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3-12 02:36: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是一本由良遇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一):良工美物

  人们开始怀念车马慢的旧时光手作成了一个普通,而真诚的仪式。浮躁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更期待通过双手的触碰,感受实在、踏实的生活日常;程瀚哲 柴烧火痕器 舍隅工作室;柴皓杰 创业做量产产品 竹丝扣瓷 80度工作室;黄志阳 紫砂壶 一般杯子不用紫砂杯因为不好清洗而且吸茶味,模具成型的紫砂壶不如手工的好,手工的一只手在里面辅助成型,外面连续拍打,则外面气孔紧实,里面则很松,茶渍则容易从里面散发出来,多孔解决了茶叶倒出的问题,球孔增大了进水的面积,则出水比较猛;蒋伟伟 霁蓝釉 影青如玉 霁蓝如海,在三宝,只做釉;中国三大瓷都是景德镇、德化、醴陵;锴子 德化人 做柴烧壶;廖桦 川美研究生 做砂器 从艺术设计师往创业者转变,做出好的设计,做出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有商业价值的设计;廖少朗 折纸青釉瓷器 景德镇;柳遥遥 青花生活器;马文茜 青致食器 侧重色剂配色;麦子斌 盼系列的盘子 食器;朱志远 芜湖人 斯摩格 茶具 真正的艺术品;私物志 朱大莉 弹吉他 从苏州到景德镇 做食器;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二):一生只做一件事

  原来看过一部日剧,讲的是在编辑部工作的人们如何认真对待作家的每一部作品,除了研读文字提出改正意见之外,还要断定剧情合理与否,他们会各国语言、对历史信手拈来、会手工活,有着严谨的职业素养。而这些可爱的人却被抛之脑后,甚少有人关心他们是谁。可是,作家作品的出版却与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专注做一件事,得到了读者的极大尊敬。当时就在感慨,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也有许多这样可爱的人,有没有哪种书能够专门做个记录呢?正好,有这本《良工美物》,让我大开眼界之外对他们起了浓重的敬仰之情。 《良工美物》是由良遇主编的匠人志,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择一事,终一生”。他,致力于记录手艺人的故事,大街小巷中发掘深藏不露的手艺人,为他们谱写动人的篇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会,一生一世专注于一件热爱的事业,不论苦痛、欢乐,我想这辈子也就足够了。 我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却有着同样的爱美之心。因为对美人、美事、美物、美心充满了好奇,充满了热爱,才让《良工美物》的团队里人才齐聚。这里有十二位大国工匠,火痕器程瀚哲,竹丝扣碗的柴皓杰,紫砂壶的黄志阳,霁蓝釉的蒋伟伟,紫烧壶的锴子,荥经砂器的廖桦,食器的廖少朗,青花的柳遥遥,生活器物的马文茜,报食之器的麦子斌,茶器的朱志远,以及个人的餐桌器私物志。 每一个人物的挑选,每一个故事的描述,每一张照片的选取,都是经过了良遇这个团队的细心筛选。可能文字并没有那么动人,却真实可信。可能故事并没有那么猎奇,却充满了生活中的人情滋味。可能图片没有那么精美,却处处显露出了作者的用心。这些手艺人们,处在各个年龄段,面对尘世的纷纷扰扰、万千诱惑,都不曾停留片刻。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于自己手上的事业,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物品,把这些普通人眼中的死物化为神奇,给了它们新的生命。 如果有的选择,我也想像他们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终日与自己热爱的事业为伴,精心设计、精心裁制,给了没有生命的物品一个绽放光彩的机会,专注的那一刻,这些手艺人是最美的,也是最令人心动的时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三):一个瓷器、一个故事、一段人生

  瓷器在我的生活中并不常见,因为对瓷器的不了解,对其过往辉煌的历史亦是知道的一星半点,因此对它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在里面。但自从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瓷器这个东西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随之有一种情感在心底慢慢萌芽,这种情感好似一种情怀,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敬佩。

  瓷器在我国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早期的瓷器了。陶瓷的年代更加久远,在距今约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有陶瓷的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三彩出自有着古老文化的景德镇,而我们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景德镇。

  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光鲜亮丽,每一件精美的瓷器背后都会有一段只有制作者才体会得到的辛酸史。程瀚哲虽然出生在景德镇,是地地道道的景德镇人,却从小被灌输要好好学习,将来去到更广阔的天地,做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一辈子窝在这个小地方和瓷器打交道这样的思想。可是上天好像就是安排程瀚哲这辈子要和瓷器打交道一样,大学毕业的他还是回到了家乡,操起了瓷器这个行业。

