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们的中国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100字

2021-05-03 02:2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100字

  《我们的中国》是一本由李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0元,页数:1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一):陈旧的学风扑面

  李零先生这套书,处处只有大而化之的观点与材料,而无细致论证,是非常武断的一种文风,不知其它著述是否也这副模样。。。

  他所在意的统一与分离之辩实在值得更中立的讨论下,在实然的层面,统一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上千年的尺度间是否有变化;在应然的角度,为什么我们要追求与歌颂大一统,pro and cons都有哪些呢?

  很可惜他自述想这些问题想了四十年,就缴了这么一幅答卷,后辈当更用心之。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二):第一部茫茫禹迹读后感

  中国之为大一统,周之开创之功,可谓居功至伟,其实前面的夏、商又何尝不是如此,禹划九州就是一证,这也是“天令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别方设征。”所昭告的我们远古的老祖宗的伟大志向和雄心。

  中国的无与伦比的凝聚力,既令西方的一些学者和汉学家们不快,又使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更是让那些数典忘祖、吃里扒外的买办文人们诅咒怨毒,然而那些如怨妇般的诅咒和哀叹,不过如小丑跳梁、狂犬吠日,徒增笑耳。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三):茫茫禹迹: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李零的书,在历史学者里可读性算是最强的之一,《我们的经典》谈周易,谈论语,谈孙子,谈老子,成为了经典之后,《我们的中国》随即推出,和南怀瑾、于丹之辈卖心灵鸡汤相比,李零扎实的学术功底自然是无懈可击。《茫茫禹迹》谈的是地理之上的历史,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两次大一统所形成的中国核心版图,即九州,李零在本书中汇集了多篇同类文章,谈两周族源,谈《禹贡》地理,从何尊和燹公盨的铭文中探寻历史。我在哪里?我从何来?对这两个问题答案的寻找,就是共同意识的形成,同一个地方,相同的祖先,就变成同样的历史记忆、文化心理和民族认同。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四):周行天下:从孔子到秦皇汉武

  《我们的中国》的第二本,同样是文章集,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改写的,顺着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讲地理,讲历史,讲文化,颇有些情怀,但也略为小品了。书的后半本考据的是秦汉祠畤的地理位置,对了解秦皇汉武致力的国家宗教标准化工作很有益处,在东汉末年道教创立和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尝试建立过统一的宗教,从精神层面上确立国家唯一性,这是传说中三皇五帝时代绝天地通的延续,宗教的权力经历了从新时期时代的巫权,到商代巫权王权的合一,到秦汉皇权建立国家宗教,到王莽的终极努力,最后又回到民间佛道的过程,细细想来,非常有意思。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五):瑕不掩瑜

  皇皇四大本,不过算不上巨著,因为没有什么框架结构,卷与卷、篇与篇之间并不连贯,也有很多观点重来复去地出现。总体感觉是比较潦草的一个结集。当然,读起来还是很愉悦地。文字率真流畅,标也下的好: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思想地图,确实大气磅礴。

  寒来暑往,每天来回一个半小时的开车通勤路上,常听的便是ipn旗下的《壁下观》节目。对于书中的很多章节,譬如说关于太行八陉的部分,都已经有所了解。即便如此,书中的文字和图像,也成为极好的补充和复习。当突然发现李零是跟随壁下观的主播们一同去探访的太行八陉,顿觉世界之小。

  书校验的不是特别好,感觉小错误至少有十几处吧,不过书里配的地图都很用心,十分精彩。总的来说瑕不掩瑜,是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六):爱国主义佳作

  爱国的前提是知道其历史,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同于民族主义,感情与激情不是凭空渲染而来,而是应该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打底。若说爱国主义需要“洗脑”培养,真正洗脑的不应该是空洞无物的、所谓有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而是这种历史文化“洗脑”。读李零先生的书,历史、地理囊括其中,民族、国家概览过眼,真有走过国家博物馆底层中国历史展厅之豪迈感。祖国,叫人如何不爱他?

