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看见未来》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看见未来》读后感摘抄

2021-05-14 01:0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看见未来》读后感摘抄

  《看见未来》是一本由余晨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见未来》读后感(一):作者很厉害

  余晨:

  1.很懂营销,毕竟创业中

  2.互联网历史能够串起来看

  3.把作者自序读完了,本书就读来50%,关键观点都在里面

  4.读了很多书,或者对最新观点跟随比较紧

  这些都是我可以学习的

  《看见未来》读后感(二):如果一本书读懂互联网精神,就是这本!

  真正的荡气回肠,感人至深!哲学的力量渗透其中。

  我觉得本书最大的亮点:

  创造互联网历史者亲证互联网:讲互联网的书太多了,讲来讲去互联网变成了狗皮膏药,什么商业模式都把互联网往脸上贴。

  这本书是那些创造了互联网历史的大师们亲自来阐述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从几位创造互联网历史的互联网之父开始追溯,直到今天……

  《看见未来》读后感(三):飞起来的猪也能看到未来

  白天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网上所见的外国都是高大上的东西,外国互联网上也有和我们的页游广告一样很low的东西吗?屁股决定脑袋,处境眼界所限,自己并了解到答案。

  在这本书的前言,竟然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解答。说美国的互联网精神继承自1960s战后繁荣时代的嬉皮士精神。嬉皮士在石油危机到来之后消减,但是这个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后来成了美国互联网发展创业者、产品经理,程序员等的主力军,将嬉皮士精神用互联网再次发出向传统世界的挑战。然而中国的思想自由的巅峰产生在80年代,90年代才传入中国。作者由此得出结论,那一批人在90年代的政治收缩,经济开放的环境下,只将互联网完全商业化,没有美国的基于反抗、挑战的精神,只是创造财富和商业发展的手段。我们所谈的“情怀”,是出自怀旧,还是改变?

  今天拿起这本看见未来,是一年前入职萌总送我的书。如今她已经走了,我和一年前对比,有些什么变化?未完待续

  《看见未来》读后感(四):看见未来真的能够看见未来吗?

  【推荐理由】

  这是一本互联网科技方面的专业书籍,如果想了解现如今的互联网,那么读读这本书吧!

  这是一本用采访的形式做的互联网人的故事书,只不过这些故事是用比较专业的主题展现的。如果你也想了解这些人的故事,那么读读这本书吧!

  如果你想要在这本书之后行动,想让它来指导我们的行动,那么这本书不适合你,因为它是一个理论的核心篇,真正不是很适合我们去做关于互联网的概念的行动。先来了解了解我们这些前沿的概念,然后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之后再来行动!

  【说说感受】

  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心里对于互联网和未来是有期待的,在读完之后也很感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尽管它没有太多指导性的东西,但是却能够让我自己在概念方面对于互联网有了更多的了解,看见未来,关注互联网,了解那些互联网人士的故事。而在读故事的时候自己也很好的了解了互联网背后真正的发展,而这些发展是在于每个人对于自己成长和发展来促进的。

  这本书用采访的形式将每个人的观点展现出来,很适合逐个阅读,而且互不影响,但是感觉有点专业化,或者说太多专业词,感觉高大上,但是却也好像没有什么作用。但是整体的框架和框架里的思考和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一本书,可以读内容,也可以读框架,那么我们会读到什么呢?

  《看见未来》读后感(五):未来是什么样?

