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10篇

2018-07-31 05:3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10篇

  《台北发的末班车》是一本由钟文音 任晓雯 等著 侯文咏 主编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页数:24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一):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你在哪班车?

  我是不了解台湾的,程度堪比文盲

  不熟悉台湾人文风情,更拎不连贯台湾历史经脉。也没读过几本台湾作家出品的文学作品,连长久风靡内地的弯弯偶像剧都没看过几部。

  二十岁那阶段感觉台湾是个文艺青年

  近三十年纪,不知怎地慢慢台湾给我最醇正的中国印象

  书名封面,令我对书的叙述风格判断又回到二十岁时印象。大约同日本文学一样吧,清浅的笔调描绘出大轮廓小心情。

  头一篇便颠覆我所有以为了。

  仿佛回到初中阅读《新概念》,是词汇匮乏的我初初进入一个天地。怎么每个人都欲言又止,每一句都藏着浓郁心情与未说的事。这么湿漉漉,叫人没法投入,但总觉只要读下去真相就在后面大白,读完又整理不出一个完整故事来。高深的仿佛作者是被人逼迫写作般吞吞吐吐。

  看完第一篇《去 台北发的末班车》,我差不多隔了一星期再看下去。因为承受不住一如既往反感晦涩与满腹心事

  这辈子是注定听不了爵士的人,也欣赏不来这传统文学。

  时髦的台湾,文学竟然是这样不够时髦的。

  怀着这样印象,却不知觉间读完了。

  14个短篇,有通俗,有白描,有晦涩,有直抒。但都显出一份岁月的沉积感,故事有活泼沉重,也有荒诞还有压抑。故事主人公有当代有近代,有现代也有古代。

  但叫人读完心口被堵上一块石,想长长叹口气

  是这样一群有心事的人,有不同故事却有着相同忧愁。在不长的篇幅里,要挣脱束缚,要辟出一片新界,呼吸空气

  背负乡里冷眼,下决心必须离开旧乡的《台北发的末班车》;

  背负童年噩梦,在一堆盲人中闭起眼的《太阳》;

  少年背负失恋,陷入昏睡不醒的《醒来》;

  荒诞与理智间,是一群人对生活厌倦的《土匪》;

  情爱生活茫然,杀人案引发夫妻侧面的《非杀人小说》;

  三代人的镜子,相同爱不同人生相同感悟的《镜子》;

  局势给的伤痛,背负疼痛却不绝望的《耳与耳》;

  旧上海滩贵族,百岁老人一生学会淡然的《百年好合》;

  武侠朝廷,仇与忍的博弈,泯灭与背负的《禁武令》;

  活在他人眼光,还是活给自己选择《无尘室》;

  大难不死的幸与痛,在怀念前行中找到平衡的《月光回旋曲》。

  背负,隐忍,逃离,选择,等待

  压抑与洒脱的人生主题选择。

  去 台北发的末班车,去 幸福的末班车。

  人生百态,喜怒哀乐,你在哪班车?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二):小人物也有梦想

  周一收到此书,内心很开心,从书皮的设计上看就让人很小清新离别车站孤独身影,当时我内心想到的词语自由坚强。内心就会想:看过很多台湾作品,不知道这次能给我怎样的感受,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今天早上我看完了。

  本书属于一本合集书,侯文咏主编的,收录了钟文音、骆以军、黄正宇、钟旻瑞、李桐豪、包冠涵、谢文贤、袁琼琼、张英珉、蒋晓云、任晓雯、彭宽、张晓惠等十四位名家短篇小说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有12个作家的精彩短篇, 讲述了小人物的故事,他们有自己的情怀,有自己想法。慢慢的,慢慢的,孤独着为了梦想苍白的去抗争命运

  虎妹,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她,坚强。

  作者是一个内心非细腻的人,没有华丽奢侈的词语,没有悲观消极的词语,每一句都是那么朴实,带着我慢慢地慢慢地,进入了虎妹的内心,每一个角落。她不乐观但向上,她委屈但不抱怨

