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善恶之源》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善恶之源》读后感锦集

2021-05-17 01:11:2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善恶之源》读后感锦集

  《善恶之源》是一本由[美] 保罗•布卢姆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善恶之源》读后感(一):读后感

  我们的并非是个纯粹的xx主义xx主义,相反我们的道德体系感非常复杂,由:经验法则,乱无章法的直觉,还有情绪反应,总之我们的道德体系感很复杂。

  婴儿天生就有些道德感,一如实验设计中的“坏人”“好人”婴儿更倾向于“好人”,道德圈会随着个人的接触成长认知提高而越来越大。

  习俗的力量,在xx国家做xx事是不道德的,但在xx国家做前者的所做的事确实合理的。

  《善恶之源》读后感(二):有科学、有思辨、有故事、有实验、有理论,最重要的是还有情怀。

  书写得非常好,有科学、有思辨、有故事、有实验、有理论,最重要的是还有情怀。

  保罗是那种会讲,也会写,但又不修边幅的老师,还有点冷幽默。

  在这本书里你能看到他不断的发展自己,从研究快感是如何起作用的,到儿童的认知,再到道德心理学,我发现很多认知心理学家,都在聚焦道德心理学。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人工智能的进步,道德伦理再次成为我们必须要跨国的门槛。

  这本书很系统,虽然引用了很多哲学家的论断,但是很好读,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最棒的是里面有关婴儿的实验,实在是精彩之极,有的极其震撼,可以结合《宝宝也是哲学家》以及《正义之心》来阅读

  《善恶之源》读后感(三):实验有助于减少理论和胡说八道

  对比一下各种学科,发现自然科学与技术在单个问题上的理论最少,对于人类已知的问题往往一个理论就解释了,接下来是社会科学,在接下来是人文艺术。离人越近的问题,越是人产生的问题,人们越容易随意解释乃至胡说八道,产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尝试用更加客观的研究方法得到越来越客观的结论。心理学和经济学在这方面无疑走在前列。这样的研究虽然不能再让许多人说三道四、冒充专家,但是却增强了学科的实践价值,对现代社会的参与和指导会越来越强。

  从本书的心理学实验,以及部分了解的经济学实验情况来看,目前社会科学领域的实验与自然科学实验相比不够严谨,实验中存在的变量还是较多,导致最终的结论有许多主观分析,理论的精确度不够。但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显著增强,部分理论可以用统计学解释乃至得到很精确的数字,实践者只需照着做就行。社会科学理论的客观化或许如同过去自然科学发展一样,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将个人发展和人类组织的效率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善恶之源》读后感(四):善恶之源

  【曾小媛读书营·一年100本】14-善恶之源

  人生来既有善也有恶,关键在于社会环境、教育、自我发展等等对善恶的教化程度,才让人分化出了好人与坏人。

  当我们面对他人给予我们的恶时,大部分人会选择等待时机报复回去,也包括我,因为我们不是圣人,也并非佛祖。佛常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凡人若真的这么容易做到就好了,我也祈求真的能做到!

  当我们用理性去思考的时候,会发现如果我们去选择报复,那么用在报复上的时间,比忘却更加费事,而且已经存在的伤害并不会因为报复就能改变,只能更加恶化。因为在报复的同时,我们也一直在反刍伤害自己的人事物,越陷越深。

  所以当想通了这一点,心里也能好过许多。

  但最重要的,我觉得最好的让人能放下屠刀的不是原谅,也不是去报复,而是身为受害者的我们收到一份真诚的道歉。

  道歉是让我们能从过去的泥潭里爬出来的更好的救赎方式,是恢复我们的社会地位的方式。

  仅此献给受过伤害的我们,也为我们无意中伤害过别人而道歉。

  《善恶之源》读后感(五):角度很清奇,从婴儿的道德直觉来讲善恶的起源,有大量有意思的实验心理学案例,有些能支持流行的观点,有些实力打脸刻板印象,写得清晰又有趣

  这本书的作者保罗·布鲁姆,是当年公开课流行的时候,我在 Coursera听的第一门课《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的主讲人,当时就超喜欢那个又帅又聪明的教授。这回翻开他的书,一种时空错乱感扑面而来,结伴而来的还有三个字,他!胖!了!……

