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锦集

2021-01-30 02:54: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锦集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是一本由[德] 尼采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3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精选点评:

  ●太深奥了,箴言部分堪称精华,其他部分感觉都是需要一读再度那种。没有实例论证,纯理论的学说也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产生差异。走捷径得出结论就是作者疯了,那肯定他的学说有不合常规的地方,需要去除糟,保留精华。

  ●请带着马赛克好好休息

  ●强者不注意,便会为弱者征服

  ●離理解透徹還有很大的距離。

  ●虚弱的身体和强力的精神

  ●看了就知道

  ●善与恶的彼岸翻译很成问题

  ●寫paper要看,但我看的是英文版

  ●《论道德的谱系》可谓奇书,其中包含了尼采哲学中最核心的对禁欲主义理想的批判性观点。《善恶之彼岸》翻译的太差,几乎不可读。

  ●我就是觉得尼采是疯子,怎么了!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一):翻译太差!!莫名其妙!!

  《论道德的谱系》翻译的还好。

  《善恶之彼岸》翻译的让人莫名其妙,感觉就是老师找学生翻译,学生直接找Google翻译的。或者译者自己都不知道原文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自己的译文是什么意思。尼采的书被翻译得这么烂,还是第一次见。光明日报出版社的《善与恶的彼岸》读起来比这个版本好太多了!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二):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

  本书收录了《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两篇哲学式散文,成书时尼采应该处于中晚年,比《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要早些,名气算是较小的著作。   这两篇作品一方面是阐述自己的思想,其实另一方面也是为其人生最后集大成者《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铺垫。   我理解的尼采已经对过去人类的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特别是神学方面,其“上帝死了”的说法就是总结。而其理论显然又无法认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创造历史之说,也就只有顺其自然提出“超人”理论。而这两书也就是超人的精神和思想准备吧!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三):摧毁和重建

  我依旧没有看懂此书,但是似乎感到摸到了一丝感觉。

  这两篇作品之所以列在一起,前一篇《论道德的谱系》算是论战文,它对过去的传统基督教思想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当然内文中对犹太人的攻击真是直接。怕这也是本书最大的弱点之一。按说应该冷静的分析,毕竟是哲学文,但变成了攻击就落人闲话了。

  而打倒了就需要建设,于是《善恶之彼岸》就是这样的作品,简而言之,尼采试图建立一个超人的文明来替代已经衰弱的基督教。只是打倒容易可是重建太难,于是如今西方人们失去了信仰但又没有新的替代。真是颇令人感慨。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四):有限理性的浪漫主义

  尼采似乎是一个有限理性的浪漫主义者

  将理性的适用范围

  通过近乎“浪漫主义”的方式,推向认知的边界

  但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是

  这个肉身,所有人的肉身,是这个有限容器前置条件

  诚然,这世上,有些事物不是靠理性就能触达

  不是通过解释,就可以明晰

  无染的心性

  通过与生命相融

  形成一股净化性的力量

  这股力量不偏颇

  无法通过强硬的手段将其释放

  所以来自意志的超人

  是对意志的放弃

  《论道德的谱系 善恶之彼岸》读后感(五):反观的冗余

  如果说,人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的电信号,是个体意识洪流中的“粒子”,其中部分不安分的,通过静止或逆流的方式,或许成为了个体意识带转化的必要条件;那么,哲学家是否就是集体意识中不安分的“粒子”,他们停下来,成了反观社会与个体意识发展进程的反思者,但是,他们对人的意识转化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以我们目前的观察尺度来说,很难得到结论。

  一部分哲学家在问,哲学从何处来,一部分哲学家在问,哲学解决什么问题,一部分哲学家在问,哲学去向哪里。

  从中产生了无数的讨论,不同“主义”间的互相“对峙"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包括对人格同一性、存在主义、实体二元论、还原物理主义、神秘主义、决定论、自由意志论等等的讨论。

  如果说人类发展确实有进程,大方向是设定好的,演化确有趋势。但不确定性在于,某个个体在这个世界中产生关键影响。在哲学历程中也是如此,大部分人按照已有的理论继续推演,部分人则几乎跳出了原有的趋势与洪流。

  佛陀在《箭喻经》中,对包括如:

  生命即是物质身体(“命即身”)

  生命与物质身体并非同一。(“命异身”)

  等十四个问题的不作答,具有非凡深意。这如同一个恒久的提醒,提醒在进行哲学沉思的人们,是否只是在生成反观的冗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