  《神的声音》 这短篇的意境很深,阅读的次数越多越让我安静。看着看着我游离了,坐在港铁上的我,眼神慢慢移到窗户外,高楼人群马路轿车。。。。。。 嘈杂城市,唯有读书让我安静。

  这两篇给我的印象最深刻。他们没有做那些轰轰烈烈大事,他们内心的小事就是大事,小人物也有梦想,我们都是小人物。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三):有嚼头的逃离故事-台湾文学也不是只有小清新

  想读《台北发的末班车》,其实理由简单的。就是两年前我曾去过台北,在一个下雨的午后,站在台湾大学的门口,仔细看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脸上的表情,有着跟大陆人不一样的一种敬畏,更多安静,更多传统。因此,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想象着12位台湾作家的作品,是不是能解开我在那个雨蒙蒙的午后,曾有的片刻思索中的小问题

  短篇小说其实是很难写的,至少我这么认为。一个短篇内容纳下一个故事前因后果,对于叙事的把握尤其体现功力。这个在《台北发的末班车》这个短篇里更让我有体会了。

  这个故事,是本书书名,是钟文音所写。放在首篇,因此开篇就读到也许是本书最精华的故事。钟文音的叙事风格,有着浓郁的台湾文学的色彩,一些地道的也许是有客家话元素话语随处可见文字本土化,在阅读中就仿佛一个台湾的朋友,在耳边絮叨讲了一个故事。

  而讲述这个故事的方法,一度让我觉得这是个长篇小说,故事前面埋了很多线索,如虎妹看她女儿,她女儿看虎妹,前后的描述中,让我阅读时,时而有种错觉,觉得这个故事一定是老长老长,这本书就是书名为《台北发的末班车》的长篇小说。

  但是,小说就是短篇的。

  就是一个叫虎妹的女子,离开备受歧视乡村,到台北开始新生活的心里描写,有点儿拧巴,但是读后我能理解这种源自心底的,不可抗拒的逃离,这种逃离,是对虎妹生命救赎

  其实,台湾的乡土,台湾的居住,有着和我们一样的人性背景,都有着对于天那边生活的渴望,如果有外在的诱因(比如虎妹因哥哥杀人而在家乡备受歧视),会加速会加剧内心波澜,会让人们不顾一切的逃离,然后在别的地方,好好地喘口气。

  那么逃离后的虎妹,海阔天空了吗?小说里貌似有些隐喻地说法,但是也不用交代。也许到了台北,有了改变。多少代之后,有了心安。就像我看到的台大门口的来来往往的人们,有些安静,有些敬畏,有些淡定

  生活继续。逃离。喘口气。

  于是,我在读后边的其他的小说,比如第二篇《小三》时,发现自己沉浸在虎妹那里,有点儿拔不出来,因为跳跃太大了,跟台北没关系了。于是 我得停一停,延伸想想虎妹故事里会有什么神奇

  这就是钟文音的功力了,短篇的,简单的,一个也许很常见小人物的故事,楞让我好好地想了一下午。文学作品中有关逃离的故事并不稀奇,但是细致地描写心理纠结的同时,还保持了完整叙事架构的,就彰显作者的功力了。

  原来。台湾文学也不是只有小清新。有嚼头的故事值得一读。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四):小人物的故事

  其实是本短篇合集,侯文咏主编的,收录了钟文音、骆以军、黄正宇、钟旻瑞、李桐豪、包冠涵、谢文贤、袁琼琼、张英珉、蒋晓云、任晓雯、彭宽、张晓惠等十四位名家的短篇小说。也就是说一本书里,有12个作家的精彩短篇,可能都是他们的得意之作。

  无论哪个故事,看完了心里都闷闷的,需要长出一口气。想简介里写的“在书中,我们阅读后能够感悟到横越两岸、跨越世代情感,作品还囊括地域亲情、都会等不同的特殊风格,用多样的形式展现非一般的人生现实。你读罢不仅仅是在读小说,更是在观看一幕幕多彩的人生的影像,一张票看了多部剧,它让你拓宽了生活的宽度和生命的维度。”

