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2021-05-15 04:3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读后感大全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一本由恩格斯著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014-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精选点评:

  ●恩格斯的文笔确实好,读起来毫无滞碍。

  ●恩格斯可比马克思好读多了 说是终结 其实既有肯定又有否定 可以大致了解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 革命与倒退两个方面 直接点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标准 阐明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不过最后一部分其实还是有些不理解 强迫自己反复尝试读了很多遍 还是没法坚持看下去 那这次就先到这里吧

  ●用爱发电费尔巴哈和实践狂魔马克思

  ●为了看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我决定以后不看哲学了。

  ●恩格斯太有意思了朋友…

  ●马原作业。。哲学小白表示,很难理解,以后再看一遍,会回来更新的

  ●附录收录了马克思1845年稿本的《关于费尔巴哈的(十一条)提纲》以及大同小异(然而非细分区别不可)的1888年恩格斯发表本书时对马克思的“修订”本(比如其中凭空增加了对欧文的批评)。恩格斯在自己的原文中注有他对马克思“理论”的追捧之情,这种修辞大法是广为苏格拉底主义者柏拉图、柏拉图主义者施特劳斯(以及……巴丢?)、拉康主义者齐泽克等人所谙熟的。接下来回归正(命)题:恩格斯认为施特劳斯(写《耶稣传》的那位)、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就他们没有离开哲学这块土地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分支。其实马恩又何尝不是如此?马克思的第十一条“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也可以从这个角度加以理解。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框架是推不倒的,能做的是对其中细小的诗性转换做更加具体的分析、批判与扬弃。

  ●按需。

  ●费尔巴哈实惨

  ●深入浅出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一):一个好的开端丨个碎

  忽觉得自己对不住小白老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果然是如此地少,以至于令我猝不及防地结束,到今天才真正读完。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马恩著作。说来惭愧,那些被我奉为真知灼见的思想,我却从未实实在在地见过他们的本来面目,而是日复一日地学习别人翻过来的,整理过,提炼过的东西。该书给我最大的益处是一个开端,感谢恩格斯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比之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实在好太多了。在批判中接受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黑格尔关于古希腊人作了许多精彩而深刻的论述,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那些纯属空谈的说明表示不满。”那些以前见过的名言和句子,现在才知道出自何处。以前只是背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想过人类历史的集合实际上是所有人的集合,人的想法和目的,是和自然界不相同的,是有目的的。但未深入想过他们的想法来自何处。教育者本身也是受教育者。“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 自己的水平写不出太多深刻见解。只是觉得读一遍不够,就算是一个开端。总是被教育说马恩好,真理性,自己要进去看看才行。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二):笔记麻烦还是照旧笔记写在书评里

  (黑格尔)绝对观念应当在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向他的臣民在三许诺而又不予以兑现的那种等级君主制中得到实现,就是说,应当在有产阶级那种适应于当时德国小资产阶级关系的、有限的和温和的间接统治中得到实现;在这里还用思辨的方法论向我们论证了贵族的必要性。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因为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对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该怎么办。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

  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的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制约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和唯一神的观念。

  (肤浅的、庸俗的、机械化的)这种唯物主义第二个特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成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地历史发展中的物质。

  但是,这里应当注意两种情况。第一,费尔巴哈在世时,自然科学还处于自然酝酿的过程中,这一过程只是在最近15年才达到了足以澄清问题的相对完成的地步……第二,费尔巴哈完全正确:存粹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虽然“是人类知识的大厦的基础,但不是大厦本身。”