  有人问程瀚哲为什么会回来,他说他是景德镇人。看到这个回答,我内心一震。像瓷器这样精湛却没出路的手艺,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愿意继承了,也许是经济发展的问题,也许是事物本身的关系。但程瀚哲会在浮华的社会中回到那个小地方,做起自己认为最有用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很佩服。

  很多人在做一件事之前,可能都不会想过真的会干很久的样子,可偏偏世界就是这么巧,就像柴皓杰从来没想过自己和研究其瓷器来,却是因为大学毕业的毕业设计在景德镇做的,和这里结下了渊源,从此有了很多以后的故事。柴皓杰自己说,如果没有做瓷器,也许自己会是一个花店小老板,可见选择不一样结果不一样,而每一步的选择在那之前都已经做好了铺垫。

  前几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工匠精神,后来央视为了传承宣扬这种精神,特意制作了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将我国几乎所有的手工艺技术都记录在内,让人们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精湛的地方。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四):当我在这里

  第一次对博物馆的文物感兴趣,是因为听过陈粒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当我在这里》。不但这首歌的旋律非常好听,而且歌词也很耐人寻味。

  透过文物让我们能穿过时间看到记忆的痕迹,“用手编织着时光,温柔磨亮了沧桑,屏息在凝望的语境,当钟声响起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岁月的意义”。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文物带给我的冲击和震撼,在历史的长河中也许已经遗忘了很多事,很多人。但是只有文物是不会忘记的,在他身上发生的所有事情经过时间的洗礼,都会留下痕迹,留下记忆。

  再后来是央视播出的一个工匠精神的纪录片,不管是博物馆里的文物很有时间意义,还有很多能工巧匠、失传已久的手艺都是时间的印记,都值得我们传承和铭记。就像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的12个制瓷人的故事,他们都是我们值得尊敬的。陶瓷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了,但是真正能让人记住的还是唐朝的唐三彩和景德镇的瓷器,也是全世界最著名的。

  在这本书里,作者写了12个制瓷人的故事,十二种人生,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讲述关于陶器背后的故事。而像火痕器、竹丝扣瓷、紫砂壶、青花、茶器等这些瓷器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能随随便便看到了,只有真正爱好者才会去研究它,探索它,更有机会认识它、看到它。但是这些依然不会影响到我们对它的那种感情。

  我们都知道景德镇是著名的瓷器闻名天下,但我们看到的每一件瓷器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回味的故事,也许这个故事很感人,也许这个故事很虐心,但它都真实实的发生在每一个瓷器背后,也只有这个瓷器才见证了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有的人也许是因为自身喜欢而转行来到了瓷器的世界里;有的人是因为责任而不得不继承了父辈的手艺,从此不问人情琐事,专心和各种瓷器打交道;也有的人因为感恩,可能就因为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你与瓷器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样的故事有千千万,背后产生的人生也是迁转返回。

  当我在书中看到每个人都为自己的瓷器那种热爱和执着,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带来的真实形状,我想着有一天能够去景德镇摸一摸那些瓷器,也感受一下这漫漫长河带来的冲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五):匠人匠心

  “若没有器物之美,世界将一片荒芜。”一位著名的美学家曾这样说,“回顾器物出自何人之手,或是追究其制作过程时,就会有更多更新的奥秘展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的确,好的器物,可以温润生活,安抚心灵。追寻它们背后的故事,感受创作者的心性和情感,可以让我们与器物美好相依。

  匠人,古老岁月最后的守护人。那些老一辈逝去的匠人,有多少因为商业化不足而使得一些手艺也随之 逝去了。火的脾气并不是每一次都那么一致,即使最有经验的制瓷人也无法保证自己亲手推入的一窑中会有多大的概率得到满意的成品。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时候,你不用做计划。一开一合,一枯一荣,一切美都源于自然。生活也应如此,顺应本心,自然而然。

