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末班车》的观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末班车》的观后感大全

2021-05-06 03:2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末班车》的观后感大全

  《末班车》是一部由皮埃尔·格兰尼亚-德弗利执导,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罗密·施奈德主演的一部剧情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末班车》观后感(一):罗密施奈德

  三颗星给罗密 施奈德,

  一颗星给配乐。

  小时候觉得茜茜公主过于纯美,额头也太高。

  罗密的美似乎在中年后才被时间雕琢成精华。在这片里,罗密演的仿佛就是她自己。《华丽转身》,一位成都人写的影评集里提到罗密中年后丧子的事。片中她即如现实里那样云淡风轻,隐忍着各种过去。又把炽热的感情深埋下来。

  《末班车》观后感(二):寻找;逃避;悲伤;无奈

  偶然看到了这部电影的尾巴,说着我听不懂的法文。就这样,一部似乎泛黄的老片子就这样打动了我。

  没有时下电影的煽情对白,没有大制作,就是那样朴素的情感打动了我。

  于是开始在网上疯狂的搜这部电影,我在搜之前只是觉得这是法国片,关键词从法国电影到ANNA,从电影资料库到电视节目表,甚至搜到了一个泰国网站。我甚至想要下一个泰语的翻译软件。然而苍天不负有心人,在找到TV5的法国网站,我竟然发现法语跟英语拼法有些相似。后来发现我竟然忽视了google的关键字搜索下拉列表,我终于看到了那部电影的名字——Le Train.

  浮躁的社会,能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的时候,真的是,不多。

  《末班车》观后感(三):年代片的情怀问题,代际差异价值观

  

年轻的观众不喜欢这部电影!把这当作前提虽然武断但这样“抽象”容易弄明白一些别的问题:即老家伙们为什么喜欢这部电影。

女主的仪表干练整洁,头发一丝不苟,只有最后相认的刹那,在男人怀里,她的头发才凌乱了。

殉情在现代已经绝迹了。相濡以沫的爱情大多有要成就自我的矫饰意味,带着责任的枷锁,履约的无趣。

爱情不是物色到一个适合的结婚对象,而是在种种际遇的叠加下,忽然之间萍水相分一位情投意合的人。

  《末班车》观后感(四):1994年4月风光正好,春意浓浓!

  1994年4月初,在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的笔试现场,放映的就是这部电影,按要求需要写两千字影评一篇。

  那时候我还不到19岁,正是藐视一切的年龄,虽然没看过啥电影,却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只记得这部电影的结局让人震撼无比,可惜这注定是一部被人遗忘的电影。

  2017年秋日,我站在交道口东棉花胡同口,回望生命曾灿烂过的时候。

  后面一辆奥迪车的喇叭响了,一个年轻人冒出了头:你杵那半天,人还怎么走啊,边上靠一下。

  我连忙推着小黄车站到了路边,奥迪呼啸而过。

  别的不说了,我骑上小黄车,直奔南锣北口,跟往日一样,排队买山东戗面馒头,排了十分钟到我了,卖馒头的小姑娘问我:大叔,要什么?

  我:来5个馒头,三个糖三角。

  我把主食放好后,一辆635公车从路边开过,我恍惚看见罗密施耐德,在车上朝我招手。

  我走到635的站牌下,顶着刺目的阳光,想看看635公交的末班车到底是几点。

  《末班车》观后感(五):理智或情感,也是导演的选择!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女演员是谁,看着这么眼熟。之后看资料才发现:罗密·施耐德,茜茜公主!!难怪这么漂亮。

  这电影的结尾真是棒!男人回归家庭,照顾了传统价值观。最后在警局又承认了安娜,兼顾了爱情,升华了人格!!

  在一个封闭的车厢,没有目的地的火车上,装载着无处可归的人性。

  丝袜——女人的戒备,当她褪下丝袜时,也是准备接纳朱利安。

  眼镜——理智,影片一开始,眼镜就被摔碎。之后,当朱利安摘下眼镜时屈从于情感。而两人在车厢做爱后朱利安又戴上眼镜,谈起妻子女儿。

  在封闭车厢中的人物是主人公欲望的投射——带孩子的女人(居然是《驴子巴特萨》的女主角),朱利安的妻子。——逃兵,懦弱逃避。——和善的老人,岳父。——那一对不停做爱的男女,生的欲望。但战争击碎了一切。

  对于角色不能写那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更不能告诉观众),而应该写在困境中做了什么。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单纯的“目的”。

  火车到站了,恋情结束。男人要做出选择,理智或者情感。这也是导演的选择,不但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也要屈从于观众,更要照顾到传统的价值观。因此,这片尾的处理超级精彩!!