  未来是什么样的,我常常在想。上次小学二年的儿子问我大学是什么样的,我可以说我们的大学时光如何,可是再过十几年的大学会是什么样的呢?有意思。我给他描述了未来的大学可能没有真实的课堂,人们可以呆在家里听老师讲课,还能很好地与他人互动;可能老师也不是真正的人类老师,而是一台电脑没可能虚拟成人形,不再有好大学和坏大学,大家上一样的课,学习科目上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手机和现在的电脑可能都不再使用,都是网络连接;体育运动,例如踢足球等也不需要足球场,而是在家里玩。。。。。还有什么呢?也许十年或者二十年后还怎的就实现了人机共存,人类就不存在了呢。。。十年前的人们又怎么会想到今天什么样?那时候手机还是只能接打电话,软件全是桌面版的,大家还在一心想考公务员呢。。。。

  昨天读完了《看见未来》一书,主要通过采访的形式,互联网世界的一些大牛们讲述了自己的发家史以及对未来世界的看法。根据采访人物不同分为七部分,共31段采访,采访的任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奠基人、商业成功人士、投资者、未来学家、经济和社会学家、媒体人、黑客等,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观点,读起来蛮有意思的。

  他们的创业出发点常常不是现状,而是对未来的憧憬,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这种思考首先源自用户体验,再去审视现实,看看如何改变才能做到愿景中的用户体验。就像特斯拉的传奇人物马斯克一样,把问题归约到其本质,在此基础上再向上推理,寻求答案。首先不是自己能做什么或者要做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或者我想要怎么样。做梦想的人,敢于改变现实而绝不妥协。

  我们太喜欢高科技了,未来不是paper有多少,科技有多高,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围绕人类而非科技。

  喜欢书中最后一篇采访丹尼尔希利丝的,他打算做个万年钟,未来如果以百年或者千年为单位计算或怎么样?比起存在数亿年的地球,人类的历史又有多少年?就在5000年前人类的存在还只是一个传说,那么5000年后会怎么样?还会有人类生存么?还是我们已经飞离地球,想着新的目标前进呢?

  《看见未来》读后感(六):未来,依旧还是人性

  时下互联网和金融是最火爆的两个行业,言必称互联网思维,行必说金融大数据,似乎拯救世界全靠互联网和金融了。这样的桥段听多了就容易引起厌烦,尤其是这两者并不是创造了价值或者财富,只不过把现有的价值进行了瓜分和再分配罢了,比如眼下互联网干的最多的不过是把过去渠道商、广告商的业务给瓜分罢了,本身并不是开创了新的市场。

  本书对互联网讲述不同于当下一些国内言论,没有大肆吹嘘互联网的泡沫,虽有歌颂但也有反思——虽然反思都是采访者的反思居多,而这些反思者都是当代互联网界的大佬,句句掷地有声。

  一、互联网和金融属于虚拟性质的基础行业,其渗透到各行各业为其他行业提供支撑和服务,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类似于过去传统行业所谓的“要想富,先修路”,路是基础但不是全部;

  二、互联网让信息可以更加便捷的传输,沟通越发便利,这样资源的冗余现象可以减少,资源利用的效率提高,共享经济得以产生;

  三、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如人类所想象的世界大一统,却让人类分裂成各种社群或部落。由于回声效应人类往往越来越自以为是,越来越只听见、看见自己想看的信息,越发封闭。而且由于人类可以自己选择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加加剧了回声效应,陷入自我世界不能自拔;

  四、“强连接”是自我,“弱连接”是延伸,要想创新就需要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积极利用“弱连接”来延伸自我,扩展自我,进而创新和成长;

  五、网络只是延伸了人的大脑,并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的背后是人际网络在起作用,技术不断改变,不变的还是人性;

  六、“自由”是“可控”,而不是“免费”,所谓自由就是能够自主控制自己的硬件环境,知道自己的软件的运行模式和轨迹,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和解放,反之免费而在后台监视着用户的软件恰恰是不自由的、不友善的产品;

  七、无孔不入的信息扑面而来,人成为了肤浅的传声筒和复读机,只是在机械的阅读信息,传播信息,然后又进行下一个信息的阅读和传播,长此以往迷失在当下,最终不见未来;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获取简单化了,所以对人类的要求也提高了,人类的能力不再体现在获取信息上,而在于整合信息,处理信息,进行信息架构和联想,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恰恰是对人类的要求提高了,那些有结构化思维的人得以脱颖而出,而那些懒惰的人则将永远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流里不见天日。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什么,它只是加剧了马太效应,不会思考的人依然无能,会思考的人则把收集信息的大量时间运用到了创新上;