  善恶之源是个很有关注度的话题,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谁都有大把的观点/信念可以发表,事实上,把这本买了很久的书翻出来看,也是因为最近刚刚讨论过这个;这也是个很有野心的话题,毕竟古往今来那么多先哲先贤大儒大牛们都从各个角度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应该谁也不敢说完全搞清楚了。

  但这本书的角度很清奇,从婴儿的道德直觉来讲善恶的起源,有大量有意思的实验心理学案例,有些能支持流行的观点,有些实力打脸刻板印象,写得清晰又有趣。

  论述的结果是这样的:我们强大的道德能力也是人际交流和人类聪明才智的共同产物,我们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可以把一个只拥有部分道德意识的婴儿,变成一个拥有强烈道德感的成年人。

  就这么说似乎一点也不新鲜,道德有先天的本能,也有后天环境的塑造,但研究有趣的地方正是在于,搞清楚具体哪些是先天的,哪些又在多大程度上受环境影响,哪些是想当然,哪些又有硬证据,相信阅读这本书能破解很多关于道德的迷思。

  《善恶之源》读后感(六):关于选择权的问题

  之前看过bbC一个纪录片,讲的也是道德与善恶。纪录片通过脑结构图,基因和环境三方面来讲,最终的答案是基因决定了脑结构,脑结构决定了我们有没有成为心理变态者的潜质,而环境决定了我们会不会成为心理变态者,而这一切,我们却没有任何选择。看完纪录片后感到很绝望,直到看到了这本书。

  这是本比较商业的心理学读物,没有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和枯燥的写作方式。反而以幽默和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讲述,很快就能看完。看完后是对很多东西的恍然大悟。

  从婴儿开始,人之初,性本善,到后来的选择。其实书中并没有严格的告诉你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正如里面抛出几次的两难决定一样。只是将为什么告诉你。从最初的婴儿阶段,我们的善恶观,到成人后面对事物的选择。在这本书中很高兴的看到,选择权还是在我们手中的。我们不是简单的被基因塑造,被环境引导的人,而是有着自我感情,自我判断的人。虽然和基因,环境依然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个人如何选择。

  正如博弈一样,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赌注。是自私,还是无私。每走一步都是自己的选择,与其他的事情无关。

  终于看到本和精神分析、早期经历没什么太大关系的书了。

  善恶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选择权也随时都在手中。我们并非是无助的被迫进行选择,而是可以自由的去选择。

  《善恶之源》读后感(七):善恶之源

  通过对婴幼儿的大量测试可以看出,人类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是生物进化产物,达尔文学说认为,人类的合作特质拥有进化优势。还有一些道德传统和观念是后天习得,因地域和文化的不同而不同。人生来就懂得以良善之心待人,但同时也存在邪恶残忍本能。 书中的婴儿实验很有趣,婴儿不但更喜欢好心人,而且还排斥卑劣者。他们对善行和恶行有着普遍性的理解和偏好,在能够做好事和坏事之前已经能分辨善行和恶行。再稍微大一点两岁左右的能观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主动帮助他人,实验证明这些行为并非出于服从讨好成年人。婴幼儿表现出来的共情、同情和公平公正意识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在如此年幼的生命身上发现判断和感受能力还是很令人惊叹。在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这些能力可能还做不到自发主动的体现,但它们都是人类生来就具备的本能,是自然进化史给我们留下的遗产,而不是文化的发明创造。 厌恶感是罪恶行为的强大原动力。一个人甚至不需要做出令人反感的行为,仅凭另一个人的想象就可以让其对他产生厌恶感,这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厌恶会让人变得刻薄,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引发仇恨。那么厌恶感产生的根源是什么?最流行的解释是在进化过程中,厌恶感可以让人类免于误食腐败变质的食物,尽可能远离病菌和寄生虫,从而减少疾病。但厌恶感也并非全部来自天生,因为不同的人会对完全不同事物产生厌恶,这应该和文化习俗以及个人经历有关。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某些行为会提醒人类自身依然存在的动物性,打破了人类纯洁高贵的自我看法,所以这些行为会普遍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在多数人眼里卑劣不堪不可接受。 最后两章是关于道德感的产生根源和道德心理学的论述,各方观点有点复杂,或许最后没有定论,这里不讲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善恶之源》读后感(八):从婴儿看人来道德的起源