  一个个故事,都是赤裸裸的人性,悲切切的人生,空荡荡的无助。命运不公到让人无力。虎妹的哥哥杀人了,无论他因为什么杀人,虎妹都得跟着抬不起头来,虎妹哥哥曾经做的好事就全都不算了,他就变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是不是想到了特殊时代时候,就因为家里有个人去台湾了,全家人都被连累。)。因为被嫉妒钩挠住的而偷窥小三的男人空虚恐惧。因为伤害婴儿终身悔恨笼罩的他。因为失恋而得嗜睡症青年的窒息感。镜子串接三代人的故事。禁武令伤害下坚强的素娘。这些小人物的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我们、我们家人、我们朋友的影子。正因为我们能感受到,才会心悸,闷闷的心悸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五):老上海与新上海的爱情故事

  拿到《台北发的末班车》这本书,最先翻看的不是第一篇,而是蒋晓云的《百年好合》。因为之前看到一个学姐专门为蒋晓云的《百年好合》写过书评,看了书评之后,就一直想读,可是大陆还没有简体版,一直无缘得看。因此当看到《百年好合》的时候,心里立即是一阵惊喜

  《百年好合》有白先勇小说的影子。写的是岁月流逝美人迟暮。如果给小说起另外一个名字,甚至可以叫《金兰熹的故事》。民国上海,真是说不完的故事。尤其是民国的上海女人,更是说不完的春愁秋恨。兰熹的父亲,三妻四妾,在上海有多个女人,在老家宁波有原配。原配早逝,留下长女舜华(后改名兰熹)在宁波跟祖母生活。后祖母去世,兰熹只能去上海随父亲过活。上海城里的二妈妈(兰熹父亲的小老婆)怕人家说闲话,让兰熹接受了西式教育。后来兰熹成长为了“败犬女王”的事业女性。不仅是在金公馆当起了管家,而且还受聘成了美国名牌钢笔小姐”。但是在家里人亲戚眼中她却成了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后来终于遇见了一个华人青年陆永棠。时局动荡,两个人都有些着急,初识与夏末,中秋就决定婚礼定在十二月十二日。像是倾城之恋的味道。是现实的紧迫促使他们快速的结合在一起。但是张爱玲的《倾城之恋》没有说后来白流苏和范柳原怎样了,我们只知道他们结了婚。后来时局变化,他们又有什么变化呢,只能由我们自己想象了。蒋晓云却告诉我们男女结婚之后,一直生活在一起。

  《百年好合》故事的开场是金兰熹的九十五岁华诞生日会,以盛宴开头,让我多多少少想起白先勇的《游园惊梦》。可是蒋晓云毕竟不是白先勇,蒋晓云没有让客人作了主角,做主角的还是宴会主人——金兰熹。之后笔墨完全转移到金兰熹的人生。金兰熹实际年龄已经是一百岁了,可是还是那么美,尽管陆家那边的亲戚都知道她的实际年龄,还知道她的脸拉过皮,但是又怎样呢?

  《台北发的末班车》里面还有一部小说叫《枪声如雨》。单看题目,还以为是写战争的。其实却是时髦的现代故事。作者是我的一个学姐。写得是当今的上海。一个已婚的上海男人,却在网上勾引了一个外地小姑娘。然后约会见面了。小姑天真活泼,在这个屌丝男人面前问来问去。屌丝中年怪蜀黍,简直是个窝囊的废人,靠女人吃饭,无所事事,还勾引小姑娘。小姑娘刚被男朋友甩了,就自暴自弃,要睡100个男网友报复男朋友。情天孽海,真是够乱的。现代人的情爱啊,真是说也说不清

  《百年好合》与《枪声如雨》两相比较,两个年代的上海爱情,真是让人唏嘘呢。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六):遇见另一个自己

  收到这本书正值周末,家人大老远从老家来看我,想着既然是要带着家人去很远的海边,路途遥远,于是就挑了这本不算厚,看起来比较容易的书。书的封面,色彩鲜艳,像极了深圳明媚天气。只是,炎炎夏日,坐在火辣辣的沙滩伞下,看着这本书,心里却直发凉。