  八、要创新,首先要知道不可能,从不可能中去挖掘出可能,尤其是当你发现其实没有不可能时,你的创新之道也就豁然开朗了;理性为我们提供精准的实施方案,而非理性支撑我们在艰难中坚持去实施方案。

  九、不去冒险是最大的冒险。不过只知道冒险不过是死在第一波浪潮的痴儿罢了。

  ——————————————————————————————

  当国外的能人志士开始思考时,国内却还陷在泡沫里无法自拔,缺少看见未来的眼睛,所能做的就只有复制罢了,只能在这场盛宴里去抢食门口的一点咸菜萝卜而已。

  《看见未来》读后感(七):那些试图看见未来的人们

  读完一本全域性反映当代互联网领域发展的通识读物《看见未来:改变互联网的人们》,有本来就耳熟能详的大咖凯文·凯利、扎克伯格、杨致远等人,也有我不太熟悉却听说过名字的萨尔曼·可汗、吴恩达等人,还有完全陌生的人物,但大部分是原先不知道名字但一听其所取得的成就便感觉如雷贯耳的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创立者)、陈士骏(YouTube联合创始人)、迈克·莫汉(暴雪公司掌门人)、迈克尔·莫瑞茨(红杉资本主席)等等叱咤风云的人物。从这些人物和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可以看出,自从互联网诞生以来,正是有一大批书中的风云人物的不懈奋斗,让整个星球的面貌、人类历史的进程、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早在清末民初,就有革命家提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但互联网变革所带来的焕然一新,更是颠覆性的。作者说“技术是人性的延伸。农业革命通过耕种延伸了我们的胃,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工业革命通过机械和电气延伸了我们的肌肉,解决的是生产效率的问题——但它们都是对人类肢体的延伸。互联网和信息革命则延伸了人类的大脑,人有别于动物,恰恰在于人类拥有大脑而非肢体”。而我们目前,对于自己的大脑,其实是了解不够的,正是这个原因,互联网的潜力还非常大,当前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互联网正在逐渐改变我们对距离和时间的感知、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群的组织方式、自我的认知和边界,甚至人的自由意志”,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一方面,互联网强化了人的这种自由意志,比如互联网释放了人类自我表达和连接他人两种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很不幸的,也就是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说的,“如果所谓的自由意志是说人类有‘选择欲望的自由’,那么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我们的选择,被大数据算计,我们将每天的出行路线交给导航后,日积月累,导航比我们更清楚我们在什么时候该去什么地方;我们将每次的购物选择交给电商后,日积月累,电商比我们更清楚我们在什么时候该买什么东西;我们将所有的观影阅读评价到网上后,日积月累,豆瓣网们比我们更清楚我们喜欢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籍。细思极恐,但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面对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社会每个领域的现状时,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和可能更加残酷的未来。