  费尔巴哈的唯心之处就在于……主要讲的并不是存在着这种存粹人的关系,而是要把这些关系看成是新的、真正的宗教。这些关系只是在盖上了宗教的印记以后才被认为是完满的。

  重大历史转折有宗教相伴随,只是就迄今为止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

  (费尔巴哈关于道德的论述)追求幸福的欲望受到双重的矫正:第一,自然后果……第二,社会后果。

  费尔巴哈新宗教的核心:对抽象的人的崇拜。

  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绝对概念不仅是从来就存在的,而且是整个现存世界真正的活得灵魂。它通过在《逻辑学》中详细探讨过的并完全包含在它自身中的一切预备阶段而向自身发展;然后它迫使自己外化,转化为自然界,它在自然界中并没有认识到它自己,而是采取自然必然性的形式,经过新的发展,最后在人的身上重新达到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意识,在历史中又从粗超的形式中挣脱出来,直到绝对概念终于在黑格尔哲学中又完全达到自身为止。历史和自然界所显露出来的辨证的发展……只是概念自己运动的翻版。

  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旧唯物主义——背叛了自己——实用主义的——将历史人物分成君子的小人——就不得不承认在历史领域内起作用的是精神动因。

  黑格尔——历史人物的表面动机和深层动机都不是历史事变的真正原因——从哲学的意识形态将这种动力输入进历史

  但是,这些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呢?……那种从前是封建的大土地的起源,还可以归于政治原因,归于暴力掠夺,但是对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就说不通了。在这里,显而易见,两大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存粹经济的原因。而同样明显的是,土地占有制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国家作为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社会创立一个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免遭内部和外部的侵犯。这种机关就是国家政权。它刚一产生,对社会来说就是独立的,而且它越是称为某个阶级的机关,越是直接实现这一阶级的统治,它就越独立。……但是,国家一旦成了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力量,马上就产生了另外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说,在职业政治家那里……同经济事实的联系就完全消失了。

  市民阶级从起初就给自己制造了一种由无财产的、不属于任何公认的等级的城市平民、短工和各种仆役所组成的附属品,即后来无产阶级的前身

  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马尔库塞)

  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三):读《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又超越德国古典哲学。为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必要同德国古典哲学划清界限,澄清唯物史观的观点和立场。

  恩格斯首先揭露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谬误、以及其学说的自相矛盾性质,从而扬弃了黑格尔学说的消极方面,吸收了其积极因素:“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这种辩证哲学推翻了一切关于最终的绝对真理和与之相应的绝对的人类状态的观念。在它面前,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性和生成性的生动阐述。同时还归纳了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科学性,因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证明的自然界的辩证本性,这些科学事实为唯物辩证法提供了依据。

  恩格斯还提出和解读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根据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流派,划分出了唯心主义派别和唯物主义派别;根据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划分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派别。

  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以及他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唯心主义本质,批判了费尔巴哈学说的出发点即“抽象的人”,“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这种人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从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以及唯物史观的科学本性,即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还提出了唯物史观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按照它本身在每一个不以先入为主的唯心主义怪想来对待它的人面前所呈现的那样来理解;他们决心毫不怜惜地抛弃一切同事实(从事实本身的联系而不是从幻想的联系来把握的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实际上,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方法。

  对历史的动因的探究。恩格斯用历史合力论来概括这一规律,“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这一合力支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活动,是人的活动的目的达成或落空的背后力量,这一力量是人民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的整体力量。因此,人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考虑人民大众的整体的、普遍的利益,符合他们的利益,顺应他们的意志。

  阐释理解历史的钥匙、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指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是争夺经济利益。国家上层建筑都是由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决定的,由生产力和交换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分析了宗教等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是派生的、从属的,决定意识形态的是物质生活条件、阶级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宗教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是统治下层阶级的手段。任何意识形态的变化,其变化根源都是:“变化是由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

  最后,还提出了唯物史观学说的立场和任务,唯物史观的任务在于实事求是地揭示事实之间的联系,并把这些联系概括为规律。其学说立场是“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四):摘要

  

1888单行本序言

1.今日(19世纪末)德国思想界、政坛的混乱;

2.Marx;Engels 此前“清算以往哲学信仰(黑格尔 H.;青年黑格尔 Y.H.(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的工作(1845;1859《政治经济学批判》)

