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海读后感锦集
《梦之海》是一本由刘慈欣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1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梦之海》读后感(一):一点小感想
一口气读完,不得不佩服在写三体之前就显现出构造新世界的创造力,可以看出很多小的细节被用在了三体里面。他总是不屑于写小,摆弄起物理原理来爆炸力让人窒息,但毕竟作为类型文学,对语言的把握不是特别让人满意,没有劲道,所有人物都像是作者自己的传声筒。另外,写到政治和战争总是让我感到极其的不适,作者可能真的代表了体制内众多直男……对血性、铁骨、爆破性对抗的执迷的确也造了他的宇宙观,但这牵涉到性别气质的问题上未免有歧视之嫌。写及国际政治也让我很无语,充斥了太多上国的自我意淫和对世界格局的刻板认识,所有西方形象在小说中都是扁平的,仿佛仅有的素材来源就是《参考消息》……
《梦之海》读后感(二):简介
信使:爱因斯坦遇到了未来人,未来人给他带来两条信息:人类有救,上帝确实掷骰子。——在您的时代,人们能够把质量转化为能量:原子弹,还有很快将出现的核聚变炸弹。在我们的时代,已可以把能量转化成质量,您看”,他指着那把提琴的琴弦,“它变粗了,所增加的质量是由您拉琴时产生的声波能量转化的。”老人仍然困惑地摇摇头。“我知道,这两件事不符合您的理论:-,我不可能逆时间而行;二,按照您的公式,要增加琴弦上已增加的那么多的质量,需要大得多的能量
纤维:讲了两个不同平行宇宙de人相遇没有相爱的故事。——量子系统是多种状态并存的,当对它进行观察时,它才能确定到一种状态。这时宇宙就分裂了。一个量子系统每做出一个选择,宇宙就分裂为两个或几个,包含了这个选择的所有可能,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平行宇宙,这是量子多态迭加放大到宏观宇宙的结果。
《梦之海》读后感(三):我很怀疑,刘慈欣本人是否玩过冰,是否曾经亲自试验一下,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
外星人以艺术之名,将地球上海洋里所有的水都冻成冰块玩,导致地球上大部分生物死亡。说好听点近似于“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仅从刘慈欣对冰雕的描写上,我很怀疑,刘慈欣本人是否玩过冰,是否曾经亲自试验一下,自己的设计是否能够实现。例如,小说中冰雕设计师将塑料薄膜用支架做出某个造型,而后向薄膜上喷水蒸气,让水在薄膜上结霜,做出冰雕造型,就像玻璃窗花一样。而后,再将塑料薄膜和支架去除,形成独立的冰雕作品。刘慈欣很可能没有考虑冰雕造型的应力问题,冰晶在薄膜上结晶,本身会给下面附着物和晶核产生很大的应力。随着冰霜加厚,其重量及其应力,会导致附着物破裂。冬天窗户玻璃经常会被冻裂,积雪会将屋顶压塌。然后就是材料学的问题,用什么样的塑料薄膜可以在低温下,承担那么重的冰霜,而不破裂。至少,我认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刘慈欣的冰雕设计应该是实现不了。
《梦之海》读后感(四):兜里遗忘的钱
在这本短篇集的目录中,很意外地发现有好几篇我没有读过的作品。这就好像打理衣物时不经意间发现了兜里被我遗忘的百元大钞一般心中不免有些小惊喜。
鉴于自己龟速的阅读速度,姑且先开个坑,待我不定期的逐篇更新自己的读后感。
20200530 《梦之海》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关于地球上水的诸多起源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水来源于陨石或者陨冰。积少成多汇聚成了海洋,最后成为了孕育生命的温床。 只不过这回因为某个不负责任的外星艺术家颠倒了因果律,让地球上先有了人类,再让人类为地球带来了海洋。
20200531 《西洋》
好一篇中国版的高堡奇人,只不过历史的分歧点往前推到了郑和下西洋,而不是二战。
然而读完之后我没有因为YY了一回“中华日不落帝国”感到爽快,相反的文中的种族主义和殖民气息让人不快且不安。联系到如今全球遇到的各种问题,感觉作者给出了一种“谁做全球老大是偶然,但老大将遭遇到的问题是必然性的”这么一种历史观。
最后,很高兴主角能找到他的“新大陆”,一段致真致纯的恋情真是在任何故事背景中都不显得过时。
《梦之海》读后感(五):低温艺术家