  读完的两本主要分别是在床上和车上。夜读《茫茫禹迹》,看西周和秦代的两次大一统,看西征和自西周以来的民族融合,华夏与戎狄之战与和,“互为主客、根本分不开”(p.96)。禹迹、九州之地域认同——茫茫禹迹,画为九州……

  车上(高铁)读《大地文章》,从北京至郑州,沿太行山东侧平原倚山势而过,读“说中国山水——以太行八陘为例”,好似自己行走在大地,不觉中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很是满足。深知高铁飞驰的西侧,便一个个路过这些山口,亲切无比。再随李零的笔墨,走过山西的古迹、壁画、建筑,用他的视野看过陕北雍州……史地真是壮美!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七):禹迹 九州

  作者多年短文合集,内容对象多为周秦时代。李零,北大中文系教授,从事先秦考古研究及古汉语研究,籍贯山西武乡,河北出生,北京长大,在老家插过队,因而本书很多篇幅写山西,写他的老家,写古上党郡,也多亏如此,让我这个山西人耐住性子看了不少,因为惭愧的说不少学术性偏浓的篇幅确是草草翻过。四册一套的书,很多成文时间较近的放在了前册,成文较早的则放到了后册。越往后读,越通俗,一个可能是早期文风问题,愿意把很多概念先说明白;二个是很多文章内容重叠,可能成文较后的就懒的说基本问题了;三个或许就是他近年的个性了吧,他自己也说了,几乎不接受任何记者采访,从网络了解到,他与舆论界、学术界有嫌隙,与个性有关,从他的文风能看出来,爱看不看,爱认同不认同,我自己写给自己的。

  “茫茫禹迹,画为九州”。他行走在中国的山河,他说:“说实话,过去我嫉妒过美国的大好河山,也嫉妒过日本的小好河山,觉得自家山水不怎么美。这种看法太肤浅。……美国的山确实很美。这是梦一样的美,虚无缥缈的美,没有人,也没有历史(有也主要是印第安人的历史)。…… 过去我老觉得……南方的山很美,好像美女……北方的山有啥好看,……干巴巴,光秃秃……这种想法,同样很肤浅。”同样,对中国如此高级的历史了解不够,我也很肤浅。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八):读李零《我们的中国》

  不知为何豆瓣评价都不高。其实李零在对待中国问题上,是一个刺猬型的,有构建倾向的学者。读起来很流畅,但其实里面很多细节功力深厚,非寻常人可评论。为了便于突出中心的论点,很多地方并没有展开,显得结论武断,但如果不武断,那么就变成没人看的学术论文了。

  有人看,让更多的人理解,这很重要,也不容易。看李零给大众写的书,最重要的是看他的识见,确实和一般学者不同,聪明。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宣布,中国的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和三大属地,十八行省之外加四个省,东三省和新疆省,三大属地是蒙古(内蒙和外蒙),西藏和青海。共和是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11 中国的王气,本来在西北,后来才转到东南,东南没有王气,是因为秦始皇东巡,把它镇住了。

  始秦时望气者云 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故始皇东游以厌之,改其地曰秣陵,堑北山以绝其势。

  中国并没有汉学家讲的那样闭关锁国。

  40 读书当大官,一夜之间,摆脱寒酸,这是中国最大的发明。古代的明星梦,古代的发财梦,都是走这条道。

  55 民族主义及回应问题。尽管中国的建构并非民族国家,但现代中国的形成与回应西方提出民族国家有关。

  65 秦始皇的第三个大一统,是统一宗教。他立过227个国家级的坛庙,想把六国人民的信仰统一起来,但只做了一半。

  71 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就是“愚民”,但“愚民”的民也包括知识分子。要想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读小说比读古书更直截了当。小说的奥妙,是它最有反抗精神。

  73 如来很鬼,懂得转移法,你不是要打打杀杀吗?好,咱们给你安排一下。擒妖打鬼,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打打杀杀,正好释放他的暴力倾向。孙悟空,自从西天取经,前后判若两猴,鞍前马后,好像一条狗。

  158 秦的移民政策。

  禹贡是基础分野之书。

  思想地图比较好看

  102 子书是干什么用的?最初是供游说,其实是干禄书。

  103 孔孟之道代替孔颜之道,很可怜。

  109 沙畹迷上了司马迁。译本头一篇是《封禅书》。《泰山》,《投龙》。

  157 周公占领的地方其实是秦人的祖庭。800年后,秦始皇重新踏上山东的大地,其实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204 毛泽东在东南海接见王季范和周世钊,提到美国三把刀,一把从朝鲜,插中国头上,一把从台湾,插中国腰上,一把从越南,插中国脚上。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九):体国经野之思

