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读后感摘抄
《饥饿的女儿》是一本由[英] 虹影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女儿》精选点评:
●认识虹影因为这本书,所有女人都该去读它
●我不记得自己是否写过另外一个版本。但是这个在我的想看清单里。我已经读过有两三年了。感触特别深。拿起来就不想再放下。那些岁月,虽然已经远去,却被虹影带到我的面前。很多很朦胧。隐约浮现。但是总让我看到一双饥饿的眼睛。
●还是有一种震撼的 值得拿出时间来看一下
●大学时读的,已经忘个差不多了。只记得是当时男友强力推荐我读的,和野夫的《相关何处》几乎是同时读的。既然老作家本人在网路上吐槽差评,我想我还是会二刷吧。
●纯粹对饥饿的描写,没看完。
●初中階段讀過的最棒的小說,沒有之一。
●很久没有一本书这样痛哭过了。 我以为我对苦难细腻的敏感度会让我成为最可怜的人。而她的经历,才让我回过头看自己是多么可耻。 我为她的生父哭,为她的历史老师哭,更为我自己哭。为那个饥饿的时代哭,为所有人的冷漠哭。我原以为这个漂亮女人会写出一本浪漫主义的书,没想到,是极悲怆的现实主义。
●成长经历
●非常非常好看 过瘾
●白描 泪 揪心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一):让人心揪无语的生父
对于生父用墨不多
但让人心揪
让人无语
远远的看密密的思
如今隔着天与地
隔着阴与阳
不知谁是谁的疚
不知谁是谁的债
无语的一生
无语的一代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二):矛盾着的作者
昨天看了“人物“栏目,采访虹影,觉得她是一个很矛盾的人,虽然我没有看过她的书。
她的背景是私生女,她是父母眼没有药救的女儿,她写书,但她也是美食家,在自家漂亮的厨房里很随性的烧菜,特别的是她做的菜都很怪,完全是靠自己的想象觉得好吃就那么做。
“饥饿的女儿“算是她的自传,想买来看看。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好文章大家分享
看过两本虹影的小说,《阿难》和《饥饿的女儿》。这本自传体的《饥饿的女儿》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主人公对生命的激情,特立独行的反叛精神显现无疑,正是由于这样的个性导致作者在成年后要远离这个家庭,远离这城市的最底层,远离不堪回首的过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种不同寻常的经历给了作者不同寻常的写作源泉。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历史 城市 自己
在孤独的深处,遇见远比自己孤独千百万倍的人。
于是自己的孤独相较之下变得有些可笑而虚无。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许每一个都鲜血淋淋。
人本质的孤独,若不是爱上什么依赖什么,而把自己勇敢地假设在消弭孤独的情景之中,也许就永远不会被发掘。
但是我们还是要去爱,去假设,去固守自己,然后去绝望。
没有人会明白他人真正罹受过什么样的肢解和折磨,他们半是怜惜半是厌恶地劝你其实没有什么事,就好象是你看见别人难过的时候无力的劝说一样。
“她们有多绝望,是因为她们有多敏锐”
重庆开始不只是一个城市的名字,像任何一个掩埋凄长岁月的城市一样,纠葛的藤蔓会沉重地脱落,却不会发出一点声响。
我也终于开始有点明白,一个人自己的感情纠葛若不是能够站在高处,把时代与自己联系在一起分析得清清楚楚的,就只能是毫无意义又惹人厌烦的呻吟。我想要有多深刻,就有多嫌恶现在的自己。
今天刚看完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五):与饥饿有关——重读《饥饿的女儿》
与饥饿有关
——重读《饥饿的女儿》
生于1962年代大饥荒时的虹影几十年后写出了《饥饿的女儿》。这部与饥饿有关的长篇“自传体小说”早在1997年代就在海外获得过众多大奖。2001年国内的出版更是为虹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是的,这无疑是一本经得住阅读的好书。现在重读,书里那种震颤心灵的东西依然如此清晰的直抵内心,并为之叹赏。
书中的六六是被讲述的。她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到这个世上的,她感觉到自己的身世是模模糊糊而又影影绰绰的,她老是觉得有一个陌生的男人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跟踪她,她害怕,她奔跑。一直到18岁,对,正是18岁这年,一切不能确定的东西呈现出一种让人眩晕的明朗。母亲告诉她,跟踪她的那个男人是她的生父,她是饥荒年代的产儿,一个双重饥饿带来的私生子。
母亲的无奈,养父不动声色的爱,兄姊的怨恨,六六的世界是灰暗的,她在残酷的现实与肮脏的环境里成长为一个缺少爱的少女。在“恐怖的虚无的绝望的饥饿的深渊”她想拯救,她把自己交给了历史老师。然而那份爱是如此的沉重而又充满忧伤,那是一种无法丈量的内心的绝望。
她继承了母亲的叛逆,她决定逃离。她真的出走了,开始流浪,一个流浪女看不清自己的未来。然而冲出“疯狂”的时间和空间,她似乎结束了自己的苦难,在“一阵口琴声中”,在一条江边,她“挂满雨水的脸露出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