  本书是收录了钟文音,侯文咏等12位作家14篇的精彩短篇。他们用最平实,贴近人心的话语为我们讲述了一篇篇精彩的现实意义的故事,脱离了现在流行的小清新,网络小说,以及浮躁生活状态。不是最流行的文体,却直指内心。

  最喜欢的是那篇《禁武令》,书中唯一一篇以武侠为题材的短篇。朝廷颁下禁武令,从各地搜刮武谱,不允许人练武,当然并不是说没有人可以练武,不过这些人都是朝廷的鹰犬。“朝廷的禁武令,禁的不是武,而是侠”,这是文章中的“我”的恩师所说,也是作者想对读者说的。就像古时候,焚书焚的不仅仅是书,而是人的思想。虽然“我”听了之后很懵懂,却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为了让一个人信任你,你会做到怎样的程度,书中的“我”挑断自己的手筋脚筋,暗地里建密库,存放各种金银珠宝,却告知自己的敌人,当然也是为了收藏好自己多年影印的武谱副本,甚至在有机会回复手筋脚筋的情况下,毫不犹豫自己毁了这个机会,我想他已经达到了一种习惯状态习惯以让敌人信任的状态,自己下意识都是以让敌人信任的姿态。说到底跟素娘一样,从始自终,都不曾为自己考虑过。就像他领悟到的只要有侠气在,武到底都不会沉沦。

  读第一篇《台北发的末班车》以及《镜子》这两个短篇,心里的悲凉却达到最甚,我甚至不敢看第二遍。看的时候经常出戏,因为正好跟爸妈相处,看着这两篇短篇,我甚至发现以往经常被我忽视的东西。原来我身上很多缺点,坏脾气,暴躁很多都是有迹可循的。爸妈相处的模式在我看来很不健康,爸爸只需要动动嘴皮子,妈妈负责去实际操作。遇到一点小麻烦,比如找不到公交卡了,爸爸可以找上一小时不吃饭,也不理会别人。没有按照他的想法,他就会埋怨,会念叨。妈妈属于那种看起来有精力,但坚持不了多久,很容易就很疲惫。看着他们,我时不时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候就突然内心很暴躁,想远离这些繁杂的事情。书的扉页有一句话“当人生在无尽苦难里煎熬,最终的希望正是毅然决然的逃离。”只是当逃离不了时,多跟自己对话,安抚自己,然后等到风平浪静。

  好的作品,对比你的生活勾起你的思考,就像是穿越过时间,透过茫茫人海告诉你其实很多问题很多人或多或少都遇见过,不要怕,你不是一个人,慢慢来。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七):寻找属于自己的感动

  很流畅的读完了这本薄薄的小书,首先说装帧真的不错哦。封面漂亮的像一张美丽的明信片,那红色的小火车好像可以拉着你去任何地方。台北站三个字或许是最有魅惑力的了。那是让我憧憬的地方啊。

  一直以来都喜欢台港文学,要承认因为地域的区别,各地的文学也披上了不同的外衣,香港人是顽强与强悍,台湾的文字却总是疲惫中带着一抹愁,那是远在孤岛的一份孤独,思念家乡的一点相思,再加上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蕴,就成就了台湾文学独特的风貌。

  以前的我很喜欢看台港作家的作品,在旧书摊淘到一本台湾作家的作品也是欢欣鼓舞的,李昂的《杀夫》让我看到真正的寒透内心的冷,白先勇的《孽子》也让我感觉到无法言说的震撼,而手中的台湾作家散文集则温情十足,应该说台湾作家的作品都是各有千秋,各胜擅场。

  而这本包含了十四篇短篇小说的文集,还是更偏向温情一点,最喜欢的名字就是《台北发的末班车》,讲述的是逃离与希望。最喜欢的一篇是《有尘间》,看了让人心情舒畅,如果一个人能够快乐,那么接触的是“有尘间”还是“无尘间”又有什么关系呢?《土匪》在让人啼笑皆非的文字里讲述了深刻的人性与世情。而《非杀人小说》让我感觉到一点阿婆《无人生还》的风范,《镜子》或许是最沧桑的,那种割也割不断的父子亲情,都被镜子尽收眼底。《神的声音》最像我印象中的台湾小说,而《百年好合》让我看到了张爱玲笔下的千帆过尽的平静沧桑....

