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记忆-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4-27 00:39:1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经典读后感有感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是一本由[澳大利亚] 乔纳森•福斯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精选点评:

  ●看书皮就想读 买完就想收藏系列 前面即使作者只是简略介绍 也依然非常枯燥 后面方法论十分实用

  ●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既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人的偏见、印象、信仰、态度的左右;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人的感官输入的影响。记忆从来不是人们对信息被动的接收和存放,而是被我们赋予意义,进而被我们的知识和偏见所改写!

  ●认知科学角度的记忆机制科普。从编码-存储-提取的模型出发,区分了短时/工作-长时、外显-内隐、情景-语义-程序性等解释层面,也涉及了对脑区海马体“印刷”、皮层“归档”的对应研究(通过临床案例,比如额叶切除者无法再认却可习得技能)。与电脑软硬件不同,记忆并非机械读写,而是感官输入和观念系统协同加工的产物,即所谓动态“重建”,在此过程中,情境、身体状态以及叙事意义都有重要作用,巴特利特说的基模、达马西奥说的自我的同一性、莱考夫说的隐喻连贯性,都基于记忆的这种创造性,当然也有误导效应(目击者证词、语义编码视觉图像)。我觉得记忆和想象与其说是硬币、不如说是莫比乌斯环的两面,根本就是通向彼此,通达过去与未来。回忆高峰多为年轻大事,这和联想记忆术的道理一样,因为奇观激发情绪、创造故事,一切就像是电影……

  ●强调记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它既是“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人的偏见,印象,信仰,态度的左右,又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人的感官输入的影响。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记忆是一个选择性,解释性的过程。哪些是观察到的,哪些是推断出来的。记忆1,编码(接收,获取信息),存储(保留信息),有效的提取信息(读取以存的信息)记忆的逻辑。信息是否可用或信息是否可及。其中情景记忆涉及的是对具体事件的记忆,而语义记忆从本质上来说关系到对世界的一般认识。情景记忆包括对事件,地点以及事件发生时内心情绪的回忆。语义记忆是对事实和概念的记忆,它可以被定义为与接收信息时的具体情形无关的知识。外显和内隐记忆。

  ●記憶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就像一條河流,有時泥沙俱下,有時清澈見底,河流水質的好壞受它流過的地段影響。

  ●太基础了,除了少数几个术语,其余基本都算是常识了。看到有个短评很有意思,确实这本书讨论的是记忆初次写入之后的事,也就是讨论和遗忘关联更大的大脑和心理活动:记忆究竟和事实能有多少偏差,为什么产生偏差以及如何抵抗遗忘,那么正确的那部分呢?它是如何被写入的?也许这本书可以改名叫做post-memory。

  ●是写这个书的时候semantic network model还没出现?为啥不直接把这个理论介绍出来,非要拆到几章里分开讲。还有这就这本包含了一些cognitive psychology课本里没包含的边边角角的实验,很开拓视野。

  ●普普通通的科普作品。// 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所有的人生都是过去,都是记忆。

  ●比较好的一部牛津通识。

  ●微信读书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一):不知道和牛津有什么关系,后来查到貌似是牛津出版社出版国内引进

  一开始我看书名就买了,后来看了看,越看越不知道和牛津有什么关系,后来查到貌似是牛津出版社出版国内引进的?我以前还以为是牛津大学的教授写的呢!没有别的话要说了,为什么要凑140个字呢。我想一本牛津大学教授写的,谁能给我推荐一下。记忆通识或工作记忆的都可以。多谢了。这书名容易误导人。要凑140个字,凑不到...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二):评《记忆-牛津通识读本》

  这本书更多的在心理层面揭示记忆的秘密。我对记忆的物理化学过程非常感兴趣,但这本书没有涉及,开始有些失望,但随着对记忆的认识的深入,心理层面的影响似乎比生理更有意义。因为人的记忆如果真的强大到无所不忘,那这个人很快就会被湮没在记忆的海洋里。事件的记录和提取更多的是心理过程,因为在记忆和提取过程中,人的心理会对内容进行再建。

  感谢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更多关于记忆的知识。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三):全息记忆碎片

  开头就是这句「除了薄薄的一层"此刻",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记忆」,太美了! 肉体由细胞构成,灵魂由记忆塑出。不认真处理每天的记忆的话,到头来就是一团乱麻的灵魂吧,所以要打起精神,妥善处理每份记忆残片,该扔的扔,不扔的就整理放好。

  说起整理放好,读完此书,感觉学习/记忆新知识有点像对洗衣篮里的衣物分类。

  首先,要对衣橱构造有所了解,所以要先仔细看目录,确认抽屉等在哪,功能是什么,总共有哪些章节,提供什么作用。然后,从杂乱的衣篮里把衣服逐件拿出,识别判断(编码环节),再准确地分类存放(存储环节)。

  重点是,编码的时候一定要集中注意力,不然就都白搭。 以及,勤洗衣服多整理,不然找起来很费劲。 by 门门考C的我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四):记忆和阅读

  认知心理学家对于记忆遗忘的理论有两种,第一种认为记忆是被遗忘了。第二种认为没有证据表明记忆被遗忘了,而是受到外界的干扰,才发生遗忘的,你在观看一次篮球比赛,之后从来没有观看过其他篮球比赛,你观看这一次的篮球比赛的记忆可能比经常观看这种比赛的人更清晰。

  我们的记忆不断交错,互相作用,越相似的记忆越容易造成干扰。但是这种相似记忆对于专业的学习是必需的,电工对于电路图的记忆要比外行高强,象棋大师们比新手更能记忆住棋子的位置,这是语义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增加。关于语义知识,我想到了加拿大的认知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提出过阅读上的马太效应,他对阅读能力和语言问题做出一些研究,在早期喜欢的学生中,长大之后,他们更喜欢阅读,对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很快的提升,而到了三、四年级还没有阅读能力,将造成今后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困难,认知心理学家威林厄姆也认为那些从小喜欢阅读的学生,他的背景知识和语义知识更多,成绩也更好。

  《记忆-牛津通识读本》读后感(五):如何提高记忆力

  记忆的原理是:接受信息,存储信息,提取信息。这本书提到了诸多概念,感官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等等等。但我们更关心的还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1)集中注意力,比如选择一个没有干扰的工作环境。

  (2)思维导图或者信息的组织整理,将你所学习的领域内各种概念、事实、原理之间进行联系。

  (3)试着将你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应用,看是否能帮助你解决所遇到过的问题。

  (4)尽可能将新知识点与你自己的兴趣联系起来,在两者之间建立丰富而细致的联系。

  (5)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试着将知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费曼学习法)

  (6)无论你学习的是事实、理论、舞蹈动作还是外语,勤加练习。

  (7)好好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复习,比如卡片摘要的联想等。

  (8)不要在疲劳的时候学习。

  (9)多读一些,多读几遍。

  (10)利用视觉图像或者记忆术加强记忆。

  这本书提到的两句名言也点出了记忆的精髓:

  米兰·昆德拉:“我们经历一件事情的速度与遗忘它的强度成正比。”

  马塞尔·普鲁斯特:“那些我们不曾深入思考的东西,很快就会被忘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