至少可以活下去了,这使所有的人感到了满足。确实,冰环时代使人类学会了满足,但人类还学会了更重要的东西。现在,世界危机组织改名为太空取水组织,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正在计划中:人类打算飞向遥远的类木行星,把木星卫星上和上星光环中的水取回地球,以弥补地球在海洋回收过程中失去的百分之十八的水。人们首先打算用已经掌握的冰块驱动技术,驱动土星光环中的冰块驶向地球,当然,在那样遥远的距离上.阳光已很微弱,只有用核聚变来汽化冰块核心以得到所需的推力了。至于木星卫星上的水。要用更复杂和庞大的技术才能取得,已经有人提出把整个木卫二从木星的引力巨掌中拉出来。使其驶向地球,成为地球的第二个卫星。这样,地球上能得到的水已多于百分之十八,这可以使地球的生态系统变得天堂般美好。当然,这都是遥远未来的事,活着的人谁都没有希望看到它实现。但这希望使人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这是人类从冰环时代得到的最大财富。
《梦之海》读后感(六):大刘的另一短篇集,最初的惊喜。
梦之海:大刘很喜欢描述那种,极强的文明随意一个小动作就能毁灭人类的故事。这篇也是,一个外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几乎灭掉人类 西洋:幻想当年明朝郑和下西洋如果继续西行,称霸了欧洲并发现美洲的YY的事,大刘自己也坦言不喜欢霸权主义的故事 光荣与梦想:比通过奥运来代替战争更科幻的是,美国居然会同意用奥运来打仗??最后没有引发奇迹总算没狗血… 人生:假如人在胚胎期,就拥有自己母亲的所有记忆会怎样?大刘说:会灭亡… 圆圆的肥皂泡:很温馨,脑洞也很大的一篇…用肥皂泡拯救生态环境? 瞻仰上帝:大刘有个神奇的能力,能将很扯的故事写得你愿意看下去…这是一个关于养老的短篇,养的是人类的创造者…不知宗教看到会是什么反应 欢乐颂:大刘很喜欢镜子吧…然后各个国家元首太难了,要天文地理政治音乐物理全部精通… 赡养人类:赡养上帝的后篇,很1984式的故事,很有大刘对未来黑暗猜测的风格,是个精品短篇 太原之恋:很逗比的一篇…男主名字是认真的吗??大刘还将自己加进去了??还YY有纤腰MM骑马救他?? 2018年月1日:用金钱买永生,是否会导致社会问题?这是大刘想表达的。 时间移民:大刘简单地对未来120年乃至11000年做了一个简单的设想。如果人抛弃了肉体,那还算是人吗? 烧火工:科幻含量较少的一篇,更加像神话故事。继鲸歌之后,长牙的鲸鱼这里又出现了… 圆: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人力计算机也是很老式科幻了
《梦之海》读后感(七):咦,这不就是科幻短篇该有的样子嘛!
《带上她的眼睛》中文笔糟蹋了好想法的毛病,在本短篇集中不复存在,大刘在科幻作品上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无疑是惊人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是《光荣与梦想》,《赡养人类》《诗云》《圆》《山》等作品次之。
《梦之海》《诗云》《欢乐颂》讲的都是艺术的“宇宙共识”,冰雕艺术家≈低温艺术家、古诗=包罗万象的方块符号矩阵、宇宙演变→古典音乐的故事逻辑令人印象深刻。
《光荣与梦想》《山》都对运动的“变体”加以妙用,前者讲的是奥运会沦为“和平战争”的阴谋论和冠冕托词,萨里“卖国”/爱国的前后反差让人泪目;后者由主角对“山体”攀登的迷恋,引出地核泡世界文明不断“攀登”的探索史诗,线索自然交汇进而交相辉映。
《赡养上帝》《赡养人类》作为姊妹篇,是集子里软、硬兼备的好作品,前作是上帝“养老”/播种文明的恢弘框架,续作以“血肉特工”为故事之眼,窥探出不同文明社会财富分配之中的多重讽喻。
《西洋》《圆》为“历史涂鸦”作品,郑和的“进”和俄剧《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原样而归》中的“退”异曲同工,分别构建出全盛的中华/苏联帝国;秦始皇对圆周率痴迷,就如同对长生不老的执念一样,荆轲的厚黑形象带来了“载舟覆舟”的命运,计算机文明的陨落局发人深省。
《太原之恋》放到集子里显得另类,文风从作家下滑到网文,让人大跌眼镜,但是“*”的加入将故事扳回一城,呈现出“烂俗诅咒+无边技术”的恐怖。
《梦之海》读后感(八):诗意的宇宙与诗意的科学家
宇宙与科学家可谓是大刘作品中的两大永恒主题。刘慈欣的作品主要的科幻的想象力都发生在宇宙和科学家上面。
他较少写只关于人类社会自身的作品,他很强调未来的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对于战争的影响,对伦理的影响。很少写赛博朋克,不过他也写了几篇,大部分都是和宇宙有关,要么就是深空宇宙,要么就是近地宇宙。宇宙科技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始终是大刘作品探讨的核心主题。他的宇宙观非常具有独特的东方魅力与硬科幻赋予的宏大的想象力。他将自然科学中宏观的尺度与微观的尺度把握的恰到好处,使宇宙科技强烈的介入了人类生活与整体上的文明发展,从而展开了刘慈欣式的宇宙文明叙事。与西方主流科幻的那种以人类生活为主要舞台的科幻小说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它的作品读起来更加的空灵,缥缈,超脱凡尘,给人一种三观上的震撼与心灵上的净化。以宇宙科技的宏大反衬人的渺小,反衬社会生活的流俗,针砭时弊,也是大刘的一种科幻创作方向。所以说刘慈欣眼中的宇宙,他展现给青少年们的宇宙是充满了诗意的。