  十四篇短短的作品,文字不多,却写出了俗世的众生相,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震撼与感动,也喜欢这样文字的集结,让我们看到新的台湾文学的成长。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八):《台北发的末班车》:真正有益的劳作

  一个作家,真正有益的劳作应发端于真诚,收束为感动。

  《台北发的末班车》是民国100年时九歌出版社选编的一个短篇集,汇聚了当年台湾最好的14篇短篇作品。

  众所周知,创作短篇作品是件不大容易的事,尤其在如此的大环境下,“越写越长”似乎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对于作者也是件何乐不为的事。而短篇作品却需要更精心的雕琢,以及凝结在笔端,深邃而突然的爆发力。这些,都很难得。

  同样,选编短篇集同样绝非易事。在台版本书(原名为《九歌100年小說選》)中收录了编者侯文咏所作的序《它們全都是充滿創意、有趣的小說--百年小說選序》,有这样的文字:

  “选年度短篇小说不是容易的工作,首先要穷极碧落下黄泉,把一年来在台湾发表的短篇小说找出来,接下来是耗费心力的筛选、阅读。初选出小说之后,更头痛的是整体的通盘考虑以及取舍的挣扎。”

  “因此,当选出来的稿子整整齐齐地摆在桌上时,我并没有努力完成了其它工作时应有的欣慰。老实说,一点也没有——正因为出版社授予了我一人独断的权柄,因此,油然而生的一股毛骨悚然,反而更能精确地形容我的心情。”

  但总有人要做一些“真正有益的劳作”吧。

  逃离

  中国友谊出版社选编的这个版本,是将《台北发的末班车》放在最前面的——而原版中并未如此,恰恰也反映了编者的心理——全书中最易引发共鸣的便是这篇以逃离为主题的作品,这样做,更容易吸引读者。

  来自乡下的虎妹急切、义无反顾地逃离了原本熟悉的故土——她显然是乐意如此去做的,因为在那里她失兄失母失子,最重要的是她承担着苦难却看不到希望。她只有把希望留给只能眺望的远方,无所谓那里是否真的安乐。这种心理是极现代的,如果说是社会学家们,会从城乡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但钟文音是个作家,她只有去表达,让读者有心灵的震撼。我们可以去想象故事的结局,也可以长叹一声,去继续我们的忙碌。毕竟小说本身就是一种逃离,你可以逃到其他人的命运里,偷偷地,短暂地。

  尘封的勇气

  侯文咏说,编选年度小说选,与其说呈现台湾主流阅读的品味,不如说,坚持一种好小说的标准、乐趣,希望读者能因而发现更多小说乐趣的可能性,并且陶醉在其中。

  尽管我们常听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经典”,但其实有些东西是亘古不变的,比方说小说“好”的标准:要有趣,要用创意,要用心。

  小说的思想性与散文是不同的。在后者中,你可以直白地表达要说的道理。但小说却更像是“暗示的艺术”,比如在本书中收录骆以军的《小三》,实质上是借助一个看上去司空见惯的载体,去表达都市中一种格外虚无的心境。而在黄正宇的《土匪》里,这种暗示变成了在一场“抢邮局”的闹剧后关于“抢劫”的定义。如果以为它只是以暴力掠夺,那么除了单纯意义上的抢劫,是不是可以有其他行径也被划分进这个范畴呢?

