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100字
《模仿犯(全三册)》是一本由[日] 宫部美雪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8.00元,页数:11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一):一本精彩度随着书本厚度渐进的作品
第一次读日式推理小说,三册一本比一本厚,但阅读速度却反之。第一本真的很难看下去,故事平淡,描述也很琐碎,完全没有阅读动力。好在结尾有点悬念,耐着性子读第二册,然后开始渐入佳境,到第三册居然能够沉入到情节中了。难道是故意搞成这种结构?算是一次比较特别的阅读体验。全书对话描写的非常细致,繁琐的同时带来一种真实感,没有任何浮夸的地方,让人能感受到作者认真的态度。建议看的人不要被第一本的沉闷打败,坚持下去获得阅读完成时的充实感吧。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二):真的很不咋地
这部是真的太垃圾了。我好不容易把第三本读完,之前都是短评,这次实在忍不住要来个长的。
宫部美雪的基本就是啰嗦,这部也很啰嗦。第一本其实还可以,不过我没想到车祸死的就是嫌犯。本以为会有很多的精彩延伸没想到一点也没有。
本书基本就是靠鬼怪之谈来说明剧情。最早的杀人动机是小女鬼缠身,而后就成为变态杀人犯了。女记者后面去鬼屋又遇见了会通灵的女受害人同学。
警方怀疑x的起因居然是之前伤害未遂的女生和x坐了同一班飞机。我还以为最后揭穿x的真相会出乎意料呢。而且最后居然是x自己在电视前坦白真相。
而且全文和题目模仿犯没有什么大关系。
全文漏洞太多太大了,出场人物挺多,但并没有把握多好。好人都太蠢了,因为案件并不难,只能把那些证据都毁掉丢掉,这也就算了。后面又让小孩捡到证据,让证人偶遇x,欲擒故纵太垃圾了。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三):模仿犯
这书我不是很喜欢,其实它的故事性还可以,但是真的是很啰嗦,一开始读的还很认真,到后来几乎就是粗略的在读,有时遇到觉得跟案情无关的内容都直接跳过,就算这样我也觉得我并没有错过什么重要的影响后续阅读体验的内容。
现在我终于明白社会派的推理小说真的不是很适合我,书中要反映的社会现象我也没有什么共鸣,我想看的其实就是侦探一步步找出嫌疑人的过程,即便这里面没有什么匪夷所思的作案手法也没关系。我不喜欢看到太多与案情无关的或者说我觉得与案情无关的内容出现,这会影响我的阅读体验。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我真的很不明白书中人物的思维方式,难道日本人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吗?明明家人被杀,结果看到凶手的女儿来时却表现得像是自己的错,还到处躲起来。而那位凶手的女儿居然逼着受害者的家人原谅自己的凶手父亲,还理直气壮好像自己是受害者。这样类似的例子书中还有不少,我真的很不理解这帮人的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有马老爹是书中为数不多的几个让我感觉表现正常的人,书的最后他的表现也让人痛心,事件解决了,真的解决了吗?可是鞠子再也不会回来了。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四):模仿犯不是罪犯的特征,而且碾碎罪犯的绝杀。
《模仿犯BOOK1》
几名年轻女子陆续失踪,罪犯因个人兴趣一点点将尸体扔回大众视线,在线索不明的状况下,一桩两名男性当场死亡的运尸交通事故,粗暴地显示了两名罪犯死后被捕的事实。
事情如此巧合吗?故事说完了却留下了更大的悬念。真是一贯的第一部的节奏,太引人入胜。大神就是大神。
《模仿犯BOOK2》
如果第一部是从传统的聚焦受害人的视角展开,那么第二部就是将镜头对准了杀人凶手。内心戏描写很多,非常阴森。一不小心就看到半夜了。
前两部的开头和过程不同,结局却是一样,两名男子的运尸交通事故。看了那么多故事,虽然知道结局很重要,没想到结局之前,有我们想不到的平行世界。
《模仿犯BOOK3》
揭露真凶的一幕够得上惊心动魄,也是书名的来由。模仿犯不是罪犯的特征,而且碾碎罪犯的绝杀。由于紧跟着阴森险恶的第二部,BOOK3前半本都显得较为平淡,作者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手法来揭露呢,带着这个巨大的疑问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应该是还不够有耐心,会觉得第二部很好看。
能感受到作者一直在构思什么是真正泯灭人性的恶意,也能感受到作者几乎给了所有角色以人性的温度(除了真凶),应该是个非常温柔的人吧。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五):不写下来可能过三天就忘记了(毕竟我记忆就7秒 不能再多了)
1. 好多评论说宫部美雪的叙述太啰嗦,但标点、断行、细碎的情节和场景的切换……这些不就是属于文字的、独特的节奏感吗?当那些不到20个汉字的,后面跟着一个平凡句号的短句子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最终从从容容构成这样一个漫长又伤心的故事的时候,属于长篇小说的、情节的魅力才会被放到最大吧!
