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影评摘抄
《呼喊》是一部由黑泽清执导,役所广司 / 小西真奈美 / 叶月里绪奈主演的一部恐怖 / 悬疑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呼喊》影评(一):还好是不好
我看了两遍....
结果还是没有看明白
也许是导演故意的,我仅仅从演员的只字片语中知道孤独寂寞是不好受的,还有遗忘...但是情节上我真的没有看懂,人物分析上也不行,似乎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意义。但是我总抓不住...
我只是明白,男主角是个好人...
《呼喊》影评(二):我死了,所以请你们也死吧。
片子结束了,这句台词老是在我脑子里转悠。不是觉得恐怖,而是很喜欢,甚至产生了共鸣。莫非孤独过度了,就是自暴自弃的疯狂。
记得瓶子里的那个魔神说,第一个一千年,我要给他黄金,第二个一千年我要给他钻石,然后,在他被关了不知道几个一千年后,他决定,发现我的人,我要杀了他。
孤独,很多时候是自己找的。最后别扭的自己决定要别扭的对待别人。
何况,只是看过自己一眼的人。
《呼喊》影评(三):遗忘对某些活着或者死去的人而言意味着深深的伤害
曾经住在精神病院的红衣女子死后化作怨灵报复那些天天乘坐渡轮路过精神病院的乘客 那是一个被世人忽视及遗忘的地方 里面的病人过着凄惨的生活:不遵守规定就会被头浸入装有海水的脸盆直至窒息以示惩戒。红衣怨灵用类似催眠迷惑的方式让这些曾经的漠视者用同样的方法杀死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 意图唤回他们的记忆以及忏悔 但除了警察一个人之外 没有人想过探究原委 所以最终怨灵原谅了警察:“我原谅你 只原谅你。”只有警察在女友鬼魂和怨灵的庇护下逃脱了警察同事的追捕。
也许我不该将它故事化 就像楼上说的这是一部寓言
《呼喊》影评(四):忘记了道德
恩,开始看得人心慌,到底说的什么啊?莫名其妙,这个鬼难道也秀逗了?认为是我们的役所广司大人杀了她不成?
后来,觉得心灵受到小小的打击:所有人都忘记那栋永远不会拆除的黑房子,曾经每日过河的你我、曾经海湾发展档案室的工作者、曾经的曾经的如今活的好好的人们……
关于遗忘,这个话题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红衣女其实更像是逝去的历史,用哀怨的神情望着我们,在历史的沉河中每日每夜的呼喊。用心凝听,其实并非那么刺耳;用心听,它会给你回报--如同役所广司的离开。
遗忘,我们其实早已遗忘了道德这么回事。役所广司最后还是没有懂的记得与忘记,他女友不是在原地大声呼喊吗?记住了一些,又忘记了一些……
《呼喊》影评(五):江户海怨 独活之心
首先我认为这并非一部标准的恐怖片,而是一部带有灵异情节的文艺推理剧。
孤独、或者说寂寞是日本文学中最常涉及的题材;而以此为题,同导演本人对于剧情的把握都透露出一股日本古典戏剧的风情(能),以四个不相关的故事运用推理笔法相互关联,然后再逐级加深主题。
说真的,单说推理方面给人的悬念对我而言是在中部,但看到男主角已经明了自己犯下的罪行时,那种“独活”之感就跃然其上,令人沉醉。
为什么只有我活下来?为什么只有我获救?
