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摘抄

2021-05-16 03:44: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摘抄

  《稻田里的人们》是一部由潘礼德执导,Peng Phan / Mom Soth / Chhim Naline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一):很美,很苦

  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人能够那么不遗余力得把人世间得悲苦一览无余得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如同老舍,就如同这个潘礼德,不给我们留一点儿生得希望。

  碧绿的稻浪,诗意得语言,和着听不懂得高棉语特有的呢喃得韵律,我得心在跟着能干得妈妈,远虑得爸爸,体贴得女儿们震颤。

  最喜欢爸爸去世前与索凤得对话,关于稻田那边有什么.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二):稻米的一生

  稻米的一生,要经历那样艰难的考验:洪水,螃蟹,麻雀......稻米的一生,也是种稻米的人的一生,也可能是吃稻米的人的一生,无论是物质的匮乏,还是心灵的煎熬......

  走出法国文化中心,夜色中的工体西路,依然歌舞升平,依然繁华热闹.在这样的地方看这样的片子,异常的讽刺.

  其后,要努力认真对待每一粒米,不剩饭,放慢吃饭的速度,好好消化.....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三):短评写不下

  柬埔寨第一部赢得国际声誉的故事片,很多镜头都很美。片子虽然有些刻意,但基本展现了柬国村庄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状态。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小民间的攀比和间隙、代代轮回的稻田里的命运……这一切都被描写在一个淳朴的环境下,这其中没有善恶,只有原始的利益和人性最本真的一面的表露。与此同时电影也刻画了大女儿超越于其他角色的高尚形象——这种高尚是建立在几乎毫无保留地对母亲和自己的命运的忠诚之上的,这反过来,也深化了她的苦难。(巾城)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四):只要年成好,麻雀吃得几颗谷

  看完片子,想起明朝诗人方孝孺的《百雀诗》:“曲巷高檐避网罗,朝来饱啄陇头禾,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不过似乎总是事与愿违,丰收对于辛苦耕作一年的农民来讲,像遥不可及的梦。本片描述了一家柬埔寨普通谷农在遭受国家动荡初平之后面对自然环境无力而孱弱的悲欢故事,也是对“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现实写照,反映出整个柬埔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看来令人心酸。看得出导演潘礼德对故土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整部片子的影像如诗如歌,借由主人公不断的独白沉吟于交替变化的麦田之上,有种说不出的悲凉。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五):生活

  每个国家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甚至因为更挣扎而更牵动人心 故事很简单,很普通的剧情片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七个女儿和父母,相亲相爱 后来父亲被毒蛇咬后无钱医治而病逝, 母亲一个人扛起家庭,还要干农活 失去爱人后的悲伤终于把她打倒 她疯了,收成不好 她被乡亲嫌弃 她的背影蹦跳着消失在稻田中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柬埔寨有那么多大片大片的稻田,那么美 原来他们住在竹楼里,如西双版纳的人们 原来他们的语言和泰国的,越南语一样甚至和闽南语一样,都很轻柔 原来这部电影获过金棕榈讲 讽刺的是,若不是描写柬埔寨人民贫苦的乡村生活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六):《谷农》观后小结

  第一次看柬埔寨地区的电影,感受颇多。影片的基调很低,故事的节奏紧凑,传统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自然流畅。潘礼德在学习了欧洲电影理念的基础上,将自己的作品承载了更多故土的情感、信仰以及宿命。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十分明显的东方电影,它融合了东方佛学中的大悲阐悟。故事又或者说是内容的载体,讲述了一个柬埔寨农民家庭生死病狂的坎坷命运以及战天斗地的生存遭遇,以此为点,呈现出整个柬埔寨国家的文明落后于世界的文化断面。可以想象,在红色高棉之后,柬埔寨人民从一种水深火热的生存状态下获得自由,只能很脆弱地去面对自然,考虑最基本的食性生存问题。如果说这是一部农村题材的类型片的话,与以往所看过的众多反映农村生活现状的影片不同,它没有表现城市工业化给农业制带来的矛盾利害,却只呈现出低程度的农业文明以及人对自然的抵抗。这在同类型影片中是很少见的,也充分说明了柬埔寨落后于文明世界的客观现实。由此而论,影片带给了我很多思考,我很喜欢它。仅仅不喜欢的地方,是独白太多,干预了我的想象。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七):明天我要下田去