  匠人老去,匠心还能走多远? 沉心静气,千万次打磨, 几十年专注一件事练就炉火纯青的手艺, 你看到的安静美好的器物, 背后都是辛苦。 待老一批匠人故去,中国不知多少传统手工艺面临失传。 五年十年入门功,已吓走很多年轻人; 除了重复再重复,没有捷径。这条路注定孤独。 周二赴死的操练,精进技艺的同时,也磨炼了心性。 所以,一流匠人很少有浮夸骄躁的。 那份谦卑,连同对艺术的狂热,已融入骨血中,与身同在。 匠心,说到底说的是什么? 应该是痴心,虚心,加恒心吧。 不痴迷,不耐寂寞,没点儿死磕精神,都做不了匠人。 他们极易满足,又极不易满足。 易,是对生活要求低;给我一方天地,便可称王。 不易,是在探索上永不止步,最满意的作品永远是下一件。 制陶,打铁,雕木,刻字,皮影,织锦,草编,制墨,裁衣,造纸, 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在于, 它是人的创意与自然的巧妙合作, 人的精神灌注于器物, 器物又再现并延续了自然的美。 那些稀有的原材,寂寂无名生长于山野, 被匠人零星地拾取, 以另一种形式获得重生,经久不朽,代代传承。 人与物的情感连接,就在于此吧。

  一个器物的美,可以是精雕细琢的有闲艺术。也可以是为了好用回归纯粹的本质。我们尊敬匠人,因为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守护了那已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幽深而耍人寻味的古老岁月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六):让生活慢下来

  当下,人们都开始怀念“车马慢”的旧时光,手作成了一个普通而真诚的仪式。浮躁的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更期待通过双手的触碰,感受实在,踏实的生活日常。 如今,人们都在说民艺手作,说工匠精神,说旧时光的初心,企图将自己的脚步拉得慢一些,再慢一些…… 器物,因期行制实用而精彩,器物的各异色彩更是锦上添花的精彩。反之,除了漂亮之外还能适用于生活,色彩便是不可或缺了。纵观我们的生活,精彩又融于日常且恒久不变的器物似乎不是太多,能有此担当的器物非陶瓷器莫属。 通过传统的传承,以一种包容的形式,从他们身上体现。适应现代有足够彰显个性,例如说,瓷器烧制过程中工艺总是在推陈出新,器物也是追求完美无瑕,而瑕疵意味着这件器物不能参与“使用”的命运。现代的审美恰恰相反或者是更直接的表达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审美。 柴烧上烧秞算是很争议的一个做法,而他却觉得不用拘泥某一种烧法,关键是要找自己喜欢的方式,并诚实面对自己的想法,保留火痕器物也是作为器物本身的一种独一无二的装饰,更多的带来柴火气息和意外的惊喜。

  “最美好的器物,是拿在手里就有想要用它的欲望”

  当下人们崇尚慢生活,崇尚返璞归真,然而当下我们也不可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时间不能成为负数,所以,我们用减法的方式让传统回到当下的生活。从传统工艺中提取一些工艺元素,用当代的元素去表达传统设计,让传统通过当代器物表达,再回到当代生活。 任何时代都不要为了创新而去创新,以前说创新,其实是因为大家需要,就产生了新的设计。不去矫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这才是创新。在传统中选择做一些适合大家都能够用的东西,也是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做手工匠人全凭手上功夫,一生都在长知识和求进步,不断地在以往的经验上更上一层。很多的时候,好像自己逼自己追逐新的高度一样,不停的去尝试,不停的前进……… 《良工美物-12个制陶瓷人的故事》12个器物,12个人在诠释不一样的生活。用独特的柴烧呈现不一样的火痕,让霁蓝秞透出灵动如诗一般,巧克力一样的安陶用在生活每个角落。每件器物都反映出当下的气质,纳入生活,顺手称心。每一件美物都有着不一样的境遇,但同样的是希望过着平静而美好如诗一般的生活。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七):发现生活中的美

