,变成专业性文章,影响其可读性。想来这些当是在作者胸有成竹,才能在描绘中游刃有余。看罢也不禁大呼长知识,尤其是今后再次在电视剧中看到盖碗茶估计要细细看一下细节的处理,是否会暗合盖碗茶的暗语体系。
涂睿明使用大幅篇章讲述了制瓷的过程,拉坯、利坯、上釉、烧窑,真可谓步步惊心。稍有不慎前期努力随即付诸东流。制瓷工艺一朝一夕皆是功夫,各种细节的凝聚。沉下心来,用手来传递这份专注,最终凝结在手中之物。《制瓷笔记》记录了长物居团队在杯型,釉的色彩,以及纹饰上的反复斟酌,足见其作品的细心与真诚。读者也通过这一过程,对制瓷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每次看到影视作品中拉坯师傅,蜻蜓点水般的塑形过程,总觉也许自己也可以。殊不知,其中的气定神闲也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各种失败与成功凝聚成师傅指间的那份灵动,成为观着眼中的那份惊喜。利坯的过程更是精细到让人生畏,作者也记录了利坯的几个基本过程,细微到毫厘之间,成败也在于此。
书中分别在开篇《人人都是艺术家》与结尾《瓷人故事》记录了两类的人的故事。《人人都是艺术家》中,作者好友、游客悉数登场。他们利用闲暇来景德镇体味制瓷生活,更多的是带着孩子来景德镇体验画瓷。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画树、画石、画动物、写字也可,这些人们的创作经过窑中烧制,让每个人都惊喜万分。而与之相对的那些景德镇的师傅们,他们有的从小学艺,有的出去打拼之后,重新回到景德镇制瓷。制瓷便是他们的生活,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苦闷,更多的生活的平静淡然。作为拜访者,或许更多的仅仅是体味其中的一个简单环节,而更多的前期与后期工作也展现了瓷器成型的繁复,与匠人们的辛苦。
对于“工业文明的大环境下,手工工艺价值为何,能否保持其有尊严地生存、延续乃至发展,这个问题”涂睿明引用了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有一段话,“手总是与心灵相连......所以手工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所以,手工艺作品也可以说成是心之作业。”我很喜欢这段话,手作之物多起于心,凝聚为器物,传递人们的所感所想。
《制瓷笔记》读后感(九):慢慢来,比较快
慢着打开此书,各位看官,先问你个问题:瓷器的英文怎么说?
好,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随主人走入瓷器的世界。
现在,让我们打开此书。抚摸书的质感,揭开封皮,书是以线装本装订,颇具古意。内页目录从右至左竖着写过来,文字和配图略过一眼,清净闲适,令人暗暗一喜。再看书中附赠工笔画册,画中人物灵动,一笔一划皆绘制瓷,读画时,欣欣然。心中快乐油然而生。薄薄的书签亦美,下方附了二维码,瞄一眼,大抵是知道书主人的身份,书中定会提到创业不易与成长。伴着五月的雨声风声,真真适合捧着一盏香茗,读一读制瓷怀想的真诚与平和,品一品书茶混合的余香。
此前走入一家大型超市,工业瓷器与手作瓷器皆有之,相比于工业制瓷的死板与千篇一律,手工瓷器中,哪怕是看上去很是相同,也有百分之一的不同。其中制作,有巧有拙,巧得灵动,拙得可爱。其中不同,可能只在于这边与那边的纹路不一样,那边的字更宽厚一些,手捧左右瓷器慢慢对比观察,竟从“几乎相同”看到了“很不一样”,于是对喜欢的手作瓷器更是青睐有加:世上的每一件瓷器,哪有真正一模一样的呢。
我原以为的制瓷笔记,乃是详细步骤一、二、三……转念一想,这多无趣啊。果然,作者没有那么写。有友人与小童拜访,不论专业与水平,邀请他们动笔于盘或碟上作画,再进窑烧制,后有画家书法家朋友前来,啧啧称奇,由衷赞叹。谁说成年人与幼童不能作画?放下心中芥蒂,自由创造,无非就是玩儿。那些个调皮的孩子,安静认真地作画,还真有打动人心的佳作。人人都是艺术家,我相信这件事。