  这是老师课上播给我们的看的一部电影,老师说那个灯光打得很好,很自然。可是我觉得这也叫自然吗,画面里的灯在那边,光却往这边打,即灯有人物的左面,画面外的光却打在右脸上。

  还有对白,其实农民的话语没有那么直白,像“我不会让你一个人这么孤单的,我不会丢下你的”之类的肉麻话,他们只会用行动去做,孩子他妈用围巾包住一手稻苗,拿给将要死的老公看,他颤抖着用手抚摸着那一扎青绿色的希望,有太多的遗憾在这一刻,我也落泪了。

  人生本来就有很多的不圆满,可能这在某些人看来是不圆满,可是这些不圆满也会造就某些人。像大女儿索哈,她撑起了这个家。照顾妈妈,照顾妹妹们的她,此刻格外动人,虽然已为死去的爸爸剃去了漂亮的长发。

  “明天我要下田去”是孩子他妈和他爸都说过的一句话,妈妈对小女儿说明天要下田去帮爸爸忙了,后来爸爸脚受伤了,用刀子狠狠地说明天要下田去。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八):稻梁谋

  《谷农》平铺直叙了柬埔寨一平凡农户的悲惨生活:丈夫劳作时被一根刺扎到脚,死了;妻子拖着七个女儿艰难度日,思念丈夫的伤痛,保护稻田的辛劳,让她不甘重负,疯了;幸好有女儿们,她们年纪尚轻,坚毅的眼神中贮藏的希望尚未被时间和磨难侵蚀,她们挑起了家庭重担,继续耕耘稻田,还送妈妈去城里治病……当然没有用,村子里多了个疯女人而已。

  川流不息的苦难是影片的主题,导演回避或者说有意淡化了历史政治背景,人物的苦难似乎很纯粹,为了填饱肚子,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命题。片中的热带农村是个严酷的自然,一点儿也不适宜,处处和人类作对。旱涝、螃蟹、麻雀等等都是隐形杀手,究竟要多少辛劳才能迎来稻米的馨香?但当母亲被圈进笼子时,自然忽然被赦免了,正常/非正常的区分蛮横地嵌入了那片“纯粹”的生存苦难。母亲疯了,维系土地经典意象的核心崩溃了。

  “现实主义”总和此类影片如影随行,似乎是最易理解的一种叙事模式,几乎是生活的镜像式表达。若现实果然是双手劳作建造的世界,最迫切的竟是个劳作,延续苦难并创造流动的意义。现实是个流水线,摈弃了所有停顿和空白,否则就崩溃了。而动人的“现实主义”作品总爱聚焦在那些停顿的瞬间:被顽固拒斥于“现实”之外的空白竭力突围,如跳虱般让人不安。疯妈妈,就在这样的空白中无所适从。

  丈夫的死带走了她的灵魂,她迷惑了:我一直求佛拜祖,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就为一捧稻米?她一心想着稻田,可如今稻米除了填饱肚子不再能带来更多安慰。心灵的空虚已不能仅凭劳作来消耗。现实为她出了难题。谷农的生存依附于稻田,连稻田都怀疑了,还能怎么办。是的,稻田是个象征,是人人为之辛苦的目标,是不能深究的无主之地。“著书都为稻梁谋”——这句子拎出来单看,难得地清醒通脱。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九):柬埔寨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柬埔寨电影,会是最后一部么