  面对这种未知的迷茫和好奇,作者通过对这些广义互联网中涌现的大咖们的采访,全景式的描述了互联网在理念、技术、运用等层面的变革。凯文·凯利对互联网演变所提出的进化论观点,蒂姆·奥莱利所笃信的互联网具有的“全球脑”属性,迈克·莫汉的暴雪公司创造的多学科融合的游戏工程,不一而足,都是各种生动的事例。总体上讲,都是我们人类在技术的最前沿做出的努力和突破,有这么几个共性的特点,一是用梦想替代现实。迈克·莫汉认为,娱乐最强大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创造出一种彼此共享的方式,这也是网游为什么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以前我们沉迷电子游戏,现在我们沉迷网络游戏;以前我们沉迷言情武侠,今天我们沉迷穿越宫廷,都是想要用梦想去替代可能不那么美丽的现实,这可以让在残酷现实中伤痕累累的人们可以找到一个发泄的渠道,同时,细分为一个个很具体的兴趣领域,发展出了网游公会这样的细分社交空间,总体上,利大于弊。二是万物互联。互联网三大定律之一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一个网络的价值与这个网络所连接用户数量的平方呈正比。这是万物互联的巨大价值,尤其是社交网络的价值,更是随着用户增加呈指数级增长,这就是从前很多网站千方百计拉用户注册登录,当前很多App、公众号线上线下同步发力拉人下载或关注,流量为王,用户数是先导。有了大量的互联,网络的价值会以当初根本无法想象的形式出现,互联网开始变得像我们这个星球的神经系统一样,为人类的历史定义为不断改善合作方式的历史。整个社会组织从一个庞大的劳动者企业转变为一大群独立劳动者,每个人都在与其他人对话交流,在独立中又融入到这个大的人类劳动体系中,这是工业时代根本无法想象的。从此,“所有的人造物,无论是常规意义上的技术,还是法律、文化制度等,都被统称为‘技术元素’。这些人造物连接起来呈现网络,也表现出生命般的进化形态,它可以自发生,向前演进、呈现多样性,也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且游离于我们的控制之外,这即是所谓的‘失控’。”也会凯文·凯利作品《失控》的题中之意。三是创新的去中心化。谁能想象在航天技术勃兴才半个世纪的今天,这个领域就开始有国有转移到民间,正如这个领域的“黑马”埃隆·马斯克认为的,“互联网、新能源和太空探索将是三个对人类未来产生积极影响最重要的领域”,互联网从军方到全面民用,新能源汽车从传统行业走来,成就了一个完全没有汽车工业背景的特斯拉,太空探索在不远的将来,更是成为民间创新的角逐热土。这种创新主体去中心化的转移,真是这种互联网精神在创新上的生动表达。

  当然,有梦想也好,有创新也好,归根结底要让这一切变成现实,还是要一往无前乃至偏执狂般的热情和勇气,世界上聪明的人这么多,凭什么有的人最终成功。作者写道,“理性的思维框架可以使我们产生对未来的愿景,但只有非理性的近乎疯狂的信念才能使未来真正到来”,而这本书中的大多数人,真是这句话的注解。

  《看见未来》读后感(八):巨头的远见

  这是易宝支付联合创始人余晨以访谈方式,访问了包括创建TCP/IP协议的罗伯特卡恩、杨致远、2004年就提出自媒体的丹吉尔默、暴雪公司的迈克莫汉、马克扎克伯格、青蛙设计的哈特穆特艾斯林格、密涅瓦学校的创始人本内尔森、提出第一原理的埃隆马斯克等多位来自学界、商界和技术界的互联网领域顶尖人物,深入探讨了包括互联网发展契机、未来趋势、技术拐点等在内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重大命题。

  书中开头先介绍《失控》的凯文凯利,其认为,生命的演化是自下而上的,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无性繁殖到有性繁殖。整个生命的进程看似有些盲目,任何可能性都可能出现,不在任何中心的控制之下。互联网的发展,更加契合生命进化的特点,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没有中央控制,创新总在边缘发生。如果审视人类进化的主要部分,它总是组织和信息的重构,这也包括生命的历史。人类的重构主要是发明了符号化的语言;学会了书写;自我的选择、遗传因素和周围的世界。无论是生物的进化,还是人类的思想史,抑或互联网的发展,都是受这三种动力的驱动。