这种心情我认为才是导演真正想表现的东西。
蔡康永的《那些男孩教我的事》一书中,也曾提起一位明星,讲述了一个更加浅显但同样反映出相当感觉的故事;让人感到,是不是江户之海也同样浸漫于我们的身畔。
《呼喊》影评(六):台灣說它叫"叫魂"
看習慣日本鬼嚇人的方式,這次倒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次的鬼不像以往看過的日本鬼老在地上爬來爬去露出一張猙獰的臉瞪人,取而代之的是形象完整,好手好腳,衣著整齊,面目乾淨清新,看起來還算和氣的一個鬼。有意思的是,這次的女鬼行動比較沒那麼自在,不像一般刻劃的鬼那樣可以快速移動或者任意穿牆而去,這個愛裝模作樣的鬼要出門的時候還得自己乖乖開門才行,走路緩慢而且優雅,偶爾還會來一下「飄然遠引」那一招(這招可是中國鬼的最愛),或者突如其來高分貝的鬼叫兩聲(我猜這或許就是台灣中文片名叫「叫魂」的原因吧)。總的來說,這個女鬼,甚是可愛。
不過可惜的是,《叫魂》還是無法超出以往日本女鬼怨恨的模式--我被害死了,我不爽,所以大家都得死。雖說這樣的怨恨也無可厚非(我們還能怎麼要求一個鬼呢),但每每就是在這個「大家都得死」前提下,應運而生的劇情表現就不以講清楚故事為主要,比較著重在嚇人的氣氛。這麼多國家的鬼片,最不喜日本人拍鬼片的手法,完全不講邏輯也無情節可言。現在只要看日本鬼片,我就會自動降低任何想理解的欲望,純粹享受嚇人的感覺就好--如果它嚇得了我的話。
《呼喊》影评(七):《呼喊》:红衣女魂离奇杀人事件
红衣女魂,这个本不应该存在,或者只存在于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表相,贯穿了整部电影。在这样一部,没有配乐,几乎没有特效,只有简简单单的几处用灯影等简捷手法处理出的视觉效果的影片里,吸引目光的仍然是故事。
但故事是语焉不详的,和黑泽清2005年的作品《藏尸楼》一样,导演执着于寻找真相和命运的交会。三件看似有关联的凶杀案,看起来很重要的线索:都是被迫溺亡在咸水中。究竟是黑泽清在呼唤保护环境,还是对沿海一线改造变迁的怀念,是对时代的追忆吗。这些都不得而知,甚至于男主角吉冈在最后也默认了遗忘过眼如云烟的红衣女子阳光下的影子。吉冈最终逃过诅咒,却无奈地收拾起碎骨,他女友的骨头,还有红衣女魂的骨头。这也颠覆了影片从开始起,还在温暖呵护观众脆弱内心的假象。
吉冈早已杀死女友,那些甜蜜温馨却有些异样的场景一下子就明了。至于其余的凶杀案,都是在物质世界里,个人的心境突转导致的悲剧。原以为红衣女魂就是尸检代号F-18的柴田里子,原来竟是岸边的一个精神病人!而这个阴魂不散的家伙,居然间接协助吉冈侦破了上述的三起谋杀案,或者说给其以灵感。目的是什么?我猜是让吉冈替她收尸,顺便把她那句很无限恐怖的台词背上一万遍“我死了,无人可以活下去”。
《呼喊》影评(八):抹不去的末世与孤独
quot;世界是要毁灭的."
不知道多少人是当作恐怖片在看此片的,事实上,这不是一部恐怖片.黑泽清不断弱化他的恐怖片中的"可视性恐怖",也没有学午夜凶铃死神来了之流派造气氛吓你,说的干脆点,呼喊事实上是顶着恐怖片外衣的半艺术片.
红衣女子是孤独的一种外化形式,这种孤独是黑泽清电影里一贯表现出来的,但又不完全.X CURE中高部的孤独是自我的失控,回路中的孤独是电脑网络对人的隔阂所带来孤独,较于呼喊来说,显得狭义了.呼喊的孤独是广义上的孤独,这种孤独深植人心,而是由人类的存在方式决定,在当今时代下被放大凸显.
"如果再这样(地震),世界就会毁灭"
孤独郁积之下,只是对世界的绝望.当影片中人物的孤独爆发(在影片中的表现就是红衣女子的出现及耳语)之前,会发生地震,地震就是感情爆发的象征,黑泽清从影片一开始就借吉冈与春江之口("如果再这样,世界就会毁灭")道出了导演对孤独,末世的恐惧与无法消融的情节,可惜我们那时谁也没能理解其中的必然性.日本的地震多发在本片中被映射成人类一步步走向灭亡,所以影片下面的剧情已经注定,吉刚并不是在和某种超自然力量斗争,而是在于自己内心斗争,当红衣女子说:"我原谅你,我只原谅你"时,我们就会知道,其实是吉刚从潜意识的负罪感中释怀,直面他自身的孤独,吉刚只能解放他自身,其他人他无力挽救.
"我原谅你啊"春江如是说.
春江的死,红衣女子的身份,已没有任何讨论意义,简单说,这就是一个伪命题.吉刚是源于自己内心而失控,并且选择性的失忆.他和春江就是人类之间的关系:孤独无法由对方消磨(看吉刚和春江,他们说了多少自白甚至有意义的话?),只能是由双方的感情冲淡,感情只是一杯咖啡,而孤独确是永恒绝对的,吉刚走过空无一人的街头时,更是又一次的走过自己的内心.