基于1、2,Engels撰写本文以期阐明马克思的历史观如何实现对H、Y.H观点的扬弃。

主线:对“H.(黑格尔)→Y.H.(青年黑格尔学派)→F.(半截青黑的费尔巴哈)”的批判

借由批判(嘲讽)《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施达克,1885)引出【黑格尔体系】

I.Hegel

1.辩证法⇒革命意义⇒消除一切教条(正题/反题所蕴含的“张力”;对“过程”的强调(运动))

2.庞杂体系存在巨大的解读空间(百科全书式内容;强制性结构);且以“绝对真理”的外化解释世界;

a.为普鲁士国家背书;

b.渗透至社会诸多领域,影响深远

⇒黑格尔的形象:宙斯+庸人的辫子(彻底革命的思想1⇒温和的政治结论2)【恩格斯隐晦的暗示黑格尔体系解释世界的“效用”(程度)有限,原因在于无论是他还是老马都无法否认1“辩证法”的价值】【问题1:此处论述是否有效?回头翻翻Hegel的说法】

b⇒德国社会-宗教;政治⇒左派(Y.H);右派(O.H)

II.**Y.H(青年黑格尔学派)**业已由用“哲学的武器”寻求“哲学的目的”转向以“哲学的武器”解决“传统宗教与现存国家”的问题(当时德国政治形势复杂,思想界多针对宗教进行批判)

1.1840 施特劳斯 《耶稣传》

2.费尔巴哈 《基督教的本质》⇒唯物主义视角(弱点:以文学词句代替科学知识;以“爱”实现人类解放【而非经济手段】)

概述1.哲学基本问题;基于1初步讨论费尔巴哈论述⇒【庸俗唯物主义】

1848革命(马克思作品发表?)

1.哲学基本问题:思维 VS. 存在⇒关系(唯物;唯心);同一性(可知;不可知)

注:Engels引入历史(远古-希腊-中世纪)解释这一理论

【但】强大的自然科学与工业进步

2.F.(费尔巴哈):黑格尔主义者走向唯物主义的发展进程

【但】庸俗的唯物主义

2.1.表现:机械唯物主义

a.仅以力学定律衡量一切;(e.g.人是机器)

b.不能将世界理解为“过程”【非历史性观点】

2.2.Engels的辩护(在F.时代)

a.自然科学尚在酝酿;

b.F.自身生活背景/状态。

核心:不能从价值角度理解/评判/认定唯物(庸俗金钱)/唯心主义(高贵精神)

深入讨论费尔巴哈论述⇒【肤浅唯心主义】

F.:唯心的宗教哲学与伦理学

a.宗教作为人与人间感情,心灵的关系

过去:现实的虚幻映射⇒【神】

现在:断言这种关系只有以宗教名义使之神圣化才可获得完整意义

b.逻辑起点:抽象的人【类】(而非现实的个人)

c.肤浅的道德体系【贫乏、空洞、苍白】

【under any circumstance】以“爱”作为创造奇迹的神解决一切问题(空话套话)【矫揉造作的爱的宗教和贫乏无力的道德】

⇒Marx,1845,《神圣家族》,讨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1.Hegel体系→施特劳斯、鲍威尔、费尔巴哈

F.上半截唯心,下半截唯物;且将黑格尔体系【搁置】

⇒Marx:【扬弃】

2.H.:辩证法是概念的自我发展(推导:绝对概念...“外化”的自然界;人...自我意识)⇒【由头着地】

3.Marx:保留辩证法结构,以“现实事物”取代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

3.1 问题:如何取代?

a.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现实的【自然界】(细胞;能量转化;进化论)

b.(以a.类推)作为历史发展过程的【人类社会】(注:此时重点在于Marx业已换取黑格尔体系中的核心,即“概念/绝对概念/自我意识”,但其保留辩证法结构)