  1956年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在北大历史系的课堂上指出,地理、职官、目录和年代为治史四大门径。著名上古史研究学者李零先生在丙申年的夏天,出版了其近五年来有关上古史研究的学术文集——《我们的中国》。在这部四卷本全彩页的精装巨著中,李先生重在从人文地理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过程。

  《我们的中国》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茫茫禹迹》《周行天下》《大地文章》和《思想地图》,以时间为轴,探索中华文明自夏商周三代以来之于地理文化层面之源流。作者李零给每一本书设计了一个副标题和一句话解析,四句话串联起了一种世界观的投射。在他看来,中华人民的祖先对中国最初的表达,就是大禹治水所涉足过的踪迹,故曰“禹迹”。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学著作——《尚书·禹贡》也是将地理与大禹紧密相连。之后周汉之时,中国最伟大的三位圣人都是大旅行家,孔子是宦游的代表,“周行天下”并非主观能动,而是被迫寻求实践自己政治理念的沃土。秦始皇与汉武帝是巡狩的代表,他们纵横天下是自己刻意为之,展现自己的雄才大略。中国人用行路的方式在此时期出现了从帝王到权贵的过渡。由汉至唐,官员的择选制度从举孝廉到九品中正,再到科举赶考。唐代的贡生在进京赶考的过程中会游山玩水,访遍名山大川,看尽五岳五镇。自北朝始,贤才想要在政坛觅得高位,反而会刻意隐居于名山大川之中,待政府高级官员请其出山出仕,这一典故后来成就了一个成语——“终南捷径”,李白便是走了终南捷径而名扬四海,而后世文人墨客尽皆效仿。由此观之,万里行路并非闲庭信步,还是要埋头苦读修身立道,古之旅游者大多为达官显贵之身,非寻常百姓所从。

  纵观中国文化之源流,李零提出了两点疑问?其一,传统中国真的就是从周代城邦到编户齐民,从民主走向专制吗?其二,现代中国真的就是抛弃历史,按现代民族国家的身段重新订制的吗?作者本人通过《我们的中国》四卷巨著的讲述,自谦式的表达“予虽鲁钝,不敢同也。”,的确在第四本《思想地图——中国地理的大视野》一册中给予了明确的解答。

  《周礼·天官书·序官篇》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高官分职,以民为极。”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周礼》是成书于战国时期,具有浓厚的儒家政治思想意识,反映周王室与战国时期礼法制度的经典。从《周礼》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建国之根本在于丈量土地、确定首都方位之后边以民为界,划分行政单位。因此,一切的职官、典章目录之学、甚至建国的时间标准皆以地理划界来界定。邓广铭先生所言之地理、职官、目录与年代为学习历史四大门径的说法并不准确,地理之学才是历史研究的根源途径。李零指出《周礼》是通过地理学直接讲制度。故自《周礼》思想的根源处——西周文化与战国文化中均是以“编户齐民”政策而建邦立国,那么便不存在从周代城邦到编户齐民之嬗变。

  自新石器时代出现中华文化初见端倪,中华文明尤其重视地理空间概念的阐发,无论是中心轴线对称、天圆地方、四方八位、绝地天通等观念深入人心,以上这些观念的形成都可以看出思想对地里的重要性,古人之天地观,将历史与地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所谓史地之学,盖因于此。再者,李零认为地理学之于中华历史文化的影响并非古今有别。众所周知中国地势由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尤其是历史活动痕迹丰富的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之间存在着西北高,东南低的特色。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引《兵法》可知,自古以来兵家一项以西北伐东南为顺势,以东南伐西北为逆势,因西北为阴,东南为阳,讲究:“右倍(北)闪灵,前左水泽。”中国自古以来的东西分界线以晋陕峡谷间的黄河为分界线,函谷关、潼关为东西界标。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南北为大同——洛阳——荆州线,与今铁路之焦柳线大致平行,而东西为渭河——南河(灵宝至郑州段黄河)——连云港一线,与今铁路陇海线大致相合,可见古今交通要道几无变化。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于延安的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发表讲演《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他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可见即使中国共产党曾经因“左”倾机会主义错误造成的战略失败,使得中国南方的中央根据地损失惨重,但是当红军长征胜利,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火种播撒到大西北之后,中国共产党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来,以奋勇拼搏之力、摧枯拉朽之势最终打败日本、消灭国民党反动势力,统一全国,建设出繁荣昌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西北向东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由此可知,现代中国革命史也是遵从着中国历史发展的惯性使然,并非抛弃历史而重新制定的现代民族国家之形态。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这一深刻的历史思考,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老子》有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又云:“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见也。”我们可知古之圣贤,无论其思想之流派,其学说盖因实践之始得,而非求诸于苦读冥想之思考。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游遍祖国美好的山河大川,方能顿悟我们的中国思想文化之精华。

  (本文原题为《我们的中国——用行路的方式带你读懂中国》,发表于《科技日报》总第10733期第4版,2016年10月11日出版,媒体用稿,转载请联系作者!)