  柬埔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国家

  在印象中只是中国南部边境旁的一个小国家

  是拥有被叫作吴哥窟的历史遗迹的国家

  一个<花样年华>里周慕云将痛苦秘密藏在洞穴的国家

  好像安吉丽娜朱丽领养了一个孩子的国家

  全球化带来的是发达国家的话语权越来越多

  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

  所以我从来都不知道原来柬埔寨的政治形态

  就如同以前从来就不知道原来斯里兰卡一直有持续的内战

  缅甸仍是个军国主义国家一样

  我们看到巴以又冲突了,因为美国支持以色列

  看到美国向伊拉克,阿富汗发动战争了

  美欧引起世界经济危机了,

  主流媒体给生活安逸的人们提供海量信息的同时

  也进一步让人们只看到了那些强国导演的戏剧里

  忘记了那些小国家,不关心,或者无能力搜寻

  最后那些小国只沦为地图上无关痛痒的名字来填充地图

  可是每个国家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

  他们的生活甚至因为更挣扎而更牵动人心

  故事很简单,很普通的剧情片

  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七个女儿和父母,相亲相爱

  后来父亲被毒蛇咬后无钱医治而病逝,

  母亲一个人扛起家庭,还要干农活

  失去爱人后的悲伤终于把她打倒

  她疯了,收成不好

  她被乡亲嫌弃

  她的背影蹦跳着消失在稻田中

  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柬埔寨有那么多大片大片的稻田,那么美

  原来他们住在竹楼里,如西双版纳的人们

  原来他们的语言和泰国的,越南语一样甚至和闽南语一样,都很轻柔

  原来这部电影获过金棕榈讲

  讽刺的是,若不是描写柬埔寨人民贫苦的乡村生活

  这部电影还是否能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稻田里的人们》观后感(十):我们无惧忧苦

  1。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喜欢那些平铺直叙的悲剧,比如《破碎的四月》,比如《暴雨将至》,仿佛我们自己的命运,充满悲伤,却无法改变。

  像那热带稻田里潮湿而濡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一块饱受阳光温暖却充满苦难的土地。

  因此,在那样黑暗一样广阔的土地上,所有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甚至我们在另外的时空可以想象的,都变得平常起来:苦难。

  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煎熬。

  然后还有战争,那些以**主义为名进行的疯狂屠杀,其实是披着美丽外衣的法西斯。

  2。

  稻田。

  那是我多少个暑假躬身其中的地方:那些与脚下的污水融为一体的汗珠。那些爬满小腿的水蛭。双臂上一道又一道红色的划痕。一片又一片白色印渍的上衣。早已忘记酸痛的腰背。傍晚时小雨般密集的蚊虫。当然,还有那稻叶碧绿的清香,还有抬头看见的旖旎的稻浪,和那永远爽怡的清风!

  盘中餐。

  所以,我自己也会惊讶甚至无法接受自己的逐渐改变,这么多年。所以,在这钢筋水泥的空间里,当那些所谓浪漫的人谈起田园风光时,我还能说些什么。

  我们的乡村,直到现在还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仍然是某个小小的疾病都可以夺去一样鲜活的生命。和几千年的历史一样,生活在那里的人习惯了忍受各种各样的剥削,为五彩斑斓的GDP做着无谓的贡献。

  还是,盘中餐。

  而新的一场圈*地*运动刚刚开始,我们又能说些什么?

  3。

  无法找到那些可以让人落泪的画面。

  结尾处引用的那句诗“我们无惧忧苦”是里尔克的,我也无法找到出自哪一首,于是将自己一直深爱的这首《沉重的时刻》抄录如下,却是同样的感受: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哭,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哭,

  在哭我。

  此刻有谁在夜里的某处笑,

  无缘无故地在夜里笑,

  在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走,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走,

  走向我。

  此刻有谁在世上的某处死 ,

  无缘无故地在世上死,

  望着我。

  2008年11月18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