  而在一篇武侠作品《禁武令》里,勇气成为了主题。其实所谓的侠,也便是勇气和正义的代名。统治者禁武的打算,并非是出于对一种技艺的恐惧。武侠是一种反抗的勇气,这才是最可怖的力量。

  只是它植根于人心,因而任何封禁都是徒劳的。

  其实表达,不也需要勇气吗?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九):本书编者侯文咏台湾版原序

  它們全都是充滿創意、有趣的小說--《九歌100年小說選》序

  侯文詠

  作為編者,先說我唯一的辯詞:

  選入這本年度短篇小說選的這十四篇小說,各自有完全不同的風貌,相同的只是,它們全都是充滿創意、有趣的小說。

  儘管我的辯詞有些像市場的吆喝,但讀完的人應該知道,我不是。

  對於只喜歡好好閱讀小說,享受閱讀的樂趣的人,你可以跳過後面一大段,直接從小說選文開始讀起。因為這就是我要說的全部了。

  1

  選年度短篇小說不是容易的工作,首先要窮極碧落下黃泉,把一年來在台灣發表的短篇小說找出來,接下來是耗費心力的篩選、閱讀。初選出小說之後,更頭痛的是整體的通盤考量以及取捨的掙扎。

  我兒子曾對我感歎過,覺得人生選擇比努力重要。他的論點是:只要選擇正確,就算努力不夠,都還有機會。反之,一旦選擇錯了,哪怕再怎麼努力,恐怕也是凶多吉少。

  關於人生,我或許沒有那麼斬釘截鐵,但把這論點放到年度短篇小說選的編選工作,我倒是完全同意的。

  進一步,我不免想起,過去那些歷史上留下來的,所有那些我們有機會讀到的一切,包括經典名著、歷史文獻、各種說法、定論,應該也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吧。

  那麼,到底是誰決定了那些可以留下來,那些不被留下來。而這些存在的,果真比消失了的那些更值得留下來嗎?

  因此,當選出來的稿子整整齊齊地擺在桌上時,我並沒有努力完成了其他工作時應有的欣慰。老實說,一點也沒有——正因為出版社授予了我一人獨斷的權柄,因此,油然而生的一股毛骨悚然,反而更能精確地形容我的心情。

  2

  是非題考題:

  100年短篇小說選所選的十四篇小說,完整地代表了這一年度整體的台灣短篇小說的樣貌。

  面對這樣的題目,我相信大部分人會認為標準答案是(○)。但由我作答的話,我的答案應該會是 (X)

  並沒有唱反調的意思,我的理由其實也不難。只要看看台灣報紙上每週的華文小說暢銷排行榜,不難發現,我所選出來的大部分小說,並不是那份被輕文學、網路文學、羅曼史文學、奇幻文學占據的排行榜裡面的主流。換句話,這十四篇小說(儘管是我心目中非常精彩、有趣的小說),從數量來看,代表的其實只是台灣讀者閱讀的樣貌的一小部分。

  既然如此,問題又來了。所謂的《年度短篇小說選》,或者是說這個傳統,到底在選什麼?代表的又是什麼?又選給誰讀的?

  幾十年前我的小學畢業旅行目的地是日月潭。那時環潭公路還沒有開通,加上交通不便,我們一群小學生又是坐車、坐船,先到這裡,然後是光華島、德化社……儘管花費時間很多,但處處都賣不同的特產,處處都有不同的驚喜,至今回想起來,那是一場充滿想像與回憶的旅行。這些年再度驅車遊日月潭,發現環潭公路開通之後,環潭一圈只需半天不到,到處賣著來自相同供應商的特產、驚喜也不似當年……便捷、快速固然是我們樂見,但是對於發現過程失去了它原來的多樣性、豐富層次,卻也形成了一種說不出的喟歎。

  作為一個資深小說讀者,一路閱讀小說的經驗,似乎也對應了這個旅行演變的過程。過去出版市場或許沒有今日這般蓬勃,但樣貌豐富、充滿創意的小說,在報紙副刊、文學雜誌、日常生活的話題中,占據著一定的發言權與影響力。時至今日,報紙副刊版面減少、文學雜誌停刊、作為日常生活話題的功能也逐漸被影視娛樂取代……