大刘作品中的主角无一例外全部都是科学家,要么就是社会精英。要么是最后成长为科学家。所以他这部作品基本上就是以科学家或者是各种的社会顶尖人才精英人群为主要主角团体的。这看出来作者自身的生活圈子也是这样的。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构成了在作品当中的人的生存的背景。
刘慈欣眼中科学家的工作是诗意的,科学家的生活也是诗意的。在现实生活中科学家是不是诗意的,那必定是相反的。
《梦之海》读后感(九):关于其中印象较深的作品的读后感
西洋 倘若郑和当年不止于印度洋,中国的未来将会是如何,大刘通过对过去的幻想创造出短暂又微妙的新中国,令人唏嘘。 诗云 是文学的胜利!穷尽人类想象的技术却仍无法触及文学的极限,这是理工男献给文青的情书~ 光荣与梦想 剧情跳脱了科幻的界限,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这是大刘文学性的尝试,但个人认为回忆与现实衔接得不够顺畅,且电影感太强(观感好坏见仁见智) 圆圆的肥皂泡 比圆圆的肥皂泡更美的是圆圆父亲的爱,结尾把镜头转向父亲哼儿歌那里升华了全文,是对爱的赞颂。 镜子 “那样的话,现在的地球上根本没有生命,生命进化的基础-变异,正是由DNA的错误产生的。” “社会也是这样,它的进化和活力,是以种种偏离道德主线的冲动和欲望为基础的,水至清则无鱼,一个在道德上永不出错的社会,其实已经死了。” 展示了大刘对人性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剖析的早期短篇精品。 赡养上帝 “一定要飞出去!”直到分别之时,上帝才真正像一位“上帝”,可以说是大刘借上帝之口,抒发了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和走向太空的探索欲望;第七段结尾融合文学经典和客观科学的说法实在是妙不可言。 赡养人类 探讨贫富差距的哲学性作品,对贫富差距将可能导致的未来做出了极夸张的想象。在第一地球上终产者对其余人的变态剥削令人触目惊心,其“请客出门”时的话语现实且具讽刺意味,而结合当今社会种种矛盾来看更免不了摇头笑叹。 山 通过地核文明和主人公的对话,展述了一场令人心潮澎湃的探索之旅。“记住,山无处不在。”大力地赞颂了不惧未知,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全文无时无刻不散发着浓浓的浪漫主义精神。 时间移民 进化的终点是什么?大刘在不到短短二十页的内容中跨越了共计一万一千年的时光,四个匪夷所思的时代。最终,一切回到了原点……跳跃式的画面呈现富有张力。
《梦之海》读后感(十):梦之海的读后感
给6分及格完全是感情分。
这本短篇小说和之前那本比起来,让我更加喜欢不起来,只有几篇还算不错。这本里面有《赡养人类》和子妹篇《赡养上帝》,利用资源稀缺以及资源重置为概念创作的小说。看完之后解决我的好奇,为什么大刘在创作中,一旦发生了外星文明驱逐人类,人类都要被扔在澳大利亚?--引用《赡养人类》: “澳洲?大洋中的一个大岛,地方倒挺合适,澳大利亚的内陆都是沙漠,五十多亿人挤在那块地方很快就会全部饿死的。”
《赡养上帝》的全部描写,有点温馨,但是却也显出了人类的疲惫,似乎暗中在描写一种老龄化的社会状态。面对老龄化的社会状态,也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种状态,而邻国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书中的上帝文明来到地球养老,使得地球急速的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问题,一种极大的资源消耗和生产力不足,面对这样的极端情况的到来,人类又如何面对。通过这种极端的想象让我们进行思考如何面对未来的社会状态。
《赡养人类》则描绘的是一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平衡的情况下的社会状态。如果想要将这种不平衡打破,那么不仅仅是让穷人有钱,还要让那些不想变穷的人消失,这么想想细思极恐。最后烧钱的段落也是很黑色幽默的,如果消除的所谓的富裕和贫困,那么钱真的就没有啥意义了。
《地球大炮》是之前看的还是有些印象的,主人公有点杨广式的人物。就是,如果放在历史当下,会觉得他们的某些行为是劳民伤财的。可是如果放在时间的长河中,似乎那又变成了一项利于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些事可能真的没有办法当下评判,得放在历史中去检验,只是对于当下的人们是一种残忍和剥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