《呼喊》影评(九):喊叫
半夜和凌晨之间关了灯在床上用笔记本的小屏幕看这样一个片子,还是会不自觉的吓到,虽然片子还没有故意到让观者带着类型恐怖片身心同受的恶梦这样的地步,不过看完后我脑子的确兴奋了很久才能入睡。
黑泽清的小成本恐怖片还是很有他的特色的,正如MovieL说的如果你看到那个从裂墙中爬出来的红衣女鬼,披头散发苍白的脸面向镜头就把这个片和主流日本鬼片等同起来,这样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不去说他的都市理念,光光是小地震,建筑工地的颓墙残瓦,或者是填海地因为返潮留下的坑坑洼洼泽地,还是室内的停尸房,这些都很聪明在营造恐怖气氛的同时,也慢慢烘托了电影本身悲观的情绪。
影片故事结构说新也不新,但是层层的代入还是很巧妙的,从警探把自己代入成疑犯,然后是某个疑犯遇鬼到代入警探同样的遇鬼,甚至是追捕疑犯代入到用一样的手法谋杀疑犯,这样层层不自主的代入的确能绷紧神经。到了结尾才谜底全部解开,虽然我从开头就坚信警探的女友将被他自己杀掉,不过还是惊讶了下原来这样的凶杀发生在故事开头前了,这时才突然回想到原本这两人出现的场景都死寂地空无一人,就非常的通顺了。
如果观众非要追究那个红衣女子的鬼魂无论从出场还是装束上都甚至不如日本经典的鬼片吓人的话,事实也的确如此,不过显然影片最吓人的地方就是那盘有着涟漪的水,而另一个警探两次探出头来看到水镜像里的自己,就好比观众代入自己一半好奇一半恐惧地在探究--“我们到底是谁”,这次黑泽清也没有放弃绝好的吓人机会,红衣女子纵身跃下成就了我心跳一下子加速到150.
现在看来黑泽清无论是场景,镜头,还是画面,他都是没有问题,最有问题的是他过于直白的对话,就好比光明的未来中急于点题的关于梦的抒情,这里男主角反复对死去女友的回忆说我们要远离这里,说得太多太直也是一样的毛病,甚至不如不说,毕竟光警探那迷茫和焦躁的表情就胜过这些言语。
《呼喊》影评(十):有种喊叫是无声
我第一回看《叫》的时候,我以为它是鬼片.
但是我战战兢兢看罢,却发现自己第一回没有看明白她: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是属于春江和红的,我把叶月里绪奈演的无名女子称作红.
红色是个比较复杂的颜色,它是最热闹喜庆的,偶尔也有人在它无限的喜庆里看到别样的孤独. 这种孤独的味道可能源自于一种“着红衣而死的女鬼是厉鬼”的说法吧……
我通常觉得死亡是一切事情的终结,只要我死了,在世界上所有的关于我的东西都会渐渐消失,我甚至为此还有点小小的庆幸. 我却没想到,万一我死后突然渴望被人记住呢?而且我还没想到,我死后的渴望一定是世人不能知道的,那么我的渴望又会否因无人能满足我,从而转变成对世人浓重又不为人知的恨意呢?
人事中,有许多自己的东西,都是托付给了别人. 托付于他却不幸被遗忘,此后更无望还有其他什么人能记住她了.
红是整个人完完整整被吉冈忽视,乃至之后凡是经过她却不看她一眼的人,她都恨; 而春江则是被忽略掉抹杀的部分.
我看吉冈杀掉她们, 又遗忘她们, 这样的事多么不合乎情理!我不懂她们的原谅, 分明是这么过分的事……后来我稍微静下来思考, 我发现我也只是淡然地接受了这个结局.
我时常觉得不将给人的伤害放在眼里,还自然地享受别人给我的好是如此自私又无法原谅的事; 那样的我显得无比可憎, 但稍微还有那么一丝无辜的味道. 因为我遗忘, 只因我从没有信心做到牢记我人生的每一个细枝末节, 甚至有些悲伤的事, 我也是因为不想再记起, 才刻意丢了那部分的记忆.
红曾说她与吉冈曾经是爱侣,春江开篇时与吉冈已经同居,她们都是“曾经”,我却不会知道他们的爱情算不算是“曾经”,我只安慰自己道:都是因为爱吧……
而,吉冈在片中仅只两次的爱情里,都开了杀戒.
太多的人说,爱情就是坟墓. 或许爱情更像死神呢,垂着一把锋利美型的镰刀,抬手一挥就仿佛寻到了归处,虽然那方归处是地狱. 或许有一天,死神会突然放下镰刀,把你的遗骸带上,去了一个镜头之外的地方,你也可以说那也是归宿. 只是死神依旧还是死神,他很可能只是跟之前忘记你一样,忘记了镰刀.
所以看在你这么可怜的份上,也要原谅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