  這個全球化、資本主義化的過程,從政治、經濟、商業學術、文化……幾乎滲透到了所有的領域,舉世皆然。這個過程中,憤憤不平的人有之、感傷失落的人有之,甚至覺得小說這門精彩的技藝會隨著時代逐漸消失。

  我倒沒這麼悲觀。

  就像套裝旅行風行一時之後,就有人願意放棄套裝旅行的便宜、方便、效率,而想擁有要有更精緻、更個人經驗的自由行、居遊、學習旅行……一樣,在我看來,更深刻地認識這世界的渴望,閱讀有創意、多層次的文學作品的慾望,永遠是人類內心世界無法自抑的需求。

  因此,對我來說,編選年度小說選,與其說呈現台灣主流閱讀的品味,不如說,堅持一種好小說的標準、樂趣,希望讀者能因而發現更多小說樂趣的可能性,並且陶醉在其中。

  (啊,原來小說可以這樣。太有趣了!)

  堅持、改變,為文學的閱讀世界發現新的出路。私心地說,這個有點接近「革命」的概念,是吸引我這個樂觀主義者,來主編年度小說選,最重要的誘因。

  為了展現小說不同的樂趣與可能,我盡量地選入了各種不同樣貌的小說。這在我的辯詞裡面第一句話就說了:

  選入這本年度短篇小說選的這十四篇小說,各自有完全不同的風貌。

  這當然不是偶然,而是從一開始,我就希望它們變成這樣。

  3

  至於小說的分類,在我心目中,最重要的分類只有兩種:一種是有趣的。一種不是。感謝年度短篇小說選的作者們,如果不是因為他們寫出來的精彩小說,編輯這本書時的種種意圖,無非都只是空中樓閣。

  說到有趣,小說讓我們聯想到的往往是:精彩情節、深刻刻畫、動人感情……這些固然都是有趣,但有趣的小說不僅僅是這樣。如果把小說當成一個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發生的一切,不管是劇情、對白、演技、服裝、造型、燈光、音樂、觀眾的氛圍……一切想像得到的,想像不到的,都可能是有趣的。

  在這十四篇作品裡,類似這樣出乎意料的的創意,比比皆是。

  像是顛覆。

  在駱以軍的〈小三〉中,顛覆了所謂小三是「男人在老婆之外,另一個不被主流社會價值認可的女人」的定義。反過來,男人也可以是小三,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被那個另類的「主流」社會排斥。在黃正宇的〈土匪〉裡,一場郵局搶劫的紛亂之後,搶人者和被搶者的定義不再是原來我們認知的那個關係了,更進一步想,我們發現,我們原來相信的,可能是有問題的……

  像是隱喻。

  在袁瓊瓊〈太陽〉裡面的盲人以及他們看不見的太陽之間黑暗與溫暖的對比,在鍾旻瑞〈醒來〉裡面關於嗜睡與一場不願醒來的青春的相應,在張英□的〈有塵室〉,高科技的無塵室與化糞池水肥的突兀,在任曉雯的〈槍聲如雨〉裡面從未現身的前妻以及夢中的槍聲……

  像是觀點。

  在蔣曉雲的〈百年好合〉裡,關於百年的切入,在彭寬的〈禁武令〉中,對於「俠」的引申,在李桐豪的〈非殺人小說〉,籍由一則命案帶我們看到一棟公寓裡,百無聊賴的日常生活,在鍾文音的〈台北發的末班車〉,帶我們見到故事人物急於逃離故鄉這個宿命之地,創造新命運的堅決。在張曉慧的〈月光迴旋曲〉,到我們用一種紀錄片式的觀點,帶我們進入一種災難的情緒、真實的情感……

  像是敘述。

  在吳鈞堯〈神的故事〉裡,用一種如夢似幻的敘述,講了一個風獅爺違背了神的沉默,拯救凡人的故事。在包冠涵的〈耳與耳〉用了最溫柔的娓娓道來說了一個最悲慘的故事,在謝文賢的〈鏡子〉用一種史詩般的關照,講述一則家族的興亡盛衰……

  這些種種,讓小說在乾淨的字裡行間,在生命淺淺的表像外,一層一層添加了令人驚心動魄的厚度。在在讓我們看到小說這個有趣的技藝,無限令人驚喜的可能。

  當然,小說的創意,和有趣,不僅僅是這樣,更多的風格、對白、譏諷、挑釁、人情世故、生命、時間的喟歎……都是在其他領域稀有,但閱讀精彩的好小說時,很容易享受到的獨門樂趣。

  4

  這些差不多就是我的辯詞(或者吆喝詞)了。

  也許有人要問。對一個主編年度文選的人來說,為什麼不是權威的評論或導讀,而是辯詞或吆喝呢?