  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都把自己的眼睛放在了高科技产品上,而忽略了过往的点滴。良遇是一位伯乐,他寻找手艺匠人同时记录手艺人的故事及其作品。他带领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物,同时也教会了我们什么才是美物。希望真正的有一天所有美的事物都能被记录以及传承。其实在中国古代就有传统师徒的授业方式,我国许多民间的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都是因为传承,但是现在一部分传统的技艺却因为没有人传承,而面临失传的境遇我觉得这是十分悲哀的。而我们的作者写出了这样的一本书,也正是告诫后人美的事物需要记载,需要传承。 12个制瓷人的故事,通过与这群脱离传统师徒制的手艺人的对话,我们更能体会到年轻手艺人身上自由创造的态度和行动力。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记载,更多的有图片上的记录,通过最直观的视觉感受,让读者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这群手艺人的不易,当我看着手艺人,他把玩着自己制作的精美瓷器时,他那种爱惜的眼光就仿佛手中握着的是一件稀世珍宝,让人动容。其实当手艺人在制作精美的瓷器时,他更能体会的是一种对生活纯粹的态度,她也能得出生活的真谛。就如书中所说,每当看到瓷器中带着柴火的气息和意外的惊喜,自己就能感觉得到舍与不舍,其实在翻转的那一瞬,舍便是得,得便是舍。这是多么精髓的一句话呀,我想也许真正投入进去的人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其实有时候我们从一件精美的器具的造型就看出一个时代的气质和特点这是其他的物件,无法代替的。从许多古玩市场,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民窑的器具,这些器具上的痕迹能反映出当时制作人的全部过程,其实这样的情绪带给大众更多的是一种亲切感,一种疏离的感觉,让人十分喜爱。 其实在我的小时候我就一件瓷器做的大象,当时是我的表姐从南方旅游回来之后带给我的一小玩器,当时我对这件小玩器特别喜欢,在手中把玩了许多天不仅仅是因为它栩栩如生的外表,更是因为它用手触摸时那种温润的感觉,让我爱不释手。现在的小孩子也许更多的是高科技的玩具,比如说机器人、会说话的玩偶芭比,很少会有大人为孩子买一件精致的瓷器玩器,我们常说不被这个市场需要也许随着时光就会被淘汰,我真心的希望每一项艺术都有它的传承,每一件精美的器具都有他的欣赏者。就像文中所说100个人有100种生活的样子,我们也不吝希望和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物不期而遇。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八):拥有初心,才见未来

  近些年,我们常常听到“大国重器”、“匠人精神”之类的词语,似乎离我们久远的一些东西慢慢地被找寻了回来,慢慢地走入了我们的视野。但其实,能将这些词汇呼之欲出,就是有许许多多的人选择了默默地学习,默默地继承才得来的。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写了12个这样的人,他们选择了瓷,抑或者说瓷选择了他们。他们真的做到了择一事,终一生,这样的匠人精神,也不愧这本书可以称为匠人志。本书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良遇主编,魏玲莉主笔。

  良遇,致力于发现和寻找手艺匠人,记录手艺人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还原手艺人的工艺之道,以及深入他们的器物之心。通过手艺人的视角来思考造物的本质,从而进入真正的手艺人世界。何为美物?也许是取决于手艺人的记忆,也因心中存美,带着这般内心,以手给物注入灵魂和生命。

  本书的腰封上有一句话:良工美物——寻找中国最美的手艺人,寻一场治愈。的确,在物质并不匮乏的今天,被金钱、权利、欲望充斥的思想不断地攻陷人们的心灵,越来越多的人流于表面,内心的浮躁,整个气场的躁动,让我们根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感知周围的一切。认真的想一想,有多久了,我们没有认真观察过周遭的一碗一碟,一草一木,没有认真地审视过我们的生活,每天的忙忙碌碌,不过在为温饱奔波,是我们在驾驭生活,还是生活已经劫持了我们。我们需要这样的一场“治愈”,一场心灵的治愈。让生活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就像让碗是碗的样子,杯子是杯子的样子,盘子是盘子的样子,我们是我们的样子。

  书中选取了12个匠人,年纪并不算大的匠人,他们有的是因为骨子里的召唤,有的是因为热爱,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个行业。本书是彩印精装本,书中有很多彩色插图,呈现出的作品,有的美艳,有的精致,有个古朴,有的亲切。每一章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作者对某种瓷器的解读和解析,像旁白一样,让我们去认识它;另一部分是制瓷人的口述,作者的整理,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带我们看到了它的不同,每一个器物在制瓷人的手中,都是那么的鲜明,那么的富有生命力。他们选择的并不仅仅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生活,一份态度。也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过此书的人,都能找到这样的一份宁静,一份生活的态度。

  用本书前言中的最后一句话结尾 :愿美好的你们,在此和美好的事物相遇。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九):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良工美物》,就给我们讲述了12个制瓷人的故事。