  《我们的中国》读后感(十):李零:《两次大一统》读书笔记

  

【中国的大一统】李零提出,“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国的两次大一统。”【7】“陕西大有往气”(周、秦和共产党取天下),这也让人联想到秦晖的《王气黯然》。【11】李零指出,中国,从秦代起,一直是“大一统”的帝国。“大”是国土大,疆域大,“一统”是制度统一、政令统一、文化统一。秦国的大一统是在古代条件下尽最大努力实现的统一。这种局面,时断时续,一直维持了两千两百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12-14】比较中西分合传统,“我们是聚多散少,他们是聚少散多。他们的传统是分,即使合起来,也是合中有分。”这种讲法似乎是接着钱穆先生所讲。【14】李零指出国家从分到合的残酷面相:“国家,从分到合,从小到大,是个残酷的过程。它,对内用刑,对外用兵,都离不开杀人。但光靠杀人行不行?不行。特别是马下治天下,尤其不行。马下治天下,主要靠两条,第一是宗教,靠神道设教,靠虚拟领导,靠共同信仰;第二是国家,靠世俗君王,靠贵族礼教,靠官僚体制,靠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14】提出国家-宗教关系的四种组合,认为“中国传统和现代趋势最接近。中国的特点是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和西方相反。现代欧洲,虽然还有教皇,宗教大一统仍有很大势力,但国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也是大势所趋。”【15】

【大一统的年代】李零认为,“中国大一统是个长期准备的过程,不是怀胎十月,而是怀胎两千年。”【12】在他看来,“中国的大一统,严格讲,是秦汉大一统,但秦汉以前有西周封建,西周以前有夏代和商代,夏、商之前有新石器晚期的六大块、七大块或八大块,有很长的准备过程。”【16】进一步,他提出城市-金属-文字的文明要素的必要铺垫,以及最直接铺垫。他写道:中国大一统,最直接的铺垫,还是两件大事,一件是西周封建,一件是秦并天下。西周封建,合夏、商、周三国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夏、商。它是三代之终结。秦始皇统一天下,合战国七雄的领土为“天下”,是继承周。它是两周的终结。前一件事,从夏代开始到武王克商,差不多准备了一千年。后一件事,从武王克商到秦统一,差不多准备了八百年。如果加上汉代的后续工作,也有一千年。前前后后,时间在两千年以上。中国文明史的一半,都花在这件事上。【17-8】

【地理】李零指出,“中国的版图是由两次大一统奠定。”【18】(1)中国是天下之中。“世界”是日语借用佛教翻译西方的world,中国的“天下”指的是天底下,各民族个国家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18】(2)中国是四国之中,华夏-夷狄。【19】(3)中国是中心城市,认为中心城市才能代表着整个国家,宅兹中国。【21】(4)中国是文明旋涡,即边缘趋向中心。“中国既是万邦来朝的中心,也是众矢之的的靶心。”【22】(5)中国的两半,“中国,东南为阳,西北为阴,分为两半。”【22】胡焕庸线,人口、生态和民族分布线。【23】(6)中国的两个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引董恩正研究,即西北和西南高地;另指出中国沿海也是半月形的文化传播带。【23-4】(7)禹迹代表天下,【24】指出“大一统”观念的悠久,邹衍“大小九州”、《山海经》的海内海外、《周礼》的畿服制度等都是思想走在前头,批评西方汉学家对于大一统的厌恶及解构永恒中国的努力。【25】(8)冀州代表中国,引《禹贡》九州以冀州为中心,冀州代表中国。【25】(9)中国的六大块或八大块。引苏秉琦的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三大块,龙山文化作总结发展出夏商,夏商由西周大一统做总结发展出秦汉大一统。探源工程分七大块,加上南方纵深是八大块。【26】(10)中国北方,再次指出“中国的两次大一统,都是从陕西征服中原。”【26】(11)中国南方;【28】(12)现代中国的版图,李零指出,“现代中国的版图是拜少数民族之赐,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之赐。明代的疆域是元代的遗产,民国的疆域是清代的遗产。汉族的天下也是少数民族的天下。”【27-8】(13)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家。有限也有效的管控并非“自我封闭”,开放不等于开门揖盗。【30】