上文说的是外行作画,终究是看热闹;内行了,终究是看门道。不读不知道,真是一读吓一跳。哪知手工制作一只小小的瓷杯,竟有七十二道步骤,每一道步骤,都如木桶的一块短板。只因事无巨细,匠人制瓷时必须专心致志,不认真了,满盘皆输。别看是气定神闲,背后却是十几年的经验积累。这制瓷还得历经好几天,方有一件件小小瓷器带着温热出世,呱呱坠地,渐令人爱不释手。好瓷需如玉。一件好的器皿,它的故事总是伴着匠人的体温渗透进去,随着流转的光阴温润开来。读涂先生的文章,流水账般的记录漫漫而来,仿佛与他一同制瓷,等待,体会着出窑时的紧张与快乐。作为一本笔记,何需掉书袋,让人产生了兴趣,才有那股向往之情。
制瓷不易,瓷人也有曲折故事。我之所见,有年轻一辈的盲目追逐,也有静心修研。有老一辈的习惯丢失,也有如书主人涂先生放弃稳定饭碗,为了一份喜爱,扎根于景德镇,慷慨入行,着实下了一番苦功。然瓷器之内,爱瓷人想着要让传统复兴,重焕光彩;瓷器之外,不能单困于工艺,更应求得一份心境。
读到现在,你有没有想起瓷器的英文是什么呢?那就是:China,瓷器之国啊。
是时候熟悉这个单词了。
《制瓷笔记》读后感(十):制瓷略说
陶瓷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其出现乃至于传承本身就是极具内在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她通过传承的方式将中国数千年来的智慧展现给后人,尽管手工艺行业已经进行式微局势,但依然有人为之坚持,并思考怎样将其光大。
《制瓷笔记》,作者涂睿明,长物居主人,志于陶瓷工艺的传承与传播,故长物居其精神为“致力于景德镇瓷艺复兴”。《笔记》内容并无对陶瓷一事作历史考究,而着眼于其工作本身,通过人与事的叙述,道出瓷艺一行现今的兴衰荣败。正如工匠仅需对手下事物着紧,才能造作出上等佳品传世。涂睿明正是通过这种贴近当下生活的方式,重新吸引人们对于瓷器的关注。
作者在《好茶杯的标准》一文中指出:“一款好茶杯,可观赏,可品味。”在观赏与品味之中,又细细道出了其道理。如器形的大小,“不同的器形适合不同的茶”,口大而浅的杯形散热快适豪饮,而高身的能聚其气适闻香;杯的大小得适中,不同场景要用不同的器形;杯子的厚薄不一;此中的标准都无定见,但这说明了一个要点,瓷器的发展因人、因时、因事、因物而得制宜,不同茶类用不同的器具,不同器具予人不同的感受,这些要求与标准都无法统一,但人们对陶瓷这一物件的不同需求却无形中延伸了其发展的空间,令其从原本简单实用升级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但事实上也正是这种过度的追求,精益求精的方式令其成本不断攀升,在面对市场经济时,传统的陶瓷工艺遇上了机械化的快速生产力,这厢令陶瓷进入了高速生产的轨道,另一厢又令陶瓷工艺陷入了传统手艺丢失的尴尬局面,正如作者自身亦说,复兴瓷艺,任重,道远。
林清玄有篇散文,名为《贼光消失的时候》,文中说到,“等到贼光消失的时候,也是宝光生起之时。”“贼光”与“宝光”本是鉴别瓷器新旧的直观区别,前者指新物出世,其光彩张扬、浮躁、锋芒毕露,显然夺目却令人感觉其缺乏内涵;而后者则正好相反,洗尽铅华,含蓄内敛、尽显古朴。故身有宝光的物件往往为旧物、是古董,价值不菲。贼光消失,则宝光显现,物件才显其价值所在。
涂睿明的这本《制瓷笔记》便已消贼光而显宝光,尽管书中重点在于制作瓷器的过程,但在器未成形,其宝光已显。
读了涂睿明的这本书不会怀疑其对于陶瓷工艺的热爱,如其在书中提出的“陶瓷艺术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与油画,雕塑摄影并称的纯艺术门类?”正是抱以这种振兴陶瓷工艺的精神,他的每一篇文章才显得匠心独具。不论是对瓷器制作过程中的拉坯、利坯、写字、绘画、上釉,乃至于最后的入窑烧制,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作者都未用复杂烦琐的叙述手段,避开了专业术语的解释,而是以人物参与的方法拉近常人与陶瓷工艺这门技艺的距离。如以生手参与瓷器作画的尝试,又以日常能使用到的茶杯等的相关知识,令未懂瓷器之人读其文章,亲切而无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