  我们都有这种经历,当我们看一部电视剧时,经常渴望男女主角有个圆满的结局,对于电影的反派有时恨之入骨。这种体验在阅读小说、观看电影甚至在听人们讲故事时都有类似的体验。事实证明,我们渴望美好、善良,憎恶自私、邪恶和残暴。一面为善,一面为恶,善恶往往一念之间。

  说起善恶,便想起自古以来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便一直是中外哲学家不断追问的命题。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亚里士多德说,人人性是邪恶的;洛克则说,人出生便是一张白纸,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大家对善恶争论不休时,作者保罗·布卢姆通过《善恶之源》这本书,从研究幼儿对善恶的态度来表达自己断人性善恶的看法。真如书上所说:“快速成长的婴儿显示出人类在生命之处就具备一种根本的道德感。通过精心设计的试验,我们甚至在婴儿生命的头一年就看到道德之光在闪烁,也能观察到德道判断和道德感觉。对是非的判断似乎在每个人的骨头里,与生俱来”可见,作者似乎有着自己的看法。不得不说,本文中的很对试验都很精巧,结合婴儿特征,设计不同类型的试验,对婴儿道德判读、同情等心理特征进行测试。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最出色的除了精巧的试验,更对的是从人类进化的角度去阐述同情、利他、种族偏见、同性恋、协作团结等产生的原因。在作者看来,作者书中同情、利他等涉及人类道德情感及道德判断的内容,都是由于人类基因的传承以及集体潜意识传递。虽然作者并未在书本中讲到集体潜意识这次词,但通过作者对人类进化的理解,可想而知。在作者看来,人类社会初期,大家集体协作,以部落为单位,集体内部实行平均主义,集体外面则相互攻击,集体内容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发展。这些人类最初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个烙印,不但的刻印在新生着的内心深处。这便是,为什么我们都喜欢善良的、团结的,美满的。讨厌,不完美、不公平、不协作。

  总之,这本书很有趣,观点新颖,设计精巧,值得一看。

  《善恶之源》读后感(九):读书笔记

  《善恶之源》的作者保罗·布卢姆是美国著名的进化发展心理学家,也是人气超高的耶鲁心理学教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道德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在他看来,想搞清楚人性到底是善是恶,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研究婴儿的道德行为。 根据注视时间原理,布卢姆设计了许多针对婴儿的实验,他发现在婴儿的天性中,既存在道德本能,也存在恶劣行为。 第一,人性中有哪些道德本能? 1.分辨善恶的道德感。即便是才3个月大的婴儿,在实验中也明显表现出了对帮助者的喜欢,和对阻碍者的厌恶。 2.共情与同情。共情指的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同情是说去关心别人。这两种感情关系很密切,我们常常是因为能够理解别人的喜怒哀乐,所以才会去关心别人。这两种感情在婴儿身上也很早就出现了,才出生的婴儿能感受到其他婴儿的负面情绪,会哭得更厉害。大一点的孩子,则会主动安慰和帮助别人。 3.分配资源时的平等意识。这种意识在所有年龄的孩子身上都有体现,他们都更喜欢那些平等分配资源的人,在给别人做分配时,他们也倾向于平等分配。 4.正义感。正义感在现代社会中的常见形式是第三方惩罚,就算别人没有直接伤害我们,只是伤害了其他人,也会激起我们的正义感,希望他得到惩罚。而对小孩子来说,他们的第三方惩罚就是打小报告,把同伴们的违规行为告诉大人。 第二,人性中有哪些狭隘与偏执? 1.群体偏见。我们会下意识地根据性别、种族或语言,把遇见的人分成“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两类,并对前者有好感,对后者有敌意。这会让我们仅仅因为群体不同,就对陌生人抱有敌意,认为只要和我不是一伙的,那肯定就是坏人。 2.厌恶感。这是人们生理上对某个东西的反感。厌恶感的最早起源,是为了防止我们吃下不干净的东西生病。但是当厌恶感的对象变成人时,就会引发道德问题。厌恶感会让我们反感他人,认为他们缺乏人性,于是就更容易鄙视甚至攻击他们。 第三,哪些因素能帮我们做个好人? 1.习俗。当一个好人并不需要深刻的道德动机,只要父母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孩子耳濡目染各种好人好事,他自然就会模仿做好事,最终成为一个好人。 2.不断扩张的道德圈。这里的道德圈,是指我们关心的人的范围。通过个人接触和听故事,能激发我们的共情,让我们平等地看待他人,关心他人。 3.宗教信仰。许多宗教典籍中,都有各种道德戒律和劝人向善的故事,这些内容的传播,既创造了人人向善的习俗环境,又扩大了人们的道德圈。 4.理性。就算没人告诉我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我们也可以通过理性思考,来得出结论。尤其是面对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理性更是推动道德的重要力量。