【文明演进】(1)物产,“吃什么,喝什么,中国人怎么驯化动植物,这是第一步。”【31】着重于农业和畜牧业的驯化。【32-8】(2)发明,“第二步,是人驯化人。”【38】李零所说的不只是技术发明。首先是“礼”,在他看来,“礼”是用来约束人的,让人听话,让人守规矩。所谓“教化”,其实是人对人的驯化。古人的想法是,牲口都要驯,何况人乎!……并认为“文明”的核心是人对人的驯化,驯化完动植物再驯化人。【39】其次是四民之序,李认为“官僚主义,中国最发达。读书当大官,一夜之间,摆脱寒酸,这是中国最大的发明。古代的明星梦,古代的发财梦,都是走这条道。”【40】最后是其他发明,如龟卜筮占、青铜器、玉器、丝绸、瓷器、宫室、城市、交通、文字、科技等。【40-4】(3)第三步,把天下人,甭管姓什么,团结成一家,即古人常说的“四海一家”。李零指出,二十四史只是半部中国史。它的另一半是少数民族史和女人史。我们要想理解中国,心里要有另一半。【45】讨论了族源追述,特别是族姓制度,【46】三大族团,【47-8】蛮夷戎狄,【48-50】两种五帝说,帝系讲族源,血缘加地缘,【50】认为两种五帝说都属于大地域的族群整合。“中国大一统是理想中的族群整合:一是华夏各族大联合,二是华夏各族与蛮夷戎狄达连河,里三层,外三层,大圈套小圈。古人的‘畿服图’就是表达这种概念。”【51】最后讨论五族共和问题。附论中国与“现代民族国家”,强调国家独立和国家统一是现代国家的前提。李零认为,从孙到蒋,从蒋到毛,“所有中国革命都是回应西方挑战的结果。因此统统被扣上一顶民族主义的大帽子。……但没有这种回应,就没有现代中国。”【54】

【西周封建的意义】西周封建是三代之终结,夏、商、周“三分归一统”。【55】李零反对西周是城邦制度的说法,指出“西周封建是大国政治,是用小国拼凑大国的大国政治。”【56】方法是兴灭继绝、封建亲戚、柔远能迩,【56-7】这必然因其大规模移民,“西周封建是一次人口重组,大分化、大改组、大融合。”【58】指出古人说的“大一统”本来就是西周大一统,区别于欧洲封建。西周的问题是如何以小国战胜大国,以少数统治多数。【58】把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解读为寄托如何在欧风美雨和革命风潮下维持大清王朝于不坠的理想,即“复辟帝制”而非“走向共和”。【58】宗法制度,认为男本位,男系继承及血统论等。【59-61】周制的缺陷。“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其实是血缘关系罩不住地缘关系,大国把小家撑破了。地缘关系大发展,家和国已经分离,家是家,国是国,必须有另一套管法。”【62】

【秦汉大一统的意义】秦汉大一统包括制度大一统、学术大一统、宗教大一统。【62】认为秦始皇的大一统,目标是三个大一统,但只完成了一半。【63】也就是没有让六国人民信仰统一起来,汉武帝完成了三个大一统。【65】王莽废除了汉武帝的宗教大一统,【67】李零认为其历史遗产在于把官方宗教和民间宗教分开。汉以后没有宗教大一统,一直是多元格局,只有国家大一统和学术大一统,西方正好相反。认为“大一统当然专制。国家大一统是专制,宗教大一统也是专制。”古人认为专制是个好东西,【67】专制是个硬道理。历史的漫长、宏大、沉重和压迫感,理解文学的力量。【69】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李零认为,有“大一统”,就有挑战“大一统”。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的古典对立,孔夫子和秦始皇的争论。【69】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包括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老百姓的精神世界,都进行控制,防止造反。李零觉得知识分子不会犯上作乱,“中国的老百姓最有反抗精神。统治者除了怕天,最怕老百姓。”【70】也就是“怕民主”。提倡读小说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奥妙,是它最有反抗精神。”【71】举《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李零认为,如何面对“大一统”这个大发明、大石头,是最重要的思想史,对中国人爱恨交织,强调小说的挑战精神。【75】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