2. 百万字长篇小说里有姓名、有性格、有戏份的人物四十多个,阅读时就感觉人物一个一个一个不停地登场……好几次我都暗想:“好了,再有新人物出来我就去拿纸笔做图谱……”,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物都能被记住(重申一次,我记忆力就7秒)。所以我想,宫部美雪最大能力应该在于长篇小说中,对情节和叙事节奏的控制力吧。
3. 小说里金句不多(跟《龙头凤尾》这种从头到尾都想划线的高浓度小说没法比),但围绕一个案件,罪犯、受害者、警方、记者这么多条线齐头并进,生出无限多的旁枝末节,在读者心里催生出更多感慨和问题的写作方式,未必就输给金句。所以,再次怒怼“节奏慢”的说法,又不是本格解谜,把智力游戏的好胜心放一放可以吗?
但……话说回来,也正是因为小说的情节涉及太多旁枝末节,从女性在职业与家庭之间的艰难处境,到记者(即旁观者)对他人痛苦的理解,到人如何面对痛苦释放痛苦,再到家庭问题催生出的畸形人格……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说的太多,却基本上点到即止,不太够味。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六):《模仿犯》读后感
1.这本书看得令人绝望,和明怎么那么傻,为什么要一直与浩美缠下去,他小时候就知道浩美经常诬陷他、利用他,看不起他,他为什么就不能离浩美远一些。心里有疑问为什么不能与最亲近的家人说一说、谈一谈,最后不仅丢了自己的性命,因姑息凶手,后面还要死去无辜的人。人应该都有躲灾避害的本能,可是和明怎么就没有呢?看得人心痛。
2.浩美与和平,就是两个神经病,杀人理由就是为了好玩、有趣。书中没有交代网川为什么杀死他母亲。当代的破案小说已与《福尔摩斯探案集》大不相同,与波洛系列也不一样。以前的侦探小说,有充分的、合理的作案动机。我认为,还是以前的书写得更好。
3.作者的这部小说,没有什么推理,只是从不同人物的立场进行了叙述,《火车》写的比这本书好。
4.作者对由美子的描写感觉很失败,她的表现在哥哥死之前后判若两人,后面的由美子好窝囊,以前的她比较泼辣,做事风风火火。可是现在呢,脆弱、优柔寡断,最后居然跳楼了,令人无法接受。
5.滋子怎么知道网川是凶手,她怎么判断出来的,好像是一下子就知道了,没有说明原因,这个地方感觉很突然。另外,义马先生、真一讨厌网川,好像是下意识的,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这点写的也不太好。
6.三本书中,第一册、第二册都写得嫌啰嗦,第二册还让人看的绝望,第三册收尾太匆忙。
但是,瑕不掩瑜,此书还是值得一读。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七):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花了挺长时间看完这三本,说实话挺失望的。因为获得很多奖项所以抱着很大的期望来阅读。看完第一本,觉得是个规模宏大的案件,但第二本完全是从凶手的角度来写的,也就是说案件本身并没有实质性进展。看完第二本其实就知道了凶手的身份,所以很好奇第三本四百多页写了什么。可居然是真正的凶手在社会普遍认为的"凶手"意外车祸死亡后以死者少年时的朋友、同学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并且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成为了警方的合作伙伴,我觉得很难接受。首先,在"凶手"死亡后,人们普遍认为案件已经解决的时候突然出现,假扮为"凶手"朋友出现这一点本来就很不合理;其次,作为朋友不是关心死者家属,而是在警方面前高谈阔论,宣讲自己的"见解",甚至还取得了警方的信任不受到任何怀疑,这点令我很难理解,我只能理解为作者对日本警方的讽刺,毕竟之前有嫌犯的录音想必做个声纹鉴定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对"模仿犯"这个题目的标题的解释也只是草草了事。