  《善恶之源》读后感(十):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学

  道德判断背后的心理学

  ——读《善恶之源》

  彭忠富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人性本善的论断在中国家喻户晓,他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但荀子却认为人性本恶,他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其实不管人性善恶,每个人都需要接受后天教育,使之逐步成长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一份子。人性善也好,恶也罢,这个论断在中国思想界一直争论了数千年,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好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我们能分出标准的对错吗?我们不能,因为人性的问题实在过于复杂,杀人如麻的恶魔也有恻隐之心。而善良的女人也会成为夺命判官,否则“最毒妇人心”该从何说起呢?

  但最新研究表明,快速成长的婴儿显示出人类在生命之初就具备一种根本的道德感。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我们甚至可以在婴儿生命的头一年就看到道德之光在闪烁,也能观察到道德判断和道德感觉。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似乎在每个人的骨头里,与生俱来。著名认知心理学家保罗•布卢姆这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被誉为21世纪心理学最有趣的发现之一 。布卢姆是耶鲁大学公开课最受欢迎导师、TED演讲人。他博学多闻,研究范围涵盖人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儿童的宗教信仰、快感的作用机制等。他在最新出版的著作《善恶之源》一书中,把实验数据与迷人的故事和精湛的分析相结合,探索了人类有史以来面临的一个最深刻的问题:婴儿有道德感吗?我们是如何成为有道德之人的?理性思考对道德决策来说无足轻重吗?他把心理学、行为经济学、进化生物学和哲学的深刻思想融为一炉,力图探索我们究竟如何超越先天道德的局限。与此同时,他还研究了黑猩猩、心理变态者和常春藤教授们的道德,探索了我们对性、政治、宗教和种族问题的令人困扰的道德感觉。

  道德感就是区分好与坏、区分善良和残忍的能力。我们天生就拥有某些道德本能,包括我们有一定的区分善意和恶意行为的能力;我们会因周围人的痛苦而痛苦,进而希望自己能消除他人的痛苦;我们更喜欢平均分配资源;我们渴望看到善行得好报,恶行遭惩罚。我们都是智慧生物,可以运用智慧来梳理信息,同时限制我们的选择,让“更好的那个我”战胜自己深恶痛绝的直觉和私欲。

  作者引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开创性研究,证明婴儿早在能开口讲话和行走之前,就有能力判断他人行为的好坏,就能产生共情和同情,就能产生原始的正义感。但人类的先天道德仍然十分有限,有时候还会酿成悲剧,比如我们天生就仇视陌生人,也容易产生偏执和狭隘。布卢姆还指出理性与道德判断的紧密关系,理性和思索能让我们作出道德决定,比如奴隶制是错误的。归根结底,我们可以通过想象、同情和我们人类独有的理性思考能力,超越我们生来就具备的原始道德情感,超越婴儿的局限。

  本书是一本极为重要的著作。现今人们往往认为道德虚妄不实,我们的进化本能只有自私自利;我们还常被人告知,人类社会建造在非理性的冲动之上,理性思考和选择都无足轻重。但布卢姆作为首屈一指的实验心理学家和出色的哲学读者,以极有说服力的方式抨击了上述两大谬误。本书角度新奇而深刻,讨论了我们从婴儿时期开始的道德发展,以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基因与环境如何发生微妙的交流互动,造就了如今的我们……本书堪称社会科学爱好者和家长们的必备读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