  事實上,作者寫了好作品,編者很努力地把它們挑出來,這固然成就了一些事,但光是這些是不夠的。

  如果說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從這個觀點來看,截止目前為止,我做到的,無非也只有比較不重要的那個部分而已。

  最後是什麼決定這些被挑出來的作品,能不能留下來呢?

  我心裡很清楚,是讀者的選擇。

  因此,容我再吆喝一次,

  選入這本年度短篇小說選的這十四篇小說,各自有完全不同的風貌,相同的只是,它們全都是充滿創意、有趣的小說。

  真的。請不要錯過。

  《台北发的末班车》读后感(十):难以言喻的沉重感

  《台北发的末班车》的封面很漂亮,是绘本式的,颇有些小清新的感觉。离别的车站、孤单的身影、红衣女子、红色的公交车、绿色的树。感觉不出是离别的忧伤还是踏上新征途的憧憬。

  但是,翻开书页,里面的文字却与这封面给人的感觉截然相反。

  犹记得,20年前买过一本民国作家的作品集,那种刚刚脱离了文言文的新生的白话文让童年时期的我感觉生涩而别扭。后来,我一直拒绝民国文学,想来便源于童年时期的不快的阅读经历。

  《台北发的末班车》一文唤醒了我旧时的记忆:一股民国风扑面而来。但是,这股民国风却又与新文化的民国风不太一样。

  曾经有个朋友跟我说,比起大陆,台湾保留了更多的传统文化。想来此话不假。不仅仅是《台北发的末班车》一文,其他的文字也或多或少地带着民国白话的气息。

  但是这种行文的民国风是改良过的,少了些许生涩,多了几分现代。

  一种逃离的感觉贯穿《台北发的末班车》中,让人读来,顿生悲凉之感。原来,世人的有色眼镜,与文化无关、与国情无关。民国风也罢,现代风也好,台湾也罢,大陆也好,一个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便会因为其他人的行为而被贴上不恰当的标签,而这种不公平的标签只会逼迫得当事人想逃。

  《太阳》中,一个复仇的母亲,却有一个善良且充满赎罪感的儿子。因为儿子妨害了母亲的复仇,这个母亲竟然不再与儿子相见。骨肉连心,这是怎样的仇恨,才会隔断了母子之间的血脉相连!

  《土匪》一文,越看越像一出嘲讽时政的闹剧。民为匪,匪为民,警为匪,谁是谁非,谁更是光天化日之下公然抢劫的匪徒,看客们各有自己的哈姆雷特。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14篇短篇小说,但是写爱情的篇数较少,比如《小三》比如《醒来》。更多的,则是写世情,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唯一的一篇武侠小说《禁武令》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金庸还是梁羽生抑或古龙,他们笔下的“侠”总离不了情——男女之情,即便是傻郭靖依然能够左有黄蓉右有华筝。而《禁武令》中的籍武吏不会武功却更有“侠义”之心,虽有佳人在怀却不涉儿女私情。籍武吏所有的处心积虑、勾心斗角甚至自伤自残,都不过是为了让“侠气”留存下来。可以说,籍武吏才是真正的侠客,其形象丝毫不逊于与襄阳城共存亡的郭靖。

  可以说,有一种小说,与情爱无关,却依然能够震撼人心。

  如果你因为封面的缘故而以为这是一般轻松的小说读物,那么我想说,你错了,这本小说集可以算是一种严肃文学,直击人心底深处,引入思考。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