抛开案件的可读性不说,本作其实有可取之处。作为社会派的作品,买点也不是案件本身,而是案件本身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凶手从小所经历事情是他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祸源,以及这些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或多或少都有家长的原因。作者还是希望家长还有社会能更多地给予未成年人群必要的关爱。
最后,之所以给四星,还是因为苦劳吧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八):宫部美雪《模仿犯》
假期挑战读完了这套100万字的推理小说。三本书一本比一本厚,共有1100多页,有名有姓的人物80多个,是真正的大部头。它讲的是一个连环杀人案,但是三本书的侧重点不同,第一本是从受害者家属的角度叙述案件,第二本是从施害者的角度揭秘了案情,第三本讲逍遥法外的真凶如何落网。如果从推理类型上划分,它属于“反推理”,因为第二本已经告诉了读者凶手是谁,所以第三本的悬念不在于作案者和作案方式,而在于寻找真相的人如何一步步接近真相的。 从三本书的分工角度来说,前两本还算可以,但第三本书确实有些过长了,因为悬念性不强,使得它显得格外冗长。真凶、受害者的外公、蒙冤者的妹妹、事件目击者、记者、警察等多方角力,构成了一个多边形,每两个点之间也要产生联系,顿时就庞杂起来。可是真正的落脚点其实是“模仿犯”,凶手过于高调地宣扬自己,不但佯装知情者上电视露脸,还写了一本书享受成名的感觉,但却被睿智的女记者抓住了要害:高度的自尊是他无法接受被认为是模仿犯,从而露出马脚。到了这儿,才让人明白书名的意义,以及这么多角色的作用——跟本格推理的嫌疑人组是一样的。 这个案件的一大特别之处是没有作案动机,凶手跟死者均无冤无仇,甚至他还要嫁祸给自己的同学,这种不讲因果关系的犯罪才是绝对的恶,是凶手极强控制欲的体现。他还喜欢通过媒体炫耀自己的所作所为,还能伪装成另一个人变相展示自己,其所暴露出的心理动机和成因都被作者细腻的文笔表达了出来。宫部美雪以女性特有的温柔,把一桩残酷的连环杀人案写得文艺十足,其中还有对泡沫经济时代的日本现实的批判,温柔中带着锋芒,但如果能不这么拖沓就更好了。
这本书分别在2002年和2016年被改编成了电影和日剧。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九):入木三分地刻画人性至恶
最近其实读了不少书,然而读后让我有如此强烈的感受,不得不抒发一下思想感情的只有宫部美雪的这本《模仿犯》。
这本长篇为宫部赢得了六连冠。它讲述的是一桩连环杀人案,但凶手却是以取消公众为乐,以折磨他人心理为乐的一个家伙。故事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凶手如何取笑公众,如何通过媒体来表达自己的卑劣心理。这一部分以两名嫌疑犯出车祸死亡为结束。第二部分是讲述两个凶手是如何走上了犯罪道路,包括他们的童年,犯案的经过。第三部分则是高潮迭起的,在此就不泄底了。
宫部的这本小说,推翻了我对于推理小说的很多想法。首先,推理小说不一定要有一个侦探。小说从每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对犯罪事件进行层层解剖,可能每个人都窥视到了其中一点,但偶然的机会让他们交流一下,就足以看到犯罪的全貌了。所以,可以说小说里没有一个专门的侦探,但是每个人都进行了自己的推理,每一个人都是侦探。其次,推理小说不一定要隐藏凶手。《模仿犯》显然不是以猜凶手为终极目标的,所以凶手很自然地就摆在你面前。你所担心的不过是大家怎么把它找出来而已。也就是说,作者要表现的是“找”凶手的过程,而不是凶手本身。我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想怎么写可以藏住凶手,然后给一个惊人的结局。但想来想去还是发现,连环凶杀案要藏凶手太难了,仅有的几个途径也被人用滥了,比如死者的亲属或者警察之类的。倒不如像宫部那样,不躲也不藏,大大方方地摆出来,然后把文字的力量集中于对人性的刻画,反而给人的感觉更加深刻。当然,我看到网上有一些重口味的读者批评说这根本不是什么推理小说,很没意思之类的。嗯,就算它不是推理小说,也是一部很不错的犯罪小说吧!而且,我觉得其中的推理成分还是挺浓的,每一个人作出的推理也是很精彩的。