  南加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的曼纽尔卡斯特尔则认为,网络不是简单的连接,它创造出所谓的协同效用,即通过结合不同的元素,得到更大的价值。网络社会从定义上看并不比工业社会更好。现在拥有非比寻常的技术力量以及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能力,同时也更为愚昧,所有这些能力,所有网络的力量,也可以被用来干极度恶劣的事。互联网的使用和幸福程度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鲍勃泰勒认为,得益于分时系统的成功实现,交互式计算才成为可能。构建网络一定是以交互计算为前提的。以太网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认为需要从数字化、网络化的视角看生物革命。蒂姆奥莱利澄清,所谓的Web2.0,不是一种全新的Web,事实上还是原来的Web。之所以要树立Web2.0,是希望Web能在互联网泡沫破灭后,再次回归。同样,如果真的有Web3.0,将会看到大量的智能化应用,Web将由传感器,而不是使用键盘的用户驱动。

  所有的长尾理论都必须长在大个头的动物身上。广告、滞销品、网店等,都依附在谷歌、亚马逊等这样的大个头平台上。长尾确实意味着门槛降低,但这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结构,总归会有这样的大家伙胜出,并且把门槛提得更高。提出长尾理论的克里斯安德森发现,消费者向新产品转移的速度非常快,这就是互联网的无常性,长尾背后支配性的平台不会一直存在下去。永远会有新的公司诞生,也永远会有颠覆者出现,这就是时间轴上的长尾。长尾的影响显然不是只在传媒中存在,而是深远地渗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格兰诺维特认为,互联网的出现,让弱连接的建立和维护变得更加便利,成本更低。互联网技术延伸了人性,但人性没有改变。泛滥的粉丝不是弱连接,弱连接即便算不上朋友,但也必须是相识的人。一点相关性都没有就绝对不能成为弱连接。

  迈克尔莫瑞茨认为先要问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创业企业究竟在做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这会吸引大量的消费者吗?创始人是否与众不同并能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业?

  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体的发展就是朝着人性化方向进行的。每次技术进步虽然改善了其他技术,同时也创造了新的问题。每种技术都是有缺陷的,根本没有完美的技术,因此,不应该为此去批判技术。

  在伊桑祖克曼的眼里,不能简单地给互联网贴上开放的标签,也不能想当然就认为互联网会让世界成为一体,互联网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它可能让我们越来越分裂,越来越孤立。不能因为看到互联网的力量,就一厢情愿地对它报以美好的幻想。如何让互联网帮助人们冲破限制,而不是限制自己:翻译(语言障碍)、搭桥(文化翻译)和奇缘。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认为,核心问题并不在于机器(正如在工业时代工人泄愤砸机器并不解决问题一样),而在于是否能去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社交力等高阶能力,这才是机器无法替代的人性中的闪光处。今天的变革是数字性、指数性和可组合性。

  霍米巴巴认为,互联网让人们可以获得大量信息,让仍然需要一些机制,去核实信息,辨识信息的价值,提出价值,改变价值,塑造价值,最终才能获得知识。网络传播是构建价值的条件,但价值是否能通过互联网传播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科技传播的价值不一定是人道的或者普世的,所以在将科技和价值联系起来时要非常小心。互联网自身就是第三空间,它更把新鲜的新生力量带入到第三空间中来。互联网是虚拟空间,互联网的基本属性就是它的虚拟性,它在人与人之间创造了即时性。

  吴恩达认为,目前找到的唯一一个让计算机变得更加智能化的方法,就是把机器建造得足够大,开发出能够处理更多数据的计算机芯片。要为计算机提供更多的数据,因为能够处理越来越多的数据是使人工智能技术更加完善的最可靠的办法。

  未来学家史蒂夫布朗看来,平庸的企业,总是在用过去几年的经验盘算未来的几年;而伟大的企业,一定会站在未来看现在,从未来的100年来倒推现在应该做什么。

  扎克林奇相信,人类在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即将经历一次翻天覆地的‘神经革命’,这次革命会更加深入地渗透到金融、法律、艺术等领域,改变每一个人。

  马斯克认为,互联网、新能源和太空探索将是三个对人类未来产生积极影响最重要的领域(需要警惕另外两个领域:新能源和太空探索,可能带来的不确定甚至负面的影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