  《良工美物》书中的12个制瓷人,因为喜欢,他们愿意从事制瓷工作;因为喜欢,他们愿意面对挫折;因为喜欢,他们愿意不断地尝试。这是他们生活的样子。

  一般人都应该听说过紫砂壶吧?紫砂壶出现在电影屏幕上,出现在说书的茶馆,出现在小说中,出现在电视剧里……《良工美物》这本书中的黄志阳,就是那个制柴砂壶的手艺人。黄志阳说:我不考职称,我更希望用自己做出来的东西说话,我更想你来买我的东西,是因为喜欢我做的东西,而不是因为我所谓的职称,理性地去做这件事情更好一点。其实回想当初,不知道为什么会那么傻,就一定要坚持去做紫砂,不过现在看来,好好做东西就好了,不需要想太多。这就是黄志阳生活的样子。

  人们曾用“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来形容德化人日常捶泥制坯的情景,不难想象当时德化人以制瓷为生的日常,《良工美物》这本书中的锴子就是这样的德化人之一。锴子说,什么样的壶才算是一把好壶?也许并不是图纸上根据黄金比例一笔一笔勾勒的结果,更不是日夜与泥土为伴亲手打磨的各种柴烧壶。一件好的现代柴烧作品该有的自我修养或许是“不老套,有光,不匠气”。作为普通的柴烧手艺人和茶人,我更喜欢以直接参与的方式与历史实实在在地交汇,了解月记窑的古法柴烧,让我更懂得器物自身历“火”弥新的温煦色彩。这就是锴子生活的样子。

  《良工美物》书中所介绍的瓷器在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中不太常见,只有真正爱好的人才愿意去了解去认识。《良工美物》中的这12个制瓷人,都不是什么著名的大师,他们只是因为热爱制瓷这件事才来从事这份工作。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良工美物》书上描述的是这12个制瓷人生活的样子。我们从书中看到的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自然和美好事物的真诚,这正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地方。制瓷人,他们制作的每一件器物,都包含着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感慨,我们要尊重他们,更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们制作的每一件器物。

  一百个人有一百种生活的样子,《良工美物》书中的12个制瓷人,都找到了他们喜欢的生活的样子,愿我们每个人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样子。

  《良工美物:12个制瓷人的故事》读后感(十):最美匠人精神

  瓷器手艺之美是,匠人精神之崇拜,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和自我之念。好的器物,当具谦逊之美,诚实之德,和坚固之质...... 溢美之词太多,有点激动的是看到本书的内容后,感受的是,应该学习美术,这样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手艺师越接近现实就越美,日复一日的相处而产生不能分割的情感。 这些匠人具备熟稔于心的炉火纯青制作工艺,作品都是兼顾功能所孕育而成的实用器物,不矫情、不做作,看起来舒服,越用越美、越用越喜欢。 潜心研究陶瓷制程,做最严格质量把关,将精细的做工,富含艺术风格的器皿带入日常生活中,也是他们一直以来发自内心的坚持。 原来去故宫,博物馆欣赏每一件藏品时,带着欣赏的目光,叹为观止的艺术品,现在是带着崇高敬意的深入这些手艺人的世界。 这是一种多么热爱的才能如此极致,这些匠人们,为什么讲是感受在民间,因为他们用尽一生的时间,去讲述他们关于自己匠心精神的故事。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多的是他们对于匠心的执着,把所做之事精雕细琢直至完美的精神。耐心、缓慢、坚持、精细、极致,坚持成就着伟大,平凡成就着伟大。这就是“匠心精神”。 我去过景德镇,亲身经历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他们的谈话中,你会发现他们的心思细腻既有敏感,执着认真的专注让作为旁人的我尊重。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 世界闻名遐迩,也是瓷器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瓷质“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时间推移到了现在,景德镇陶瓷也经历了从国有十大瓷厂到民营企业的转变。景德镇地区的陶瓷可以说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新的阶段,陶瓷企业越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让外国友人也是叹为观止的赞叹! 我喜欢也十分欣赏它们,买到手里,直到拿到家里开始使用它们的时候,才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这是一件件有灵魂的物件,有它的脾气,需要你慢慢地渗透品味。 玩泥巴玩出来的精致,不是高手是什么呢?不同的陶泥有不同的用法。搭配起来也会产生不同的惊喜。 我之所以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是值得收藏,这里的每一件精致的手工瓷器内都融注了12位制瓷工匠的心血和体温,这也正是中国手工瓷器能够流传于世的价值所在。 我们读者可以通过此书能感受到中华血脉中传承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感受到无数手工匠人在浮躁时代难能可贵的坚守,值得我们每一位年轻人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