3.2 核心: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此时Marx引入经济学与政治学内容展开讨论)

(引入经济学、政治学视角)私有财产⇒阶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3.3 讨论【国家】(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与【宗教】【哲学】

结语: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通过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及应用)

  《路德维希 ·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后感(五):读书报告备份一下

  

之前老师让写的,备份一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读书报告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在19世纪下半叶工人运动发展迅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同时,还存在各种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了重新将无产阶级拉入谎言的摇篮。恩格斯为了反击和回应,而撰写了此书,解答了我的很多困惑。书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和附录所添加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我也将从这几个部分,有详有略地表达自己的收获和看法。

  书的一和三部分我认为应该放在一起讲,这两部分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批判继承和区别,主要说明了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黑格尔建立一个关于精神的庞大体系,他的哲学是关于绝对精神的哲学,外界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恩格斯首先肯定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意义和革命精神,那种自我异化的扬弃,使事物最终可以回到本身。同时黑格尔辩证法能够以运动和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变化,他认为黑格尔为历史的运动找到一种哲学的表达,正如恩格斯所评价“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但是遗憾的是,黑格尔的哲学都是一个围绕自身无限循环的圆圈,终点即是起点,起点也是终点,一切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黑格尔是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是关于一部自我精神的成长史,通过否定辩证法对事物积极的扬弃,得以实现绝对精神的成长和对自我的认识。在黑格尔哲学几乎“一手遮天”的时候,费尔巴哈站了出来,他开始了对一般哲学的批判,对宗教人本学的批判,他大胆的认为哲学就是另一种神学,哲学就是用思想来阐明的宗教,哲学同样需要谴责。在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他认为自然界才是我们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宗教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的本质。那时很多激进青年们都为费尔巴哈所征服,“一下子都成为了费尔巴哈派了”,当然也包括年轻的马克思。费尔巴哈的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道路,是时代之所需,在哲学的直观中把把握了社会。不过随着马克思的思想的不断发展,在吸收古典经济学等系列思想后,他发现了费尔巴哈仅是形式上是从人出发,内容还是那个抽象的人,那个没有童年、羽化而来的神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费尔巴哈对人的类本质的理解还是抽象的,它是知情意的统一,爱是一个”随时随地创造奇迹的神“,它能克服所有困难。就像斯蒂纳所说的“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不过的人的宗教,打到了上帝,又把人抬到了上帝的地位”。真实的人又一次被“人”的概念所淹没了,人们又一次失去了血肉,又一次变成了孤立的人的个体。更为致命的是,在费尔巴哈的爱最大,爱能解决一切的观念下,“他的哲学的最后一点革命性也消失了”,马克思后来评价费尔巴哈哲学:“对现实的无批判性的唯物主义就是唯心主义的粉饰”。我们很遗憾那个讨厌抽象的费尔巴哈,还是没有走出抽象的束缚。概念的东西使得他的哲学是那么的空泛和无力,让他的哲学是非历史性的,没能把事物理解成在不断发展中东西,仿佛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一个成年人,没有母亲、没有童年一样。