  :想起关于“矫情”。不是让电影感动别人,而是去告诉别人你该感动啦。

  :电影里几次插入纪录片,最开始应该是营造情境。后面两次可能会有节奏段落的意思在。还有大笑那次的蒙太奇,声画不对位,现场的笑声对应出现了希特勒纳粹们的纪录片画面。还得再细看一遍。

  《末班车》观后感(六):观影记:《末班车》

  法国电影《末班车》的DVD碟片我已等了二十多年。这样说其实也不确切,因为DVD上市没有二十年的历史,VCD好象也没有。准确地说是苦等电影《末班车》二十年。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故乡家中看到《末班车》,因是从中间看起,未详片名,此后一直悬想重看,就是不知从何找起。前不久还在电影网站询网友,得到的是语焉不详的答案。前天晚上在一碟店购得。一看到封面上施奈德的剧照和内容简介上提到是发生在火车上的故事,我便认定就是它。回到家中便用电脑看了。

  运动着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如飞机、轮船、地铁、汽车上发生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戏剧张力。火车作为时空限制下的场景似乎更甚。《兵临城下》有一幕是与《末班车》很象的。新兵蛋子裘德洛与平民姑娘薇兹初遇就在火车上。电影表现的都是男女相遇的惊艳一瞬。

  施奈德的电影我看过《老枪》、《茜茜公主》,《花月断肠》我还没有看过。这次她饰演的是一个二战期间从集中营逃跑,被纳粹通辑的德国犹太女性,在火车上遇到法国男人路易。路易携待产的妻子和幼女逃难,被迫先与妻女分隔在不同车厢,后又被分成不同车次。路易不与妻女分开,这个故事将没法进行。乱世儿女,在狭小封闭的空间里发生情感故事,可以允许快捷简单,却不允许拖泥带水。一切正常并无意外,何况导演还通过不少配角作了大量铺垫。(因为我当年是从中间看起,施奈德躺在那里褪下白色内裤,这个细节不知当时的中国电视台剪掉没有。DVD是新修复过的,保留了。)最后两人抵达法国某城,路易的妻子生产了,还是个男孩,路易到医院去探望,让施奈德在医院楼下等着。施奈德问他:高兴吗?路易说:高兴。(导演的表现手法很简洁,几句对话就完成了这些交待。其间还包括路易掩护施奈德入城。)施奈德缓缓地起身,慢慢地离去,上了一部汽车。车子开动了,她坐在后排,扭头向后看,一个大特写,然后她幽幽地侧过脸,悠悠地低下了头。好演员,只须这一组小长镜就足以证明她的极品。这是施奈德的选择,她选择让路易和家人享受幸福。这个电影其实就是两个选择。下面该路易选择了。过了三年,即一九四三年,法国政府逮住了参加抵抗运动的施奈德,她的证明上有路易帮她入城时用过的名字,因此把修理无线电的平民路易找来询问。这个过程是一波三折,政府人员询问完了让路易离开,路易已走到门口,政府的人说:忘了,这个人就在这里,你还是看一下吧。从里边带出施奈德。两人相见,施奈德的脸和眼睛用毫无表情在乞求、恳请路易离开。路易转身欲走,施奈德两手紧握了一下。这个动作路易没有看到,只是观众看到了。路易再次走到门口,却缓缓地回过身来,慢慢地走到施奈德跟前,慢慢地(很慢很慢)伸出右手,扶着施奈德的左颊和耳朵,还有她的鬓发。政府的人冷言说:“先生,这可不妙啊”。路易蹲了下来,仰脸看着施奈德,双眼充满关注和爱怜。他为什么要蹲下来?是为了场面的调度?还是为了构图的需要?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施奈德把毫无表情的脸来回扭了一下,也可以说用脸蹭了蹭路易的手,好象是要他把手拿开,又好象是与这只手低诉什么,最后终于满脸痛苦,俯下头,无奈地看着路易。路易完成了他的选择,选择的是与她一起经受苦难。画面就此定格,并变成粗颗粒高反差胶片效果。故事曳然而止。

  如果没有这个结局,整个电影就是一个平庸普通的“露水”故事。有了这个结尾,电影便让人深思了,电影自身的档次一下提高了不知多少倍。

  看碟中所带唯一的花絮,导演说,这个结局是电影音乐给催生出来的。

  这是一部从故事到演员到配乐都很好的电影。

  《末班车》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故事片。小说好象没有中译本。《末班车》不是《最后一班地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