这本小说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刻画的人性至恶。这被凶手本人说了出来:“我最感兴趣的是纯粹的恶。受害者到底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死,受害人的家属也一直会问为什么。”这种纯粹的恶让人着迷。第二大亮点是对于受害者家属心理的刻画,以及最终如何走出悲剧阴影的过程。为此,作者特地设置了好几个角色来描写受害者家属的心理,以及如何从困境中解脱的过程。老爷爷对真一说的那番话让我倍受感动。
《模仿犯》非常宏大,娓娓道来,是一部必须用心细品的小说。虽然长达800多页,文字却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读起来比京极夏彦的作品轻松多了。宫部大妈的笔力堪比东野,或许对于女性读者来说,她比东野更胜一筹!
《模仿犯(全三册)》读后感(十):“真智子像一块白色糯米团倒地”
世上终究是没有纯粹的恶。
如果按照1&2部的思路走的话,恶行于和平应该仅仅是因为”喜欢“和”有意思“而被创作出来,而且作为艺术家,观众、舞台、独创性,缺一不可, 但是在第3部的末尾作者还是描绘了和平家庭的不和,情理之中又少了点新意。
作为读者,因为社会/家庭原因而走上歧路的作品实在是看得太多,就算知道这确确实实是绝大部分原因,倒也期望一部相对”纯粹的恶“。仅仅是因为有趣便这样做,或者是常常在细节之处推波助澜的”陌生的恶人“,比由于些许家庭因素和些许本性糅合而成的恶人,要更吸引人吧。(这中文语法真是没救了
总体而言我还是挺喜欢这部作品的,虽然有时候因为过于细节的描写而不由自主地调到了略读模式,但是荡漾开的对每个人的影响、深深交缠的旁观者真一、失去了许许多多的有马先生……细腻的描写催生了一个又一个立体的角色,清晰得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想着每一场凶案甚至只是普通犯罪就会令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普通人的生活天翻地覆,是对共情能力很好的培养。
人是很难对没有人格化的人产生共情的,甚至就算人格化了,如果经历不甚相似,产生共情也是很难的。假如现实生活发生了类似的事件,比起居高临下地说”都是社会的错“,”犯人也是不平衡的社会/悲惨的家庭关系的产物“之类的话,如果能稍微想起一点这类型的书里面受害者家属的痛楚,也算是文学作品对社会的贡献了吧。
“因为站在高处,所以觉得很可口。”“好像不好的事都消失了,只剩下可怜的人。剩下的都是受害者,邪恶的人都从指缝间滑过了。”结尾细想。
滋子打败和平的方式是什么呢?是像他之前做的一样:把一件捏造的说辞顺着引人入胜的故事线说出来。
“宣传决定了善恶,决定了正邪,分辨了神与魔。法律和道德规范其实只存在于外围。”如果滋子再等一会儿,警察会取得别墅的搜查令(以和平的性格,有很大几率不会销毁别墅里的作品,就算顶着被捕的风险),再不然,捡到手机的父母也会把手机交给警方,事情会平静地水落石出,告一段落。社会会惊动几分,但终究也会归于平静。
滋子打倒了和平吗?或许吧。和平的自尊会因为滋子的说法而受挫,他所期待的戏剧也会因此蒙上阴影,可他确确实实是一位充满独创性与想象力的罪犯,根据他后面与真一通的电话,他兴许会写出更有突破的作品。
我仅感到几分少年变成巨龙的悲凉,也许滋子也是一位模仿犯,只不过选对了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