  恩格斯在第二部分第一次提出了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都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及其同一性的争论。两千多年的哲学史,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开始,理念和现实世界开始对立,理念成为了可靠的、独立的存在,外在自然界却成为了依附,失去了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唯心主义者们总是把静止的、不变化的内心世界当作最可靠的东西,到了黑格尔更是出现了无所不能的绝对精神。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们还会问“谁生出了第一个人和整个自然界”,就像马克思所答的“放弃你的抽象,你也会放弃你的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家总是玩概念的东西,抽象的东西,好像是我想着想着肚子就不饿了,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思维和存在关系还一个方面,思维能不能正确的认识和现实,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在这点上,黑格尔是持肯定态度的,因为他有绝对观念,这个从来就存在的绝对观念,想要证明的东西早就包含在里面了。他的哲学就是关于绝对的学问,他的哲学对他的思维来说是唯一正确的。当然也有抱否定态度的哲学家,康德和休谟就是其中的代表。康德的物自体是认识不到的东西,那是属于上帝的,属于信仰的。他认为我们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我们能力有限,头顶的星空是上帝的。但是现实中的我们就是最好的反驳,我们的工业、我们的实践,按照我们认识到的某个条件,来创造某种东西,并使其为我们服务,这就证明我们的理解是对的。那么康德的“自在之物”也就完结了,概念和现实的对立也被打破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有自然科学基础,尤其是三大发现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推动作用。黑格尔的辩证法总是扬弃后回到自身,现实的事物看作是绝对概念的反映。他用头立地的方式颠倒了主次,现在要开始用重新用脚立地了,也要舍弃掉那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运动的、联系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是真实地去面对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具体的客观事物,去发现一定的、暂时的、历史的人类物质生活。因此辨证唯物主义用历史视角去观察发展着的世界,并发现虽然自然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存在不同,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受到一般规律的制约。偶然性中藏着必然性,“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受到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为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历史的规律,要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钥匙去寻找隐藏在谎言背后的真相。说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我还联想到想起最近看的书里,张一兵教授提出的关于科学的历史抽象的马克思“历史现象学”。首先他认为马克思的历史现象学是在古典经济学和精神现象学的双重支持下而生长出来,它的任务在发现人类社会的真正本质和规律,揭露资本本主义社会生活各种颠倒的幻想以透视其真实的本质。它强调在颠倒的现象关系中找到本质和规律,这么看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现象学的意义上获得了彻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此外恩格斯在文中以国家和宗教为例,系统论述了历史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此我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就像马克思所说的“全部人类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被发现,人和自然、人和人的社会关系终于在具体的社会场景中被指明。人不再是那个大写的人,而是具体的、有能动性的个体,历史总是在发展进行中。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同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也是对费尔巴哈的一次清算。“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提纲的第十一条,马克思大声宣告了他的哲学是关于实践的哲学,是脚踩在地上能留下脚印的哲学。“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人再也不是孤零零的个人,再也不是概念中抽象的人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得以表现出来。这样一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过实践得以联系起来,概念和存在也不再对立。人可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人就具有了主观能动性,人拥有了改变现实的能力。反观费尔巴哈直观对唯物主义,他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撇开历史进程,而假定了孤立抽象的人。“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他的对象性直观是哲学上的直观,最后他还是走上了抽象的道路,本质上还是唯心主义。因此,我们可以说马克思哲学完成了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超越,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说这就是一门“实践哲学”。讲到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可以联想到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于“应然”和“实然”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不懂实践,他们是哲学上的直观,“把感性不是看做实践的、人的感性活动”。他们实证的以自身为基础,但是在他们那里只有僵化了的实然,一切仿佛早就存在,没有真的的应然,人没有什么能动性。相反,唯心主义发现了人的能动性,但是他们也不懂实践,切断了应然与实然的关系。他们抽象了人的能动性,立足与自我意识、客观精神,走上了一条纯粹的精神发展的道路,抽象了意识的能动性。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待应然和实然的问题,都在与不懂得把实践作为中介,实现应然和实然得联系。应然和实然问题,促使马克思在前人的基础上,诞生了他的科学的实践观。同时实践也成为了应然和实然之间的桥梁,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有着其独特的重要地位,他也曾表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他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做出的最为详尽的阐述。1888年该书出版时,恩格斯也特意写了序言,“把我们同黑格尔哲学的关系,我们怎样从这一哲学出发又怎样同它脱离,作为一个简要而又系统的阐述”,“费尔巴哈给我们的影响比黑格尔让以后的其他哲学家都大”。《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全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原理,读完此书获益良多。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吸收前人的智慧结晶后,把哲学带给了现实中的人们,并以实践为中介,开创了“实践哲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